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318佔領立法院:看見希望世代

318佔領立法院:看見希望世代

  • 定價:318
  • 優惠價:9286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7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不服從的世代!最溫柔的力量!守護島嶼希望!
太陽花運動或許已經結束,但是,很多事情不能忘。

  2014年3月18號,台灣立法院第一次被學生與公民佔領。

  也許是因為張慶忠立委「三十秒事件」的程序黑箱所激起的義憤,學生和公民佔領立院後,大規模的社會譴責並未出現。反而「場外」於「場內」的互助與守護、關係感動了所有的人。

  曾經我們以為現在的7、8年級生對於國家政治議題是冷淡、無知,但318太陽花運動讓我們看到了,這代的年輕人還是關心這個島上的事情,並且也看到了有別於以往的社會運動,也吸引了許多本來不太關心公共事務的人們。

  佔領立法院的運動,在與論與象徵的影響層面,大大超出了立法院周遭人身可及的物理範圍。我們要問,這樣大規模的「守護螺旋」如何發生?人們想守護的是什麼?「守護希望」!或許,我們可以用這四個字代表許多複雜的情緒,即使這四個字遠遠不及我們感受的千分之一。或許,議場內外的學生也部分地象徵了「希望」。

  是啊!當你看到現場的公民與學生們努力思索與嘗試各種可能性,反省自身的階級位置與論述霸權,努力將場子與麥克風向更沒有論述能力、站出來更辛苦的人們傳遞出去時,你知道他們正在實踐「真實的烏托邦」。

  本書的出版發想來自318佔領立法院行動的隔天,即三月十九號中午。我們招集了十數位公民記者,而他們幾乎也都是運動的參與者。他們在各個角落一邊參與,一邊記錄下自己的所思所見。這些內容完全都是第一手的經驗與採訪。有紀實,有故事,有情緒,偶而真的有血有淚……

  這是一本集結眾多學術界、文化界、 傳媒界、律師界及深入參與者的第一手資料。我們試圖用更廣大更深的視角來觀察記錄這次運動。不是記錄林飛帆或是陳為廷,而是記錄這場運動中不斷地湧入,抱著想做些什麼的心情而來的「無名者」。

本書特色

  本書分為五大部份,其主要內容說明如下:


  1.【從服貿爭議到佔領立法院】:為直擊運動始末與各種相關爭議說明,其中有兩篇分別是從香港觀點與法國觀點切入這場運動。

  2.【多重現場直擊】:記錄運動領導者與學者們的言行,更想記錄「無名者」的關鍵作用。

  3.【科技與傳播參與】:強調科技在這場運動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與上一代不同之處,並看他們如何忠實地把新聞專業的上課所學貫徹到底,包括「新聞必須查證」。

  4.【街頭民主】:公民開始嘗試一種「無麥克風」、講求「記憶的民主」和「說故事技藝」的街頭民主形式。傾聽、記錄和理解他人的故事。

  5.【設計與文化參與-日常生活的革命】:到底何者才是「佔領立法院」的日常生活?把權力中樞的議場,變成每日吃喝拉撒睡的居所?把街頭當成各種官方符號的戲仿馬戲團?日常生活的革命,建立一種上下顛倒的象徵表現形式。於是,想像的權力關係得以暫時懸擱,或許因此,我們才能真實的「佔領」。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主編:劉定綱


  台大法律學系學士、台大社會所博士,曾任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現為奇異果文創創意總監。專長領域文化社會學、消費社會學、社會理論,目前研究興趣為微型文創、故事文學、有緣社會中的民主。

