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購書節
菩薩再來

菩薩再來

可購買版本(1)

  • 定價:300
  • 優惠價:927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5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在這個不安時代,人人都需要的是……《菩薩再來》
睽違多年,作家東年又一佛學體悟之作

  從多年前閱讀〈阿含部〉經典原始教義和佛陀自述的佛法法則,東年將其體悟到生活中的苦樂轉化成小說《我是這樣說的――希達多的本事和原始教義》、《地藏菩薩本願寺》,用文學的形式詮釋宗教之妙與精要。

  歷經世事變化,多年的沉澱和省思,東年談到:「菩薩再來,是涅槃經和大度智論的概念;菩薩,因為濟度眾生,大悲,發願再來,繼續修學諸佛究竟智慧,而在各處世界,隨願受生,以隨宜方便身,行菩薩道。」或者這個概念還能怎樣認識?原始教義說得比較平實;或說:我現在也是人,所以有這樣的生老病死,或說:諸佛皆出人間,父母所生,非由天而得;或說:菩薩,是不愚而聰慧的有情生命。可見,在世間菩薩行,並不難。

  在生老病死的無常中輪迴,不得安逸是常人的命運。

  樂,當然不需再多說了,苦,是一切世間法的根本;兩千五百年了,還是如此,所以說苦海無邊;因此,慈悲是佛法根本,說的是不苦。

  《菩薩再來》試提,人人可以自視是再來菩薩,再來修煉如何不苦,再來慈悲與人同樂。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東年


  美國愛荷華大學寫作班研究,曾獲聯合報、中國時報小說獎,曾任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副總經理兼副總編輯(1977-2005)、《歷史月刊》總編輯(2003-2009)、歷史智庫出版公司社長(2005-2009)、桃園縣忠烈祠文化館執行長(2006-2010);現任聯合文學社務顧問、台北縣大河文化協會理事長、台灣歷史文化生活影像再造協會理事長。著有短篇小說集:《落雨的小鎮》、《大火》,長篇小說《失蹤的太平洋三號》、《去年冬天》(同名改編電影)、《模範市民》、《初旅》(英文版Setting Out在美國印行)、《愛的饗宴》、《地藏菩薩本願寺》、《我是這樣說的──希達多的本事及原始教義》、《再會福爾摩莎》,散文集一種:《給福爾摩莎寫信》,研究:《桃園開拓軼史》、《桃園縣忠烈祠本事》、《道法自然》、《花神與花祭》、《神社的建築與思想》、〈愚人國〉三部曲:《愚人國》、《城市微光》、《美好時光》。其中《愚人國》榮獲第38屆金鼎獎文學圖書獎。
 

目錄

自序/一葉扁舟滿目青山
1~36
 

自序

一葉扁舟滿目青山

    
  二十年前,我整理〈阿含部〉經典中的佛陀自述,寫了《我是這樣說的――希達多的本事和原始教義》、《地藏菩薩本願寺》兩本小說;現在,再續,又寫《菩薩再來》。如此,希望能以實踐為要,總和了各部派的旨趣。

  佛法傳承,先後有原始教義、小乘、大乘和密教之分。密,原來只是簡易快速的意思。大乘經典大量出現後,以革新自詡大;後人不明所以,將其他經典所說佛法為小。其實,無論部派對於法,有什麼歧見,那種包含佛教本質和精髓的最簡潔表述:佛陀發現,存在的各種元素,其間的因果關聯,以及永遠熄滅關聯的方法;這樣的定理,是共同都接受的佛法。

  宇宙、世間以及各種建構宇宙或世俗生命的元素,其間作用力之生滅,是有限或無限,關係存在虛實、靈魂有無,大抵就是部派的歧見;這卻是任何宗教、哲學和科學都無解的問題。若拿這歧見請教佛陀,他還是會說:這種問題的思慮,對現實生活無益。這樣的教法,畢竟是,佛陀希望僅具一般資質的人,用來專心實踐而不是思想。任何人如果好奇佛陀的思想,還是要在那種,反復把注意力集中在一點的心理狀態;這種集中了的思想本身,是一種心理狀態,或是創造這種心理狀態的方法,或是這種心理狀態產生的地方。在這樣集中注意力的狀態中,生命被分解成構成性的活躍元素,這些元素前後左右,或追隨或離散,最後都在集中的注意力下被損毀而靜寂和止滅。這種集中的能力,因此,不能說不是一種神祕。

