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流浪者之歌【法式精裝本】

流浪者之歌【法式精裝本】

Siddhartha

  • 定價:260
  • 優惠價:923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21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黃麗如專欄|那麼近,那麼遠】同是天涯淪落人──遊民那麼近,遊民那麼遠

    文/黃麗如2015年10月06日

    星期二下午,走出龍山寺捷運站,先到龍山寺拜拜祈求等會兒進公司開會可以速戰速決,然後會沿著廣州街拐到康定路吃一碗珍珠餛飩和乾麵,接著到同一條街的316 咖啡買杯卡布奇諾外帶,再走到龍山寺前的公園,在長條椅上找一個罕見的空隙坐下來,看著龍山寺的屋簷、看著這不美麗的公園、看著街友們下棋或 more
  • 【書設計】漫遊者文化版《流浪者之歌》:輕柔的手感、經典的慎重

    文/李亞南,莊謹銘2013年10月22日

    裝幀設計/莊謹銘 流浪者之歌 【法式精裝本】 關於裝幀的形式,漫遊者的經典系列希望帶給讀者的是:閱讀時輕柔的手感,但又不失經典的慎重。所以採取了法式精裝的裝幀,也就是類似軟精裝,但書封內不裱紙,也未做書頭布。 其他裝幀的程序幾乎同一般的平裝小說,在亞洲日文書或是歐洲法文小說的設 more
  • 看更多
 

內容簡介

  即使會重蹈所有的錯誤與悲劇,不論痛苦、絕望、還是快樂,
  我都要自己親自走過,我要走自己的路。

  所有的明白,都在一次次的執意轉身之後,
  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永遠流浪的悉達多。

  真理不在固定的地方,
  真理不是知識,是經驗,而真理永遠在遠方,也在我們自身。

  這是諾貝爾文學得主,赫曼赫塞最經典的文學作品
  一部思想與人生的辯證之歌

  ●《流浪者之歌》是赫塞的第九部作品,1922年在德國出版,也是赫塞最經典的作品之一,美國作家亨利米勒也深受赫塞的啟發,並極力促成此書在美國1951年的出版。此後逐漸在60年代的美國形成赫塞熱潮,那時的美國大學生幾乎人手一本。

  ●這部作品不僅是亨利米勒的最愛,更是影響了許多音樂人,從60年代開始,從深沉悲傷到搖滾妄想,《流浪者之歌》都是他們靈感的來源。

  ●雲門舞集林懷民創作《流浪者之歌》的謬思。

  ●全球青年口耳相傳,赫塞以成為被閱讀最多的德語作家。

  ──林懷民、柯裕棻、劉梓潔、侯季然──聯手推薦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作者保羅.科爾賀極力推崇,並為之序
  本書收錄雲門舞集林懷民老師專文!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作者保羅.科爾賀(導讀摘錄):
  這本書正點燃一代人的激情。正如它與我不安分的靈魂對話,它也點撥了整個西方世界許許多多青春年少、心懷理想的男男女女。儘管本書寫於一九二○年代,一九五○年代才在美國出版,而真正顯現其影響力則是在六○年代。

  本書洗練的文筆與反叛的人物恰恰回應了一個世代的人內心的渴望:他們尋求擺脫流俗、擺脫功利主義、擺脫當前威權的自我之路。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眼見政府的許多謊言,眼見領袖們無力提出真正的選項,於是悉達多作為一個象徵出現於世;他象徵那些尋求真理的人──那些尋求自我之真理的人。

  ▲故事本體:
  赫塞筆下的婆羅門之子悉達多,是那位我們熟知的佛陀的名字嗎?
  當悉達多在行旅中遇見世尊時,悉達多難道不是佛陀?
  最後,僑文達在他的好友悉達多的臉龐上看見與世尊一樣的微笑時,此時的悉達多究竟與佛陀是同,還是異呢?

