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跨界:當代藝術中的游轉與鄉愁

跨界:當代藝術中的游轉與鄉愁

Crossing Borders: Transition and Nostalgia in Contemporary Art

  • 定價:499
  • 優惠價:9547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9折449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這本集結9篇國際學者與12位國際藝術家之專書,探討21世紀中,許多人所歷經關於當代生命交雜之複雜性。本書探索的議題包含離散美學、認同、歸屬 感,及同時討論在當今移居(不論國內或國際)是個頻繁的社會現象之際,我們如何審視21世紀之記憶、鄉愁,與多變的生命感。

  本書討論的一系列主題包括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之承諾、當代中國藝術裡的無助感與短暫特質、德國文件大展、亞洲藝術裡的國族主義與純粹性、以藝術為本質且以參與方式來探討民族學、自傳形式之藝術研究。

  中英對照,並有大量藝術家展覽圖片佐以閱讀理解。
 

作者介紹

主編者簡介

陳明惠


  國立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英國羅芙堡大學藝術史及理論哲學博士(英國政府ORS海外學人獎學金)。曾任教於英國德蒙特福德大學,教授「批判與文本」,並曾受聘為美國紐約跨藝機構之訪問教師。以中、英文出版多篇文章於國際重要期刊與學術專書,包含:《Else Art Journal: art, literature,  theory, creative media》期刊 (2014)、《Triennial City》(曼特斯特:角落屋出版社,2014)、《n.paradoxa》期刊(2010、2012)、《西方女性研究》(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Gender and Women's Leadership》(倫敦Sage,2010)。同時是國際策展人,已完成以下策展計畫:「表面皮層:英國藝術家Phil Sayers」(高雄市立美術館,2015)、「突擊共和國」(英國曼特斯特亞洲藝術三年展,2014)、「後人類慾望」(台北當代藝術館,2013-2014)等、「美麗人生:記憶與懷舊」(英國、台灣,2011-2012)。

歐蒂.琳絲

  英國「新阿什蓋特藝廊」總監,曾任英國南坡公園藝術中心展覽組組長,獲英國瑞汀大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里士滿美國國際大學倫敦分校、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瑞汀大學、藍道夫馬肯女子學院。她是英國藝術史學家協會,及其博物館與展覽委員會委員。所策畫的展覽包括2007到11年間的「Rules and Regs」藝術計畫、英格蘭藝術領事會贊助的「At Play」巡迴展覽計畫(協同Cally  Trench,2009-12年)。她常在《影像之後:媒體藝術與文化評論期刊》發表,亦是以下專書第一主編:《陰謀住宅:當代藝術中的監控》(協同Pam Skelton,2010年CSP出版)和《藝廊的表演性:呈現互動實境》(協同Laura MacCulloch、Marika Leino,2014年Peter Lang出版)。
 

目錄

序文
陳明惠
我的鄉愁與美麗人生:策展說明
 
第一章瑪莎.麥斯奇蒙
世界主義的承諾:全球世界的藝術、倫理和想像一個位置的討論
 
第二章派翠西亞.卡列斯基
地下的抑鬱鄉愁與當代藝術中的懊悔
 
第三章雷米.巴達穆西
隨著遠方的樂聲舞越國境
 
第四章克里斯汀.太根妮
德國文件展--第三空間?
 
第五章陳誼芳
誰的記憶與鄉愁?後國族主義年代之當代亞洲藝術
 
第六章黛博拉.舒茲
觀察未知:當代藝術裡的越界
 
第七章歐蒂.琳絲

過境生活:描繪臨時性
 
第八章瑪吉.奧尼爾
身體與圖像空間:游轉與歸屬
 
第九章凱文.萊恩
社區藝術、參與藝術及協作藝術
 
作者生平
 
藝術家作品
 
藝術家介紹
 
參考書目&索引
 

序文

跨界:當代藝術中的游轉與鄉愁


  這本集結9篇國際學者與12位國際藝術家之專書,探討21世紀中,許多人所歷經關於當代生命交雜之複雜性。本書探索的議題包含離散美學、認同、歸屬感,及同時討論在當今移居(不論國內或國際)是個頻繁的社會現象之際,我們如何審視21世紀之記憶、鄉愁,與多變的生命感。本書討論的一系列主題包括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之承諾、當代中國藝術裡的無助感與短暫特質、德國文件大展、亞洲藝術裡的國族主義與純粹性、以藝術為本質且以參與方式來探討民族學、自傳形式之藝術研究。

