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香港傳媒新世紀(第二版)

香港傳媒新世紀(第二版)

  • 定價:590
  • 優惠價:9531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50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近年,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施受到空前嚴峻的考驗,香港傳媒也踏入了新的時期。回歸後的傳媒生態經歷了哪些重大的改變?網絡媒體的出現怎樣影響政治訊息的傳播?在中港融合的過程中,香港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認同?媒介的專業操守與市場的關係若何?這些都是本書所關注的課題。

  本書網羅了本地傳播學者及資深傳媒工作者,就香港傳媒的各個專題進行探討,文章各具特色,理論與現實並重。透過本書,讀者可以了解香港傳媒的現況和存在的問題,並且以批判的角度,分析本地媒介在一國兩制下與國家及市場的政經關係。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少南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曾任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美國密西根大學獲哲學博士(傳播)。研究興趣包括國際傳播、電訊政策、社會傳播與發展及媒介批判。學術著作見於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及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等學術期刊。
 

目錄

序言 v
2003年版序言 vii
作者簡介 ix
 
I 媒體、政治與經濟
第一章 一國兩制下的社會與媒介變遷 3
李少南
第二章 媒體競爭、擁有權及政治過渡 25
馮應謙
第三章 九七後的言論空間 53
陳景祥
第四章 網絡另類媒體、政治傳播與社會動員 71
李立峯
第五章 回歸17年後的新聞自由 97
陳健佳
 
II 媒體、文化與社會
第六章 權力、媒體與文化 117
馬傑偉
第七章 電視文化與港人身份變遷 131
梁麗娟
第八章 世紀交接下香港電影的危機與轉機 149
史文鴻
第九章 合拍片三部曲 167
黃愛玲
第十章 香港廣告業發展與挑戰 183
李賴俊卿
 
III 媒體、市場與操守
第十一章 市場導向新聞3.0 207
蘇鑰機
第十二章 演藝新聞的背後 227
阮紀宏
第十三章 常見恒存的傳媒操守問題 241
梁偉賢
第十四章 知識社會:從「傳媒教育」到「傳媒資訊教育」 265
李月蓮
附錄 香港回歸前後新聞事業大事紀(1994–2014) 285
梁麗娟
 

序言

  寫第一版序言之時,是香港第一屆特區政府剛完,董建華先生連任第二屆特區首長不久的時候。那時大家對一國兩制的實施是樂觀的。這種樂觀的看法,一直維持到2012年第四屆特區首長梁振英先生上台後,開始改變。回歸最初的五年,「一國」高度自我約束,「兩制」因而得以並行。第一版序言指出,一國兩制的落實關鍵點在於維持「兩制」多於「一國」,因為「一國」是強勢的,而兩制的其中一制──香港,是被動及弱勢的,一旦中央政府不自我約束,香港的制度將無以維持。

  當梁振英以低票勝出唐英年出任第四屆特區首長之時,中央對香港及一國兩制的政策,明顯出現了改變。種種跡象顯示,這些政策改變從2003年七一大遊行之後經已開始。梁振英上任後很強調民生,禁止「雙非」(即本人及丈夫皆非香港居民)孕婦來港產子、推出徵費措施打擊樓宇炒賣、加推土地供應及恢復興建為低收入階層而設的「居者有其屋」單位。儘管如此,他的誠信因自己也僭建而備受質疑,加上對中央唯唯諾諾,特別是在政制改革問題上,只緊跟中央,沒有為香港爭取更大的民主,很多市民對他不滿。

  梁振英給很多香港人的感覺是他只代表中央政府推動「中港融合」的政策,沒有為香港人爭取維護「兩制」的「五十年不變」。其中開發東北地區及讓大量國內旅客到香港自由行,都被很多人視為配合中央融合中港的策略,而不是真正為香港人的利益着想。在政制改革上,梁振英政府更是硬銷中央政府的一國主權,迴避港人要求中國曾經承諾的高度自治。由於中央開始干預香港的管治,香港人害怕社會擁有的法治、新聞自由、廉潔及崇尚民主的核心價值會被侵蝕。在這情況下,中港矛盾不斷加劇,最終導致舉世矚目的「雨傘運動」。

  這場運動將會影響一國兩制日後的發展。在香港回歸17年後的這個時刻,一國兩制的前景並不樂觀。香港的法治、新聞自由、廉政公署的獨立性、政府公務員及警察的政治中立,都受到衝擊。在中央干預下,香港的新聞自由首當其衝。時至今日,仍敢對中央政府監察批評的香港傳媒寥寥可數;監督批評特區政府及建制的傳媒也慢慢減少。雨傘運動所代表的,就是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一群,為了維護香港核心價值,與制度及價值觀大相逕庭的國家機器展開的一場抗爭。這個抗爭不一定能夠改變中央對香港的干預,但長遠來說,對香港甚至中國的發展,都有積極的意義,因為香港公民社會所展現的價值觀,是人類社會嚮往的普世價值。即使在爭取這些普世價值的過程中或有挫敗,但最終不論中國或香港,都要擁有這些價值才能進入當今的文明世界。一國兩制的成功繫於一國移向兩制中的香港,而非香港移向現時的中國。

