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夏娃的覺醒:擁抱童年,找回真實自我

夏娃的覺醒:擁抱童年,找回真實自我

Evas Erwachen: Über die Auflösung emotionaler Blindheit

  • 定價:340
  • 優惠價:7237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0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心理學大師愛麗絲‧米勒
獻給現代亞當和夏娃的啟蒙之書

  「他們必須像亞當與夏娃一樣,為了父母的愛全然地去服從,盲目地去信賴,放棄求知與自己的思想,也就是放棄真正的自我。」

  聖經故事中,夏娃因為不服從上帝的命令而被逐出伊甸園。兒童心理大師米勒認為,這故事正好隱喻了傳統教育中一味要求服從、否認孩子真實心聲的教育方法。

  作者認為,這種以「我是為你好」為名、實則充滿語言或肢體暴力的教養方式,造成了孩子內心的屈辱與壓抑。這份被隱藏的憤怒,在日後將演變為對自己、他人和下一代的盲目暴力。做父母的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是因為他們也被同樣的方法教育長大;在生命之初,他們就被剝奪了這種感知的可能性,導致暴力與無知代代惡性循環。書中並探討了希特勒與史達林飽受暴力虐待的童年,佐證了她的主張。

  被壓抑的童年經歷不該是禁忌,而是寶藏。藉由挖掘這座寶藏,可以尋回失喪的感受與熱情。作者鼓勵已經成年的亞當與夏娃們,從童年備受否定與處罰的恐懼中掙脫出來,勇敢面對真實,忠於自我的認知與生命故事。當我們不再無意識地被童年束縛,才能下定決心為自己及下一代的人生負起責任。

  「否認曾經受到的傷害,會導致我們以同樣的方式去傷害下一代,除非我們下定決心不再否認。」

—愛麗絲‧米勒

  現今書市琳琅滿目,像這等重要的自我省思與生命覺察的書,盼能異軍突起,不能讓它埋藏在一片茫茫的書海中。這不只是一本自我成長的書,其中還蘊藏了影響我們未來命運與下一代生命景象的重要訊息。

─賴佩霞

真心推薦(按照姓氏筆畫排列)

  王浩威 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作家
  朱台祥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森林小學校長
  周仁宇 兒童精神科醫師、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精神分析師
  周志建  敘事治療工作者、作家
  洪素珍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陸雅青 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暨藝術治療碩士學程教授
  莊凱迪  台中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
  賴佩霞  魅麗雜誌發行人、作家
  謝文宜  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副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 1923.01.12─2010.04.14)


  愛麗絲‧米勒是一位以關注兒童早期心理創傷及其對成年生活影響而聞名世界的心理學家。她顛覆了傳統的兒童心理觀點,提醒世人認識父母對兒童造成的侵犯,在歐洲引起重大迴響。終其一生,她以激進的人本態度,希望還給孩子一個應有的成長環境。

  米勒出生在波蘭猶太家庭,二戰期間倖存於納粹迫害,1946年獲得獎學金進入瑞士最古老的巴塞爾大學(Universität Basel),1953年獲得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博士學位,並接受精神分析訓練。她長期關注兒童受虐議題,並認為受虐不只意味著身體或性的暴力,一個更隱蔽的虐待形式──由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心理虐待,更是米勒的關注重點。在米勒眼裡,精神疾病、吸毒、犯罪和教派主義,都與此有關;那些被虐待及被迫終身緘默的孩子們在長大後,曾經歷的創傷會繼續對自己、也對他人產生破壞性的傷害。

  米勒在心理史學(psychogistory)的研究也有相當成果,曾分析獨裁者希特勒(Adolf Hitler)、作家吳爾芙(Virginia Woolf)與卡夫卡(Franz Kafka)的童年創傷和生命歷程的關連。

  米勒在2010年辭世,享年八十七歲,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著作,為廣大讀者開啟了看待兒童心理的新視野,著名作品有:《幸福童年的祕密》(Das Drama des begabten Kindes)與《夏娃的覺醒:擁抱童年,找回真實自我》(Evas Erwachen: Über die Auflösung emotionaler Blindheit),心靈工坊出版;《身體不說謊》(Die Revolte des Körpers),以及《你不該知道》(Du sollst nicht merken)等。(後二書中文書名均為暫譯)