  作者群:王兆慶(《崩世代》作者、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專員)、王惠盈(圖書編輯)、平路(作家)、呂秋遠(律師)、何明修(台大社會系教授)、李金蓮(文字勞工)、 李屹(電子書店內容部)、李嘉艾(清大社會所碩士生)、李佳欣(文字工作者)、李映昕(台大新聞所碩士生、台大新聞E論壇總編輯)、安勤之(台大社會所博 士生)、沈嘉悅(詩的企劃人)、林傳凱(台大社會所博士生)、桑普(香港人權律師、政治評論人)、高子壹(台大社會所博士生、補教老師周妤)、許悔之(詩 人)、許赫(詩人)、張登皓(網頁工程師)、梁秋虹(清大社會所兼任助理教授)、誠葛格(台大社會所碩士)、陳敬彥(碩士生)、郭岱軒(東森新聞記者)、 黃厚銘(政大社會系副教授)、鄒柏軒(台科大創意設計班)、廖之韻(詩人)、蔡博宇(北科大光電所碩士生)、劉定綱(台大社會學博士)、劉毓翔(輔大社會 所碩士生)、蘇家立(詩人)、Benoit Girardot(學生)。
 

目錄

主編序:場外/場內-守護「希望世代」的溫柔革命/劉定綱
【從服貿爭議到佔領立法院】
革命的預感/許悔之
從ECFA到太陽花學運大事記/王惠盈
佔領立法院之前/李金蓮
一場忘了野百合的學運/何明修
新聞記者的現場直播/郭岱軒
太陽花學運對台灣和香港的啟示/桑普
居台法國人對太陽花運動的觀察/ Benoit Girardot
公民不服從/黃厚銘
如何從國高中公民科切入談反服貿抗爭?/高子壹
那一夜/平路

【多重現場直擊】
一夜無話/許赫
今夜誰徹夜未眠──立院隨筆/李嘉艾
我們絕不能死在更裡面的圍牆──危機意識與回歸政治/誠葛格
從立法院到行政院/陳敬彥
十七歲的女孩/呂秋遠
那一晚行政院,之後/劉毓翔
給補習我警專歷史課的學生們/高子壹
你總要親自走進去,坐下來,才會明白一些什麼/李佳欣
一個台科大學生作為公民記者的文學全記錄/鄒柏軒
不是遍地開花,而是開始紮根/李佳欣
從《崩世代》看希望世代學運/王兆慶

【科技與傳播參與】
新生──致太陽花學運/蘇家立
「革老媽/老子的命」:資訊科技在佔領立法院運動中的角色/張登皓&李屹
鍵盤的力量/蔡博宇
採訪台大新聞E論壇成員李映昕/鄒柏軒、廖之韻

【街頭民主】
種植──致太陽花學運/蘇家立
烏托邦內的邊界──立院場域的階級呈現/李嘉艾
三月二十五日街頭小民主計畫紀實/安勤之
2014年「反服貿」抗爭中的權力、民主、與異質實踐──歷史社會學視角的初步分析/林傳凱

【設計與文化參與──日常生活的革命】
魯蛇的革命喜劇/許赫
民主動物國 /沈嘉悅
四點鐘的汗水:藝術、行動、世代與昇華/鄒柏軒
佔領塗鴉牆:基進民主的二十一張畫/梁秋虹
記得/廖之韻
 

主編序

場外/場內-守護「希望世代」的溫柔革命


  「如果我們不溫柔,怎麼會為了別人守在這裡?」
  3.22早上七點,兩位高中女生這麼說著。

  「孩子,娘為你站出來了」
  「學生正在保護國家,學生由我們來保護」
  「六七年級的哥哥姐姐,站出來力挺弟弟妹妹」
  「孩子謝謝你們,你是我們的希望」
  在立院周邊的塗鴉牆或布條上,我們看到這樣的文句。

  2014年3月18號,台灣立法院第一次被學生與公民佔領。

  也許是因為張慶忠立委「三十秒事件」的程序黑箱所激起的義憤,佔領立院後,大規模的社會譴責並未出現。反而我們看到了,一種不斷延伸出去的「場外」對於「場內」的守護訴求,以及「場內」/「場外」的多層次關係。「場內」對於「場外」從未真正構成組織化的指揮系統。這反而使參與者得以各自思索,怎樣才是對公眾有意義的參與形式。於是,我們有「百花齊放」的場外。他不是少數園丁刻意栽培的成果,而是自主生長的過程。大家各自在其中尋找感動自己的力量來源。其美麗程度,不下場內。