  菩薩再來,是涅槃經和大度智論的概念;菩薩,因為濟度眾生,大悲,發願再來,繼續修學諸佛究竟智慧,而在各處世界,隨願受生,以隨宜方便身,行菩薩道。這樣的概念,雖然也可見大乘者如何自大,到底還是好的。

  菩薩再來,這個概念還能怎樣認識,原始教義說得比較平實;或說:我現在也是人,所以有這樣的生老病死,或說:諸佛皆出人間,父母所生,非由天而得;或說:菩薩,是不愚而聰慧的有情生命。可見,在世間菩薩行,並不難。

  佛陀看自己和眾生沉溺欲海,不能節制,在生老病死這樣的人生流程中,不得安逸;經各種嘗試和努力,悟得所謂的佛法,希望眾生也能這樣覺悟。這樣對眾生關懷,就是觀無量經說的:佛心是大慈悲、大智度論說的: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樂,當然不需再多說了,苦,是一切世間法的根本;兩千五百年了,還是如此,所以說苦海無邊;因此,慈悲是佛法根本,說的是不苦。

  菩薩再來,這個概念和現象,在我這本新書,以慈悲為慧見,提醒慈悲除了慈悲他人,更要慈悲自己;以時時能集中自己的意識和思想為定見,這樣的身心練習和實踐,可能讓自己,隨時再生生活條件的能力,也才有可能深入生命更高的,甚至於神秘的境界。畢竟,佛陀認為佛法是人人與生俱來的,自有的;所以,自己臨終時,特別向隨侍弟子們強調的教誨之一,是說:法燈明自燈明,要依靠自己,無法依靠其他。

  從前,我寫《我是這樣說的――希達多的本事和原始教義》,法鼓山聖嚴法師買去看,還要我簽名;他能夠欣賞佛陀原本身世和教法,因為曾經在日本學習阿含部經典,知道佛陀說什麼。後來,我寫《地藏菩薩本願寺》,也還是根據原始教義的佛法法則,詮釋生活中的苦樂,如行雲流水,都是如來如去的。現在,我再寫《菩薩再來》,以為人人可以自視是再來菩薩,再來修煉如何不苦,再來慈悲與人同樂。

東年
二O一五年三月二十八日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231226
  • 叢書系列:聯合文叢
  • 規格:平裝 / 288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1.
 
金教授再次表示自己確實看到護士推著病床在眼前跑過;林茉莉聽後,手上懸著的羊毫繼續落下觀音菩薩的臉,把剛染上的橘紅色洗平。
「妳佛畫還是唐卡,我看畫得很好。」金教授說:「不像一般畫成肖像,沒生氣。」
 
林茉莉不知道他是客氣話還是讚賞,只知道自己工筆畫,和一般把色彩拘泥在線型結構中的觀念不同,也清楚自己的線型鋪陳不能精準,所以隨類、隨情、隨意賦彩;就這點來看,她認為自己並沒完全獲得父親遺傳。她父親年輕時得過幾種獎,後來寧願枯站海邊或坐湖邊釣魚,偶而在畫本素描這些景色,說以後有空再來好好畫;釣到比較大的魚,他才會認真做魚身拓影。有一次她問他為何不再畫,他表示一個虛無和功利的社會只會對裝飾畫有興趣,這樣畫畫沒意思。他的漁拓起先只是一般拓法,後來認為嘉鱲應該有點紫紅,而黑鯛的黑色裡蘊含一點點墨藍,還有金線。這樣不從俗以及在黑白中賦彩,就是她後來畫工筆的想法。
 
