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
台灣的戲劇、電影與戲院

台灣的戲劇、電影與戲院

  • 定價:300
  • 優惠價:9528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9折27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無論戲劇是在舞台或戲院呈現,在本書裡詳盡的介紹了台灣戲劇的發展,從早期的歌仔戲到現今的戲院,在在呈現了台灣的戲劇藝術流變。

  特選傳統戲劇裡最具影響台灣社會的歌仔戲與布袋戲兩種戲劇和電影與戲院結合成一個主題來撰寫。歌仔戲從小戲發展為大戲,皆在台灣本島發生,為台灣唯一土生土長的劇種;布袋戲的劇本,有很多來自中國的歷史典故與文獻傳說,當布袋戲走向台灣化以後,作品持續推陳佈新,它曾創造台灣70年代電視高收視率的佳績。目前,歌仔戲與布袋戲通過以現代劇場、視覺科技的結合,極力搶救傳統戲劇的生存,台上的演員,台下的觀眾或許因物換星移會有所不同,但不變的是,在歷史的舞台上,演員、觀眾都在扮演互相扶持的人生大戲。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勁草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台灣孩子。
  專攻台灣史,代表作品有台灣的宗教、臺灣的民俗、台灣的俗諺。
 

目錄



卷1:台灣的戲劇
1、台灣歌仔戲的發源
(1)歌仔、錦歌到歌仔戲
(2)在宜蘭誕生
2、歌仔戲走入大都市
(1)野台歌仔戲
(2)內台歌仔戲
3、日本當局打壓歌仔戲
(1)從台灣回歸故土、外流東南亞
(2)遭受取締到改演皇民劇
4、戰後歌仔戲與媒體化
(1)廣播歌仔戲的出現
(2)電視歌仔戲的競爭
(3)電影歌仔戲的轟動
5、歌仔戲vs現代劇場
(1)明華園劇團
(2)楊麗花歌仔戲團
(3)河洛歌子戲團
(4)薪傳歌仔戲團
(5)黃香蓮歌仔戲團
(6)蘭陽戲劇團
(7)新和與歌仔戲
6、布袋戲到台灣開花結果
(1)布袋戲的由來
(2)台北盆地:以新莊為中心
(3)台南府城:南管布袋戲
(4)鹿港:白字仔布袋戲
7、日治台灣的布袋戲
(1)結合北管子弟戲
(2)成為武戲霸王
(3)後場音樂的改革
8、戰後布袋戲媒體化
(1)轉入內台戲演出
(2)金光閃閃的「金光戲」
(3)廣播布袋戲
(4)電視布袋戲
(5)電影布袋戲
(6)視覺布袋戲
(7)代表性的戲班子

卷2:台灣的電影與戲院
1、電影與戲院何時出現在台灣?
(1)電影的發明與入台
(2)從戲台到戲院的轉變
2、日治台灣電影與戲院的發展
(1)各地的豪華戲院
(2)電影放映情事
3、台灣戰後初期電影事業的發展
(1)西洋片為何成為主流
(2)電影產業接收與反共政宣片
(3)票價課稅的問題
4、電影事業的起承轉合
(1)50、60年代的台灣戲院特色
(2)台語片的起落
(3)地方戲曲與電影的結合
(4)國語片的旋風
5、   七○年代以後的發展
(1)老戲院的風華
(2)小戲院異軍突起
(3)錄影帶狂風席捲
(4)新電影的發展
6、台灣電影輔導金制度的影響
(1)輔導金制度的源起
(2)輔導金制度的效益探討
7、觀眾的期許
8、附錄
(1)參考資料
(2)1895年至1997年台灣戲院大事年表
 

自序

在視覺上飛舞人生


  台灣的戲劇是一門包含文學、音樂、美術、舞蹈與工藝等類別的綜合藝術。它所陳述的是一個族群各式各樣的生活文化,呈現一個族群的庶民生活圖像,通過戲劇傳輸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觀念,以達到教化人心的目的,所以在傳統戲劇中不會呈現血腥暴力,也不會呈現煽動色情,具有正面的娛興、聯誼、教育的社會功能,因此在婚喪喜慶、酬神賽會等場合常見以傳統戲劇的表演來表達世間俗民的善良心意。

