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_春季特談
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

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

Treason by the Book

  • 定價:330
  • 優惠價:79260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0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我寧可字數少一點,也不要給出囉嗦的譯本。」──專訪譯者吳家恆

    文/鄒欣寧,|,陳怡絜2020年06月29日

    對於國內的古典樂迷來說,吳家恆這個名字當不陌生,除了經常在媒體或表演機構讀到、聽到他介紹古典音樂的堂奧與趣味,也能在臺中古典音樂電台、臉書粉絲頁「Music Pad 古典音樂筆記」持續接收他轉譯的音樂密碼。在他長年與音樂建立、維繫的各種關係裡,「譯者」這個角色相對低調,分量卻不得了。 《 more
  • 【書設計】讓我們反思「真實」的符號遊戲:《康熙:重構一位中國皇帝的內心世界》

    文/Poulenc,鍾岳明2015年08月27日

    裝幀設計/Poulenc倪龐德 繼《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後,又一本拿書名遮住皇帝面容的書封。確實,皇帝沒那麼容易見到的,即便在畫作上常見,但那也只是畫作,畫出來的就是皇帝本人嗎? 康熙:重構一位中國皇帝的內心世界 《康熙:重構一位中國皇帝的內心世界》大膽冒犯皇上龍顏的書封設計,其 more
  • 看更多
 

內容簡介

一封反清逆書,掀起一場巨大的政治風暴
一部曠世奇書,顛倒兩代皇帝的臣民子孫

  ◆雍正何以將造謠逆賊曾靜帶至宮中坐享榮華,甚至與皇帝聯名出書?
  ◆乾隆為何違逆父命誅殺曾靜,甚至禁燬雍正頒行的《大義覺迷錄》?
  ◆一樁曲折離奇的文字獄案,如何捲起滿清皇室與臣民間的重重波瀾?


  恪守史料,布局奇絕,敘事精妙,文筆流暢
  以小說筆法書寫歷史
  ──漢學巨擘史景遷作品  經典重現──


  本書聚焦於雍正王朝著名的文字獄案,史氏從文化認同的角度,透過扎實的史料分析與絕妙的小說筆法,回到歷史場景中重審這起離奇案件的始末。

  湖南張熙受其師曾靜之命,前往長安向征西大將軍岳鍾琪投書策反,岳鍾琪不敢隱瞞,立刻上奏雍正。雍正看了策反信函之後大為震怒,決定詳加審訊曾靜、張熙,最後並將審訊紀錄,連同諭旨和官員上奏的奏摺,編成《大義覺迷錄》頒行天下。本書說的便是《大義覺迷錄》這部奇書形成、流傳、禁燬的過程,乃至其間橫生的許多耐人尋味、匪夷所思的枝節。

  雍正「出奇料理」曾靜一案,下令將《大義覺迷錄》通行頒布天下,藉以澄清即位以來種種流言,並清理異議。沒想到雍正自逞筆舌之能,撰文闢謠,反倒弄巧成拙,引起天下人競相窺視宮廷鬥爭。乾隆即位後,為求補救,將《大義覺迷錄》列為禁燬之書,從此銷聲匿跡,只有少數或私藏民間,或流至東瀛。清末,留學日本的革命黨人發現此書,結果書中暴露滿清皇室的權力鬥爭,以及呂留良、曾靜反滿言論,又成為革命黨人攻訐清廷的材料。

  史景遷向來以小說家的筆法、恢弘的史觀著稱,不但在歷史學界聲譽崇隆,在一般讀者的心目中,也有難以抗拒的魅力。他深諳歷史的詭譎多變與偶然,施展迷人的拼貼寫作技法,打破了線性時間和僵固空間的制約與理論的糾葛,以人物的欲望、動機為座標,重新編碼歷史素材,游移於歷史與小說之間。

  史景遷在處理《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錄》時別出心裁、另闢蹊徑,將揣摩曾靜寫書的心路歷程,雍正的道德人格與治國理念,乃至岳鍾琪惶恐的心理及雍正與臣下之間的鬥法,都躍然紙上,把一樁讀者心中的歷史懸案寫得格外清新迷人。儘管根據龐雜生硬的史料寫成本書,但其懸疑轉折、緊湊節奏卻不遜於任何一本政治小說與歷史小說。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史景遷  Jonathan D. Spence