  本書是本人於2011~2012年在英國南坡公園藝術中心(South Hill Park)、英國創意新克里藝術空間(Creative Hinckley)、高雄駁二藝術特區所策畫的一場英國、台灣三展場國際巡迴展覽《美麗人生:記憶與鄉愁》所進一步出版之學術專書。本書主要展出以鏡面(lens-based)為創作媒介及多媒體裝置為主之當代藝術家作品,參展藝術家包含:大衛.歐斯沃斯(David Alesworth,巴基斯坦/英國)、馬格達.畢爾娜(Magda Biernat,美國/波蘭)、鄧文貞(Wen-Jen Deng,台灣)、卡列.哈費斯(Khaled Hafez,埃及)、龔嘉薇(Chia-Wei Kung,台灣)、安娜.盧卡斯(Anna Lucas,英國)、菈菈.梅勒帝.穆菈(Lala Meredith-Vula,英國)、胡瑪.穆治(Huma Mulji,巴基斯坦)、喬賽芬.圖拉巴(Josephine Turalba,菲律賓)。

  此外,本書亦以在英國與台灣所進行之社區創意藝術活動,探討書中提及之全球化文化議題,參與的藝術家包含保羅.蓋特(Paul Gent,英國)、凱文.雷恩(Kevin Ryan,英國)與娜塔莉.琴保(Natalie Chabaud,英國/法國)。

  這本跨領域之專書,集結了來自5大洲之學者、藝術家、藝術學教授,收納共9篇學術論文,寫自瑪莎.麥斯奇蒙(Marsha Meskimmon,英國)、派翠西亞.卡列斯基(Patricia Karetzky,美國)、雷米.巴達穆西(Raimi Gbadamosi,南非)、克里斯汀.太根妮(Christine Takengny,英國)、陳誼芳(台灣)、黛博拉.舒茲(Deborah Schultz,英國)、歐蒂.琳絲(Outi Remes,英國)、瑪吉.奧尼爾(Maggie O'Neil,英國)、凱文.萊恩(Kevin Ryan,英國)。這些文章以學術分析之角度,論述本展覽展出藝術家之作品議題,同時提出深具思慮之觀點,論述關於記憶與懷舊中,當代藝術之複雜度與多元樣貌;更重要的是,本書網結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之學者文章,針對所議論之文化課題,提出精湛之論述集結。

  鄉愁

  「神話與象徵做為懷舊的本質,比日常生活中的經驗更加真實,儘管懷舊本身是混濁不清且多變的。過去是被壓縮成一個單一的整體,而此整體感是以一種『自身的絕對完美性』所呈現,超越現實的批判性。」

  社會學學者法比歐.達希爾法(Fabio DaSilva)與吉姆.法特(Jim Faught)在其1982年〈懷舊:當代意識的面向與過程〉(Nostalgia: A Sphere and Process of Contemporary Ideology)一文中指出:「懷舊將特定事物從過去的記憶裡獨立化與被象徵化,因此,我們得以享受一種對過去歷史與記憶更寧靜且安穩之感。懷舊本身並非是完整的現實,它是模糊不清、且被美化的,懷舊裡的過去,否定現實生活中的物質狀況與張力,且擁抱一種情感的烏托邦;懷舊提供一種情感的安全窩,使我們獲得一種平靜且毫無衝突的過去感,進而使我們逃脫現實資本主義社會裡的紛擾、不安全感。」

  本展覽的主題「記憶與鄉愁」,暗示一種對於過去烏托邦式的幻想與神話感,因為懷舊本身並不對過去提出批評;相反地,達希爾法和法特認為,它以一種選擇性的方式,對過去的特定事物進行幻想式的崇拜。因此,美麗人生是對於過去一種主觀式的想像,或是對未來美好性的憧憬。本展覽企圖反映這種個人或是社會集體,對於過去的美好感之烏托邦式的追憶,及對於未來完美性的嚮往,這反映在藝術家、觀者與身為策展人的我本身。