  台灣傳統戲劇的藝人,幾乎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一個令人心酸的身世,所謂「父母無聲勢,送子去學戲」,是早期台灣社會裡當父母沒有經濟能力撫養子女時,不得已將子女送到戲班託付班主任管教,一則可以學戲糊口,一則可以解決無力撫養的問題。做父母的與班主任借款簽約,約定年限,一旦年限期滿,才能領薪或自由搭班,俗稱「綁戲」。這些國家貧而學戲的孩子,無意間卻成了台灣傳統戲劇的播種者與傳承者。

  在本文裡,特選傳統戲劇中最影響台灣社會的歌仔戲與布袋戲兩種戲和電影與戲院結合成一個主題來撰寫。歌仔戲從小戲發展為大戲,都在台灣本島發生,可以說是台灣唯一土生土長的劇種;布袋戲的劇本,有很多來自中國的歷史典故與文獻傳說,當布袋戲走向台灣化以後,作品不斷推陳布新,它曾創造台灣七○年代電視傳播時段高收視率的佳績,在萬人空巷的奇蹟下,不得不驚訝它所形成的魅力與影響力。

  目前,歌仔戲與布袋戲通過以現代劇場、視覺科技的合作,極力搶救傳統戲劇的生存,台上的演員,台下的觀眾也許因物換星移會有所不同,但不變的是,在歷史的舞台上,演員、觀眾都在扮演互相扶持的人生大戲。而傳統戲劇經歷時代的變遷需要通過現代的媒體效果呈現它內斂的底蘊,得以傳承,所以筆者將傳統戲劇、電影與戲院這三者結合成一本書的主題,以此書的完成向所有從事與戲劇相關的從業人員致上最深的敬意。

  「台北座」為日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在台北城營業的戲院,以表演「落語」與戲劇為主。在日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首次正式放映電影,從元月1日起一週內每天兩場,白天12時30分,下午6時30分,為台灣最早有日場電影的戲院。

  台灣電影的輸入與戲院的建造,都是日本人在西元1895年殖民台灣以後的事。台灣從清領時期以來,人們常在廟前廣場搭建簡便式的戲台,提供地方戲劇團體表演,至日治時期,台北城陸續出現一些娛樂項目,例如北門街二丁目友軍夫之大寄席開演,所謂「寄席」是一種說唱藝術,亦稱「迕講義」,是日本人在路邊舉行的「軍書講義」,由於初期在路邊發展容易影響交通秩序,所以改到空曠的地方或租賃民房開設講習,因此凡是以「落語」、「講談」、「義太夫」等 所 設 席的,一概都稱為「寄席」。

  起初,台北城的戲院提供表演藝術團體演出,至日明治三十三年(西元1900年),6月16日起,「淡水館」首映法國盧米埃電影,6月21日起「十字館」放映《火車進站》等法國盧米埃電影,於是掀起一股法國電影熱。至1920年代,電影進入默片(無聲電影)的黃金時代,戲院聘請唱作俱佳的辯士(劇情解說員)在銀幕旁為觀眾解說生動的劇情,成為中產階級的主流休閒之一。到戰後初期,有了台語片的發展。1950、1960年代,地方戲曲與電影結合、小戲院異軍突起、錄影帶狂風席捲,一直到1990年代電影的沒落,宣告國片的式微。至今,一部《海角七號》震響了國片影壇,這一個漣漪,或許會再提振國片,突破向來以西片為主流的電影市場,但後勁如何,值得觀察與期待。

  台灣的電影發展至今,在票房上長期受到西片的挑戰,主要因為資金與專業技術人才不足導致台灣電影工業一直衰退,而且根據行政院新聞局所作的研究,西元2006年台灣電影票房於台灣市占率僅僅1.62%。近代具代表性的電影多是成本較低、強調導演個人風格、紀錄台灣歷史或當代文化現象等娛樂性較低的小眾電影,這種特色讓一些台灣導演在國際影壇備受好評。不過,因為此類型藝術電影在台灣票房並不叫座,因此創作成本依舊仰賴外片票房。