李少南
2014年12月31日

2003年版序言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似是剛過去不久的事,但董建華先生已成功連任香港特區政府第二屆行政首長一職。這數年間雖風雨不少,特別是經濟衰退帶來不少苦楚,但是社會尚算平穩,很多97年前的憂慮及恐懼,並沒有變成事實,「一國兩制」的大膽構想,似成功在望。

  「一國兩制」的落實關鍵點在於維持「兩制」多於「一國」,原因是「一國」的國是強勢的,而兩制的其中一制香港,是被動及弱勢的,一旦中央政府不自我約束,香港的制度將無以維持。香港與國內的最重要分野,是香港實行普通法的「法治精神」及西方式的「新聞自由」。現代社會的人都需要倚靠大眾傳媒互通消息、互相交流及凝聚社會的民間力量,促進社會的發展。因此大眾傳媒在現代社會的進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香港,它們則更是「一國兩制」的重要指標。

  「五十年不變」是中國領導人在「九七」前對香港人的承諾,這是指基本生活型態不變,其中當然包括了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法治、言論自由及其他種種自由,「馬照跑、舞照跳」是鄧小平對「基本生活型態」不變的形象概括詞。可是,現實環境中,事物是在不斷變化中,問題只是這些不斷出現的變化,是「根本」的改變還是「表面」上的改變。

  香港的媒體及傳播模式,在97年之後,是否已經起了「根本性」的變化?這個問題便是這本書的終極關注。至於答案,有待讀者看完此書後自己判斷。
除了要回答這個大問題外,此書還希望達到三個目標:(一)讓讀者了解香港傳媒的現況,(二)剖析香港傳媒的種種問題及其正負面影響,(三)幫助讀者批判及自覺地使用媒介。至於能否達到這些目標,也請讀者告訴我們。

  在這裏,要多謝中文大學出版社陸國燊博士,在他力催之下,始有這個探索「九七」後媒介變化的專集。此外,亦要多謝各位參與或曾參與這項寫作計劃的作者,他們每一位都是「大忙人」,但都悉力以赴,在頻頻施壓之下,仍不與我翻臉,實在是我的運氣。因種種原因最終未能參與完成這項計劃的朋友及師長,我也要在此向他們致歉及致以衷心謝意。

  希望大家喜歡這書,並提出批評指正。

李少南
2002年3月25日
 

詳細資料

  • ISBN:9789629966683
  • 規格:平裝 / 292頁 / 17 x 23 x 1.4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香港
 

內容連載

第一章 一國兩制下的社會與媒介變遷
李少南

香港自1997年回歸中國至今18年,中國對香港承諾的「五十年不變」已過了三分一的時間,而香港社會亦開始出現了重大的改變,一國兩制的實施受到空前嚴峻的考驗。隨着香港及中國社會的變化,香港傳媒也踏入了新的時期。

回歸前,香港媒體忐忑不安,因為中港兩地的傳播制度大不相同。中國的媒體一直為官方控制,是政府的宣傳工具;而香港則以私營報業為主導,媒介的觀點不須依從官方,相反地,批評政府及其施政,是報界認為理所當然的事。

回歸後的最初幾年,媒體早前的擔憂似乎是過慮。香港的新聞及言論自由並沒有消失。雖然中央政府曾數次干預傳媒對台獨言論的報道,但是大體而言,香港媒介仍是暢所欲言的。

在英國統治者撤出香港之時,香港已形成了獨特的社會及文化特徵,這些特徵影響着香港媒體的運作。以下將以這些社會及文化特徵,探討香港媒體在回歸中國後的轉變及趨勢。

當英國結束在香港的統治時,香港社會有如下的特徵:經濟上實行資本主義,政治上出現了代議政制的雛形,司法上以英國普通法為法治藍本。媒介有採訪、編寫及散佈消息的新聞及資訊自由。文化上,全民接受九年免費教育,並享有言論自由。更重要者,大部分人有明顯的有別於英國人,或其他地方中國人的「香港人」身份認同。在歷史演化下,回歸時,香港人已擁有了與內地人明顯不同的制度與核心價值,包括獨立的司法制度及法治精神,私營為主的報業機構及新聞自由,廉政公署及廉潔奉公的意識,自主的學術機構及學術言論自由,還有就是各類型的專業團體及其所奉行的專業操守等等。這些特徵影響着香港媒體的形態及運作。
 
資本主義下的媒體
回歸前,香港的主流媒體都以商業模式運作,包括報紙、電台、電視及雜誌。由於歷史、財政及地理資源的因素,九七前的港英政府一直奉行「積極不干預」的政策,即盡量讓私人企業發展經濟及社會事務。在媒介方面,港英政府也只是擁有香港電台及其下屬的電視部,並透過政府新聞處影響媒介的新聞發佈。香港絕大部分的媒介都是私人企業,以商業模式運作。黨派媒介只有幾家,它們的社會影響甚微。

回歸前,香港已進入富裕社會的階段,平均國民生產總值已超越西方一些先進國,包括澳洲及英國。但另一方面,由於回歸的種種問題及中英雙方不斷爭拗,再加上1989年「六四事件」引發的政治動盪,當時的香港社會極度不安。香港民眾在這種環境下急劇政治化,六七十年代的政治冷漠文化,在極短時間內蛻變為激進的政治訴求。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1世紀的人生難題,線上解憂價,單本88折,二本8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