  在其中一個層次,立院議場外迅速湧來的靜坐群眾在立院周遭形成了第一層的「場外」。此「場外」在運動初期有效地在物理上守護了「場內」的不被驅離。也在運動中後期發展出或許比起「場內」更多元的民主審議形式與文化參與形式。

  接下來,在立院之外,源源不絕的物資與幫助,各界與論的支持又構成另一層次的「場外」。守護了整個立院佔領行動的「正當性」。這層次的「場外」不比第一層次的「場外」來得不重要。反而,因為不能隨時親到現場,其「守護」的心情或許更為熱烈。於是,第二層次的「場外」,讓318佔領立法院的運動,在與論與象徵的影響層面,大大超出了立法院周遭人身可及的物理範圍。我們要問,這樣大規模的「守護螺旋」如何發生?人們想守護的是什麼?

  「守護希望」!或許,我們可以用這四個字代表許多複雜的情緒,即使這四個字遠遠不及我們感受的千分之一。或許,議場內外的學生也部分地象徵了「希望」。於是,守護希望成就了「守護學生」與「守護議場」。那麼,「希望」的內涵是什麼?

  是對快速傾中政策的反動?是對服貿的擔憂?是對民主憲政與人權價值的守護?是對未來的想像?是對生存環境的檢討與期待?是對公義與人性尊嚴的堅持?是對公共政策必需資訊透明與公開審議的要求?

  這些都對。但是還有更深層的什麼。好比,在一片沉默的黑暗中透出來的光。好比,在悶了許久之後,覺得自己可以抓到改變什麼的契機,做些什麼。

  所以,希望或許可以說是「打開」了什麼。例如打開立院30秒黑箱,打開服貿簽訂黑箱,打開代議政治大門。

  「打開」需要行動,需要實踐,需要做些什麼。「打開」需要不只是冷漠觀看,不只是堅守遊戲規則,不只是活在私人世界的小確幸中。

  於是,「太陽花」在機緣巧合下成為運動的象徵。當主流媒體都將重點放在「花」與「學生」的類比,而認為「學運」必須是純潔、守秩序、愛整潔,甚至必須是去政治化的時候,「真實的場外」正進行一場日常生活的「象徵革命」。

  或許,「太陽」才是重點。太陽意味著「覺知力」、「自信」、「在社會團體中的自我尊嚴與覺察到他人尊嚴」、「實現夢想與承諾的力量」。在這些意義上,太陽象徵了「希望」。

  是啊!當你看到現場的公民與學生們努力思索與嘗試各種可能性,反省自身的階級位置與論述霸權,努力將場子與麥克風向更沒有論述能力、站出來更辛苦的人們傳遞出去時,你知道他們正在實踐「真實的烏托邦」。這個烏托邦的確切意涵是「在社會團體中實踐自我尊嚴與覺察到他人尊嚴」。他們是有自信的,不怕遞出麥克風後失去權力。甚至,後來我們看到很多不使用麥克風,只是圍著坐下說說自己的故事。然後,彼此的故事相互交織著。是啊,什麼時候我們早已失去這樣的場合,告訴你自我與他人的尊嚴是重要的。是啊,唯有尊嚴才能帶來堅定的溫柔!

  除了服貿爭議與程序黑箱外,或許,有個主旋律在這場318運動中一直隱而未顯。它是隱藏的主線,它是說不出的情緒,它也是服貿議題之外,吸引那麼多年輕人瞬間聚集、關注、情緒受牽引的原因。它使得許多本來沒有在關注服貿議題,或對此一知半解的年輕人,想在這場運動中獲得希望與出口。同時,這個主旋律也是「守護希望」訴求的情感來源之一。

  那個隱藏的主旋律是什麼?

