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民歌40——沒有白活
2013年就牽掛著2015年即將到來的民歌40年。當時「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的理事長殷正洋希望找李建復接任下一屆的理事長,之後可以帶領大家做「民歌40」相關的事。然後在2014年的春天,新任理事長如願上任,關於「民歌40」的相關工作也一一展開:紀錄片、展覽、演唱會、書……
我先寫了一封信給「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的會員,向大家徵求可參考的資料。感謝許乃勝第一名,馬上寄來了他的珍藏。後來徐曉菁、涂佩岑、丁曉雯、梁弘志的姊姊,也都分別提供了資料。我也把家中所有資料全捐了出去,還需要幫手來家裡幫忙搬運去協會。結果要寫稿的時候還必須進協會去翻看自己的資料,這可是最初沒想到的事!
楊嘉——這位熱門音樂時期的舊識,在民歌初期一起工作多年的老友,剛好回國定居,並轉換跑道以文字工作為業。知道這個訊息我真是太開心了,因為書的主編就有最適合的人啦!
果然,在所有的項目中,書的進度幾乎是一直跑在最前面的。從開始討論、到有了腹案,到確定了出版社,再到所有書稿的完成,幾個月來幾乎成了我們彼此交談或e-mail來往的最主要中心。楊嘉有時候去堆放唱片的倉庫翻找我們需要的唱片,有時候忙著影印唱片封面或文案,有時候在圖書館找資料,有時候要從堆積如山的各種資料、書籍、剪報中挑選至今仍可用的文字,並加以剪裁;有時候跟人開會研究哪篇文章要怎由哪個角度切入、又該怎麼寫,更多的時候得自己寫!
現在看到這本書接近完成,我心中十分地感動與感激!並不能免俗地除了楊嘉之外還要感謝一些人:
大塊出版社的郝明義先生,感謝他在第一次聽到出書計畫時,給我們的回應是:看看大塊能怎麼幫助這本書做得更好。沒想到在「民歌40」系列活動起跑的記者會上,郝先生說1975年6月6日楊弦的演唱會他也在場,這緣看來在四十年前就結下了。
林怡君還是大學生時,就參與《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和《永遠的未央歌》二書的採訪和撰稿,後來「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出版《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時她是出版社負責此書的主編。這次能再度一起工作,並再次看到她的認真負責,我確實感到十分開心並感謝。
本書附錄的幾張CD,要感謝所有相關人士同意授權給我們無償使用。在2014年耶誕前夕,楊嘉、熊儒賢、姚黛瑋和我,在馬世芳家一起聽了好多「私房歌」,包含很久以前歌手在電台錄的歌,一些我自己都忘記了在整理資料時挖出來的珍貴的演唱會實況,還有一些已經絕版的唱片,並從中挑選出可能會放進這份CD的歌曲。之後世芳將它們放在雲端,好讓被選的作者與歌者聽過後給予我們授權。
後來楊嘉提起在洪建全基金會出版的三張《我們的歌》,早已絕版,她希望讓大家有機會聆聽最初的這些歌曲。身為這三張唱片策畫人的我當然非常高興,第一時間就去徵求並獲得洪簡靜惠女士的同意。接下來蕭玲玲小姐幫忙詢問版權並一一去信得到絕大多數人的授權。還有王家棟擔綱把這些來源不同 (包括卡帶、盤帶、唱片、CD等) 的歌曲重新混波,讓我們有最美好的聆聽經驗。真是非常感謝所有人的努力,我們才能交出這份得來不易的成果,可說是一份漂亮的成績單!
在尋找多年不見的作者時,很感傷地發現好幾位已經過世了。有些作者還找得到家人或朋友(如鐘鼎文、周夢蝶、黃大城、杜文靖),所以還能得到授權;但有少數沒有後人,也找不到接頭的對象(如潘麗莉、鄧禹平),我們只能在此特別說明:我們非常重視創作者的版權,但並非我們沒有徵求同意,而是真的不知道該找誰洽詢。
此刻,我的心情是豐盈的、充實的、感恩的。多年後能因此書而去採訪老友、撰寫文稿,深感幸福,並再次認為自己的生命沒有白活,多好呀!