  西元2008年8月22日上映的《海角七號》,雖然票房破了許多票房紀錄,但是因為成本過高,且主題偏向台灣,在國際市場上仍未占有一席之地。魏德聖執導的電影《海角七號》在內容上加入許多本土元素,如:墾丁美景及許多在地文化,在台灣票房上成功得到數億的紀錄、同時也獲選為2008台北電影節開幕片、劇情長片百萬首獎等等,這個結果讓台灣觀眾開始重新關注台灣自製電影,也願意走入戲院欣賞國片。台灣知名編劇小野做出這樣的影評:《海角七號》所引爆的國片復興浪潮,有人用「後新電影浪潮準國片復興」來形容《海角七號》。且近代也有許多知名的台灣電影,例如:西元2005年《翻滾吧!男孩》、西元2006年《一年之初》、《練習曲》、西元2007年《沉睡的青春》、西元2008年《流浪神狗人》、《花吃了那女孩》。且盼能藉由此機會讓許多人認識台灣電影有各式各樣的文化,且有長期的傳承,台灣並不是個沒有電影文化的地方,而是過去我們未重視。

  無論戲劇是在舞台或戲院表演呈現,在觀眾的眼中看到了演員的肢體語言,看到了導演的想法,看到了工作人員的努力,在每位觀眾的視覺上也看到了不同的人生在飛舞著,我想,這就是戲劇和電影的魅力吧!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175133
  • 叢書系列:台灣書房
  • 規格:平裝 / 232頁 / 17 x 23 x 1.16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卷1:台灣的戲劇

1、台灣歌仔戲的誕生
(1)歌仔、錦歌到歌仔戲
歌仔戲是台灣唯一土生土長的劇種,主要係「歌仔」這種曲調發展出來的形式。其來源是流行閩南一帶的民歌小調,由於演唱者是一些跑江湖的眼盲藝人,所以也稱為「乞食歌仔」。

歌仔在閩南有一個別名,叫「錦歌」。原來在閩南如廈門、同安、龍溪多數地區都叫做「歌仔」,只有在龍海縣石碼地域,因為九龍江在此一地段稱為「錦江」,該地又盛行演唱歌仔,所以當地人自稱歌仔為「錦歌」,而後普遍在閩南流行這種稱呼,則是在西元1953年以後,因當時福建省文化廳將流行於漳州九龍江(亦稱薌江)地域的台灣歌仔戲改稱「薌劇」,而閩南歌仔通稱為「錦歌」,「錦」字也可作「什錦」之意,因為藝人在不斷吸納演唱內容裡也吸收了閩南其他劇種的曲調,形成了一種「什錦歌」的特色。

歌仔剛開始是以說唱方式陳述故事的內容,也稱「念歌仔」。後來,以車鼓的場面和表演在廣場空地即興演出,或者在迎神行列裡沿街表演,故有「落地掃」歌仔陣的稱呼。

有人說,歌仔戲原本是從車鼓演變而來,因為車鼓安排丑、旦以歌舞調笑的方式演唱〈蕃婆弄〉、〈桃花過渡〉等民歌、小調,而且往往搭配戲劇身段表演〈呂蒙正〉、〈山伯英台〉等故事,呈現的形式和今天宜蘭的老藝人所演出的「老歌仔」或「醜扮歌仔」並沒兩樣。

至於閩南文化何時傳入台灣?從荷西時期陸續引進閩南漢人開始,在康熙年間陳文達編修的《台灣縣志》曾記載在荷蘭治台期間(西元1624年至1661年)台灣修有大道公廟,此大道公即閩南人創造的神明「保生大帝」吳本,依據閩南傳統的習俗,凡是神明生誕、歲首、七月普渡等節慶,都要牲禮供奉、演戲酬神,或是與人產生糾紛,道歉的一方習慣以劇團演戲賠禮的方式表達。也因為這樣的習俗文化,促使地方戲劇有了發展的機會和舞台,歌仔戲、布袋戲等都算在內。

歌仔戲的發展,一則承襲了中國戲曲的特質與傳統,一則又能以生動的形式表現台灣本地文化與生活語言,與庶民生活的點點滴滴環環相扣,配上演員的華麗服飾、多元的題材或隨時以當時的社會事件編入戲中,時時給予觀眾視覺不同的感受。在發展的進程中,歌仔戲受到其他劇種的影響,如亂彈、四平、南管等,於是吸納了它們的曲調、戲齣、關目、排場外,也受到來自上海戲班、福州班的影響,尤其是機關布景、場景變化與連本套戲方面,形成了以後歌仔戲在內台仿效的根據。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其他】2024采實電子書全書系:春暖花開‧享閱讀,參展書單書85折起、任選3本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 飲食烘焙展
  • 簡報溝通說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