審閱者簡介

王心運


  德國弗萊堡大學(Uni. Freiburg)哲學博士,現任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副教授。

譯者簡介

林硯芬


  東吳大學德國文化學系碩士班畢業,現為專職譯者。譯有《聽擊者》、《不要隨便跟陌生人走》等書。
 

目錄

前言
推薦序一:一本每個人都需要看的書∕賴佩霞
推薦序二:從心理分析當中學會當個好父母∕莊凱迪
推薦序三:「看見」童年的自己,好好把自己愛回來∕周志建
序:你不該知道

Ⅰ.未受重視的寶庫:童年
引言
1.    藥物取代認知
2.    心理治療如何處理童年事實真相
3.    體罰與政治「使命」
4.    腦中的定時炸彈
5.    教會的沉默
6.    生命之始──傳記作家忽略之事

Ⅱ.情感盲目如何產生?
1.    為何會突然發怒?
2.    思維障礙

Ⅲ.遁入自己的過去
引言
1.    在談話中成長
2.    沒有知情見證者(一位心理分析師的苦痛之路)
3.    事實真相的療癒力

後記
延伸閱讀
 

推薦序一

一本每個人都需要看的書


  向愛麗絲•米勒致敬;這是一本每個人都需要看的書

  看了前面幾頁,迫不及待翻開本書的序給坐在我身旁的外子,讓他看看裡面闡述關於一直以來人類倚賴黑色教育所衍生的後果。這是我長期思考,也是我希望能說清楚、講明白,當然更希望能跟親愛的老公分享其中的智慧與熱血。

  很遺憾,在米勒生前沒能讀到她的學說,否則,我一定會想盡辦法親自拜訪,甚至欲求投靠她的門下。三十多年前,當我在美國第一次接觸心理學,當身體裡的那些傷痛記憶被喚醒時,便奠定了我接下來將全心投入自我療癒的行列。經歷了目睹恐懼感如何啃蝕我的自信、我的能力以及我對人的信任,每每看到同樣受困的人,不單單在情感上心疼不已,同時我也看到脫離其束縛的極大可能性。

  今日跟本書結緣,第一時間,我迫切渴望能完整的細讀她所有作品,除了之前《幸福童年的祕密》與這本《夏娃的覺醒:擁抱童年,找回真實自我》,心靈工坊似乎還有意出版她其他的作品,在此,我要替很多將從此書及其他類似書籍受惠的讀者,謝謝出版社的發行,還有,最重要的是謝謝他們對於米勒理念的重視,還有願意花在推廣上的心思。現今書市琳琅滿目,像這等重要的自我省思與生命覺察的書,盼能異軍突起,不能讓它埋藏在一片茫茫的書海中。懇請讀者們鼎力相助,這不只是一本自我成長的書,其中還蘊藏了影響我們未來命運與下一代生命景象的重要訊息。

  別再摧毀孩子!別再以愛之名行一些無意識的摧毀!拜託!

  有趣的是,當我跟外子分享我前面看到的幾頁,當然,還加上我自己對於本書主題的發想,也就是說,我堅決反對暴力,無論是行為暴力或者是語言暴力。外子問:「你覺得打小孩手心也是暴力?」我說:「是!」話夾子打開,他持反對的意見,他認為獎、罰對孩子來說是有必要的。開始漸入細節,哪些算罰?哪些被視為恐嚇或暴力?他開始談論很多人的體罰行為也是出於愛,問題何在?有些孩子是必須要被處罰,才能避免他們重蹈覆轍……

  話鋒一轉,我問:「你父母打過你嗎?」「沒有!」「那你打過你的孩子嗎?」「沒有!」「那你覺得Amy(與前妻生的女兒)會打她現在兩歲的女兒嗎?」「應該不會!」我繼續說:「那你為什麼覺得你跟你的孩子可以免於被打,而別人的孩子就要被打?」這時,他停了下來。一會兒,繼續,他又回到談論體罰存在的必要性。

  外子不是一個會動粗或說難聽話的人,換句話說,相當有修養,只是有時談道說理的時候,嗓門會大一些而已。他從小生活在一個平和、快樂、有紀律、有規矩,換句話說,有家教的環境。另外,家裡還有一位非常慈祥,同時帶來家人強烈凝聚力,人人敬愛的好婆(外婆)。我好奇,既然他從來沒有被父母打或體罰過,那他為什麼會覺得打罵對於管教是有用的呢?不解!

