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閱讀日
共病時代:醫師、獸醫師、生態學家如何合力對抗新世代的健康難題

共病時代:醫師、獸醫師、生態學家如何合力對抗新世代的健康難題

ZOOBIQUITY:The Astonishing Connection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 Health

  • 定價:380
  • 優惠價:934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2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編輯選書

「健康」從來都不只是一個人、一個物種的事!

關於「生病」,我們知道的太少,甚至連醫學也未必給得出好說法
厭食症是文明病?癌症存在多久了?吸毒是人類獨有的行為偏差?
「健康」從來都不只是一個人、一個物種的事!本書從演化人類學、社會學、生物學、獸醫學和動物學,找出健康的新定義和解答。

 

OKAPI 推薦

  • 阿潑:我們和所有動物一同生病、一同痊癒──讀《共病時代》

    文/阿潑2013年10月23日

      「你會怎麼描述醫師?」 「只會治療單一物種的獸醫師。」 這是獸醫圈內的一個笑話,但也幽默點出在疾病治療中,專治人類的醫師很少意識到自己面對的這個物種也是生態圈的一部分,屬於動物界。人類屬於地球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並不獨特,因此,在人類身上出現的疾病或心理情緒,在其他動物身 more
 

內容簡介

  《發現》雜誌、美國科學促進會最佳選書、PanSci泛科學選書推薦

  心臟科權威醫師和醫療記者一起化身偵探,在諸多故事中找出健康的新定義和解答。
  健康意識全新突破、疾病防治與診斷的新方向,就等這份關鍵報告!
  國立中興大學 生命科學系副教授吳聲海專業審訂

  為什麼狂犬病、禽流感、狂牛症會傳染給人?

  關於「生病」、關於各種疑難雜症,我們知道的太少,甚至連醫學也未必給得出好說法;
  人類的許多疾病或狀況其實「有跡可循」,而這個「跡」指的不單單是有沒有吃好睡好、心情愉不愉快,而是觀察、了解動物夥伴們才能得到!

  ◎原來你的貓咪、野外的馬……也都會「暈倒」!
  難道動物也會氣急攻心或傷痛欲絕?面對危難或突發事件時,「暈倒」和「戰或逃」(fight or flight)一樣,都是動物本能的選擇──因為當奮戰無用也無所遁逃時,暈倒反而提供我們更有力的保護。因此,別再以為暈倒是人類的專利了,它可是幾億年來幫助動物避開死亡的關鍵機制!

  ◎癌症存在多久了?──在化石研究中居然也找得到恐龍罹癌的證據!
  癌症研究的曙光在哪裡?或許最好的方式是把癌症的成因和基因突變的證據擴充到各種動物身上,讓動物和人類的癌症研究交互辯證,藉以理出更多可能的破解線索──乳癌和哺乳的關係,就是獸醫在追蹤懷孕的母豹狀況時意外獲得驗證!

  ◎誰在嗑藥?──半夜偷偷潛入藥用鴉片種植場的竊賊,居然是小袋鼠!
  對「癮頭」無法抗拒的不只是人類,甚至小袋鼠、馬、羊、鳥、猴子都有愛上吸毒的不良紀錄!此外,種種成癮行為(瘋狂購物、電腦上癮、性……)也都跟藥物上癮一樣,因為我們無法抗拒癮頭帶來的愉悅感,而不斷地在「癮」中巡迴,而克服癮頭的最有效方法居然是……

  放眼望去,還有許許多多病症和行為的成因找不到線索,且看傑出的權威醫師和醫療記者如何扮演疾病偵探,為我們說動物故事的同時,也讓我們更認識自己、認識疾病、認識整個生態系其實就是一個健康共同體,「健康」從來都不只是一個人、一個物種的事!《共病時代》帶我們連續跳坑到演化人類學、社會學、生物學、獸醫學和動物學之中,告訴我們打破學科間的高牆後織就的美麗新版圖,才可能為這個醫學發展看似先進卻始終追不上疾病演化速度的時代帶來重大突破!

  《共病時代》小測試:以下何者正確?
  □只有人類才會在緊張、壓力大或遇到危難時暈倒
  □癌症,是醫學發達以後才漸漸演變出來的恐怖病症
  □自慰、雜交、口交、肛交、人獸交……都是人類發展出來的行為
  □染上毒癮是人類獨有的行為偏差
  □「肥胖」只在食物充足的人類或寵物身上才會看到
  □自殘和厭食症是人類的文明病

  答案是以上皆非!
  如果你有任何疑問,歡迎加入《共病時代》俱樂部,一次為你說明白!