  一九三六年出生於英國,是國際知名的中國近現代史專家,自一九六五年於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任教,二○○八年甫退休。著作極豐,包括《追尋現代中國》、《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太平天國》、《改變中國》、《康熙》、《天安門》、《曹寅與康熙》、《胡若望的疑問》(以上由時報文化出版)、《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商務)、《婦人王氏之死》(麥田)、《利瑪竇的記憶宮殿》(麥田)。

譯者簡介

溫洽溢(第一至七章)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現任教於世新大學,譯有《追尋現代中國》、《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改變中國》,校譯《太平天國》。

吳家恆(第八至十五章)

  政治大學法學士、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任職出版界,也在大學教課,主持廣播節目,譯有《鋼琴怪傑顧爾德》、《並行與弔詭:薩依德與巴倫波因對談錄》、《權力的哲人:馬基維利》、《義大利紅頂商人:梅迪奇家族的金權傳奇》、《從危機中勝出:MIT的供應鏈風險管理學》、《光影交舞石頭記──建築師李伯斯金回憶錄》等書。

  wu.chiaheng@gmail.com
 

目錄

前 言
資料來源說明
單位換算說明
楔 子
第一章  投 書
第二章  皇 帝
第三章  行 蹤
第四章  湖 南
第五章  鳳 鳴
第六章  駁 斥
第七章  炯 戒
第八章  赦 免
第九章  獨 鐘
第十章  付 梓
第十一章  探 源
第十二章  異 議
第十三章  宣 論
第十四章  枝 節
第十五章  重 審
譯後記  歷史、認同、權力
參考書目
 

前言
  
  讀史其中一個用處就在於提醒吾人,事情可以匪夷所思到什麼程度。曾靜謀反的奇案,還有《大義覺迷錄》的刊刻印行,通頒天下,似乎正是這句話的註腳。但是讀史另有一個用處,就在於讓吾人看到,人可以實事求是地回應這匪夷所思的外在環境到什麼程度。曾靜與雍正又再一次說明了這點。
  
  在一七二○到一七三○年代之間,清朝的儒士或目睹此事、或在其間推波助瀾,並以驚人的細密面對之,因此留下極為龐大的檔案,見證這段歷史。從如雪片般呈稟朝廷的奏摺,可以大致勾勒出各地封疆大吏遇事決斷的梗概,也可窺知奏摺往返遞送且有皇上批語所依循的流程,還可看到官員為博聖眷而附上所掌握到的謀逆材料。這些文件是由朝廷主掌檔案的官員世世代代保管,對史家彌足珍貴。一九一二年,清朝覆亡,這些文件每每得在遭受戰火波及之前裝箱封存,輾轉流落各地。到了二十世紀末,這些檔案終究得以分別藏於台北、北京兩地,溫濕度受控制的場所,出奇逃過接二連三席捲中國的政治革命洪流的摧殘。
  
  曾靜一案始於一七二八年,在一七三六年由朝廷終審了結。但是幾乎在案發之初,此案的原委便可上溯至遙遠的過去,部分是在十七世紀中葉明末清初的軍事衝突與智識論辯中,部分則可遠溯至古代,甚至迄於孔子之前中國哲學、歷史文本粗具雛形的年代。同樣地,朝廷終審結案之後,迴響仍久久不衰,不僅歷經了清末民初的分崩離析,而且還延續到我們所處的年代:中國有一家出版社於一九九九年集結出版了本案重要原始檔案的抄本,滿足觀眾在看了「雍正王朝」電視劇之後所產生的好奇心。
  
  曾靜案所講的不只是皇帝與其死敵的故事;它還旁及《大義覺迷錄》這奇書,此書幸賴朝廷的飭令,得以在一七三○年代初風行天下、廣為摘引。而拙著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本有關書籍如何被書寫、刊行天下,有關巡迴駁斥,有關自我宣傳,有關眩惑聽眾與大肆抨擊的書。
  