文/陶曉清
2015年四月於台北
編者的話
歷史是立體的
那一天,我高興地對朋友說起我編輯這本書的計畫,說到要把所有參與當時民歌創作的詞曲作者都列進書裡;而不只是介紹歌手時,他立刻回頭對我說:「啊!很好,這樣很立體!」
是啊!歷史應該是立體的。
小時候讀歷史,課本上千百年前發生的事,往往只有幾句結論,沒有過程,也沒有故事,既平板又枯燥,讀起來既無趣也無味。
可是我們現在這段歷史不但有人物、有故事、有情節,最棒的是:還有音樂……
就是這樣的一個心情,本著「還原一個時代」的做法,去呈現一段立體的歷史。
要先解釋書中的一些事:
• 唱片——這部分是最複雜的。每個人都在問我選擇書內的民歌唱片的標準是什麼?大致說來,書內所收錄的校園民歌唱片主要是從1975年楊弦所發行的《中國現代民歌集》開始,到1984年校園民歌已然成為流行音樂為止。這段期間內的唱片是以原始黑膠唱片為來源,復刻版不包含在內。選擇的角度不但包括代表性、流傳度、還有特殊性。至於後來「大學城」的創作,丁曉雯已有專書《我們的音樂課》詳盡介紹,這裡就不多贅述。
• 文字——除了描述這段歷史與介紹音樂背景的文字外,還有歌手的文章。許多歌手不但會寫歌,文章也寫得很好。當年皇冠出版社所出版的四本民歌書籍中就有許多歌手寫的文章,另外馬世芳為滾石唱片所編輯的《滾石金韻民歌百大歌選》紀念冊《永遠的未央歌》中,也有許多採訪報導,這本書從上述來源中擷取了相當多精采的文字,配合原始專輯詳列。為了不影響閱讀,其中節略的部分全部都以……標示,並註明出處。
• 照片——這是最有趣的地方。本著「還原一個時代」的精神,這本書大部分刊載的都是早期的照片,幕前的人物得以重現當年清純的模樣。至於幕後的人物,除非真的找不到當年的照片,而以較近期的照片取代,否則他們都很樂意提供當年的英姿,也使我們在收到照片時,會有驚艷的感覺。
• CD——陶曉清很辛苦地找出當年的唱片、盤帶、甚至卡帶,準備讓大家聆聽篩選歌曲。不過在聆聽過濾這些歌曲前,必須先經過兩個星期的除濕,我建議放在烤箱中烘烤以節省時間,沒人敢嘗試,不過我也真沒試過……錄音師王家棟花了很多時間處理調整歌曲的音質。他的辛苦,只換來餐廳內一頓令人掃興的晚餐。不過,眾人的努力能讓這些歌曲重見天日,是我們都很高興的事。
還要感謝一些人:
• 首先是陶曉清,我是一位不折不扣西洋音樂養大的小孩,所以如果沒有你,我絕對不會接觸民歌,也絕對不可能進入國語音樂界。
• 還有小毛,凌晨四點還在辛苦地協助編輯,曾俊仁和王承偉則反覆提供唱片拍攝,並協助核對詞曲作者等資料。還有一位提供唱片的人是魯芬,她去世後所有的唱片都放在吳楚楚的倉庫裡,這次我們找出來整理後,將會全數捐給日後的流行音樂中心,相信這是魯芬所樂見的。
• 感謝撰稿與提供照片的所有人,即時的三、五百字,與提供四十年前的照片原件,支持與信任是一件很溫暖的事。
• 感謝提供唱片封面授權使用的唱片公司,以及加起來五毛的兩位滾石大老的全力支持。
• 大塊出版的郝明義先生和湯皓全總編輯——做書的人與做唱片的人有相當不同的自由程度,感謝你們的耐心支持。
• 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的現任理事長李建復,過去曾計畫將你、大城、與小洋聚在一起合出一張唱片的往事已不可能實現,合作這一本書,是一件奇妙的機緣。
最後,立體的歷史內還有一段決定性的小插曲——原本音樂人交流協會在第一次開會的時候,是計畫自己印行這本精裝書,但是考慮成本,深怕經費不夠,然而吳楚楚面帶笑容,在會上對大家說:「還好協會有位有錢的朋友!」有他這句話,我們就走入歷史了!
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
唉!親愛的,這已經是第幾個秋天了……
文/楊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