年度諮商展
豪門幽魂

豪門幽魂

The Turn of the Screw

  • 定價:260
  • 優惠價:7182
  • 優惠期限:2024年06月0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譯界人生】臺師大翻譯所教授廖柏森:「犯錯」是習得翻譯技巧的必經過程

    文/蔡雨辰2016年09月13日

    當人文科系的研究所紛紛因招收不到新生而逼近關門或轉型,臺師大翻譯研究所或許因其百分之百的就業率,報考人數依然居高不下,今年有近300位考生前來應試,錄取率不到一成,可謂一枝獨秀。 翻譯進修講堂:180則真實譯作的辨誤分析 面對學生強大的學習翻譯動力,臺師大翻譯所教授廖柏森召集所上六 more
  • 【♫|焦元溥聽音樂】鬼月兒歌最好聽

    文/焦元溥2015年08月12日

    倫敦聖馬丁劇院正上演舞台劇《捕鼠器》 即使不喜歡、甚至不看恐怖片,一般人大概也很難不知道「十三號星期五」系列的傑森與「半夜鬼上床」系列的佛萊迪這西方電影兩大鬼王。鬼故事有多恐怖就有多吸引人,就算已經老梗出盡招式用絕,這兩個系列還是能吸引大量粉絲,續集一拍再拍。箇中原因或許和另 more
 

內容簡介

遠流╳師大翻譯研究所「經典文學新譯計畫」NO.4

  撞鬼?發狂?亨利.詹姆斯至死都不願說清的真相
  心理分析文學流派的經典教材,佛洛依德學者爭相討論的大師作品
  結合心理懸疑與靈異驚悚的完美經典,多次改編搬上舞台

  一名年輕而涉世未深的女老師,受雇前往布萊的鄉間豪宅擔任一對兄妹的家教。天真可愛的學生馬上就收服了老師的心,但老師也注意到豪宅內似乎有些不尋常的氣氛,然後她開始看見一男一女的鬼祟身影,懷疑是前任總管及前任女老師的鬼魂,對小兄妹圖謀不軌。

  奇怪的是,除了女老師以外,豪宅內其他僕人皆稱沒有看到鬼魂遊蕩,就連小兄妹也不願明說是否遭到鬼魂糾纏。於是,女老師決心只能靠自己保護她心愛的學生,無論這股邪惡的力量有多強大,她都不會讓惡靈得逞。

  《豪門幽魂》承襲了亨利.詹姆斯喜歡在作品中探討的主題:「束縛」與「控制」,他擅長以年輕女性為敘事主角,精準描寫女性容易招致世俗眼光批評的各種面向,藉此突顯社會陳規舊矩的荒謬與無用。這部作品利用「鬼魂」的概念,突顯女老師在豪宅中的尷尬位置,明則她是豪宅的掌權者,實則處處受限,無法獲知全貌。

  本書於1898年出版之後,陸續有多位文學評論家發表文章,「撞鬼」派及「發狂」派各有擁護者,甚至因此促成將心理分析理論導入文學批評的流派。綜觀英美文學史,這部篇幅不長的故事,所引發的討論、評論文章數量之多,竟只有喬依思的長篇鉅作《尤里西斯》可與之匹敵。

本書特色

  ◎深入剖析罪惡議題,媲美《化身博士》的二元善惡批判
  ◎多次翻拍電視、電影,1961年版本電影由《冷血告白》楚門.柯波帝親自編劇
  ◎詹姆斯傳記作家艾德爾認為康拉德的《黑暗之心》有《豪門幽魂》的影子
  ◎出版後引發文學圈熱烈討論,甚至影響美國20世紀文學理論流派
  ◎針對此作品的評論甚多,數量之龐大只有喬伊斯的作品可供比擬

專文推薦

  「亨利.詹姆斯對自己風格的堅持與判斷,才是他一生最傑出的特點。……亨利.詹姆斯逝後聲名更盛,愈來愈多傳記、書信集、研究著作,甚至作家以他為創作的題材,都是讓他「大師」的地位更加被烘托,也更加被固定。亨利.詹姆斯在他自己的房間裡看世界,而他看的可真是不同啊!」──南方朔

