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
雅賊指南 李洛克
如果你沒讀過《小說課》,那我肯定你讀完《小說課Ⅱ》後一定會買一本;如果你已經拜讀過,那我肯定《小說課Ⅱ》一定讓你苦等到差點上街暴動!
《小說課Ⅱ》比之前作再升級、更進化,就像張無忌練成九陽神功已經夠猛了,又再加上了乾坤大挪移,而讀過這兩本書的你,只要勤於練筆,假以時日便能成為──寫作界的張無忌!
本書遍灑懸念、營造糾結,奇情詭事更勝推理、奇幻小說!我不免要說:嘿,有沒有搞錯哇,這是寫作書吔!連教學都寫這麼精采是要逼死誰啊?
我曾戲言:「好的小說家一定要會偷情。」看完作者序,果然榮哲老師也是個偷情高手。嘿!別誤會,小說家偷的是「故事的情」,也就是看穿故事的核心,提煉成自己的招式!如同服下一枚大還丹,一口氣增加了十年功力!
二十八堂小說課,便如二十八記猛招,招招正中寫作精要!
起手式前四節便引領讀者洞悉了「故事的本質」!不只講編劇結構,更用「原罪」的概念加深動力和衝突,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氣概。兼之遞上小說家的兩大武器:「邏輯」和「想像」,教你在三分鐘內編出一個緊湊的故事。
接著,本書突然拔了一個尖兒,連著四節聊起了「兩難」,這是最讓人目眩神迷的一段。連番出擊的兩難故事呼應了本書的主旨「偷故事的人」,榮哲老師完全看透故事、提取核心,從情感與理性抉擇、雙重兩難、困境兩難、第三條路,我保證你會在這見到生平最衝突矛盾的兩難,但你該做的不是拍手喝采,而是快點偷起來!
在兩難之後本以為節奏可以稍歇,但緊接四節「虛構」,馬上又把人扯進狂亂的故事風暴中激盪,從中提煉出「虛構的理由」,教我們看透祕密下的人性,有難堪的、有詭異的、有同情的,而小說家永遠要早讀者一步將「虛構的理由」找出來。
挨了兩記重拳的讀者,這時場景一換,赫然從武打變成了文鬥,<借題發揮>和<場景與物件>像是一堂數學課,用借喻、暗喻將創意剖析成邏輯,但最終又回歸感性。遙遙呼應了前作《小說課》中援引數學創作的奇想,想知道文學跟數學邏輯、等式傳遞性、比例式有什麼關聯嗎?嘿嘿,我才不告訴你,你得自己去看。
接著,作者更是火力全開偷翻了!縱橫經典故事中的精妙橋段:多重意外、弄巧成拙、深淺逆轉的層次、多重答案的意義……這些故事的隱晦核心,作者都直接偷來獻給你。每一節都讓我不停反思:這裡我該怎樣才能偷得更多呢?
本書後段再補上了小說創作的撒手鐧「懸念」,並用「敵人與象徵」呼應了前述「原罪與夢想」的一體兩面,為本書深意再下一城,如同小說中的反高潮。
收尾的「答案與選擇」點明了選項代表思想,選擇的理由便是角色(或你)的思想體現。而兩難也是在選擇間徘徊,尾聲也為兩難背後的哲理,做了完整總結。
讀到這裡,《小說課》積下的心癢難耐,到《小說課Ⅱ》終於全數釋放、暢快淋漓,但取而代之的卻是更甚的奇癢之症!還癢上十倍不止。
我在讀《小說課Ⅱ》之時常常覺得冷汗直流,總覺得有把冰冷的尖刀抵在我的背脊,有時如獲至寶、有時搥胸頓足,皆因同為創作者的驕傲所致!「這樣好的作品,我何時也能寫得出來呢?」這種憤惱喜哀的複雜情緒,是我向《小說課Ⅱ》致上的最高敬意。
但不免要批評一下,榮哲老師在《小說課》中犯下的嚴重缺失,在《小說課Ⅱ》依然故我、屢勸不聽:你的書為什麼總讓人感覺那麼薄哇?可惡,你這折磨讀者的慣犯!