  也許是年輕世代普遍被剝奪「有尊嚴生存」的處境!而他們認為,這個處境也許會隨著服貿的通過而更令人絕望。如果土地價格上漲、中小企業被收購是服貿通過後可以想見的,那麼,年輕人改變處境的機會是否又更低?起碼,這個影響台灣未來的重大決策,其過程並未充分納入他們的意見。即使年輕人才是未來台灣的主體。

  年輕世代被剝奪不是因為競爭力不足。在這場運動中我們已經看到,他們擁有許多大人們相對欠缺的能力。架設網站、訊息傳播、民主審議的多元方式、社會募資、物資補給線的建立、社群的快速串連、設計與文化參與、最小嘗試成本的控制...這些能力的顯露,大大動搖了財團與媒體一直以來企圖建立的「草莓族」神話。所以,年輕人在佔領立法院的行動中看到了什麼?他們看到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也看到自己的能力有被肯定的舞台。發出「自信」的光,我們看到「希望世代」。當然,運動終究會結束或轉進。當這些年輕人又回到他們本來的日常生活,他們要回去繼續「崩世代」嗎?還是有其他的可能性?

  看見希望世代,或許更有力的陳述是,看見希望!

  我們已經看見希望,如何不讓希望之光再度被遮蔽?即使眼看黑霧又將籠罩。

  首先,318佔領立法院,這二十一天的經歷已經構成我們的「共同記憶」。這個記憶並不專屬某個世代,而是台灣社會的集體記憶。當然,集體記憶的形塑會受到主流媒體的影響。而在其中獲取商業利益最快的作法就是將其庸俗化、明星化與娛樂化。當然,各種勢力會來搶奪集體記憶的論述權與發言權。他們會希望這些記憶就是他們說得算。當然,政府會動用教育的利器,在各級教育中「定位」318運動。當然,有太多的當然都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了。

  發揮想像力,然後努力地說吧。說故事本身就是種戰鬥!

  我們說溫柔的故事,我們說各處現場發生的故事,我們說「無名者」的故事,我們說「無組織的組織」故事,我們說各種非正規參與形式的故事。然後我們說的故事會交織,會傳播,這一切就像我們在運動進行中,我們在各種「場內」與「場外」在做的事一樣。然後,我們期待這是個文化轉折,期待有什麼東西將會發酵,而我們會為了這個努力。然後,坐下 我們在這島嶼 有了根。

  本書的出版發想來自318佔領立法院行動的隔天,即三月十九號中午。我們招集了十數位公民記者,而他們幾乎也都是運動的參與者。他們在各個角落一邊參與,一邊記錄下自己的所思所見。這些內容完全都是第一手的經驗與採訪。有紀實,有故事,有情緒,偶而真的有淚有血……除此之外,我們很感謝學術界、文化界、資訊與傳媒界、法律界各方人士的賜稿。我們都在各自的場內與場外,努力著。

  本書的章節安排共分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服貿爭議到佔領立法院】。交代運動始末與各種相關爭議。其中有兩篇是從香港觀點與法國觀點切入這場運動。

  第二部分:【多重現場直擊】。我們不只想要記錄運動領導者與學者們的言行,更想記錄「無名者」在這場「沒有組織的組織」裡的關鍵作用。總是要有人送水與食物,總是要有人架直播,總是要有人坐在外面形成人牆。總是要有人印製源源不絕的傳單。如果不彰顯「沒有組織」的那一面,很快地,這場運動就會被詮釋為少數組織與行動者的「意志行動」。然後會有英雄,而無名者又會再次消失於歷史的痕跡中。當然,現場之所以是「多重」,就在於總有些運動方向上的矛盾與調和,總有些前台與後台的微妙落差,也總有些世代關係的變與不變。