  「我只能再說一次,亨利.詹姆斯,你了不起!你讓一本書,成為有多少讀者,就變幻為多少版本的故事。」──推理評論家張東君

  「一個無比精采、可怕又讓人無法自拔的小故事。」──王爾德

  「……對罪惡提出最強烈也最有力的辨證。」──《紐約時報週末書評》,1898

  「超越文字所能讚嘆的傑作。」──《文學》雜誌,1898

  「主題原創性十足,故事引人入勝,而高明的寫作技巧將兩者結合成精采的作品。」──《紐約論壇報》,1898

  「這本書研究的是邪惡,而其成果精采得可怕,可與《化身博士》相提並論。」──《底特律自由報》,1898

  「……詹姆斯目前為止最傑出的作品,……確實比其他小說更能抓住讀者的心。」──《美國評論月刊書評》,1898

  「讓人忍不住想馬上解決懸疑的難題,……但每種說法都讓這個故事更加恐怖。」──布萊德.雷索瑟《紐約客》雜誌,2012

  「……留下一個懸而未決的謎題,讓廣大的讀者焦慮到背脊發癢。」──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2012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亨利.詹姆斯 Henry James, 1843-1916


  美國19世紀寫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出生於美國,後來定居英國,並於1915年成為英國公民,隔年獲英國政府頒發功績勳章,不久後便逝世。

  他一生著作豐富,除了小說之外,也涉足劇本、評論文章、旅遊文學,以及傳記文學等等。他的寫作手法特殊,靈活運用角色觀點敘事,提升了敘事小說的層次,開創心理分析小說的先河。

  亨利.詹姆斯曾就讀哈佛法學院,但無法忘情寫作,後來毅然決定放棄法律學業。21歲時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也曾為《國家》、《大西洋月刊》,以及《紐約論壇報》等報章雜誌撰稿。1879年他寫了《黛西.米勒》(Daisy Miller),描寫一個天真浪漫的美國少女到了歐洲之後,反而迷失在舊世界的禮教束縛之中,這部小說也成為他的代表作。另外他也寫了包括《仕女圖》、《波士頓人》、《慾望之翼》、《美國人》、《奉使記》、《豪門幽魂》等等膾炙人口的作品。1996年美國著名的藍燈書屋出版社評選20世紀百大小說,亨利.詹姆斯就有三部作品入選。

譯者簡介

柯宗佑


  師大譯研所碩士生,喜愛語言文字,目前為自由譯者。電子郵件:jameske21@gmail.com
 

 

目錄

總序:聽見譯者的聲音◎  ──賴慈芸

推薦序:永遠找不到答案的謎團 ──張東君

特別收錄:亨利.詹姆斯的故事還未說完 ──南方朔

譯序:真實後的幻象,幻象後的真實   

豪門幽魂
 

 

他序

真實後的幻象,幻象後的真實


  法國精神分析學者拉岡(Jacques Lacan)曾提出「語言之牆」(wall of language; mur du langage)的概念,描述發話者嘗試吐露內心千絲萬縷的欲望,但即便費盡言詞,也無法全然讓他者知曉,彷彿遭一堵無形高牆阻撓。

  語言便是如此弔詭的事物,看似承載了既定的意義,然而,一旦觸及廣大閱聽人,卻會衍生無數詮釋,以及天馬行空的聯想。最終,說話的人或許直跳腳,不滿原欲傳達的意義遭曲解,或許淡然面對恣意繁殖的詮釋枝葉,甚至引以為美。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擺盪於兩極之間。當溝通不順,我們絮叨;當絮叨無濟於事,我們乾脆沈默惆悵。同一語言內部業已紛紛擾擾,遑論跨語際溝通?譯者作為「專業翻牆者」,肩負探究語言載體背後之「真實」的任務,自然不免撞牆,頻頻落得望牆興嘆。

  譯亨利.詹姆斯的《豪門幽魂》,便是一次企圖翻越敘事者設下的高牆,挖掘「真實」的苦行之旅。

  這部小說,原名The Turn of the Screw,字面指的是「轉螺絲釘」,在故事裡頭出現時,意涵已不純為圖像描述,而是引申為情緒「愈繃愈緊」。

  確實,此小說以懸疑驚悚聞名於世,只不過,情節倒相當單純:故事前三千字,以耶誕夜鬼故事聚會開場,安排某與會者吐露聽聞而來的怪譚,爾後,怪譚當事人接下敘事重任,自述「撞邪」經歷,直至篇末。