  △反叛的悉達多
  古代印度貴族青年悉達多,英俊聰慧而好學,為所有的人所愛,使所有的人快樂。但悉達多自己卻並不快樂,因為悉達多有一個不安的靈魂。為了追尋自我,悉達多成為反叛的兒子,離開自己已擁有的世俗的一切。他決意去流浪。

  △向苦行僧學習一切摒棄世俗
  悉達多和好友僑文達一起向沙門學習,學習流浪、學習苦行,他輕蔑並徹底否定俗世的一切。

  △向世尊佛陀學習真理
  悉達多在此與得道的世尊佛陀一分為二,短暫的論道之後,這次悉達多離開了好友僑文達,繼續踏上求道的孤獨流浪之路。他明白,知識與真理不在佛陀宣示的話語之中,他必須親自體驗。他不再逃避自我。悉達多踏上了自己的路。

  △向美麗的名妓伽摩拉學習一切感官之樂
  有一天,永遠質疑的悉達多,在離開企圖逃避自我、卻更執著於自我的沙門,開始了一段孤獨的流浪之後,他向美麗的名妓學習感官之愛。面對了人性中最深沉的召喚。

  △向富商學習
  聰慧的悉達多遊戲人間,財富、商場的算計,對他來說,都太容易了。但是從一個聰明的旁觀者,悉達多漸漸沉淪,徹底成為一個世俗的慾望者。

  △向擺渡的船夫與河流學習
  悉達多終於明白河流的意義。永恆的河,與永恆的時間。經過幾乎一生的追求,悉達多終於體驗到萬事萬物的圓融統一、 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毀的本性,並最終將自我融入了瞬間的永恆之中。

  △向一切學習
  悉達多永遠在時間中變化著,他沒有固定的形體與面貌,他是一個真正的流浪者。

【裝幀特色】
進口美術紙精美書封搭配法式精裝,手感輕軟典雅易於翻閱,創造經典的閱讀新美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赫曼赫塞(1877-1962 Hermann Hesse)


  德國作家、詩人、評論家,20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以《彷徨少年時》、《荒原之狼》、《流浪者之歌》、《玻璃珠遊戲》等作品享譽世界文壇。父親是基督教的傳教士,母親則有深厚的印度學背景。一心想當詩人的少年赫塞,甚至逃學也不願意接受家裡的安排受神學教育。接著赫塞因為不平靜而矛盾的內心糾葛,進入精神病院,後輟學在家。一戰時,赫塞呼籲德國人不要散播仇恨,卻被貼上了賣國者的標籤。1923年赫塞入瑞士籍。194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自二十世紀60年代起,赫塞就成為美國大眾的最愛,他出現在《史努比》系列漫畫中,紐約的女大學生說「赫塞是今天美國需要的反物質主義的發酵酶」,他的“Do your own thing”也成為美國幾個世代的年輕人的座右銘。

  在日本,赫塞是除了歌德之外最著名的德國作家;迄今為止,在日本和美國,赫塞是20世紀被閱讀最多的德語作家。他的作品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印量超過1.4億冊。

 

目錄

譯者序(新版) —鏡照出自我內心的悉達多 楊玉功
序言  哪裡都是一樣的── 一個求道者的自由 林懷民
導讀  體味這世界的一切氣息 保羅‧科爾賀 (《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作者)

第一部
婆羅門之子
沙門
喬答摩
覺醒

第二部
伽摩拉
人世間
輪迴
在岸邊
船夫
悉達多之子

僑文達

附錄
初版譯者序  以詩化演繹人生的真實感受 楊玉功
赫塞生平及創作年表

 

導讀

體味這世界的一切氣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作者  保羅.科爾賀(Paulo Coelho)


  我第一次接觸《流浪者之歌》是在一九六七年,那年我二十歲,被父母送進精神病院。我當時的女朋友寄來這本書,我記得自己被扶坐在床上,緩緩拆開棕褐色的包裝紙。那時我因服用鎮靜劑而極度昏沉,一眼瞥見書的封面──一朵白色的睡蓮慵懶地安倚於一條河的水面,心想:「這個赫曼.赫塞是誰?」我從沒聽過這個人,也不知道這本書對我那個世代所造成的巨大影響,但書是少年時代的女友寄給我的,我因而覺得他是個大人物。不久,我就陷入深沉無夢的睡鄉。