  我的單親媽媽會打我,記得她會拿衣架子、雞毛撣子打我,情緒不好的時候,會用一些非常難聽的字眼來數落或羞辱我。是不是常常,我也記不得了。但當這些畫面浮現腦海,或從心中泛起時,我總會揪心、淚流滿面。當然,晚年她從不承認自己曾說過那些話,當我們聊起,她總是極力否認,指控我造謠,故意讓自己對她懷恨。其實,母親真的不知道,我花了多少時間、精力、金錢跟努力,才有勇氣承認那些曾加諸在我身上的傷痛。好幾年的心靈探索、諮商,我都不願承認母親負面情緒曾在我身上烙下的痕跡,就像米勒所說的,我一直覺得那都是我自己不夠乖巧、不夠聽話所導致的對待。一切都是我的錯!

  當然,父親的缺席是個缺憾,但是,生命中唯一賴以為生的母親,不時將突如其來的情緒釋放在一個沒有其他依靠的孩子身上,情何以堪?平心而論,我真的有比別人家的小孩壞、頑皮、不聽話嗎?沒有啊!我有比外子家的孩子不受教嗎?沒有啊!那為什麼我在成長的過程中就該承受那些?我真的有那麼糟嗎?

  天知道,我花了多少時間才瞭解其中的答案。索性,在我還沒有生下大女兒之前,就開始看這類心理學的書籍,開始進入靈性探索,開始上一些心靈成長的課程,讓我在還未重蹈母親覆轍之前,就深刻體驗到這些無意識行為對一個孩子的傷害。即便如此,即便我已深入作了生命回顧、思索、重整,現在回想起來,我還是有一些可以跟孩子道歉的空間。

  看完這本書,感動滿滿。先知會讀者一聲,這不是一本容易的書,以我自己為例,即便我已經歷多年像剝洋蔥一樣的生命回溯,很多時候,我還是會看到自己試圖想從書本中移開,因為,不知不覺中,一些塵封已久的情緒被攪動了起來,突然,就會看到自己不自覺地想從座位中起身。這時,不妨有意識的起來泡一杯你最喜歡喝的熱飲,像我手中的熱可可,多少能撫慰我那曾被拒絕的小小心靈。

  閱讀之餘,可以讓自己學著滋養心裡那位重要的「協助見證者」與「知情見證者」。沒錯,我的生命多年前之所以找到新的出口,就是來自米勒書中所說的專業「知情見證者」。一位好的聆聽者,幫助我看清楚故事背後的真相,也讓我重新認識那個我母親從未能說出口的另一個我自己。除了母親慣性的奚落,我還是一個乖巧、可愛、有趣、有愛心、有能力、健康的孩子。

  即便此書讀起來不易,但請記得,我們生命中曾出現過的那些「協助見證者」與「知情見證者」所釋出的溫暖,透過此書,今天仍在支持著我們。藉此謝謝你們讓我們有能力看見不同角度的真相。最後,誠心祝天底下的所有父母都能開始認識自己、調整自己、原諒自己、愛自己、善待自己,也善待孩子。耶~