名人推薦

  生物人類學者王道還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李文雄
  清大生命科學系教授李家維
  作家李偉文
  中研院 系統分類及生物多樣性資訊中心執行長邵廣昭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
  臺大附設動物醫院院長劉振軒
  PanSci泛科學總編輯鄭國威
  ──專業口碑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芭芭拉‧奈特森赫洛維茲 Barbara Natterson-Horowitz


  UCLA醫療中心心臟科權威醫師暨洛杉磯動物園的心臟醫學顧問。她得過無數教學奬章,文章散見於科學及醫學出版品。
  芭芭拉擁有哈佛大學的學士及碩士學位,並於UCLA取得醫學博士學位,目前與先生、兩個小孩以及兩隻狗定居洛杉磯。

凱瑟琳.鮑爾斯Kathryn Bowers

  凱瑟琳在UCLA教授寫作課程,時常撰寫健康、生物學及演化學等相關領域的文章。她在《大西洋月刊》擔任編輯期間,開始其任職媒體的生涯,她曾和大西洋月刊的華盛頓編輯James Fallows共事,也曾在CNN工作。後來她在美國駐莫斯科大使館擔任新聞參事助理期間,還獲頒國務院功勳榮譽獎章。

  凱瑟琳畢業自史丹佛大學,和先生、小孩及一條狗住在洛杉磯,推特帳號為@kathrynsbowers,以及@zoobiquity

譯者簡介

陳筱宛


  英國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比較教育碩士。
  曾任職出版社,現為專職譯者。
  近期譯作包括《別掉入思考的陷阱》、《寶寶也是哲學家》等書。
  譯稿賜教:penguin.gentoo@gmail.com
 

 

目錄

作者的話

1. 當怪醫豪斯遇上怪醫杜立德
重新定義醫學的分野

2. 心臟的假動作
為什麼我們會暈倒

3. 猶太人、美洲豹與侏羅紀癌症
古老病症的新希望

4. 性高潮
人類性行為的動物指南

5. 欣快感
追求興奮與戒除癮頭

6. 魂飛魄散
發生在荒野的心臟病

7. 肥胖星球
為什麼動物會變胖?牠們如何變瘦?

8. 有多痛就有快樂
痛苦、快感及自戕的起源

9. 進食的恐懼
動物王國的飲食障礙

10. 無尾熊與淋病
感染的隱祕威力

11. 離巢獨立
動物的青春期與成長的冒險

12. 人獸同源學
文獻資料

 

推薦序

醫學一體以保障地球眾生健康與福利


  一口氣讀完這本由臉譜策畫出版的《共病時代》(Zoobiquity,動物與人類的同源性),著實令人大為震撼,久久不能自已。從事動物醫學工作多年,對於自己長久以來一直堅持的信仰與努力不懈的目標,在此書的十二個章節中勾畫出全貌,實在令人驚艷與折服!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WHO)及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的熱門術語:「醫學一體以保障一個地球上的眾生健康與福利。(One medicine, one world and one health.)」,不正是這本書作者們用心良苦,再三呼籲,所要揭櫫的目標嗎?這本書出版後,相關的議題仍不斷在燃燒與發酵,而第三屆Zoobiquity Conference又如火如荼即將於二○一三年十一月二日於紐約召開了。

  作者之一的納特森赫洛維茲醫師是一位曾接受過精神醫學訓練,並在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醫學中心工作二十餘年的心臟科醫師,能夠以悲天憫人及反求諸己的精神,加之以淵博的知識,與科學記者凱瑟琳.鮑爾斯共同寫下這輝煌的巨著,不得不令人佩服他們敏鋭的觀察力與豐富的聨想力。科學的進步,不常就是由觀察入微、相互比較、提出假設,再加以證實嗎?本書透過上百位醫師與獸醫師對話,進而激發出智慧的火花,書中共分十二章,包羅萬象,涵蓋生理、心理、病理、演化、癌症、人類學、生物學及臨床醫學範疇,並打破這些學科之間的高牆藩籬,而重新賦以醫學的新生命與新境界,並反覆以科學的存在事實,加以分析並比較動物之間或與人的異同點,以謙虛的態度,彼此學習借鏡,以造福眾生。古人云:「江海之大,所以容百川」,也就是這個道理。

