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造型藝術工作者同時也寫詩的作者,在法國生活的第一階段(2000-2004年間) 所創作的詩書寫與圖像選集。
客服公告:9/13(五)客服專線服務時間調整詳情
文/諶淑婷,|,李盈霞2017年12月25日
詩人、造型與視覺藝術工作者蔡宛璇 蔡宛璇一直到十八歲高中畢業才離開澎湖,來到台灣讀大學,在那之前,她已經有好長一段日子不說台語了,「我九歲時才解嚴吧,但整體社會還是在『去台語化』,華語很理所當然成為上學後的思考工具。」明明學齡前家裡是全台語的環境,但當她上學後開始在家說華語時, more文/夏夏2016年05月31日
拿破崙死了。 我魂不守舍吃著晚餐,心中上演各種殺與被殺的過程。 拿破崙是綠島白沙海域的龍王鯛,生性溫和,不少潛水客會特地拜訪的水中明星。不論是跟其他的魚種或是法國拿破崙相比,水中拿破崙身長兩公尺都是罕見的,是時間的禮物。 有什麼非殺牠不可的理由?若論斤兩來賣,所得之價,不過爾爾。 more
作者簡介
蔡宛璇
澎湖成長,旅法數年,現居台北地區。造型與視覺藝術工作者,以及在日常中作隨機迸發的詩創作。她的裝置作品經常具暫時性,並與所存在的空間構成一特殊關係。而她的錄像創作受實驗電影?發,呈現開放性的敘事空間或將風景轉變為內在活動的的折射,時而與詩作結合。著有個人詩文集《潮 汐》(2006)。
詩評家黃粱:「蔡宛璇的詩表現一種撫摸「存在」的藝術,這藝術的特徵:既要觸入真實之核,又要與自我和世界同時維持一種距離感。距離,鋪陳一座舞蹈劇場,好讓存在之舞得以現身自我說法。」
「...具有影像風格的詩語言,除了根源於作者對存在之舞的戲劇性體悟,也和作者擅長運用的身體性經驗深刻連結。慣常的視覺經驗之外,諸如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感官經驗的交互編織,更是蔡宛璇詩篇的一大特色...」
詩評家鴻鴻:「詩要讓人眼睛一亮,基本上有兩個要素。第一是敏感。「過敏原」因人而異,有人用詩寫議論,有人用詩寫日記,有人用詩寫夢──條條曲徑通幽,但首先必須敏感。其次是能找到準確而新鮮的語言表述之。蔡宛璇兩者皆備,是以令人一讀傾心。」(評詩集《潮 汐》)
間接閱讀 1
日常協奏 3
匿名的下午 6
睡及其他細節 7
測量 8
漁纇 9
為陰雨間奏 10
秋季第五日 11
陽臺 12
夢見清醒 18
在對岸暗看秋天 19
夜的間距 20
風景 21
給即將開放的花 22
我 27
刪節號 28
在場證明 29
巫 30
時間之眾象 31
黃昏的祈禱室 32
對某週四午後的臆想 33
花園裡的早上,春天過了一半 34
光觀 35
小城 36
世紀初 41
星辰 42
故事之前 43
故事的樣子 44
霞光 45
不動如物 47
別 48
因雨造成的沉默有間歇性的奇異 49
外交術 55
隱身旅行 56
虛心書寫 57
一種黯淡的光 58
背過身 59
櫻桃優格 60
Rue Raymond Poincare 上空漫遊 61
黎明夢裡的小孩 62
向東十里 63
夢裡夜鶯哭了,為了它心愛的王 64
夜翅 70
給予 72
現出 74
為生存的其他焦慮而感到一個侷促不安的世界 75
極 慢地 跑 76
旋轉目馬 77
CHE 2000 78
介於密談與自白 79
夏天裡線條和它的影子 80
【31.12.鹿特丹】 81
陌生的持有 82
凹陷的地方 88
愛的史前時期 92
NANOOK 93
墨藍 Bleu Ancre 95
潛行者 96
傳說中的海 _ 向Beuys獨白 97
時,光 98
它者的視網膜 107
電話響起,木樓漸漸蝕蛀 109
蝣魂 110
列車上的信徒 112
暗及 113
閱讀 114
南方 117
止水 119
車窗 120
多年後,那黃淡漠如漬 121
行動主義 122
黯氳 125
這些都不是鄉愁 126
通身 127
地中海涯 Bordure de Mediterranee 129
後記 131
序
記《陌生的持有》 蔡宛璇
有好幾年間,在歐陸法國境內學習藝術並進行創作:台灣、法國東北/東南、巴黎、羅亞爾河流域前半部,以及間雜他地他城間的短暫移動。這段時間,筆記本中快速增生的文字和線性圖畫,像靜默滲出的樹液,有時作用於調節環境間的轉換,有的則與當時其他創作形式平行產生,或者作為一種自癒方式現身;有時,則為了探究因正在告別甚麼而在體內生出的,那些芒刺。
數年前出版的《潮 汐》自選集,收錄了一部分這個時期的詩文。但有更多的圖與詩,散落在略經整理的電腦檔案夾、網路上發表過的,還有數本筆記本中。自兩、三年前,就不時想著要著手進行再次整理、出版,結果時間暴走,一晃眼已身處二〇一三年。在這中間似乎做了許多其他事,但真正重要的其實也寥寥可數。
只有這些詩和圖,依然認分地等著我、看顧著我。
這些樹液如今經過了時間的蒸發,乾涸成結晶,化身小小種籽留在薄透的統一的紙頁上,等待適當的風土雨水,可以去滋養他人或自身。
我與它們像是共同搭乘過開向邊境的一部長途公車,車內的乘客們在日夜旅途行進間,逐漸熟悉了彼此的存在和身影。大路小徑相連,其中有些先行到站下車,而我卻始終尚未抵達目的地。
繼續留在車窗內的我,看著車上那些個曾被或重或輕地占據的空位,又轉頭望向車後漸行漸遠的乘客/旅客身影,不得不強烈感覺到一種親密的疏離、持有的陌生。
它們長得就像一個個謎,並也曾試著藉此向我揭開謎面。現在它們紛紛變成風景中移動的小黑點,留我繼續面對生命 —— 這個超級巨謎,並且慢慢地發現:曾經我所獲得的種種可疑謎底,其實就是為了要我去找出,屬於現在的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