  醒來後,下午的白色天光已然消失,我發現自己躺在我的單人小床上,望著天花板的裂縫。屋外汽車的燈光不時照亮房間,我慢慢想起身邊那本書的存在。

  打開書之前,我以為自己知道書的內容,但最初的幾頁已讓我大吃一驚。我原以為會讀到一個聖人的故事,而悉達多的煩惱卻是太過凡俗。我天真地問自己:「一個獲得開悟的人,內心怎麼會有這麼多陰暗的情感、這麼多恐懼?」此時我直接面對的是一個人反抗父親權威的經歷,更是一個人反抗社會所指派之命運的經歷。在此之前我從未想過,不安與反叛會在這樣一個人的內心生長起來。

  悉達多被視為一個樣板。所有的人都感覺到他會成為真正的婆羅門,並循著父親的譜系成為虔誠的教士。然而他的內心卻感知到神聖的教義也有所缺失,踏上征程、自尋正路的誘惑更為強大。

  這種不安寧的心態對我而言再熟悉不過。我來不及細想,已經完全沉浸於書中的故事,急切地想與悉達多一起展開雲遊之旅。我身在一隅小室,心靈卻穿越時空,行進在印度塵煙飛揚的路途之中;我像他的摯友僑文達一樣,決意追隨一個求道者,經驗其所有的騷動與不安。

  我並不知曉,在我房間窗戶的鐵欄之外,這本書正點燃一代人的激情。正如它與我不安分的靈魂對話,它也點撥了整個西方世界許許多多青春年少、心懷理想的男男女女。儘管本書寫於一九二○年代,一九五○年代才在美國出版,而真正顯現其影響力則是在六○年代。

  本書洗練的文筆與反叛的人物恰恰回應了一個世代的人內心的渴望:他們尋求擺脫流俗、擺脫功利主義、擺脫當前威權的自我之路。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眼見政府的許多謊言,眼見領袖們無力提出真正的選項,於是悉達多作為一個象徵出現於世;他象徵那些尋求真理的人──那些尋求自我之真理的人。在我這個世代的數十年前,赫曼.赫塞已然感受到我們這一代人那種內心的騷動、那種青春時代自尋其路的固有需求;這種需求讓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索取天經地義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我們自己的生命。赫塞的這種先知先覺也必然啟發未來時代的人們。

  而作者自身由於自我發現的激情所驅使,在完成本書之前也要走過一系列的體驗。在寫作期間,他曾寫信給朋友,承認自我發現之艱難。的確,本書第一部的主題是掙扎與懷疑,寫作較為輕易,第二部則更加困難。那是因為第二部描述的是悉達多終將獲得覺悟的經歷,而悉達多的名字在梵文中意思是「目標已成者」●1;試想,一個作家如何談論他未曾經驗的主題?如何在完全陌生的感覺中措辭?赫塞的堅韌以及對佛陀教義的深層體驗,使他創作出此智慧之珍寶。

  然而在一九六七年,我並不知道這一切。讀完此書的幾天之後,我獲准離開精神病院。我依然記得那個陽光燦爛的清晨,我從外面看見那扇鐵欄隔絕的窗戶。我想到鐵欄內那些自認瘋狂的人曾向我透露,他們決意將自己與世界隔絕,因為對他們而言,這世界太難面對。然後我又想到悉達多,他執意將自己投入生命本質之真實,去找尋自我的道路。

  那天早晨我深吸了一口氣,我要體味這世界所包含的一切氣息,我發誓:我要選擇生命。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956622
  • 叢書系列:文學經典
  • 規格:精裝 / 192頁 / 13.8 x 21 x 2.6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會員評鑑