  這則離奇的故事講的是十八世紀的中國人,他們一方面汲汲營營於儒士的名位,另一方面又身陷於科考的迷惘之中;他們一方面皓首窮經,但又得對上位者所做在他們看來是專橫、負面的決斷逆來順受。在文士菁英圈內失敗者之中,有許多人打心底否認他們是上位者所斷言的那種知識份子,曾靜就是這類的典型,而許多無端被牽連進曾靜這個案子的人也是其中之一。
  
  在另一個層面上,本書講的是那個我們大多數都已失去聯繫的世界;在那個世界裡,陌生人闖入居里所在的村子常常引人側目,總要被竊竊私語、左思右想個幾年。在這類的世界裡,譬如整個案子發生的湘南丘陵間的孤村,皇帝有如天高之遠:從京裡的信使總是會受到重視,珍饈華宅,餽贈絡繹不絕於途。因為京師乃是臥虎藏龍之地,一如從檔案所見,這也是個流言滋繁,充斥各種奇譚異誌的世界:迂腐蒙昧,極為不安全,總是有種輕率的寬宏大度。
  
  當我寫作本書時,發現這將會是一本有關審案過程的書,這是我當初始料未及的。調查曾靜案所採取的手段,唯有在記憶不易受到牽絆且市井小民皆能費心、逐步再現過去事件的社會裡才可能存在。同時,他們習慣添枝加葉、言不由衷,往往會使得這個世界裡的記憶在個人想像的土壤中歧散、孕育、滋養。有鑑於審理官吏的百折不回、殫心竭慮,手中又握有龐然物力人力,實情雖然詭譎多變,卻也不至於讓他們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進退維谷。即使他們誤走歧路,皇帝也會適時將他們喚回正途。為了與蘊含個人色彩的在地記憶搏鬥,審理案子的官吏不得不旁敲側擊,採行各種可能奏效的媒介:牆上的告示和傳單,成冊的詩文,編纂的箴言,以及諱澀的諷喻和夢境。他們用的審案技巧包括不斷對有戒心的目擊者施以壓力,重複鞫訊,要求撰述自白,大刑伺候或威脅動刑,親人規勸,孤立,詐騙,佯裝稱兄道弟,背棄盟誓,甚至散播嫌疑犯的畫像。
  
  對今天的我們而言,這些辦案手法仍與現代相互輝映,並喚醒吾人對邇來中國和其他地區政權的記憶。但這樁離奇案子的來龍去脈和枝微末節終究有其時空的侷限性,是因著像曾靜、雍正這類的人而展開的。他們倆人素未謀面,彼此也稱不上熟識。他們帶給對方的徵兆雖隱晦不明,卻總是可以撥開層層迷霧。他們倆人對社稷、自我的信仰,努力想瞭解對方的意圖,竟奇蹟般地至今猶存。所以只要吾人摒除纏繞的枝節,在黑暗裡凝視,無論時代如何悠遠,總是能進入他們倆人的內心世界而探索這整個過程的蛛絲馬跡。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362717
  • 叢書系列:BC 歷史與現場
  • 規格:平裝 / 320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楔子
 
此人懷中揣著信函,站在鼓樓旁路邊,雙眼凝視街道盡頭,這條路穿越長安城,綿延三里(編按:本書中所用之里乃是古制,一里約當六百公尺,換成英制,則合三分之一哩。),直抵警衛森嚴的西門。其左側視野受阻於高聳的城牆,城牆之內就是治理這邊省的總督衙署和宅邸。這正是他佇立此處鵠候的原委:他打聽到現任總督岳鍾琪正在西門外一處營帳辦公。之後岳鍾琪返抵衙署必由此路而行,屆時他便可採取行動了。
 
這等候之人形單影隻,但這並非出自他的謀劃。啟程之前,他的老師還說離長安幾里之外有一處村莊,他可在此找到同行之人。此人姓「毛」,乃是一位受人景仰的夫子,他與這次行動的策畫者看法相近,且會提供此行的盤纏。但他到了毛家卻發現,毛夫子已於六年前亡故,如今只有毛夫子的兩個子嗣蟄居此地,毛氏昆仲都以務農為生,也幫不了什麼忙。而傳信者的堂弟隨他自南北行,沿途作伴,搬運行李──他顯然也支持此行,不料兩天前卻臨陣打了退堂鼓,拿了一條鋪蓋和大部分行囊,不告而逃回南方。所以,此刻他雖心中忐忑,卻是無人能訴。
 