賴佩霞  魅麗雜誌發行人、身心靈成長導師、作家

推薦序二

從心理分析當中學會當個好父母


  「每個人都應該讀一些心理分析的書籍。」

  多年來我一直提倡「心理分析應列為國民必讀書籍」的觀念,但是心理分析對於每個人的重要性,雖然經過說明解釋,仍然很難讓大眾都理解。直到……

  直到今年的五月二十一日,鄭捷在台北捷運上拿刀揮舞隨機殺人之後,許多當父母的以及想要當父母的人們,急急忙忙到處在發問,怎麼樣才能夠避免帶出性格異常的子女呢?面對孩子從小就不斷產生出來的恨意與挫折,做父母的人又應該要怎麼處理呢?同時,也有一些年輕人默默在求助,想要知道怎樣走出自己內心那個充滿憤怒怨氣的黑洞?如何跳出執著於過去、不斷想要報復的妄念?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有黑暗的層面,過去我們的社會常常遮起眼睛不去看黑暗的部分,鄭捷的事件挑起了整個社會的敏感神經,讓我們不得不去面對人性的黑暗面。

  四個月之後,一位在世界最大會計師事務所工作的台大畢業生,放著大好前途不顧,當街殺了女朋友四十一刀,造成她脖子斷裂當場死亡。這件事情讓社會震驚:原來不論學歷高低、收入如何、前途好壞,每個人都可能突然之間因為情緒衝動,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我們該如何去面對我們的情緒呢?情緒又需要什麼樣的教育呢?

  情緒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礎,早在父母安撫哭鬧的小嬰兒時,情緒教育就已經開始。一、兩歲的孩子在家庭的薰陶中,便已經奠立了我是誰、我應該怎麼對待自己、我要怎麼看待別人等等的看法。這些態度與觀念,決定了孩子們一生的發展。也難怪俗諺說,三歲看到老。科學的研究也告訴我們,影響孩子一生成就最大的因素不是IQ,而是EQ。

  在情緒的教育中,心理分析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心理分析不只是對變態人物的內心有興趣,更是在探索整體的人性。人的心理都是相似的,每個人的內心都會有黑暗面。在一些人身上,某部分的黑暗面會特別明顯。心理分析透過深入瞭解這些人的黑暗面,來認識共通的人性。如同醫學不斷研究疾病發生的機制,幫助我們更加認識身體運作的原理。醫師懂得身體為什麼會生病,才能夠告訴我們要怎麼樣保健來避免疾病發生。同樣地,心理分析研究病態的心理,明白了心理為什麼會生病,然後才能夠告訴我們可以預防心理問題的產生。

  如果您想要預防癌症,必然要聽癌症專家的話。如果您想要減少中風的危險性,就應該看看專門診治中風的醫師怎麼說。那麼,我們要如何避免教養出心理異常的小孩呢?這就要閱讀心理分析的書籍了。佛洛伊德固然是心理分析的創立者,但是他的書籍太過於理論化,不容易閱讀。近年來在歐洲享有盛名的德國心理分析師愛麗絲・米勒,長期深入研究人們成長的軌跡,探討許多兒童時期的黑暗教育,思索兒童時期陰影對於成年人的影響。對於想要當個好父母、希望自己能夠幫孩子培養良好情緒和個性的人來說,愛麗絲・米勒的書籍真是不容錯過。

  愛麗絲・米勒特別注重孩童時期父母的教養方法怎麼樣塑造孩子的一生。許多人受限於小時候的情緒經驗,一輩子沒有辦法走出自己的路來,終生在抱怨當中度過。愛麗絲・米勒的這本《夏娃的覺醒:擁抱童年,找回真實自我》強調接受與面對殘酷的現實,才是真正智慧的開始。她借用了伊甸園的故事,說明夏娃吃了智慧之果才覺醒到原來天堂般的伊甸園只是一個催眠的幻象,來提醒每個人都需要智慧來醒悟,心理分析便是這個智慧之果,從根源帶領我們走出幻象。米勒努力闡明我們每個人都活在父母與社會創造出的幻象之中,如果我們不能夠從這個幻象中覺醒,我們所有的喜怒哀樂,都只是夢境;一切的成就,都只是虛幻;人們抱怨的內容,其實都是囈語。幻境的人生,用一言以蔽之,是我們為了避免短暫的傷痛,卻製造出持續更久的鉅大傷痛。

