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創作展
傷寒論之現代應用精華(上)

傷寒論之現代應用精華(上)

  • 定價:300
  • 優惠價:927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5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談太陽病之證治,強調桂枝湯與白虎湯;
另增:少陰(腎)、厥陰(肝經)與厥陰病(心包絡經)補遺三篇,
頗符仲景所云「雖不能盡癒諸病,庶可見病知源」之說。

 
  《傷寒雜病論》共列398條114個成方,其中詳列病理、病因、藥性、治療原則與注意事項,包括汗、吐、下法及誤用反應、處理之道等等,可說鉅細靡 遺,自傳世以來即被醫者奉為圭臬,解讀之作不絕如縷。然原作畢竟成書於一千七百多年前,生活環境、醫藥衛生、飲食習慣與現在相差十萬八千里,加上歷代傳 抄、增補,其實已非原貌,現代應用更應因時、因地制宜。

  作者依其數十年臨床經驗詳細解析,並說明應用與取捨原則;相當值得當代醫者參考。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政育 醫師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
  民國六十七年中醫師特考及格

  現任︰
  1. 育生中醫診所院長
  2. 中華民國中西結合神經醫學會榮譽理事長
  3. 遼寧中醫藥大學與遼寧中醫研究院客座教授、博士生指導教授
  4. 中華民國中西結合免疫醫學會榮譽理事長
  5. 學術成就被當作研究對象,至目前共有:
  a. 台灣醫家李政育學術思想及臨床診療經驗整理研究(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博士班)
  b. 李政育教授治療乳腺癌学術思想及經驗研究(遼寧中醫藥大學碩博士班)
  c. 李政育教授從肝論治白塞氏綜合症經驗研究(遼寧中醫藥大學博士研究班)
  d. 台灣醫家李政育醫師的中醫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在魁北克的實踐(遼寧中醫藥大學碩博士班)
  e.台灣醫家李政育醫師的中醫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在魁北克的實踐(遼寧中醫藥大學碩士班)
  f.台灣醫家李政育大補陽法之臨床經驗總結(遼寧中醫藥大學碩士班)
  6. 中藥誘導腦細胞增生、週邊血幹細胞增生、癌幹細胞抑制、中風防治、截癱……等數十個美國、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

  經歷︰
  1. 民國六十九年榮獲教育部社會青年學術著作獎。
  2. 民國八十四、九十九、一百年中醫師特種考試命題典試委員。
  3. 2005年第九屆國際腦移植及修復會議召集人(INTR-9)。

  著作:
  《不吃藥飲食法》、《不吃藥飲食法二》、《有病自己醫》、《不吃藥養生法》、《十二經脈飲食法》、《點穴療法》、《季節養生心法》、《人參為補藥之王》、《蔬果瘦身美容》、《健康性愛寶典》、《益智安神一百分》、《中西結合之中醫臨床治療心法》上中下冊、《新編醫學衷中參西錄》上下冊等。
 

目錄

序言:醫者當知變、日新、融匯古今中外……李政育 003
原序: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見病知源……021

第一章:《傷寒論》為天地人合一之治病大法……030
人體六經脈與五運六氣相應
各家的分類不同且各有特色
《傷寒雜病論》共列一一四個成方
亦有人將其分門別類成六門
一、喘促(短氣、少氣)門
二、氣逆門
三、口渴與不渴門
四、項背強門
五、痞硬脹滿者
六、結胸疼痛門
上課曾將其分成三大類
一、談太陽病之證治
二、仲景方中的桂枝湯證
三、白虎湯證

第二章:先談太陽病之病理病因及治則—以前面九十五條為代表……04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桂枝湯方 桂枝加葛根湯方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方
桂枝加附子湯方 桂枝去芍藥湯方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白虎加人參湯方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 甘草乾薑湯 芍藥甘草湯 調胃承氣湯 四逆湯
葛根湯證 葛根湯 葛根加半夏湯 葛根芩連湯
麻黃湯證 麻黃湯 小柴胡湯方 大青龍湯 小青龍湯
桂枝湯證之可發汗與不可發汗
二陽並病
虛者不可發汗
可發汗之脈
證同(自汗出)病不同
論亡陰與亡陽
乾薑附子湯方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桂枝甘草湯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芍藥甘草附子湯 茯苓四逆湯
論太陽腑病之水蓄 五苓散 茯苓甘草湯 
論梔子豉湯之證治 梔子豉湯 梔子甘草豉湯方 梔子生薑梔湯方
梔子厚朴湯 梔子乾薑湯 真武湯
表裡俱病之辨證論治