近正午,岳鍾琪的座轎在轎夫、侍從簇擁下,循西街打道回衙署。此人不等岳鍾琪行至鼓樓,便奔到街上,手中揮舞著信函,朝著岳將軍的隊伍撲去。岳鍾琪的隨從不假思索,喝叱此人站住,並把岳將軍的座轎團團圍住,不讓他再靠近。
 
岳鍾琪在座轎內,這整個情景他都看在眼裡。這人穿的不是一般官式襯衣,也未作書吏打扮,驚慌失措,攔轎呈書,這是他任官以來司空見慣的了。但他的舉止也不同──他的舉手投足不似尋常百姓。岳鍾琪在轎內當下決定,召喚隨侍拿住此人,並把信進呈覽閱。
 
隨侍遵從照辦,岳鍾琪一看信函封套,心頭不禁一凜,即知大事不妙。如果這是官方信函,事關政府的公務,自會以「川陝總督」或「西路軍大將軍」的全銜敬稱岳鍾琪,但此信卻稱他為「天吏大元帥」。岳將軍所處的環境險惡,像這類的稱謂本身就不是好事。岳鍾琪下令隨侍拿住此人等候訊問,然後走進衙署,交代侍從不可打擾他。
 
侍從退去之後,岳鍾琪展信閱覽。作者並未出示真名,只在首頁自稱「南海無主遊民夏靚」,並說投書之人名叫「張倬」。信函內容正如岳鍾琪所料,也是他所害怕的:只消讀個幾行,便知這等內容乃是不折不扣的逆書。

會員評鑑

3.5
5人評分
|
5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5
|
2023/02/10
一個學識不高的民眾,因聽聞了許多錯誤的傳言意外掀起一場政治風暴,捲入了當時頗受寵的征西大將軍岳鍾琪,岳鍾琪害怕此事遭到其餘同僚密奏因此主動處理這件事情,雍正對此事高度關注,親自參與了大大小小的事情,甚至親自與那位"主謀"書信往返。

讀者除了可以藉由雍正處理這些事情的方式來了解雍正,更可藉由這個事件看到無知的人民在資訊不足的情況下經常會對許多人事物有許多錯誤的見解,這點直至今日仍然如此,讀者可藉此反思自身在批判他人時應多方參照,最好還是看未經過剪輯的發言並且對照該人物實際的行為是否吻合他的話。

本書最大的特點是排列好的記事體,所以讀者在閱讀的時候輕鬆不少,也能從中體會到樂趣,是相對輕鬆的史書。對於其他書評針對文言文錯誤的部分,我本人看不懂的都略過,也不覺得因為略過文言文的部分導致對事件的理解有阻礙。

(另外我本人學測國文頂標,非中文系,要能看懂並對此書的錯誤感到難受,我想大多數讀者應該不會有這困擾的)
展開
user-img
4
|
2018/07/29
如果曾靜案所指控的都是事實,或者其中真實成分極高,想必雍正也不會如此細心且寬宏地一再指證、給予曾靜這麼多的奏摺閱讀寫感想;又如果曾靜反叛的慾望、決心,和擁有實際動兵的能力,雍正也不會給予他那麼多的時間和機會。
總之,雍正如果心裡有鬼,有一絲被猜中的不甘,那曾靜必死無疑;但雍正是那麼的有信心,以至於他對於曾靜所言的毀謗感到的不是犯錯被抓到的不甘心,而近似被栽贓牽拖的不甘,這種急於解釋和供人評斷的心理讓曾靜能夠活下來,因為曾靜在這裡變成了無知的旁觀者,就算誤會的是曾靜,他也被雍正認為是滅除謠言的解方。
又因為雍正弟弟等與其政爭者皆亡故,這些人和呂留良藉由一些藕斷絲連的關係成為攻擊對象,叛國罪在此漸漸轉變成對其胞弟的悔恨追認。