  喜愛觀謎、解謎的讀者,徹讀此書後,肯定大失所望,因為這個故事除了說故事,還是說故事,更參雜了大量的敘事者內心戲。曾經發生過的種種,隨著第一人稱敘事鋪陳,似乎逐漸明朗,但我們又不禁要問,被揭露的內容公正客觀嗎?換言之,是全然貼合「真實」的嗎?很抱歉,掀起真相面紗的舒暢時刻,顯然給作者閹割了。

  不願與真相纏鬥的讀者,自可放下書本,揮袖而去;然而,隨文字亦步亦趨的譯者,卻沒有投降的權利,在琢磨文字意義,以便產出譯文時,心頭的螺絲釘當真越扭越緊,逼得人幾近窒息。

  故事中,出身鄉下的妙齡女老師,來到了大莊園,替有錢人家照顧一對小兄妹。一身書卷氣的主人翁,渴望一展統御長才,以博得雇主青睞,偏生纖細敏感,察覺了眾人刻意隱藏的秘密。女主角雖決心挖出真相,但就其敘事觀之,真相卻是忽明忽滅,似近實遠。

  的確,亨利.詹姆斯的拿手好戲,便是營造一座又一座的語言迷牆,讓山乍看似山,然第二眼瞧上,卻又覺不是山。那些迂迴纏繞的句子,華麗深奧的辭藻,以及焦躁不安的獨白,皆足以使旁觀者為之屏息,而當人物對話開始爬滿書頁,竟彷彿久旱逢甘霖,將人心頭的螺絲釘旋鬆了幾下。

  這麼一冊惑人心神的文字,倒也頗受歡迎,屢屢出現電視劇及電影改編版,見諸歐美。不過在台灣,相對為人熟知的形式,依舊是翻譯後的印刷文字。話說,就詹姆斯所有小說作品而言,台灣所流通的中譯本並不算多,多數僅出現一種譯本*,唯獨《豪門幽魂》,卻是譯本最豐的一部。

  我所查到的中譯本,依出版時序排列,譯者分別為秦羽(1963)、張桂越(1971)、李蘭芝(1981)、朱乃長(2002)。熟悉詹姆斯譯本的讀者,或許已經發現蹊蹺了:各位手中捧著的《豪門幽魂》,從前並不叫《豪門幽魂》,而是《碧廬冤孽》。

  這一名之轉,由於決定權不歸我,因此細故如何,在此不多加著墨。倒是舊名《碧廬冤孽》令人頗生好奇,莫非這富貴人家,竟蝸居碧青色矮廬裡?事實上,在首開先河的秦羽譯本中,「碧廬」指的正是莊園所在地Bly,除作為音譯外,詞彙意象多少有些浪漫成分。妙的是,沿用舊題的朱乃長譯本,又把Bly譯為「勃萊」,單讀此譯本的讀者,多半會因標題困惑好一陣子。

  無論如何,舊譯總是能替新譯指引方向,尤其譯這部迷魂之作,往往須透過譯文比對,才能確定自己是否強作解人。不過,詮釋歸詮釋,策略歸策略,一旦抓穩了策略,便得一以貫之,不為他人所動搖。譯這部小說,除了把握「以當代語言重新表達」的精神,我真正重視的,是力求呈現原作敘事氣氛及節奏,並小心揀詞,避免歪曲角色形象。倘若放過這些細節,故事懸疑不但大打折扣,更將徒增無謂困惑,折磨讀者。譯者原為「翻牆人」,要是反成「築牆人」,還真是失職了。

  以下,我將以兩則譯例說明個人翻譯策略,同時以秦羽、張桂越、朱乃長三人譯本作對照。第一個例子,是書中常見的「迷魂」敘事獨白體:

  (Chapter 6) It took of course more than that particular passage to place us together in presence of what we had now to live with as we could-my dreadful liability to impressions of the order so vividly exemplified, and my companion's knowledge, henceforth-a knowledge half consternation and half compassion-of that liability.