5
9人評分
|
9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
|
2018/08/27
本書原本英譯為Siddhartha(《悉達多》),為書中求道之主角。從書名來看,作者赫曼‧赫塞試圖重新用小說的寫法塑造釋迦牟尼求道的過程。然而,書中主角悉達多的許多遭遇可能是作者自己設定的,與釋迦牟尼的生平經歷並非一致。例如:悉達多出身自婆羅門之家庭、遇上名妓伽摩拉、與船夫維蘇德瓦一同生活等,可能都是作者塑造的情節。且悉達多遇上世尊喬達摩,更表明此「悉達多」非彼「悉達多‧喬達摩(佛陀)」,但在故事結尾,讀者會發現悉達多已經追求達到佛陀教義的真正圓融境界,可以為他人帶來心靈的安定—悉達多的面容與世尊的微笑合而為一。小說的轉折點在悉達多質疑佛陀的教義:既然世界是由因果連綴而成的永恆之鏈,為何佛陀還要提出救贖的教理呢?(P.53)此時,佛陀並未提出完美的解答,反而悉達多更進一步向世尊質疑:「您並未通過教義學會任何東西。所以我認為,任何人也無法通過教義而得到救贖。」(P.54)從此,悉達多從沙門的修行墮入了享樂的塵世中,歷經愛慾、財富、貪嗔,終於他失去了沙門的思考、等待與齋戒等訓練而來的能力,內心世界一片虛空死寂,再也無法忍受墮落的生命與腐敗的肉體時,他在求死的前一刻陷入深深的睡眠,醒來時悟出求道者應該先放棄執著的自我,傾聽自我的聲音、接受世間的無常。小說第二個轉折點是悉達多第二次遇到船夫維蘇德瓦,兩人一同生活,從傾聽河水,悟出時間的本質:「世上並不存在時間的實體」、「生命也是一條河」、「過去之心不可得,未來之心不可得」、「萬法皆如,俱入目前」(P.123)第三個轉折點是悉達多克服失去愛子的悲痛,真正放下苦難。最後,悉達多向好友喬文達顯示了他高超的領悟:「知識可以傳授,但智慧不能,人們可以尋見智慧,在生命中體現智慧,以智慧自強,以智慧來創造奇蹟,但人們不可能傳授智慧。」、「以語言表達或思維的一切都只能是片面的,只是半個真理而已,它們都缺乏完備、圓融與統一」(P.155)、「如果時間並非真實,那麼現世與永恆、痛苦與極樂、善與惡之間的所謂分界線也只是一種幻象。」(P.156)在讀完並思索這部小說內容後,我訝異赫塞對佛教教理體會之深,本書於他45歲時完成(1922年),他歷經歐洲在一戰戰火下的破壞與重生,他求助榮格以心理分析法克服創作過程中的危機。在《悉達多》中,我看見自己心路歷程的轉變,每個人都是求道者:少年的狂傲、青年的鋒芒、中年的圓融,自我逐漸在消逝,歷經了愛慾、狂暴、貪嗔之後,最後追求的不過只是—在世間的圓融及心靈的安定而已。
展開
user-img
5
|
2017/12/15
我帶著這本書流浪印度一個半月!!
展開
user-img
4
|
2016/08/01
若說悉達多遠離家門出走,屬於他的流浪者之歌,定必是「唵」——述說一切圓成者的起止與終結,來自靈魂某個遙遠的角落,默默奏響著的生命譜曲。

樂曲的序幕由早熟傲慢的悉達多開始,他超越同儕,是備受期望的婆羅門之子,然而某天決定毅然放棄王族身分,離開雙親,與好友一起成為沙門苦行僧。他們脫下錦衣華服,齋戒絕食,長時間冥想、入定,只為棄絕自我,追尋阿特曼的智慧。

後來好友決定追隨佛陀喬答摩,他們就此分別,悉達多明白有些路要獨自走下去。他離開了沙門,首次看到自然之美,色彩斑斕的世界,讓他的自我體會到前所未有的愉悅,於是他決定走進俗世,重新學習接觸自我,希望找到屬於心靈的歸屬。悉達多愛上了一位名妓,學會了性愛的快感;又跟隨商人做生意,沉迷於金錢和賭博的角力,如此渾噩地渡過了二十年,物慾之後,正是無盡的空虛。

悉達多兜兜轉轉,又回到最初的起點,在渡口重遇船夫,船夫教曉他聆聽的藝術,尤其是河之歌,河流一直向他們訴說著生命之歌,如同「唵」一樣,唱出靈魂深處的讚嘆與感悟。即使後來畢生最愛的女人及兒子先後離他而去,屬於他的流浪者之歌始終未停止奏樂。