套句作者說的——看完《小說課Ⅱ》,我的智慧之火都從屁股眼沖上天了!
李洛克
小說創業教學部落格作家。
曾獲103年臺灣餐飲老店故事行銷微電影劇本佳作、2014全球華人閱讀網路文學獎佳作。
自序
偷故事的人
我有一種非常驚人的「腦補」能力,看到黑影就開槍。
最初的時候,我為這樣的腦補能力,感到莫名的驚慌。一聽到故事的開頭,就浮想聯翩,最後從我口中說出來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有時還會不自覺的回頭修改故事的源頭)。那時我心想,這麼一來,我不就成了一個無恥的偷故事的人?
但在我內心深處,我無比喜歡自己的版本,它完完全全往自己喜歡的方向發展,並且最後在夜空中,開出一朵煙火的花,再仔細一看,那不是花,而是一張我自己的臉。例如底下這個例子——
二○一三年,橫掃全世界各大影展、最後還贏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尋找甜祕客》,說的是一個被人遺忘了二十多年的歌手,羅利葛斯的故事。
羅利葛斯發行過兩張專輯,但在美國卻只賣出四張,然而神奇的是他的歌卻飄洋過海,在幾千公里外的南非紅透半邊天,他在南非的地位直逼貓王、披頭四,但沒有人知道這個歌手是誰。後來,南非一名唱片行老板和一名音樂記者,決定到美國尋找這個傳奇歌手。聽說他在舞臺上演唱到一半時,突然掏出槍,射死自己……
然而,就在《尋找甜祕客》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之後幾個月,當時才三十六歲的瑞典導演(二十八歲開始拍片,這是他唯一的一部作品)就離奇過世了。彷彿他這一生就是為了這部影片,影片一完成,他的任務就結束了。
《尋找甜祕客》給我很大的震撼和衝擊,不是因為故事本身,而是我也經歷過一個幾乎一模一樣的故事——小說版的「尋找甜祕客」。
二○○五年,我在《聯合文學》雜誌擔任主編,正在苦思如何為即將到來的第十九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做個創意宣傳,這時有個靈感跑了進來,因為我聽到了一個很棒的故事——
有位美國紀錄片導演,偶然在自己的書櫃上看到一本滿布灰麈的書,他隨手翻出來看。這一看不得了,怎麼寫得那麼好!看完之後,導演看了一眼作者的名字,赫然發現作者默默無聞,大概是個一書作家。把書放回櫃子之前,他心中突然有個浪頭湧了上來——這麼好的作者為什麼不再寫作了?他的生命中是不是遇到了比寫作更重要的事?