  先看三個舊譯版本:

  (秦譯)現在我們的生活裡有了一些新的東西──我對於鬼怪的特殊感受能力,和我的同伴對於我這種能力,一半驚愕一半同情的認識──能夠使我們共同應付這些新的事物的,當然不止上面那一段對話。

  (張譯)除了上述的事件以外,我們還共同經歷了一些其他的事情,使得我們彼此得以同心度過這些日子。

  (朱譯)我們現在一定得並肩面對我們必須承認的情況:活生生的鬼魅,使我草木皆兵,而事情發生後,我的同伴對我的感受有所瞭解──半是驚愕、半是同情。當然,使我們站在一起的,並不全靠上面提到的那段談話而已。

  張譯或許碰上了解讀困境,譯文刻意省略了某些部分,導致篇幅明顯較其他版本短;秦譯以「新事物」為綱領,搭配破折號插入後飾,架構出帶有英文句法的中文譯文;朱譯則以不同的方式詮釋my liability to impressions,使得譯文走向與前者迥異。

  然而,原文乍看複雜,但困擾主要來自抽象模糊詞彙(包括liability、impression、knowledge等字)所帶出的心理/超現實情境,而非句式本身,若僅在句法形式上貼合原文,不但給中文讀者帶來更多閱讀障礙,此無關宏旨的段落,也將顯得過於煞有其事。因此,我的譯文採取了新策略:

  顯然,我擁有特異的感知能力,連葛羅思太太也察覺了,她一方面驚愕,一方面也對我抱持同情;當然,除了上述對話之外,我們還花了不少時間,才能坦然面對這項新發現。

  一方面,我選擇掌握敘事者思維邏輯,以中文習慣鋪排出來,另一方面,我根據前後文意脈絡,替took more than that particular passage增譯,添加「還花了不少時間」一句,以使全句更順暢可讀。此外,我刻意保留impressions一字的曖昧空間,不立即稱「鬼」,以便呼應作者閃爍其詞的一貫筆法。正由於類似段落在書中俯拾即是,我認為,譯者的策略必須彈性、全觀,才容易維持原文氣氛與節奏,讓讀者輕鬆融入故事情境。

  第二個例子,取自女老師(即敘事者「I」)與管家葛羅思太太的對話:

  (Chapter8)
  I pressed again, of course, at this. "You reminded him that Quint was only a base menial?"
  "As you might say! And it was his answer, for one thing, that was bad."
  "And for another thing?" I waited. "He repeated your words to Quint?"

  同樣先看三個舊譯版本:

  (秦譯)
  於是我把她逼得更緊了。
  「你是不是提醒他,昆德只是個低三下四的佣人?」
  「也可以這麼說,他回答我的話很壞。這便是一樁了。」
  「還有別的呢?」我等待著。「是不是他把你的話告訴昆德了?」

  (張譯)
  「你提醒他,昆彼得只是個下人?」我追問道。
  「你可以這麼說!而他回答我的態度相當惡劣──這是我說他不好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呢?」我等著她的答案。「他把你的話都告訴了昆彼得?」

  (朱譯)
  當然,一聽這話,我就緊追一句。「你提醒他說,奎恩特只是個地位低下的傭人?」
  「你可以這麼說!他回答我的話,就是他做下的壞事之一。」
  「那麼,壞事之二呢?」我等了一會。「他把你的話對奎恩特說了?」

  若將以上對話讀出聲,不免使人彆扭,而問題癥結,便是對話用語習慣。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我們很難想像有人說出秦譯的「這便是一樁了」,或是大聲回應張譯與朱譯的「你可以這麼說」,畢竟這兩句中文在我們這個時空的對話場域裡,幾乎不存在。至於張譯「而他回答我的態度很壞」一句,則混入了文言詞「而」,這樣的文白交雜形式,一經其他譯本對照,也立刻顯得不對勁。

  誠然,這些譯法可能帶來新奇的陌異感,但對敘事本身,可謂幾無助益。若再論角色形象,女主角顯然是文雅之人,思考、敘事總是書卷氣滿盈,但葛羅思太太卻腹笥甚窘,從她聽不懂contaminate一詞,而須請女主角釋義一事,便能略窺一二。然而,無論是前述的「而他」一句,或是朱譯的「他做下的壞事之一」一句,都讓老管家顯得造作,成了如女主角般咬文嚼字之人。其實,正是兩人的學識落差,才讓女主角自命不凡,少了這段差距,許多內心獨白根本難以立足。

  有鑑於此,我譯對話時只得小心揀詞,反覆讀誦,以削減上述突兀感:

  我當然繼續追問下去:「你是想提醒他,昆特只是個卑賤的佣人嗎?」
  「大概是這樣沒錯!但他回我的話,內容真的很糟糕。這是其中一點。」
  「所以還有別的?」我停頓了一會,等她回話。「他是不是把你說的話,全都和昆特說了?」

  以「卑賤」譯base menial,突顯女老師學養不凡,以「糟糕」譯bad,點出管家質樸率真,這便是新譯本的企圖:保留原作神韻,同時順水推舟,替當代對話用語習慣寫下歷史見證。