  第三部分:【科技與傳播參與】。有趣的是,「資訊科技」一文強調的是與上一代不同的變革之處。而在「台大新聞E論壇」總編輯的訪談稿中,成員們卻表示,他們只是忠實地把新聞專業的上課所學貫徹到底,包括新聞必須查證這件事。

  第四部分:【街頭民主】。公民憲政會議和人民議會是運動後期的兩大亮點。姑且不管在學理上,審議民主到底是自主性的直接民主,還是代議民主的補充。起碼,就在318之後的街頭,我們看到「街頭民主」的實際操練。不同於大多數的街頭論壇,以政策的審議與專家說明作為主要進行方式,我們發現,也有公民開始嘗試一種「無麥克風」、講求「記憶的民主」和「說故事技藝」的街頭民主形式。這裡的重點不是說給人家聽,而是傾聽、記錄和理解他人的故事。或者說,在說故事的過程中,相互形塑。或許,傾聽他人故事的街頭民主,更有助於「行動者網絡」的建立。即使運動結束,相互交織的故事不會結束。

  第五部分:【設計與文化參與-日常生活的革命】。在四月十號撤出議場前夕,一位在議場待了二十一天的同學表示:「議場是不真實的魔幻空間」。然而,在議場外的塗鴉牆上,我們也看到「只行動不說話」的真實佔領。到底何者才是「佔領立法院」行動的日常生活?或許兩者都是,或者,兩者的加總才是。日常生活總是有虛幻的一面與真實的一面,兩者交替顯露。日常生活的革命,一次革掉虛幻的命與真實的命。於是,我們把權力中樞的議場,變成每日吃喝拉撒睡的居所。於是,我們把街頭當成各種官方符號的戲仿馬戲團。日常生活的革命,建立一種上下顛倒的象徵表現形式。於是,想像的權力關係得以暫時懸擱,或許因此,我們才能真實的「佔領」。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022743
  • 叢書系列:緣社會
  • 規格:平裝 / 320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一個臺科大學生作為公民記者的文學全記錄】
文/鄒柏軒(台科大創意設計班學生)


鍵盤是我的筆桿。哀鳳是我的錄音筆。
單眼是我僅有的攝影器材。機車是我的代步工具。

請容我,一個大五的學生,做頭殼版舉目所見之封面照片的學生,
給你們說說幾個故事:如果你們願意坐下來的話。

服貿,一個疏遠的字眼。
直到我作了幾日公民記者,我才知道。
這世界,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

(第一次上街頭的我)

當我昂首走進會場,我知道,對於暴民的一切疑慮與抹黑全部釋放了。當舞台上的人用優美的邏輯推斷、動人的抗議歌曲、激昂誠懇的喊話發聲時,我知道,這是一群理想主義者的場合。

他們,才不是暴民。

旁邊成排的旗幟,是無數的公民團體。不是競選時在水源市場醜陋的成排洗腦,而是一個個也許不熟悉的名字:台灣女人連線、廢除核電、監督課綱...等。

臺大學生會募集了成千上百的「溫柔台灣」紙條,綁在拒馬上,跟著太陽花一起。有鑒於台灣「我要成為整潔王」的期許,他們還承諾,最後一天會將它們清除。

當我還想以設計系畢業的時候,曾有那麼一個淚流滿面的夜晚。當我學運圈的朋友告訴我旺中怎麼栽贓學生,講得如此激昂誠懇,我知道,他是脆弱的,而我也是。但我迫於專題,無法抽出身成為第一天的那 170 位不分藍綠上街頭抗議的身影。

今天,我站在人群裡,萬分冷靜,感覺著時代的呼吸。

(當我聽到公民的聲音)

這幾天,我採訪了一些人。有個書店帶著社會學書前來,述說他們的觀點。「人民不該害怕國家」的 V 怪客群體們,舉著布條,隨拒馬內的鎮暴警察成日鎮守,成為另類的風景。反 ETAG 的人也來湊一腳。