  每個人都該閱讀一些心理分析的書籍,幫助自己跳出童年時期成長過程中無可避免的創傷。然後,我們才能夠帶領我們的子女走過童年成長過程必經的各種挫敗,幫助他們堅強有韌性,避免被心裡的怨恨引領到各種變態的領域去。愛麗絲・米勒這本書,適合所有想要幫助自己與子女開創實際生命歷程的人,踏出醒悟與自我實踐的第一步。

莊凱迪  台中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Dr.Soul身心靈成長中心創辦人

推薦序三

「看見」童年的自己,好好把自己愛回來


  每一個人內在都有一個小孩,不管你活到幾歲,他都在,如影隨形。而且,我們內在小孩,恐怕都受傷了。這個傷,來自童年、來自原生家庭。

  我們生活在一個講求「服從」、「聽話才是乖孩子」、「不打不成器」的家庭文化裡,家庭暴力無所不在。所謂的家庭暴力,不只是父母的責備打罵,甚至連威脅、恐嚇、及所有控制孩子意志的作為,都應視為是一種暴力。暴力,叫人失去自主,叫我們活在恐懼中。暴力,讓我們的內在小孩「傷痕累累」。

  暴力對一個人的身心影響甚巨,根據書上的例子,很多成人身體的病痛,其實都跟童年遭受暴力經驗有關。然而更慘的是,暴力會「代代相傳」,小時候遭受暴力的人,長大以後,自然也會變成另一個「施暴者」,不自覺地對他周遭的人施以暴力。那怎麼辦呢?

  救贖之道,就在於覺知、覺察,好好去擁抱過去那個受傷的內在小孩,進而好好把自己愛回來。

  如果你曾經驗過家庭暴力,請不要氣餒,這絕對是一本值得你好好閱讀的良書,它會幫助你「看見」童年的自己,並把自己從童年的暴力陰霾中解救出來。

  如果你已為人父母,更該看這本書。在米勒女士的故事裡,你會知道,對孩子最好的教育,除了尊重、還是尊重。尊重,就是愛。有愛的孩子,才會幸福。切記。

  幸福、健康、快樂,難道不是每個人一生的渴望嗎?難道你不希望你的孩子過得幸福健康嗎?如果是,學會「非暴力的溝通」與教育方式,是所有父母今生最大的功課。

周志建  心理博士,故事療癒作家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70189
  • 叢書系列:Psychotherapy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序:你不該知道

從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就對《聖經》〈創世紀〉故事裡的禁忌蘋果很感興趣,我不能理解為何亞當和夏娃被禁止取得智慧,對我來說,智慧和意識都是很正面的東西,因此上帝竟然阻止亞當和夏娃去認清善與惡之間的基本差異,我覺得這很不合邏輯。

雖然後來認識了數種〈創世紀〉故事的不同詮釋,但我那童稚的反抗心理卻依舊持續了好多年,我的直覺拒絕將服從視為道德、將好奇心視為罪咎,以及將不辨善惡視為理想狀態,因為我認為這顆智慧之果顯然在宣告何為惡,並借此體現出善這種解救。

我知道對於上帝下決定的動機,有無數神學上的辯護,但從這之中,我往往看到的卻是一個受恐嚇的孩子,這個孩子試著將所有父母的作為解釋為愛與善,即便他不理解,而且也無法了解父母的行為,他依舊試著如此去理解,其實就連父母自己,對這些隱藏在他們自身童年陰霾之中的行為動機也是不明就裡的。因此,我直到現在依舊無法理解,為何上帝想讓亞當和夏娃以無知的狀態留在天堂裡,而且還要痛加懲罰他們不服從的行為。

我從來就不嚮往一個以服從與無知做為幸福條件的天堂,我相信的是愛的力量,這種愛對我而言不等同於乖乖聽話與服從,它應是忠於自我、忠於自己的故事、忠於自己的感受與需求的意思,其中亦包含著對知識的渴求。顯然,上帝想奪走亞當與夏娃對自我的忠誠,我認為我們只有在能夠做自己的時候,我們才可能去愛:無所迴避、沒有面具與修飾。只有在我們不會將可取得之知識(例如亞當與夏娃的那棵智慧之樹)拒於門外、不逃避接受知識,並且鼓起勇氣吃下蘋果時,我們才能真正去愛。