從同一時間唐孫鎬的案子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曾靜案絕對是非常罕見稀有的,曾靜作為被嘲弄的莽夫,夠沒地位且無知、被定義為受如假王澍呂留良諸人謠言蠱惑者才能有如此特殊的待遇。
我們總是可以從歷史中找到一些看似可以成為通則、慣例的現象逐漸形成,但是各種極為發散的事件結果又常常告訴我們:這種恣意猜想常常會失敗,也許不是我們眼界狹隘所致,而是事在人為,而人正是最不安定的因素。在這個案例中我們驚奇於雍正的反應,因為他正是朝廷中最衝撞體制的存在。
展開
user-img
4
|
2017/09/22
史景遷用小說的方式談這本奇書。史氏一直是「叫座不叫好」的史學作者,讀者跟市場很買他的帳,但專業史學家則不然。史家評史景遷大抵說他「敘事精采、新意不足」、「妙筆生花,史料未見新意」。他們大都認為史景遷未提出什麼獨到見解,只是一再把顯而易見的史料重新包裝罷了。然而我覺得這就很了不起了,史書不是人人都想看想看也未必看得懂。要讀史本身就必須有一定的雜學知識,若不具備那只得靠旁人改寫後讀,起碼史景遷很成功的讓讀者願意讀史書,親近生硬的歷史事件。文史還是要有人去讀才有價值,若整日發現新史料或提出新見解,卻總是樓閣中那幾個史家在窮忙也沒什麼意義。沒人知道的事自然不會有影響力,也就不為後世所重了。
展開
user-img
1
|
2017/06/11
一襲爬滿了蝨子的華美袍

史景遷的著作近年大量翻譯為中文,在海峽兩岸的眾多譯者中,
任教於世新大學的溫洽溢教授以行文典雅華麗,獲得各方讚賞。
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的李奭學先生就曾說:溫洽溢恐怕
是迄今所有譯者中才情最高的一位,下筆直追史氏。

近日得閱溫譯「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我必須說李先生
許以才情最高,恐怕話中有話?溫譯的中文的確十分華麗,
然而才情雖高,於學一字,卻頗有欠缺,結果譯文正如張愛玲
關於生命的名言: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

問題的根本癥結在於為了追求行文古雅,譯者使用許多文言
色彩濃厚的字詞,卻望文生義、自以為是,造成許多錯誤,
讓人讀了尷尬不忍外,其解讀文言之荒腔走板,則更令人
掩卷浩嘆。

溫譯初版於2002年2月,次月二刷,十餘年間,不知經歷幾刷。
版權到期後,2015年又出新版,仍由時報文化出版。
中間還有廣西師大出版社的簡體字本,於2011年出版,此是後話。

經過初步查對,新版改正了舊版的部分錯字,可見譯者/時報文化編輯群
有做後續訂正的工作,可惜還留下許多斗大的錯誤。
這樣糟糕的翻譯居然風行了十餘年,不但出版者收穫盛豐,
在其推波助瀾下,將譯者推上了史景遷翻譯權威的位子上,
它所暴露出臺灣出版閱讀環境的問題,真值得我們深思!


臭蟲甚多,不一一列出,就從問題最嚴重的5、6、7三章,
舉幾個比較刺眼的來說吧:

(p.xx/yy 代表舊版、新版頁數)

p.90/116:「地方人士群起效尤」

效尤是仿效壞的行為。曾靜、嚴鴻逵等以明遺民自居者看到
地方人士群起仿效他們戴古風的帽巾,高興還來不及呢,
怎麼會以「效尤」看待?