  無須諱言,譯者再怎麼用心觀照全局,對原作的所有理解,依舊出自個人詮釋;翻譯時,念茲在茲的雖為「保留」,佚失、衍義仍不可避免。但這便是翻譯。語言能承載的意義,因人、事、時、地不同,將開散出無窮盡的結果,在表述空間越大的文類中,越是如此。擺著渡船的譯者,一手緊捏梗概,一手捉撈氣韻,奮力循著語言的繩索還原真相,也堪稱特技表演了。

  但到頭來,我們千萬得謹記,在語詞鋪成的路上,處處是陷阱;由文字築成的世界,不只存在事實對錯,更混雜了模稜兩可的記憶與欲望,隨時等著將人拽入誤解坑洞。當敘事翻山越嶺,透過譯者橫跨語文疆界,我們以為摸到了遠方的真相,但或許,這只是撞上那道語言高牆之後的錯覺。拼命學習翻牆的譯者,能做的不多,不過是從百花齊放的錯覺中,理出尚稱清晰的公約數而已。

  沒有人甘於跌入語言幻象,被真實屏除在外,但當冰冷的高牆註定堅而不摧,我們不妨割捨不可及的事實,轉而捕捉敘事者的心緒脈動,讓敘事不再是助人開鑿事實的手段,而是作為一種溝通目的,企圖呈現精神世界的結果,或者說,另一種真實。於是,同為敘事者的譯者們,又將不畏那堵語言高牆,一次又一次重譯這部小說,讓自己的真實之聲傳入讀者心裡。

柯宗佑

  *可參閱賴慈芸、張思婷所撰之〈追本溯源──一個進行中的翻譯書目計畫〉一文,收錄於《編譯論叢》第四卷第二期第一五一至一八○頁,亨利.詹姆斯中譯本清單見於第一七七至一七八頁。全文亦提供網路下載。

導讀

永遠找不到答案的謎團


  答應要幫《豪門幽魂》寫導讀序,其實是對自己的一種挑戰。

  在我懵懂無知的小時候,我曾經因為喜歡《國王與我》、《金玉盟》的女主角黛博拉.寇兒,而不小心跟著我媽媽看了她主演的另一部電影,而有點受到驚嚇。過了幾年,問清楚當時那部電影其實是有中文版小說,書名叫《碧廬冤孽》時,就去圖書館借了書來看。不過我得很誠實地說,我其實有看沒有懂。不過從書中獲得的毛骨悚然感依舊。這次,應該算是我對這部作品的第三次挑戰。我實在很想知道一本小說,為什麼會讓我從小到大都看不懂,卻仍舊沉浸於其中的氣氛、無法忘記它的內容,時不時就想一想這本書到底是恐怖小說、懸疑小說。這本書,在出版了一百一十五年之後仍然糾纏著我。
而這,就是亨利.詹姆斯了不起之處。

  結果,在這麼多年之後,我想把它定位成結合多種要素的推理小說。當然,它不是本格推理,但它的確算得上是本文學氣息很重的敘述性詭計故事,而用個開放性的結尾,讓讀者聽眾自己去想像故事的發展。我想也正是因為如此,我才會被自己的想像拉著跑,拉扯到自己害怕的心靈黑暗面去,自己嚇自己、從小嚇到大,卻還一直記掛著這個故事,想要知道它的真相究竟為何。因為在故事中有許多沒有得到回答的疑問。

  小時候看電影,我看到的是導演與演員對這個故事的詮釋,受電影中塑造出來的氛圍驚嚇。大一點看書,看到的是主述者(女家庭教師)的糾結情緒,思考過程、心情變化,被作者牽著鼻子走。到了現在,則是努力想要讓自己不被文字所惑,希望能夠挑戰作者創出來的謎團,得到正確的解答。可惜再怎麼重讀,我還是輸了。而且我想提出來的疑問還有增無減。

  我只能再說一次,亨利.詹姆斯,你了不起!你讓一本書,成為有多少讀者,就變幻為多少版本的故事。

  假如有人能徹底解開書中每個謎團的話,可以好心點,告訴我答案嗎?

張東君
 

導讀

亨利.詹姆斯的故事還未說完


  亨利.詹姆斯逝後聲名更盛,愈來愈多傳記、書信集、研究著作,甚至作家以他為創作的題材,都是讓他「大師」的地位更加被烘托,也更加被固定。亨利.詹姆斯在他自己的房間裡看世界,而他看的可真是不同啊!