第三章:臨床應用與解析……164
氣上衝的原因與證治
從臉色即可初步診斷
頸部瘰癧的治療經驗
氣上衝者須考慮血量不足
氣不上衝再依症斟酌
「汗漏不止」以桂枝湯 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三方須仔細辨證
細說白虎湯的妙用
「汗」有多種
「渴」症不是只有口渴
白虎湯功效多
微惡寒,腳攣急
關節炎與歷節風
甘草也有妙用
桂枝湯也能縮汗、治水
小便清包含攝護腺肥大問題
「衄」不只是流鼻血 五苓散方
小便不利原因多
一、過汗、過下、過吐引起。
二、五淋:氣淋、血淋、膏淋、石淋、沙淋
三、肺表過宣。
四、尿閉。
五、轉胞。
六、腎臟或腎臟病引起。 尿毒症:通常中醫將其分成三類。
七、吐津液、吐痰過多。
八、胸腹腔引流或失血過多。
九、表裏實熱,邪熱旺盛。
十、黃疸與酒疸。
十一、血液科的毛病。
十二、瘀血症。
十三、服熱或燥熱藥後致尿不解。
十四、不喝水。
吐可分為十多種
一、水逆症。
二、食已吐。
三、食後吐。
四、食入吐。
五、「食已後吐」。
六、食道、胃或大腸、小腸痙攣。
七、妊娠嘔吐。
八、情緒性因素。
九、嗢嗢欲吐。
十、食物中毒引起。
十一、胸中窒。
十二、陽虛、血壓低所起。
十三、腦部問題引起。
十四、外傷碰撞、瘀血蓄積於胃上脘。
下利清穀與清便
身疼痛
食道靜脈曲張要瀉心湯類併用活血化瘀法
恢復萎縮細胞之活性用養陰活血法
情緒引起的痞用甘草、紅棗、或桂枝開胃
肝硬化末期治法
肝硬化下後腸蠕動麻痺治法
貧血性潰瘍心下痞用小建中湯加黃耆或加當歸
邪風用桂枝湯
 

序言

醫者當知變、日新、融匯古今中外


  中醫藥傳統典籍浩如煙海,其中較常被提及者之一,包括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論者認為台灣為亞熱帶氣候,感冒等寒熱病時常可見,特別適合「桂枝湯」等證。中醫藥界同道因而幾度囑我就這個議題開講,幾年下來總共大約二十講,聽講者(尤其學生)的反應非常熱烈,紛紛要求結集出版,以便應用於現代生活之中。然因當初演講多應主辦單位的要求,針對特定主題或需要而提出一己之見,並未根據張仲景的原文逐條解析,為了便於說明,先引述九十五條稍做說明,之後再做綜合評述與心得介紹。以下為本人講述本書時的一些淺見,就教於高明。

  文人對四書五經與歷史之研究,有尊(崇)古派、疑古派與古文派、今文派之分。中醫亦有經方派、後世方派之別,經方派自奉漢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為典,不敢更易半字,以為字字如金;不敢增減一字,以為聖人之言,後學者力有未逮。不思自伊尹作湯液到仲景成《傷寒雜病論》,歷千七八百年,經不斷演進、觀察、歸納、收集、創作才底成。後代學子怎可無新見病情、藥物、處方,而不予總結成帙耶?所以二派互訐近二千年,猶如金元四大家之弟子,或外科之正宗派、全生派之互相攻擊一般,真與抱殘守缺之愚癡子弟之亡家滅國之因同。事實上,臨床辨證論治只有一派—實事求是,只要對症,能將病人的病,包括危急重症、難治病、加護病房之疾病,能充分緩解,並再投入社會工作的治療方劑、方法、工具,皆可奉為「經典」詳細記錄,提供後學者參考,後學者亦應量自己腦力、聰明才智、勉力多學、庶幾不因固守一家一方而誤人生命,延誤治療、戕害生機。