  參展的這些藝術家本身皆有跨國界、跨文化的旅行或是工作與居住的生命經驗,他們的作品呈現他們對於過去烏托邦式的懷舊感、變幻不定的認同感、及離散(diaspora)的經驗:藉著遊走於不同國家、文化、種族之邊界的經驗,而讓自身對於過去的懷舊感,更顯得複雜、不真實與幻化,進而塑造一種想像的美麗人生之憧憬。「旅行」、「移民」與「認同」的議題,不僅是社會學自80年代末期盛行的重要文化研究課題,在藝術領域上,許多藝術家與藝術史學者更以之做為研究、創作之靈感來源。「游離」是本展覽另一個重要之論述核心,此概念涉及「人自願或被迫由家鄉搬遷到他處」之行為。遷移與旅行在人類的文明歷史中,一直是重要的行為與活動,而近年來藉著交通與科技迅速發展所賜,跨越國界的旅行與遷移已是現代社會裡,愈益重要且具學術批判性的議題。這種社會現象也已形塑成一種置換(displacement)與交雜之文化寫照,且促使人們產生對於鄉愁與幻想中的美麗人生之一種複雜的情緒與觀感。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049903
  • 叢書系列:musee
  • 規格:平裝 / 420頁 / 17 x 23 x 2.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語文:中英對照
 

內容連載

第2章〈當代藝術之地下藍調、 懷舊與遺憾〉
 
文/派翠西亞.卡列斯基
 
憑藉著因政治、經濟和社會巨大改變引起的動盪及錯位感,中國藝術家透過藝術表達當代生活的矛盾以及歷史的失落。曾經歷過失序和動盪的西方藝術家也有相似作品 :因著戰爭和迫害使得馬克‧羅斯科、馬克‧夏加爾、阿希爾‧戈爾基以及馬克斯‧貝克曼等著名藝術家尋求國外庇護。 過去,由顧客委託的藝術作品主要用於加強宗教和國家議題,以及滿足顧客的虛榮心。
 
如今當代的東西方藝術家雖然接受金錢贊助,卻不受顧客的要求挾制,他們反而可以自由坦誠地審視現代社會的現象。有些藝術家以城市旅行之隱喻表達日常生活中的堅持,其他藝術家則將旅途視為靈性的追求,在城市空虛的唯物主義中找尋軼事。另一部分的藝術家則回顧過去的眾多困難和災難,嘗試了解他們人生錯亂的源頭。當接觸到將藝術做為宣傳手段以及歷史的操縱時,他們沒有表現出任何的介懷,反而仔細審查國家政策是如何對現代生活和歷史記錄造成負面影響。以藝術家尹秀珍為例,旅行是她的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題,她用旅行箱將城市景觀的軟雕塑呈現出來,使用丟棄的衣物重現她造訪歐洲、美國及中國時最有特色的地標性建築。由2001年開始「可攜帶的城市」項目中包含了重現的《上海》(2002)、《溫哥華》(2003) 以及《柏林》(2006)。
 
作品媒介的可塑性以及比例的反轉,讓人聯想到克拉斯‧歐登柏格使用驚奇媒介將日常生活物件放大的作品。1962年,歐登柏格將帆布縫製成雕塑,如作品《地板錐》,同年他也創作出將常見物件大幅度放大的作品,如《地板漢堡 (巨型漢堡) 》。兩位藝術家都轉變了他們主題的性質,從小到大,從剛硬到柔軟,從永久到暫時。尹秀珍「可攜帶的城市」透過布料將縮小版的城市結構塞於旅行箱,這些作品代表了現代生活的來去自如特性,以及日新月異的印象、觀念、品味及圖像,然而當旅行落幕時,這一切將縮減為記憶,如同闔上的旅行箱。尹秀珍從一開始便對記憶這個主題感興趣,「在變化迅速的中國,『記憶』似乎比其他東西消失得更快,這就是為什麼保存記憶已成為另一種生活的方式。」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其他】2024采實電子書全書系:春暖花開‧享閱讀,參展書單書85折起、任選3本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