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創作展
學問、思想與情懷:當代中國的「人文學」

學問、思想與情懷:當代中國的「人文學」

  • 定價:490
  • 優惠價:95466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9折441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當代中國的「人文學」日漸邊緣化,人文學命運如何,人文學者又該做出怎樣的選擇?陳平原教授以其獨特的觀察,透過簡潔的語言給人文學者描述出一種可能的出路:在政治與學術之間,注重學術;在官學與私學之間,張揚私學;在俗文化與雅文化之間,堅持雅文化。三句大白話中,隱含着一代讀書人艱辛的選擇。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平原


  廣東潮州人,文學博士,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2008 — 2012年任中文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講座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執行院長。曾被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1);獲教育部頒發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1995、1998、2003、2009、2013)等。
 
  先後出版《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千古文人俠客夢》、《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中國散文小說史》、《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大學何為》、《歷史、傳說與精神——中國大學百年》、《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作為學科的文學史》等著作三十種。治學之餘,撰寫隨筆,藉以關注現實人生,並保持心境的灑脫與性情的溫潤。
 

目錄

001 序
004 學者的人間情懷
013 近百年中國精英文化的失落
035 當代中國人文學者的命運及其選擇
058 數碼時代的人文研究
075 大眾傳媒與現代學術
104 從左圖右史到圖文互動——文書的崛起及其前景
130 閲讀大學的六種方式
160 解讀「當代中國大學」
196 全球化時代的「大學之道」
208 人文學的困境、魅力及出路
244 人文學之「三十年河東」
262 校園裡的詩性——以北京大學為中心
 



  除了最後一文,本書各章選自我在大陸刊行的四書:《當代中國人文觀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學者的人間情懷——跨世紀的文化選擇》(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大學有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以及《讀書的「風景」——大學生活之春花秋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作為大學教授,我主要從事文學史、學術史及教育史方面的教學與研究,但在主業之外,保留了觀察並介入「當代中國文化進程」的習慣。那些介於論文與隨戚之間的文化評論,可古可今,亦文亦學,其基本面貌是:以「學者的人間情懷」為宗旨,以「當代中國人文觀察」為方法。

  在《當代中國人文觀察》自序中,我談及:「面封當代中國諸多讓你或悲或喜、亦驚亦歡的文化現象,張大嘴巴的同時,也不由得睜圓了眼睛,觀察、記錄、分析、考慮,甚至直接將其作為研究對象。記得很清楚,當初之所以『越界』,撰文剖析『當代中國』,不外想藉此保持與當下文化建設『不即不離』的聯繋。」幾年後,為增訂本撰寫「新版序言」,我提及:「依舊扮演『觀察者』的角色,有『視野』,有『情懷』,偶爾也有『介入』,但從來不是登高一呼的『英雄』。那是因為,我始終記得舉鼎絕臏的教訓。心境不即不離,態度不慍不火,論題不大不小——偶爾發言,也只求『切己』、『深信』以及『力所能及』。」

  如今有機會在香港三聯刊行選本性質的新書,我依舊強調構成本書經緯線的「觀察」與「情懷」,並且堅信:比起專治「當代中國」的學者,我的文章或許不夠專深厚重,但注重歷史溯源,強調當代人的切身威受,自認還有可取處。

  本書的開篇之作《學者的人間情懷》,撰寫於1991年4月,那時我正在香港中文大學訪學。文章完稿後,交給了在中國學界享有盛譽的《讀書》雜誌。主編斟酌了大半天,終於抓住時局變幻的縫隙,將其刊於《讀書》1993年第5期。此文剛發表時備受爭議,日後逐渐被接受,分別收入《另一種散文》(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2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讀本》第五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北大百年散文精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1月)、《中國當代作家面面觀》(北京: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白話的中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12月)等各種選本。

  至於選擇同樣撰寫於香港的《校圜裡的詩性——以北京大學為中心》殿後,很大程度基於我的「大學想像」——詩意的校園,乃當代中國「人文學」最後的堡壘,不能不堅守。

  本書與我此前在香港三聯書店刊行的《歷史、傳說與精神——中國大學百年》(2009),從學術立場到著述文體,均相互支撐,請有心人參照閲讀。

2013年11月11日於香港中文大學寓所
 

詳細資料

  • ISBN:9789620435669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7 x 23 x 1.5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內容連載

學者的人間情懷

六十年前,魯迅在回憶「五四」退潮後的心境時說:「後來《新青年》的團體散掉了,有的高陞,有的退隱,有的前進,我又經驗了一回同一戰線中的夥伴還是這麼變化……」(《〈自選集〉自序》)這句話常被引用,史家且坐實了誰高陞誰退隱誰前進。平心而論,以繼續堅持思想啟蒙和文化批判的魯迅道路來否定前二者,實在不算是公允。如把這三條路抽離特殊語境,還原為普泛化的概念:從政、述學、文化批判(或者政治家、學者、輿論家),我以為魯迅體驗到的統一戰陣中夥伴的變化,正是大的政治變動或文化轉型必然出現的知識分子的大分化——如今亦然。

魯迅作以上表述時一腔悲憤,學者們更引申發揮,抨撃「高陞」者的堕落與「退隱」者的倒退。表面上這是以是否有利於革命運動為評價標準,其實質則是堅持知識分子對社會的批判功能。有趣的是,將這段話普泛化後,可以清楚地看出現代中國人的潛在思路:知識分子階層特殊的社會責任烕。我對此既受鼓舞又感不安。在我看來,這三條路都能走,很難區分正負高低,只不過各人性格、才情、機遇不同,選擇的路向不一樣而已。但至今仍有好些堅持「前進」的朋友,似乎對「高陞」者和「退隱」者評價過苛。

中國傳統士大夫追求內聖外王,做官是正途。只有做官,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才可能實現,故讀書人很少滿足於單純的「清議」。民國以來,一方面是仕途不大順利(科舉制度已被廢除),另一方面是西方政治思想的輸入,不少讀書人不再以做官為唯一出路,而是發展其文化批判性格(近乎「清議」)。當官的固然看不起知識分子,知識分子也看不起當官的,起碼表面上形成了兩種讀書人之間的封峙。清流們將政治視為骯髒的勾當,將學者文人的從政稱為「墮落」,其結果只能人為地擴大政治權威與知識集團的距離。像聞一多《死水》所吟詠的,「這裡斷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讓給醜惡去開墾」,畢竟不是好辦法。我主張有能力有興趣的讀書人不妨從政,只是不該頂着「管理教授」或「管理研究員」的頭銜,那顯得對「政治」缺乏誠意和自信。遊戲不同,規則當然也不同,清流可以監督、批判「混跡政壇」的「前學者」。所謂「一入宦途便無足觀」,就像過去的「一為文人便無足觀」一樣,是一種情緖化的謾罵。我相信政治運作很不簡單(起碼比我的文學研究複雜多了),值得全身心投入。讀書人從政,切忌「猶抱琵琶半遮面」,那樣必然一事無成。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其他】2024采實電子書全書系:春暖花開‧享閱讀,參展書單書85折起、任選3本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春旅遊
  • 小天下暢銷展
  • 兒童節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