p.91/117:「這幅悖常的景象....」

「悖」是個負面意義十足的字眼,總督鄂爾泰絕不會用來形容祥瑞


p.92/118: 「奏報總督李衛」

奏一字只有帝王君主能受用,總督李衛是承受不起這萬鈞之重的

p.93/119 「進士及第的王澍」

舊稱科舉中試為「及第」,但在明清兩代,只有一甲的三名才能夠
稱為「進士及第」。這頁提到的三人,無論是招搖撞騙的王澍,
或陳夢雷、何焯,沒一個是狀元、榜眼、探花,他們不夠格稱為
「進士及第」。騙子王澍就不論了,何焯是久考不中的舉子,
最後由康熙皇帝加恩特賜進士,若還稱「及第」就要貽笑士林了。

p.100/127 「分送給各省的文、武胥吏」

「胥吏」當作「官吏」。胥吏只是小吏。

p.107/135: 「諏訪線索之後....」

諏訪是諮詢、徵求意見的意思,當作查訪。

p.108/136:「造作逆語的凶犯」
殺人者才是凶犯

p.124/153:「初步定讞」

法定的訴訟程序結束,判決已經確定,謂之定讞。
「初步定讞」是 oxymoron

p.126/156 「將新的律令張示禁門使囚犯入監即知」

禁門專指宮門,和牢房大門可遠著哪

有些字眼可能正確,可能錯誤,必須查對英文原作方可判定,
目前只能懷疑而已。例如:

p.101/127: 「供職華北、署理灌溉抗洪的總督」

署理是代理職務的意思,不是主管。
譯文有沒誤解,還得看原作。我不樂觀。


如果只是錯用一些字眼,如此大張旗鼓,恐怕難免吹毛求疵的非議。
然而溫譯的問題絕不僅止於此,文言文斷句的荒誕、離譜,才是讓我
難以原諒的災情。

空口無據,有文為證:


p.87/112: 「鳳硯銘」云:「德未嘗衰爾,或不來善。以道鳴必聖人生。」

這完全不知所云的銘文,其實是「德未嘗衰,爾或不來,善以道鳴,必聖人生。」

四言是銘文體的主流,稍有古詩文常識的人應該都知道的......

說到「四言」,全書最大的笑話出現在 p.207/250,
合譯者張家恆居然把四句的七言絕句說成「四言絕句」!
我原以為是手民之誤,但它在2015年的新版不動如山地保留下來了。


p.105/132: 「視朝廷如兒戲等,徵召於弁髦」

很簡單的對句罷了:「視朝廷如兒戲,等徵召於弁髦」


p.105/132:(呂留良)「讀書學問初,非曾靜山野窮僻冥頑無知者比.....」

當作:(呂留良)「讀書學問初非曾靜山野窮僻冥頑無知者比.....」


p.108/136: 「務人人知悉,方是不可草率疏忽從事。」

當作:「務人人知悉方是,不可草率疏忽從事。」


p.123/153: 「諄諄告誡以愛民綏撫之,至意事,至物來,隨到隨應....」

當作:「諄諄告誡以愛民綏撫之至意,事至物來,隨到隨應.....」


以上都是很淺白的文言,並非周誥殷盤之類的詰屈聱牙,
毫無深奧難懂之處,卻斷得錯誤連篇,完全暴露出翻譯者缺乏
解讀基本文言文的能力,寫出一頁頁華麗文字的背後,
卻是十分空虛的古典訓練。這樣錯誤重重的書印了幾萬本,
在臺灣到處流傳,還上了許多學校的推薦書單,真可惜不能
師法乾隆皇帝對大義覺迷錄的處置:焚其書、毀其板,
只能搖頭苦笑了。

事情到這裡,已經夠糟糕了吧?可惜還沒結束。
前面提到2011年由廣西師大出版的簡體本,
以上錯誤都全盤留下了。最可笑者,
主持這項出版計畫的是鄭培凱教授,
自稱史景遷在耶魯的第一個博士班學生。
鄭教授在「史景遷作品集」系列的「總序」聲稱
做了詳細的校閱工作,更正許多排印、筆誤的地方(頁xiii),
然何以漏網於吞舟,一至於此?我就不敢多想了!
展開
user-img
3
|
2015/06/12
封面的材質是一大敗筆

很容易因為刮到造成封面脫落
沒幾天大概都掉光光了


建議買了後要立馬包書套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蓋亞2024★國際書展新書展|譚劍《復仇女神的正義》、星子《乩身II 3》全新上市!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雁暢銷展
  • 靈性療癒展
  • 防癌抗老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