  愈來愈多人都承認,亨利.詹姆斯乃是「美國任何時代最偉大的作家」之一,而且可能還是排名第一。但可能很少人想像得到,在他逝世多年之後,人們對他的好奇心卻日益增加。有人甚至認為二○○四及二○○五年乃是文學上的「亨利詹姆斯年」。

  因為,在二○○四年一年裡,就有兩位當今英語頂級作家以他的生平為題材,寫成小說創作。它是當今愛爾蘭主要作家柯姆.托宜賓(Colm T?ib?n)所著之《大師》(The Master);以及英國作家大衛.洛吉(David Lodge)所寫的《作者.作者》(Author, Author)。到了二○○五年底,柯姆.托宜賓又將亨利.詹姆斯以紐約為題材的九篇小說輯成《詹姆斯的紐約故事》。其實,以亨利.詹姆斯為題材的小說已非新事,以前,霍林赫斯特(Alan Hollinghurst)及旦能特(Emma Tennant)就有過嘗試,但像托宜賓和洛吉這種嚴肅的作家會以一個過去的作家為小說題材,卻極稀少,縱使放在全世界看,前例亦不多。

  「傳奇」

  洛吉把那麼多人對亨利.詹姆斯有興趣,稱為「這是一種傳奇」。但為甚麼會出現這種「傳奇」,他卻沒有解釋。自從亨利.詹姆斯逝世後,他的地位日益崇隆,這卻是事實。尤其是學者艾戴爾(Leon Edel)窮廿年的研究,從一九五三到七二年分批完成五大卷的《亨利詹姆斯傳》,並編集了他的書信後,他的「偉大化」即已完成了奠基工作。接著他最重要的作品如《鴿翼》(The Wings of The Dove,另譯《慾望之翼》)、《金樽記》(The Golden Bowl)等都被成功搬上銀幕,使得他由原本只算文學菁英這一層的小眾而進入了大眾。研究亨利.詹姆斯的都知道,他在一八九五年,也就是五十二歲那一年,曾遭遇到畢生最大的挫折和危機,他希望能在舞台事業上追求成功和富裕,他的新戲《蓋.董維爾》(Guy Domville)在倫敦上演。雖然演員一流,英國的文化貴族群如蕭伯納.威爾斯(H.G.Wells)、阿切爾(William Archer)等也都友情贊助、全力相挺,如此陣仗卻救不了這齣戲,首演即被後排買票觀眾噓成一團;而最慘的是,他悄悄去現場看首演的反應,男主角亞歷山大居然把他推到台上介紹,更讓現場亂成一團。這次慘痛的經驗讓他相信自己的文學和舞台是不相合的,他並因此而憎恨在舞台上功成名就的作家如王爾德等,並拒絕了王爾德的友誼。但由他死後,作品被別人成功改編,證明了他的作品並非與舞台不合,而只是證明了他當時演出劇本的錯亂。他的作品後來在大眾層上獲得成功,終於彌補了他生前的缺憾。

  亨利.詹姆斯在死後聲名日盛,近年來還得到後輩頂級作家的好奇,下了很大的功夫去研究他,將他寫成小說,藉以探索他的生命歷程。這種「亨利詹姆斯熱」實在很難解釋。我們都知道他的祖父是來自愛爾蘭的移民並因而致富,到了他的父親老亨利已成了當時最主要的通俗宗教信仰家。到了他這一代,哥哥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已成了第一個美國的「本土哲學家」,再加上亨利.詹姆斯及其姐弟,就美國國家的文化發展而言,這個「詹姆斯家族」可算是「美國本土第一文化世家」。而除了這種「第一文化世家」的歷史位置讓人覺得重要外,我們也知道老亨利所認同的其實是歐洲豐富的文化,因而在他子女年幼時即帶著一路在歐洲各地旅行,而非常特殊的,他們家裡包括威廉、亨利的姐姐愛麗絲等人都有很強的「愛爾蘭意識」,獨獨亨利.詹姆斯一方面非常親英,但又有「新美國,老歐洲」這樣的見解,這都充份顯露在他的作品中。他的這種認知,其實和當今美國的心情完全吻合,這或許也是人們對他特別重視的原因之一。