這時,他突發奇想,既然我是紀錄片導演,不如我就拿起攝影機拍我自己去尋找這位作家的過程。
歷經一番波折,紀錄片導演真的找到這個消失的作家,並且追問他不再寫作的原因,整個過程被完整紀錄下來。紀錄片推出之後,大受歡迎,這個封筆多年的作家,因為受到鼓勵,又重新開始提筆寫作。
這個故事太激勵人心了,我決定模仿它,於是我和同事策畫了一個專題「小說新人獎之魔戒遠征軍」,派出五個年輕小說家,出發去尋找消失的小說家,挖掘他為何不再寫作之謎。死了?抄襲?外遇?不名譽事件?……每一種可能都讓我興奮到腦血管滋滋作響。
隨後,我們鎖定第一屆小說新人獎首獎得主王湘琦,他被當年的評審白先勇盛讚為「鄉土文學作家黃春明接班人」。得獎作品《沒卵頭家》後來被吳念真改編成電影,由當年最紅的影星陸小芬、陳松勇主演,紅透半邊天。
費盡心力找到王湘琦之後,赫然發現如今的他成了三峽一家精神療養院的院長,以及一家古董店老板。人生為何有如此大的轉折?深入採訪之後,才知道當年為了寫作,他任由四歲的兒子在門外敲門苦喊「爸爸、爸爸……」,而不應聲。沒想到同一年,他的兒子罹患癌症過世。深深自責的王湘琦,從此無法再寫作,因為只要一提起筆,門外就會響起兒子的敲門聲:「爸爸、爸爸……」
採訪完王湘琦,兩個月後,我收到他寄來的掛號信,打開一看——兩篇手寫稿。十八年沒寫作的王湘琦,居然克服了心魔,重新提筆寫下兩篇小說〈抗爭協奏曲〉、〈阿里布達的落日〉。從此,小說家王湘琦回來了。五年後,他寫出震動文壇的長篇小說《俎豆同榮:紀頂下郊拚的先人們》,榮獲臺灣文學金典獎第二名、桃園一城一書獎,以及巫永福文學獎等多個獎項。
以上是刊登在雜誌上,不少人知道的故事,但以下是只有我一個人知道的故事——
當年採訪完王湘琦,作為雜誌主編的我要幫這篇採訪稿寫一段編案,說明這個企畫的來龍去脈,我試圖回頭去找當時給了我靈感的報導,〈美國紀錄片導演尋找消失作家〉,但無論我怎麼找,就是找不到這篇報導。難道,這一切都是我自己幻想出來的?
近十年來,我在很多地方講過作家王湘琦重新提筆寫作的故事,並且當場播放自己剪接配樂的採訪片段。一次、兩次……將近百次之後,蝴蝶效應發生了,後來傳回我耳裡的是:有一個叫許榮哲的導演,有一次在自己的書架上,看到了一本叫《沒卵頭家》的書,他看完之後驚為天人,心想:這麼好的作家為什麼不再寫作?於是突發奇想,扛起攝影機,開始拍攝自己去尋找這位作家的過程。
呵,我有點錯亂了。
後來,我常常在各種演講場合開玩笑的說,那是未來的我,穿越時空去告訴二○○五年的我:趕快去尋找王湘琦,因為日後他會成為傳奇。
慢慢的,我越講越認真,於是玩笑不再是玩笑了。
二○○五年,我是編輯,用文字報導王湘琦的故事。十年後,我開了電影公司,決定自己拍電影,最想拍的題材就是作家王湘琦的紀錄片——《漂流人間十八年的小說家》。
未來的我穿越時空,跑到過去告訴當時的我一個動人的故事,於是我展開了行動;而那一年的行動,成了我未來人生的伏筆。
現在是二○一五年,我正著手拍王湘琦的紀錄片。片子的開頭是一個看不見臉的紀錄片導演,他從書架上拿起一本書,驚為天人……影片的結尾回到這個看不見臉的紀錄片導演。隨著光影移動、時光流轉,我發現躲在鏡頭後面的是——我自己的臉。
你過去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將成為你人生未來的伏筆。
小說因為這樣而精采,人生因為這樣而值得活。
我越來越喜歡,我是一個偷故事的人。
P.S.
直到現在,還不時有讀者問我《小說課Ⅰ》自序裡的那一道數學問題。
十二袋金幣之中,只有一袋是偽幣。真幣每一枚重十公克,偽幣重九公克。請問最少必須秤幾次,才能找出哪一袋是偽幣?
我完全不想告訴你答案,我只想告訴你另一件事:
《小說課Ⅱ》與上一本最大的差別是:它收錄的大部分是我這些年演講的主題,距離寫作近一點,實用感更強一點。我敢保證,讀完本書之後,你一定會有一種被雷打中、智慧的火從屁股眼冒出來的奇特感受(我知道你不想聽這個,但我想講),人生就要開始要往不可思議的意外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