  近年來新興與再浮現的人畜共通傳染病,如牛海綿狀腦病(俗稱狂牛病)、炭疽病、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禽流感及狂犬病等的防控與撲滅工作,以及癌症、愛滋病及青少年的心理問題的探討,一再說明醫學一體的重要性,只有透過醫學與動物醫學彼此專業的合作,也才能制敵於機先。

  現代病理學之父,德國Rudolf Virchow(1821-1902)在一百多年前就說了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動物醫學與人類醫學之間並沒有界限──事實上也不應該有。雖然研究服務的對象不同,但在彼此領域所獲得的經驗卻是建構了所有醫學的基礎。」在臺灣醫學一體的躬行實踐,早在一九九四年就由一群病理醫師與獸醫病理師共同倡議成立「中華民國比較病理學會」,一年舉辦三次研討會,從未間斷,迄今將邁入第二十年了,共同留下的歴史記錄與完整英文病例報告達四百餘例,在比較醫學的歴史里程碑,臺灣醫學及動物醫學家們的智慧、努力與成就應有其不可抹滅的歷史地位與貢獻。

  這是一本深植人心的啟發性科學書籍,對於目前正從事或即將進入醫學、動物醫學或生物醫學相關領域的工作者很受用,足以鼓勵研究人員以更開拓的胸襟、更寬廣的視野去探討動物與人類彼此可以學習的地方,以俾利眾生健康與福利,我非常樂意推薦這本好書給讀者細細賞讀。


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分子暨比較病理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兼生農學院附設動物醫院院長
劉振軒
二○一三年九月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352717
  • 叢書系列:臉譜書房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4.8 x 21 x 1.8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壓力、孤立與無聊
 
當飼主帶來的寵物一連數個小時繞著家具打轉,不斷後空翻直到筋疲力竭,或是使勁摩擦自己的皮膚,直到皮開肉綻、血流不止才肯罷手,有時獸醫師會說這些行為是「刻板行為」。最極端的刻板行為包括撞頭、拔毛、戳刺和挖鑿。在某些案例中,尤其是鳥兒,強迫發聲被認為是一種刻板行為,可能與人類的妥瑞氏症有關聯。對獸醫師來說,這一類型的任何行為,即使是比較溫和的方式,都值得關切和阻止。
 
在馬、爬蟲動物、鳥、狗與人類身上能看到的許多強迫性行為,其實都有某些基本的臨床特徵,包括讓患者受苦的可能性,以及嚴重影響病患的生活。但是,許多強迫性行為也跟自我清潔活動有種奇妙的關聯性。你也許聽過許多人類強迫症患者會反覆洗手。同樣地,一隻緊張的貓可能會全心投入自我清潔的活動中,用的是貓科動物的清潔工具—─牠自己粗糙的舌頭。獸醫師提出了一個很口語的術語,直指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他們稱它是「過度梳理」。
 
過度梳理?當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術語時,腦中閃過無數大自然紀錄片裡猿類為彼此理毛與抓蟲子的畫面。我很驚訝,沒想到這種溫和的清潔與社交儀式竟可以逐步擴大為可能致命的事。我很快就得知,原來很多種類的動物都會自我梳理,而且梳理涵蓋的許多行為遠比我想像的怪異許多。
 
對許多動物而言,梳理說白了就是一種很基本的活動,跟吃、睡、呼吸一樣。演化也許偏愛大自然中的整潔狂,因為牠們身上帶有較少的寄生蟲也較不易被傳染。
 
靈長類動物展現出各式各樣的理毛與抓蟲技巧。有些黑猩猩會為彼此抓出寄生蟲,把牠們放在前臂上,用手啪地打死,再吃掉牠們;有些猿類會用樹葉把蟲子從自己同伴的毛髮上捏除;日本獼猴發展出精妙的技巧,運用食指和拇指去除毛髮上的蝨卵,這項手法會透過母親傳承給下一代。
 
雖說除去蝨蚤可能是理毛的終極目的,但是動物梳理毛髮還有個更直接的理由。簡而言之,梳理毛髮感覺很舒服,而且它在許多動物群體的社會結構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14/05/19
人獸同源、同病、同命的《共病時代》