  「中醫」被中國人奉為中華民族之文化圭寶、衍於中華土地。實則「中醫」只是用五千年未被消滅掉的中國字,將傳之於四面八方的醫學,傳承與記載下來的醫學,並非全部為產自中國之醫學。憶中國歷史,自上古氏族社會,由龍的文化民族與鳳的文化民族,在中華大地上,東西對抗與融合其文化為主流,再吸收少量荊蠻與匈奴、四夷醫學組成,例如漢以前的中國朝代版圖內,本身不產黃耆、人參、玉桂、大蒜、葡萄……係透過商人貿易而來之產品,人參在東北,大蒜在希臘、羅馬,蔥產在中亞,玉桂在嶺南到東南亞……,一一分析下來,有多少藥物係中國在漢以前所自有?尤其黃耆係產自外蒙古、內蒙古沙漠邊緣,草原上者為佳,可作為弓箭使用者之「箭耆」為首。

  自漢以後,中華版圖轉由南北對抗與統一,四夷就擴大到滇、桂、越南等中南半島,或婆羅洲、韓、日、印……,又納入其各地不同疾病、飲食、醫藥,有各代醫家新的採集、歸納、總結,於是「神農本草經」由簡略三百,擴張到「本草綱目」,甚至於近代的「中藥大辭典」之繁錦,或藥物成分分析定量之分子醫學與藥學,皆係先民不斷努力研究,以生民為實驗對象,「一將功成,萬古枯」,亦可曰:「一醫名成,萬古枯」之結果。

  仲景著《傷寒雜病論》,本就虛懷,他只歸結當代常見疾病治法,期望後學者能於醫學成熟時機予以增補,此由「溫病」之「風溫」……所記可知,其亦力有未逮,直到明末清初,因中國政治財經中心,轉到江南以下到嶺南,才由葉天仕、吳鞠通,……總結歸納而成。所以經方學派之攻訐後世方派者,是為食古不化者也,這和歷朝帝國一般,開國者建國立制,後世子孫守不住而亡國亡民一般。

  事實上,《傷寒雜病論》只可說是中國傳統醫學的臨床症治基礎的一部份啟蒙而已,而其文簡略,症象描述過簡,又加傳抄不便,編輯斷繩蟲蝕脫漏,或學者因時代、環境之不同,無法體會到漢代的中國,遍地沼澤、蟲蚘、疫癘之環境,必須不斷予以增補而註解,否則其條文為「僵」、「死」,其處方劑量與君臣佐使,臨症加減,都必須依症而調整,否則執古死之方,以臨千變萬化之疾,絕對不是「生死人而肉白骨」,反而係「死生人而骨白肉」。

  千百年來,經方派學者與從業者,從不檢討反省經方之不足,常一有小得,即大為宣揚經方之玅,其所得如依今日之醫學發達反觀之,往往發現其為精神心理疾病、交感神經疾病,或飲食不足之故,但在歷代醫案中,常將心理、身體、宗教信仰、民俗習慣……之臟躁,百合、癲、癇、痙、癔……全部歸之於外感之一般。雖然《傷寒雜病論》所有方劑,皆可通過各種「屏障」,但見歷家醫案,往往心、身、靈、飲食、起居、衣著、作息……皆不分而雜錯自宣其長。

  今日之重病,一發作絕對是錯綜複雜,尤其送急診、加護病房的疾病,在古代皆為不醫必死之疾,寒熱交雜,虛實兼有,實無法以《傷寒雜病論》之方以臨症。必須綜合各種症狀,融匯多方,取其綜合療效,並結合實驗診斷、影像診斷、臨床所見,以辨證論治、開方治病。

  曾有台灣某位傷寒論研究著作者,常言西醫如何不是,而被一林姓皮膚科醫師當場打臉,建議如依其醫術之能,可試將各醫院之急診與住院、加護病房之醫療工作交由其來進行,而當場受窘。亦曾以柴胡桂枝湯之治一過性「妥瑞氏症」,而刊登於廣州中醫藥大學刊物,並印贈台灣同道,以批評以妥瑞氏症之研究獲碩博士學位之林醫師,此種「管中窺豹」現象以經方派學者居多,其往往將細微末節之得,或病人及其家屬之客套奉承,自加揚喻,志得意滿,讓同道不以為然。