  女性氣質

  而這些都只是外部因素,就文學角度而言,亨利.詹姆斯有著太多疑惑都長期以來被人放在心裡。他的作品裡有很強的女性氣質;影響他最大的,其實是祖母伊莉莎白(Elizabeth Walsh)、表姐妹敏妮(Minny Temple)及康士坦絲(Constance Fenimore Woolson),以及兩個愛麗絲:一個是嫂嫂愛麗絲,一個是姪女愛麗絲。她們都不斷出現在他的小說裡;而除了女性氣質外,亨利.詹姆斯的性別認同和他對自己當年那種曲高和寡的文學孤芳自賞、堅持到底的決心,或許更讓人在撲朔迷離下產生好奇。說得淺白一些,亨利.詹姆斯的性別認同是甚麼?他是不是一個同性戀者?

  而我覺得當代愛爾蘭主要作家,早已出櫃的同性戀者柯姆.托宜賓在碰觸這些問題時,表現得可能最為周到。他那本極受好評的小說《大師》,以一八九五年一月,亨利.詹姆斯的劇本《蓋.董維爾》的失敗為始,以一八九九年十月他和哥哥威廉的家人在英國過冬兼度耶誕為終,由他五十二歲寫到五十六歲,是典型的「中年危機」,中間則穿插了一段亨利.詹姆斯和後來成為美國法律史上極為重要,擔任大法官三十年的赫梅士(Oliver Wendell Holmes, 1841-1935)兩人年少時裸體同床共枕的插曲。他們兩人:「乃是老世界的一部份。都很正派,都是清教徒,受到喜歡探索而又喜愛的父親,以及十分戒慎而又叮嚀的母親之影響,他們都對自己的一生相信自我追求的命運感。」這種相似性,使得兩人相裸共枕的插曲,在性別認同問題上留下了許多可探索的空間。托宜賓在二○○五年所編的《詹姆斯的紐約故事》裡即明言,參酌亨利.詹姆斯的一生,以及他對自己出生地紐約那種毫不掩飾的厭惡。他認為亨利.詹姆斯從十歲起即被父親帶著跑歐洲各地,這使得他在自我以及自我性別認同的問題上都受到了干擾和阻斷。加上紐約的巨變:他家的舊宅被夷平,他的伊甸園突然間消失,這都使得他在自我最深的那個層次再也無法成長。他其實並不是同性戀者,而是性別認同停滯,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除了性別無依外,他其實也是所有地方的流浪者,縱使對他後來入籍的英國亦然。最後除了對自己的文學還有固執的相信外,他所有的其實已不多了。

  對自己風格的堅持與判斷

  托宜賓在《大師》裡,以亨利.詹姆斯的「中年危機」這一段切入,其實非常匠心獨具。中年危機是他一生寫作、事業、親情、性別等所有困惑最嚴重的階段。該書最後一章寫一八九九年耶誕前及同度耶誕時兄弟兩人的互動。哲學有成的哥哥威廉對弟弟的文學,做了很尖銳的批評和務實但媚俗的建議,那是一場兄弟交鋒,威廉當然沒有說服,但卻激發出亨利.詹姆斯真正的潛力。他最重要的三大傑作:《鴿翼》出版於一九○二年、《奉使記》(The Ambassadors)出版於一九○三年、《金樽記》出版於一九○四年。威廉和亨利兩兄弟皆才華出眾,年少讀書,都是哥哥先獨佔,弟弟只有撿哥哥不要的東讀西讀,胡亂閱讀。在胡亂中鑽研出獨特的自己。三大傑作完成後,弟弟終於在他的一生裡,正式超過了哥哥。托宜賓在《大師》最後一章以兄弟交鋒收場,後來不再著墨。我認為是抓住了亨利.詹姆斯的核心那一段。

  而同獲好評的英國作家洛吉,在《作者.作者》裡,對亨利.詹姆斯的性別及創作迷團,則以同時代另一作家杜.冒瑞爾(Gerald DuMaurier)為參照點。亨利.詹姆斯和他有著迷團般的感情關係,後來冒瑞爾由藝術家改行寫作,走大眾路線,寫了暢銷之作《崔爾軍》(Trilby),鋒頭及收入壓過了亨利.詹姆斯。只是到現在,杜.冒瑞爾是誰,已很少人知道了。亨利.詹姆斯對自己風格的堅持與判斷,才是他一生最傑出的特點。而非常可惜的,乃是在我們的文學圈子裡,仍只將對他的理解,局限在《一位女士的畫像》上,對那三大傑作反而掉以輕心。

  亨利.詹姆斯逝後聲名更盛,愈來愈多傳記、書信集、研究著作,甚至作家以他為創作的題材,都是讓他「大師」的地位更加被烘托,也更加被固定。亨利.詹姆斯在他自己的房間裡看世界,而他看的可真是不同啊!