悉達多一生飄泊,體會到人的七情六慾,愛恨交纏,但他依然活出一切圓成者之曲,唵。
展開
user-img
5
|
2016/07/25
如果要學習如何在短短的字裡行間中表現出人的一生與時時刻刻的璀璨,流浪者之歌會是很棒也很好的導師。

初看時會以為這本書在講的是佛陀,其實不然,不用去預設立場去想主角為誰,想像是一名凡人經歷漫長的旅程最後覺悟的故事就能輕鬆閱讀。

流浪者之歌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閱讀的好書,非常推薦前往異國的旅程上或是買一張前往遠方的火車票帶上這本小書,讓她陪著你度過一段旅程,她的雋永與精煉,或許能讓你生命些許的塵埃沉澱下來。
展開
user-img
5
|
2016/07/20
佛陀有一個著名的「筏喻」之說,就是在說不要陷溺執著於佛陀教法當中!這意味著佛法是證悟之道,而非奉為圭臬之法。證悟於生活,而不是超越於生活。《流浪者之歌》極為深刻地闡述這一道理,故事中的求道者最終總算了解:「真正的求道者是不能接受任何教義說法的,假如他真想發現真理的話,任何教義說法都不能放在心中。」

主人翁悉達多,一個與佛陀俗名相同的求道者,先是拜師沙門仙人,求取一個能夠滅除、征服「自我」的方法,繼而短暫遭逢佛陀,由於一心渴求「知識」真諦,以致於始終不能理解佛陀的「智慧」之道。征服自我不成,他又重新歸返自我,回到俗世紅塵,和有名的娼妓交往、和富商巨賈學習如何營求謀利….

悉達多的求道之旅看似輒然而止,卻沒想到開啟一個契機,數年後,滾滾紅塵中身心俱疲的他對生命絕望,投河尋死不成,才恍然徹悟一切經歷的無常都無須絕望。「凡事親身體驗一番,確是一件好事。」悉達多總算明白「智慧」與「知識」的不同,知識可以言傳教授,智慧卻不行,智慧必須來自於「親身證悟」!

「我自幼就聽人家說,享受世俗的快樂和財富,都不是好事。這個道理我早就知道了,但直到最近我才有了切身的體驗。而今我對此點之所以有了確實的認識,並非用我的頭腦和知識,而是用我的眼睛,用我的心靈,用我的胃腸。我能明白此點,真的是一件好事。」

最終,悉達多成為一名擺渡人,頗有引渡眾生的寓意,他在這遇到少時與他一同求法而後皈依佛陀的友伴。少時的友伴代表的是一心求道的典型,悉達多代表的是真正證悟解脫者,成為一種顯明對比。友伴認不出悉達多,悉達多卻一眼就能認得他來,作者在此比喻求道者想要「超越」生活的態度,而證悟者卻是「證悟」於生活當中,

「當一個人只是見到他所追求的東西,反而不能發現任何東西,反而不能專注任何東西,為什麼?因為你只想到你在追求的東西,因為你有了一個追求的目標,因為你被你追求的目標迷住了。所謂求道,含有達到某種目標的意思,而得道的意思則是自在解脫,無拘無束,隨緣而安而不強求固定目標。」

墨守教義知識以求道者,其實是妄想一個完美的真理世界,想要超越現實的不美好,去企求那個美好「目標」,然而:「這個世界既不是不完美的,也不是沿著一條漫長的途徑慢慢地向著完美的目標」沒有一個全然完美的世界,「所以佛法中沒有全然的輪迴或全然的涅槃,絕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的聖人或完全的罪人。」為什麼產生完美的妄念想法?那是因為時間,以為它是真實不虛的東西。時間創造了所有的分界線─此世與永恆、痛苦與極樂、善與惡…好比說,一塊石頭,有可能在某個時間點被賦予神靈的想像而被尊敬,但現在「我不是因為它先是某樣東西,而後又變成另外一樣東西而尊重它、愛它,而是因為它不但老早就是一樣東西,而且永遠是每一樣東西而尊敬它、愛它。」這正是《金剛經》說的意思:「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現代出版,由此開始。商務印書館暢銷展,精選滿888現折88。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