「護士推病床在山上跑也奇怪──」金教授又說:「可惜妳沒看到。」
 
林茉莉把羊毫在筆洗中洗後擱上筆山,走近落地窗去探看。這樓房是老厝改建,保留有原來的三合院地。右廂樓頂斜面滾落雨水,有些瀑布段落在背襯的路燈下看起來縷脈分明。雨點喧嘩,錯亂閃爍,同樣剔透晶亮;光暈中還能看到豪雨自相摩擦,碰撞出氤氳。迷漫霧氣後的陰暗樹林和山徑,就是金教授說的,那裡剛有一個護士推著病床快步跑過。她才這樣想像,樹林下忽然照進一道手電筒光,晃動到處,能看到雨點紛紛打在潮濕葉片,或在流水路面濺起水花。
 
「好像有人來──」金教授說:「這樣大雨,又是晚上,啊,有一個晚上下雨,我看到兩個荷蘭士兵追一個西班牙士兵──」
 
林茉莉忍不住笑起來,終於說:「教授怎麼看出荷蘭兵和西班兵?」
 
「呃,這當然都很奇怪,我們這裡怎麼會跑出古代的荷蘭兵和西班牙兵,還騎馬──」金教授說:「荷蘭人和西班牙人也到過美洲,我因為工作需要參考,讀科學史,順便把歷史文化也看了,收藏很多圖片──啊,希望沒嚇到妳。」
 
金教授經常會空望什麼地方發神或心不在焉,她不免就猜疑他是否神志有問題;「沒沒,我只是好奇──」她呼吸了一口氣說:「真是有點怪怪的。」

會員評鑑

4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2
4.0
|
2015/07/27

《菩薩再來》:不枉再來


「法燈明自燈明,要依靠自己,無法依靠其他。」

佛祖之下,人人都是肉身菩薩,煩惱裡覓索,迷障中修行,惹塵沾泥,無一刻是清淨澄明。世間種種皆考驗,考慾望的孽,驗因緣的果,眾生其中浮沉,聰慧的也許浮木茍存,愚誒的或許就失溫滅頂了。菩薩低眉的臉容,是慈悲不捨亦是目空一切。濁世行走,誰人是眼觀鼻,鼻觀心的直挺姿態?所以菩薩們虔誠拜佛聽佛。然而,佛語歸佛說,天地曖昧,眾人各有各的業,如何參悟,可都還是自己的另一番必須努力的造化。

「苦,是一切世間法的根本,兩千五百年了,還是如此,所以說苦海無邊,觀無量經說,佛心是大慈悲,大智度論還說,慈悲是佛道之根本,人人慈悲才可能斷除世間有貧弱⋯⋯」

生死輪迴,猶如天不荒地不老。一來再來,究竟欲念不盡,還是願念未了?苦果碾磨成汁,亦是苦汁,六道來去,是否光明黑暗互噬的徒勞?若苦,是一切世間法的根本,那麼佛法以慈悲為根柢,是否徒然的安慰而已?其實,乞不苦本身就是一種求不得的苦。菩薩們發心乘願而來,應是自身滅業消障的初心,難說為了消磨人間執迷的怨懟紛擾。

愛怨瞋癡,人世悲哀喜樂之本。人事一體兩面,定有偏執。左右若非協調就是抗衡,徬徨是惑,掙扎是惘。命途最辛苦,莫過於不了解,不安穩,不平衡。苦中求不苦,緣木求魚。實在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有能力在苦裡掺點樂便是得以滿足的至善,反之,純粹的苦就成了絕對的惡。到底,不苦是妄求。眾生修練,但願一點現世平安,即為人生莫大祝福。

菩薩再來,說明了苦海無涯無邊。投身入海,佛法就像賴以憑持的救援繩索。若不是這麼點依靠指引,茫茫失重的浮海中,肉身菩薩們恐怕迷流天地之間的萬象諸色而無道途可循。當然,一切佛說,乃緣之醒悟。這份醒覺屬於佛陀對於凡世眾苦的平撫,所有世間修行者,必然自有其見其念其解。因此,佛法不會是一套標準答案公式,而是一種清明與渾濁對話而往精進的機制。佛學無涉好壞,但如何被運用及解釋就有了善惡的分別。

「⋯⋯覺悟了,明白宇宙萬事萬物、世間諸人事諸物,無論巨大細微、美好醜惡,看得見的,看不見的,時時刻刻都在燃燒,沒有常存不壞的,都明白貪婪、恚怒和愚癡是人心中的野火,煩惱的苦源,只有將它們熄滅才能清涼安適。」

既然諸佛皆生人間,風浪一滾,憂喜同慨,說不得哪造更加超脫。好像滿界神佛尚且須要信徒案前點燈,凡夫俗子又豈能輕易洞悉阡陌塵世五蘊覺知的羈絆牽掛?