直到今天,我仍然很難接受聽到有人說孩子不打不行,打了才會像我們一樣「好」,上帝才會喜歡他們。這種想法存在於大部分宗教派別的教條之中,但其實不只這些,〈創世紀〉的故事早已介入阻止我們張開眼、認清我們被引入了歧途。以下的案例將說明不被允許擁有知識,可能會讓我們的健康付出哪些代價。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
|
2015/04/06
對兒童期受過傷的你來說,你想必得帶著眼淚和痛楚,才有辦法深入閱讀。兒童心理學大師Alice Miller對充斥成年世界中的暴戾之氣、偽善忽略、精神疾病與種族的屠殺之因,提出了深刻的觀察。她想問的既單純又直接:為什麼?

為什麼以愛為名的各種宗教能同意恫嚇與體罰,為什麼啟示錄裡的上帝令人戰慄與恐懼,為什麼二戰中教養良好的德國人可以精確無誤地執行希特勒殺人的命運?受過傷的父母以教養之名,運用權勢在身體或心理上凌虐必須仰仗他們的孩童。在這樣的「黑色教育」下,成人壓抑並否認自己受過的創傷,並對類似的痛苦無感,遂允許各種有意無意的暴力行為不斷地在社會裡延續下去。

向不能發聲的幼童施壓是一種宣洩的管道;壓抑真我,以假我的面具成為偽善自欺的人是一種管道;躲在宗教的保護傘下,用命令與規訓懲戒不服從的人是一種管道;殺戮其他種族、挑起戰爭來掩飾自己內心的缺乏安全感也是一種管道。這些行為的背後,都無意識地在重演自己生命早期所遭受的對待。那些我們以為已經透過認知層層處理的身體情緒其實並未消失,它透過轉化成各種生心理疾病,突然的情緒失控,對死亡與暴力手段的認同,來表達他們受過的傷害。

閱讀的過程裡,我時時感到頭暈與胸悶。因為作者毫不掩飾,希冀帶你回溯童年的痛苦根源。對那些在幼時受過身心虐待,而身邊又缺乏關照愛護的孩童來說,這本書的描述真實而殘忍。但若不經這樣的過程,人又怎麼能夠主動卸下心理的「否認」與「壓抑」等防衛機轉,正確地評價那深藏在童年的回憶?

小孩會無條件地愛自己的父母,即使父母用殘忍的手段教養他們亦然。在他們還小的時候,他們必須仰賴父母的感覺去感覺。但只有那些被愛與尊重過的父母們,才能將小孩視為一個「無助的人」,而非天生有著劣根性,需要透過掌摑羞辱才能被訓練的對象。那些受過傷的父母成人必須願意回顧自己的童年經歷,並被允許去面對自己的情緒,自由地評論自己看見的事物,他們才有機會脫離恐懼的牢籠,重獲自由。而這是心理師的首要工作。當然,在那之前,心理師也必須誠實地走過這一遭才行。

相較於Melanie Klein對嬰孩的怪罪,以及Donald Winnicott過度理想化母親(如作者所言,這或許肇因於他很難想像有不愛孩子的媽媽),Alice Miller認為我們必須用真相替代理論,而這是許多分析師會犯的錯。他們固守著佛洛依德的理論,或者他們所信服的第二、第三代分析師的理論,卻沒有真正去關心眼前的個案,並真誠地瞭解他們的困境。

成為一位「知情的見證者」,貴人,或「替代的父母親」,不必是心理師的特權。而可以是每個願意陪伴,願意去愛的人的權利。在臺灣社會仍然有許多人反對這種看法,認為人性中具有惡的存在。雖然我怎麼也無法想像,有誰能在嬰兒的眼裡看見毀滅的衝動與罪惡。他們需要被照料、被愛,他們的無理取鬧並非源自本性的惡,而是尚不能言語的嬰孩所發出的無助的請求。我誠摯期望人人都能一起發揮影響力,共同把對兒童生、心理虐待的行為永遠逐出人類社會之外。

愛智者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024采實電子書全書系:春暖花開‧享閱讀,參展書單書85折起、任選3本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