南方朔
(原刊於二○○六年七月三十一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經南方朔先生同意後收錄於本書中。)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3272762
  • 叢書系列:經典文學新譯
  • 規格: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我還記得,當初的心情,就像翹翹板一樣上下擺盪,大起大落。第二次進城時,我整個人還是興高采烈的,但談完之後,心裡又生出許多疑惑,總覺得做錯了決定,結果一連好幾天悶悶不樂。搭上火車後,我的內心依舊七上八下,身體也隨著車廂搖搖晃晃,幾個小時後,火車來到了某一站,有人會開車來接我。聽說這件事老早就安排好了,明媚的六月天,在向晚時分駛過鄉間,沐浴在夏日氣息中,真是窩心的見面禮。漸漸地,我的鬥志又燃起來了。當車子駛入目的地,我的精神為之一振,這時我才發現,之前的我竟然如此鬱悶,總擔心未來是一片烏雲罩頂,但事實上,在彼端迎接我的卻是一連串驚喜。我一下車,就看到了一棟寬敞明亮的房子、大開的窗子、煥然一新的窗簾,還有兩名倚窗遠眺的女傭;此外,屋前的草地、鮮艷的花朵、車輪碾壓碎石路的聲響、濃密的樹冠、盤旋樹梢啼叫的禿鼻鴉,還有那片金黃色的天幕,這些壯觀景緻,和我單調的家鄉比起來,確實有天壤之別。這時,彬彬有禮的總管出現在門前,手裡牽著小女孩,恭恭敬敬向我問了安,好像我是貴賓或老爺夫人一樣。我在哈里街的時候,對這棟屋子所知有限,事後回想,屋主確實是個好人,而且比我想的更好,因為我之後的生活,顯然比他說的還要好上許多。
 

會員評鑑

3.5
3人評分
|
3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4/01/21
劇透警告
譯序提到這本書是《碧廬冤孽》的新譯,這本書最詬病的地方就是它並沒有解釋任何的現象,也沒有證實到底是「撞鬼」還是「發瘋」,甚至可能是求而不得自我幻想。

所以唯一能讀這本得到的樂趣在於,可以根據各方領域去自行解讀,或是看完Netflix 《鬼莊園》後,補完原著情節,閱讀裡面曖昧的字裡行間,說不出口禁忌的就化為哥德小說的告白
展開
user-img
1.0
|
2019/06/04
當初因為看到簡介..所以引起我閱讀的興趣
看完後..查了一下網路資訊.原來此書是文學經典
稱為經典..就表示在當時的時期甚為創新.引人啟發的題材
但以現代的我來閱讀此書.我並不喜歡!
有些讀者讚譽有佳..畢竟以經典文學的角度去欣賞..的確稱職

而我則以現代單純讀者的角度來閱讀~
我的心得..整本書就是一個問號.完全沒有解說任何一件事的原因
連細微的理由都沒有!
以為看到最後會有所交代...但.並沒有!
結局...忽然就結束..我很傻眼!!一頭霧水!

整本以開放式劇情讓讀者自由想像~n個讀者.n個劇情
當初如果我知道是這樣的一本書..我不會去閱讀!
我不喜歡這樣的題材!

以欣賞角度的人來說..是本好書
但是以我的角度來說...與其不讀
評論不一...
此評鑑等級為我個人給予的評價..不代表所有的人
但如果有其他讀者想從此書中找到劇情發展的原因或始末...
你會大大失望~
展開
user-img
4.0
|
2013/10/28
舊譯<碧盧冤孽>有何不好? 翻譯者已說明書名非他決定, 難道是出版社嗎? 固然, 舊譯名顯得文謅謅, 但這是一本old-school風格的文學作品, 文謅謅亦不過當. 相反的, 新書名顯得有氣無力, 亦難點出書中要表達幽魂森森的感覺, 試想:如果<孽子>英文翻成bad son像話嗎? <豪門幽魂>比較像是一部二三流電影的片名, 這樣講又過譽, 現在二三流電影名字都取得非常vivid.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