東年老師將佛法的認識貫徹不同層次不同時空的生老病死,佐以耀芒內蘊的洗鍊筆觸,不說教只說故事。彷如荒山蔓草中闢開一條坡路,人人可近易行,於是智慧得以落塵土親普羅,不拘在菩提樹下了。錯綜卻自有理序的在家眾、出家眾,眾生諸相,交疊穿插,每一幕世間悲喜都有不言可喻的佛義底蘊。

小說家一視同仁,出家修行不一定自在清明,俗世修練不見得愚昧遲鈍。生命的憂患本平等,如何經歷卻是各自深淺,各知冷暖。小說家也深諳人性,愛憎離苦,既是人間磕絆也是人心漩渦,所以不責怪不妄指,不避諱不閃躲,去正面凝視那些難,才懂得一些觸犯的無奈,一些失去不是遺憾,一些發生只是轉折的陣痛。小說不威嚇人臣服於吃苦,而是細細鋪陳,引經據典,導往佛心諄諄誨示,教人識苦,唯有識得,每一次再來才不枉一次再來的承擔。所謂苦盡甘來只是一個狀態,僅一時片刻,那存乎一心一念之間的體現才是轉苦為樂的真諦意義。

小說第三隻眼的視角勘破了紅塵的繁慾瑣念,佛法就有了艱深經文教典之外滲佈展延的渠徑。如此,文學之於佛學也不啻為一種廣宣流佈的功德了。



》2015聯合文學|六月選書|睽違多年,作家東年又一佛學體悟之作


展開
user-img
Lv.6
4.0
|
2015/07/12

東年的「菩薩再來」,從名字可以清楚知道這是一本有關佛學的書。作者用小說的方式,從「菩薩嶺」安居會中的人物說起,中間穿插著發生在不同時代的故事。也藉由「菩薩嶺」來批判自古以來寺院發展的弊病,宗教團體如何失去了戒律精神,淪為為獲取更多善款的表演家。
因為是文以載道,很容易有刻意安排的痕跡。然而用文學的形式來闡述一個宗教的概念,值得閱讀。閱讀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在「菩薩嶺」的諸多會議中,有許多針對佛教教義的討論,法師間也存著許多教義的說明,從這些去認識一個宗教,並藉此去面對人生的問題,這就是正向的過程。木心在「文學回憶錄」中說到佛教創始者釋迦摩尼是世上最偉大的人之一。他說他是「自我犧牲,清靜寂寞,思辨深刻,靈感豐富。」他認為研究佛經,是東方智者和知識分子的一個「底」。所以我說多讀多想總是好,然而宗教由人們所創,就有其局限性,一如各種學說派別都有它可取與不可取之處。取其長,思其短,保持思考獨立是最重要的事。如果因宗教而帶來紛爭,甚或殺戮,若有眾神,必定垂淚。
東年在自序中言明此書目的在於「提醒慈悲除了慈悲他人,更要慈悲自己;以時時能集中自己的意識和思想為定見,這樣的身心練習和實踐,可能讓自己,隨時再生生活條件的能力,也才有可能深入生命更高的,甚至於神秘的境界。」我想,到神秘的境界應該不是修持的目的,如何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吧。然而,善良與否卻又不應是宗教的關係,行善的準則是在執行良知,不能是因為報酬。同樣的道理,作惡與否,也不該是因為懼怕後果。
菩薩再來。
菩薩能不能再來?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宗教命理】《過得還不錯的一年》葛瑞琴.魯賓的新快樂生活提案《待在家裡也不錯(新版)》,2024全新封面!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親子天下雙11領券
  • 圓神領券折
  • 天雜領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