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
寨城印痕:九龍城歷史與古蹟

寨城印痕:九龍城歷史與古蹟

  • 定價:350
  • 優惠價:931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9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蕭國健教授從事香港歷史文化研究多年,善於運用史傳、方志、族譜、碑銘等史料,以認真的治學態度,印證資料,再撰文記錄,發揮「言必有據」的研究精神。

  本書是作者研究九龍寨城歷史多年的成果,以簡潔的文字,介紹九龍寨城的沿革、寨城內外之古蹟文物、古廟等。另外,又向讀者展示寨城附近四條湮沒之村落:衙前圍村、蒲崗村,竹園村與大磡村,為九龍寨城的歷史與古蹟作了梗概的論述。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蕭國健


  香港珠海學院中國歷史研究所暨中國文學系教授、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居有其所:香港傳統建築與風俗》、《香港華人古今婚俗》、《香港歷史研究》、《香港古代史》、《香港新界家族發展》、《香港之海防歷史與軍事遺蹟》、《粵港中西古炮》、《災患與香港史》及《簡明香港近代史》等,發表中英文論文六十餘篇。
 

目錄


沿革篇 寨城之歷史與人物
「九龍」之得名及其地域沿革
由「官富」到「九龍」
宋代之官富場
清代之九龍寨城
龍城鎮將
  
寨內篇 寨城內之古蹟文物
九龍寨城南門遺址
九龍司衙門遺址
衙門前之前清古炮
九龍寨城東門內之惜字亭
龍津義學

寨外篇 寨城外之古蹟文物
龍津橋及龍津亭
宋皇臺
九龍樂善堂
九龍城曾富別墅
聖三一堂
舊啟德機場
    
廟宇篇 龍城古廟
馬頭圍上帝古廟
九龍城侯王古廟
九龍城福德祠
寨城內之天后古廟
樂富天后聖母古廟

消逝篇 湮沒之村落
九龍城衙前圍村
蒲崗村與竹園村之林氏
大磡村

參考書目
 

自序

  九龍城地區位廣東省之南陲,歷代皆為我國屬土,趙宋以前,歷史無考。南宋初年,於該地置官富場,以鹽官主理。慶元元年(西元一一九五年),大嶼山傜民作亂,朝廷以福州延祥寨摧鋒軍平之,亂平後,留兵三百戍守其地;慶元六年(西元一二○○年),以戍卒半數屯官富場,每季一調。宋末,蒙元南侵,陷臨安,帝昰、帝昺二帝南遷,曾於官富場居停,其後西走崖山敗亡。隨行者有散居九龍境內,開村立寨。

  宋末二帝南遷居停官富場地時,該地為鹽場地,當有鹽官差弁,及鹽丁灶戶生活其間,且有摧鋒軍戍卒屯駐。二○一四年四至五月間,於該處地鐵施工場地,發現方形及圓形水井多座,且有房屋牆基及生活用具出土,據報告為宋元遺物,可作佐證。

  該地舊有宋皇臺山,宋末二帝曾居停該地,該山因而得名,聖三一堂原位該臺山腳,傳謂附近舊有宋代晉國公主墓,一九○五年政府發展該地,教堂遷建現址,該山且被移平,只餘宋王臺石於宋皇臺公園內。

  宋皇臺山後有馬頭角山,山下有古瑾圍,後因都市拓展,該山被移平,古瑾圍亦被遷拆,只餘該村之上帝古廟門額。一九六二年,該廟遺址闢為公園,稱露明道公園,園內保留廟之麻石門框,其旁豎立「九龍石瑾圍上帝古廟遺址闢建公園記」。

  元明間,留居境內族姓繁衍,惜無文獻考證。清初遷海,居民被迫遷回內陸,本區且被廢置。八年後展界,居民始許遷回,重建家園。其後人口繁衍,該區亦日漸繁榮。其時,政府且於該地建築寨城及砲台,派兵駐守。

  清咸豐十年(西元一八六○年),九龍半島歸英統治,光緒二十四年(西元一八九八年),新界租借與英國,寨城之地,漸成「三不管」地區;但九龍城地區,則日漸發展。

  其初,九龍城只為九龍城砦及前啟德機場對開地域之名稱,一九三七年,政府將九龍鄰接界限街之地,劃作新九龍地區,內分九龍城、九龍塘、深水埗、荔枝角等區,九龍城行政區之設置,自此時始。前清九龍寨城遺址,於一九九七年回歸後,已闢為公園,而九龍城地區則已發展為都市。

  近多年來,余於工餘間,常往前九龍寨城地區,作考察研究,並參與地方志乘、有關文獻及與長者交談,蒐集資料,今輯集成書,題名為《寨城印痕—九龍城歷史與古蹟》。

  因近年九龍城地區之發展,部分文物或已湮沒,有等或被改建,原貌或已難考,書中所載之照片,可作歷史性之記錄。書中不足之處,敬希惠予賜正。

二零一四年初夏蕭國健於顯朝書室
 

詳細資料

  • ISBN:9789888310296
  • 規格:平裝 / 200頁 / 17 x 23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內容連載

沿革篇  寨城之歷史與人物

「九龍」之得名及其地域沿革

九龍之得名

九龍,亦稱九隆,包括今香港島北面之九龍半島及新界以南等地。其名稱首見於明代志乘,與「官富巡司」之名並排。

「九龍」一名之由來,據故老相傳,謂半島上有九支山脈,狀如虯龍,蜿蜒蟠踞其上,故名;惟此九支山脈至今未能指定。

清嘉慶仲振履《虎門覽勝》(卷下),「九龍山」條載:「九龍山,在新安東一百三十里,有砲台建於山澳。昔莞之南沙山,有漁戶兄弟九人,善泅水;一夕風月清朗,九人戲於海,皆化為龍,棲其神於是山。故名。…… 」

另據簡又文先生之〈宋末二帝南遷輦路考〉,「十三條:官富場—九龍」中載,其曾以「九龍」得名之由來詢之前九龍新界民政署署長彭德先生(MR. K. M. A. BARNETT),據云:「蠻書載:九即後,龍即坐,此皆原日蠻人土音,後人改用較雅之名字,故稱九龍。」但「九龍」或「後坐」之意,則至今仍未能有所解釋。

上述三說,港人多主首說,惜至今仍缺文獻記錄,可供研究。

九龍之地域沿革

九龍半島為廣東省南部濱海地域,英屬前為清朝新安縣之一部分,屬該縣管轄,惟新安縣一地於清代以前歷有易名及隸屬,茲略述於後。

一、史前時代

據故老傳云:三千多年前,居今廣州附近之南越民族中,有名公師隅者,率其族人,於今廣州市越秀山下濱海處,築一小城,名南武城。其後,周夷王時,南海有五仙人,乘五羊、拿稻穗,集南武城,教民種稻。自此,民知種稻,人口漸眾。

是時,廣州一地始漸繁盛,九龍半島位廣州之南,當較廣州荒蕪,想為人跡甚少之地,間或有三、五土著,自耕自獵,過着簡單之初民生活而已。

二、嬴秦時期

秦始皇統一中國,於始皇三十三年(西元前二一四年),平南越,置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南海郡轄領番禺、博羅、中宿、龍川、四會及揭陽等六縣。其時,九龍地域當屬番禺縣管轄。

三、兩漢

秦末,南海郡尉任囂病死,龍川縣令趙佗據廣東之地獨立,稱南越武王,都番禺。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其他】2024采實電子書全書系:春暖花開‧享閱讀,參展書單書85折起、任選3本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 飲食烘焙展
  • 簡報溝通說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