但讓我最深刻的,是以下兩位。

(寒夜獨酌的戰士)

一位是來自臺大外文的同學。他帶著模仿英國二戰 KEEP CALM & CARRY ON 的防水珍珠版海報,有趣無比,獨自吃著早餐。只是來上個廁所的我,職業病發作起來,忍不住訪問了他。那是個 13 度、下著雨的冬夜,我的其他朋友正在林森北路八巷邊駐守邊打哆嗦。而他,竟只穿一件短袖。

會員評鑑

3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14/06/30
佔領立法院的學運行動,有人認為好,有人認為不好,不管怎樣,「318佔領立法院」這樣一本書的出版,讓大家知道那個時候發生什麼事情,個人認為滿好的。
而且這本書的內容,很多都是在現場的第一手報導,還有幾篇分析的文章,不只是用圖片或煽情的字眼引起大家的情緒而已。
如果沒有這麼多人來挺318學運,相信這個行動當初也無法持續。而這本書的優點在於,收集了很多「無名者」的參與,從不同角度來看這個行動,不只是電視媒體常見的那幾個人。再者,裡面沒有太多「上對下」「有權者對一般人」的權威感,是站在年輕人的角度去看、去了解,正如封面寫的「希望世代」一樣的讓人去思考年輕一代的可能。以上,都讓這本書的內容變得很豐富。
展開
user-img
1.0
|
2014/06/14
《318佔領立法院》一書從服貿爭議的始末開始談起,接著以「無名者」參與的故事與見聞作切入,用每一位無名行動者的故事文字交織出這場運動所實際發生的事情。並談論科技與傳播工具在這場運動中的角色、運動中的民主參與過程和設計與文化的參與。有別於從318運動中議場內權力核心者的觀點來詮釋,《318佔領立法院》一書所探討的問題更深入也更貼近多數行動者的經驗。


而針對書中「2014年反服貿抗爭中權力、民主與異質實踐的―歷史社會學視角的初步分析」這篇由台大社會所博士生林傳凱先生(以下簡稱作者)所撰寫的文章,筆者認為有特別提出來討論之必要:

323行政院行動


文中一開始作者便說明目的是從歷史社會學的視角為反服貿抗爭提供初步的觀察與分析。全文先從2008年野草莓運動的歷史脈絡開始談起,講述過去的運動經驗影響到318運動幹部間的權力關係以及323政院行動的發生經過。

針對反服貿抗爭的權力模式,作者將現場的空間分成三個層級:

(一)議場
(二)社科院後勤中心
(三)戶外廣場(青島東路、濟南路、中山南路)

這樣的區分方式將產生過於武斷地劃分群體的疑問,忽略了團體內的異質性、成員的游離性與重疊性。社科院後勤中心除了有從議場中往來的成員以外,許多的成員是來自於戶外廣場對於運動現狀與發展不滿的群體,而這些不滿主要是來自於戶外廣場上的運動嘉年華化以及馬政府以拖待變的態度,因而有了應該要將行動進一步升高的心理準備而逐漸聚集。這些成員大多數也經歷過野草莓運動,也知道馬政府持續冷處理的結果將使得318運動步上野草莓的後塵,終將一事無成。

此外,在策畫行動上的描述過於簡化,事實上光是「社科院」的人數與能力是不可能獨立完成政院的行動,選擇性忽略了其他一起發起行動的團體,而把主要的責任歸咎在社科院一派少數人的「密謀」上,這顯然並非事情的全貌。


再來談論到323行動者是否是有「自我工具化」的傾向?作者在訪談史料上的挑選偏誤(Bias)容易引導讀者對事實產生嚴重錯誤的認知:

H對我說:「這次動員中,我竟然毫不懷疑相信指揮者說的話,不問要幹什麼、也不問是誰下的指令,我就去做了。」

D說:「我發現自己前幾天很奇怪,好像對於指令有什麼疑惑,我完全不問,也避免去細想,好像深怕自己多慮,就會破壞了運動的大局。」

F說:「這次有一種奇怪的分工,好像議場裡決策圈的人是頭腦,然後我們是手、腳、其他器官。我們不需要思考,我自己也拒絕思考,就是照他們的指示,說東就東,說西就西。」

可以從上述三段訪談的引述可以看到,作者將323行動者描述成具有缺乏獨立思考及不去過問行動目的與緣由的特性:

甚至更敏感的自省者,開始意識到已與Arendt討論惡的平庸性(the banality of evil)納粹政體中公務員的狀態,只遵循指令,屏除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問指令的根於與善惡,單純服從與執行。

如果我們依循著這裡的說法,把當日前往並且遭到警方鎮壓的人都認定為是「被操弄者」,其實就已經完全忽略了許多群眾的主體意識。這樣的說法把許多明知道後果但是仍勇往直前的「行動者」形容成了盲從、只會服從命令的「小螺絲釘」,這是對於運動群眾最大的誤解。的確不可否認,323的行動中可能存在不清楚行動緣由的行動者,但是也存在許多清楚當天行動緣由與後果的行動者,經過溝通與自我檢視而認同參與行動。部分行動者甚至在稍晚的北平東路驅離過程中經歷血腥鎮壓,肉體遭受警棍、盾牌無情地敲擊。

不只第一波的行動者間存在著異質性,在不同時間點抵達政院現場的行動者間對行動的認識與目標也有差異(例如是否要進入建築物)。作者顯然在訪談史料上遺漏了很多其他不同行動者的參與經驗,若此為訪談者無意之遺漏,筆者特在此提醒,切莫扁平化行動者的主體意識。


賤民解放區

賤民解放區,則是在「三二四」後才出現的新形式。其形成,是由在「佔領行政院」一晚中,當主事者將大部分工作人員於晚上九點半到十點半出頭撤離現場、而十二點五分北平路開始鎮壓後,還留在場上的人群所組成。」

這段的描述跟筆者的認知有相當大的差距,由於323當日訊息傳達不易造成指揮系統的混亂,導致一部分社科院人士在中途因故撤離現場,但仍有一部分的人是留在現場的。根據了解,上一段提到的一位主要參與者最後是在北平東路經歷警方的武力鎮壓,並在現場待到凌晨四點才離開。


在警方開始鎮壓後,還留在行政院的人與後來組成賤民解放區的人數並不相符,說賤民解放區是由鎮壓後還留在場上的人群所組成,這樣的描述也不夠精確。在筆者的認知中,「賤民解放區」是在323政院行動之後的幾個晚上出現在濟南路與中山南路一側的論壇,當時還是一個鬆散游離的無組織。根據筆者實際參與幾個晚上的經驗來看,每晚的參與者不是固定的,且主要由長期投入工會運動的團體在主導討論的議題,同時他們也開放參與者提出議題,但他們有時候也不一定會在現場,而是由聚集起來的群眾自發性的開啟討論。根據觀察,參與討論者的背景不乏來自獨立音樂界、藝文界、中小企業主、上班族與學生。而曾經參與323政院行動的部分社科院人士後續也有參與賤民解放區的討論,但是作者卻忽視了這中間成員的異質性與重疊性。


結語

這篇文章的初衷是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對於釐清323政院行動當日的過程能有所補遺。由於當時大部分的第一線主事者正面臨後續司法追訴的問題,一時之間無法針對錯誤的資訊作出立即的澄清與更正,導致後來很多似是而非的說法甚囂塵上,直到現在仍然缺乏對政院行動的緣由與過程有完整的描述。近日,耳聞有團體已開始進行323政院行動的口述歷史訪談,筆者對此感到期待但也不禁開始憂心若訪談過程在缺乏不同觀點及監督下,是否能真實的呈現323政院行動的全貌呢?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