動物會因驚嚇或恐懼而暈倒,甚至猝死嗎?動物會得癌症嗎?動物會藥物成癮嗎?會自戕嗎?也會得厭食症嗎?這些問題的答案通通是「會的」。長久以來人類試圖以「人性」區分人類與其他動物,並因此自認為更高級,卻忽略人類與動物有多麼相像。人類自以為只會發生在人類身上的疾病,或者只有人類才會出現的行為,其實在其他動物身上也很常見,兩者的病症也有很高的相似度。

作者之一芭芭拉・奈特森赫洛維茲是心臟科醫師,一次到動物園出診帝王獠狨的經驗,讓她開始探討有什麼是獸醫師早已掌握,但醫師卻毫無頭緒的病?動物除了「捕捉性肌病」很類似人類的「章魚壺心肌症」之外,還有能在動物身上找到的其他「人類」疾病嗎?不找還好,一找不得了,動物與每一種能想到的人類疾病都有關聯,然而,醫界卻因為等級制度,醫師和獸醫師間的鴻溝始終難以跨越,連一同喝下午茶都不可能了,更別提攜手合作。為了結合人類醫學與動物醫學,兩位作者創了一個新字——「人獸同源學」(zoobiquity)。

在閱讀《共病時代》之前,我曾經在探索頻道(或國家地理頻道)看到大象也會得創傷症候群,這讓我感到驚奇無比,原來不僅是肉體上的疾病,人類和其他動物在心智與情緒層面也很雷同。讀完本書後,我則對「人獸同源」這個概念更加信服,人類的強迫症、臨床憂鬱症、藥物濫用與成癮、焦慮症,還有性生活和青春期行為,在動物界,甚至昆蟲界都能找到例子。書中有兩個部分讓我印象深刻,第一個是蜻蜓的「傳染性肥胖」,第二個則是動物的自戕行為——或稱「過度梳理」。

公蜻蜓通常很好鬥,但有些公蜻蜓卻避免衝突。昆蟲學家詹姆士・馬登(James Marden)將這類懶洋洋的公蜻蜓帶回實驗室後,發現他們儘管外觀毫無異狀,卻病得非常厲害,因為牠們的腸道都被簇蟲寄生,罹患了「肥胖」疾病。這些生病的蜻蜓因脂肪積存,肌肉功能降低,所以行動遲緩,身體虛弱,無法為了交配機會或捍衛地盤而起身戰鬥。而且,這肥胖病還會藉由排泄物或分泌物的水傳染給其他健康的蜻蜓。

如果公蜻蜓腸道中寄生的簇蟲會使好鬥的蜻蜓變得懶洋洋,我們身上的寄生物——細菌也好,病毒也好——是否也或多或少對我們的性格產生影響呢?若是如此,那麼我們的「自我」究竟從哪裡開始算起,又到哪裡結束?

本書中第二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動物的「過度梳理」。動物會將原本應該用來對付敵人的武器——鋼牙、大螯、尖喙、利爪往自己身上招呼,而且次數還很頻繁,例如馬會猛烈囓咬自己的側腹、貓和狗會拔毛、鳥會啄羽、爬蟲動物會肯自己的尾巴等等。作者指出,整理羽毛、舔拭自己等的梳理行為可以安寧心神,但如果這種需求及強度過了頭,就會形成動物自戕和人類自殘的行為。

書中其他例子也令人耳目一新,但「自戕是過度梳理」這個論點則是讓我大開眼界,原來人類精心美容保養,跟拿刀在自己身上割出一道道傷口,以及被單獨囚禁而啄羽的鳳頭鸚鵡,都是為了安定心神,為了「釋放......然後感到輕鬆」,而且都包含在「梳理」這個範圍內。

我讀完《共病時代》後也看了「人獸同源學」官方網站,得知這本書出版後不僅打破一般民眾的刻板印象,更促成每年「人獸同源學研討會」的舉行,自2011年至今已進入第四屆。看到這個訊息除了佩服本書的作者,也衷心希望研討會能繼續舉辦下去,讓更多的醫師、獸醫師、生態學家攜手合作,以打破「人類 vs. 動物」這種分類法造成的鴻溝。

最後,我不禁想,若莎士比亞讀了《共病時代》,不曉得他筆下的哈姆雷特(Hamlet)對於「人類是啥」(What is a man)的疑問會不會有新想法,抑或更發迷惘?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其他】2024采實電子書全書系:春暖花開‧享閱讀,參展書單書85折起、任選3本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時報全書系
  • 華文創作展
  • 東立GoodBuy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