  如今醫學不斷進步,社會生活條件亦不斷精進,人類生命之可貴,觀念不斷受尊重,明朝龔信之《醫箴》云:「至重為人命,最難卻是醫,病源須洞察,藥餌要詳施;當奏萬全效,莫趁十年時;死生關係大,惟有上天知,叮嚀同志者,濟世務加思」。這個觀念在目前被奉為醫者之行醫圭臬,但古代因生活、醫療之簡鄙、人命不值錢,往往一家生十個小孩,能存活一、二個就已經偷笑,感謝上天與祖宗有靈了。而且公共衛生不發達,稍有疫癘,往往整個村莊或鄉、縣、郡、州相繼病屍遍地,荒無人跡,尤其旱澇、戰爭、蝗害之至時。所以古代醫者,無法看到今日危急重症與加護病房的病人仍可穩定下來,這種病在古代皆「死症」,例如腦震盪或腦中風(按:非TIA與RIND)幾乎皆千病千死。連《醫宗金鑑》兒科雜病之「五軟」、「五鞭」、「五遲」、「轆轤轉睛(關)」、「龜背」……;今日所謂「腦性麻痺」病人,清初所用方劑,皆不足以救助今日重症之腦性麻痺之須「胃造瘻」,或裝「鼻胃(餵)管」者,在當時這種病人皆一出生就置於神桌案下,或外受露水於稻草堆或麥桿堆上,任其死亡。至於產婦血崩,妊娠毒血症、植入性胎盤……,皆幾乎一失血或昏迷,即以門板草席一包就下葬,這就是為何常有「神醫」流傳下來的故事所在。

  古人多傳染病與勞動意外、勞力過度、營養不良、保溫不足而重病或死亡,今人長壽而多慢性病。古人六、七十歲即稱耄耋,今日百歲亦不足奇;康熙與乾隆之宴老叟,全國才得幾人,今日社會連老叟之定義亦已推到八十歲以上。因此,吾人須依時代環境、醫術之不同,找出「主流醫學」之不足處,予以補充,利用越來越精密之儀器設備,做精準之診斷;同時充分了解、分析中西醫對同一疾病之診治異同,如症象相同,該給予下何方?加入何藥,才能使病情、體質低下者趨於中庸,高亢者得以中和,如此才不會影響病情,也有助於促使影像或實驗診斷更進步。

  古人體力消耗過度、營養不足,養生主「靜」。今人體力無消耗、營養過剩、醫藥過度使用,甚至於「依賴」與「上癮」,或生怪動作、怪聲音,或過度、或不足、或生命功能神經傳導受抑制,形成「幻」覺,或幻痛、或幻視、或幻聽、或幻癢、或幻麻、或本體感異常,動作僵剪……,不一而足,這些現象皆應主「動」以養生與養病,減少藥物與營養之使用,多受陽光與足手之重力運動。

  近代醫療以化學合成藥物為主,不能通過各種「屏障」,久服反而致腦疾,此時中醫藥界應乘勢而起,大力以替代之,促使腦循環、側枝循環之啟動,促進腦細胞與器官之增生,抑制癌細胞之活化,誘導正常幹細胞之正常分裂,不使趨於癌變,並且對於基因與癌細胞、癌細胞之治療、與幹細胞之治療能不轉向癌化,並排除之「介面排斥」,使能與正常細胞相連絡,產生正常動能,這是目前中西醫學從業者所應努力的方向。

  沒有一種醫學理論與學說是「圓滿」無缺的,也沒有任何一門學問或處方可行之千百年而不變的,尤其醫學執古御今、執簡御繁當然可以,但在進入簡之過程,必須將各家學說與治法通透了解,不斷上臨床的「戰場」磨練精進才行。主治醫師天天臨床,醫院的領導管行政,如不再臨床考驗,往往又是「庸醫」,也期待讀者能有自我體悟。

  易乾有「乾元夕惕,君子以自強不息」,醫者須「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不斷吸收時代新知識,形成自己之內涵,用最能通過各種「屏障」的自然藥材,形成每一時代之醫學,方為一精誠「大醫」之正常修養。否則縱有力扛千萬斤之勇士,亦抵不過一把刀或一顆子彈,不要因自己之無知,反自只徒呼負負,這些徒呼者皆心胸不夠大與虛空、執偏御全所致。

  「勿藥元詮」的觀念,「萬藥皆是毒」的現象,希望近代功利為先的中西醫從業者,能切記。鼓勵、安慰、詳細說明病情,教導正確的養生比給藥物重要。要記住,最好的治療是「觀察」,不是治療。最好的藥物是不給藥,因為目前在醫院診所門診的病人,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心身症病人,如何以安病人之心,穩定大腦之內分泌、血流、傳導之正常,比給藥物為重要。

  「禮失,求諸野」,日本醫家今日用藥與炮製,選材,仍宗盛唐,因此凡對經方有疑時,可求諸日本,在日本開處方「桂枝」,藥局所給的『桂』為清華桂,清華桂外皮厚,但肉中油多且濃深,故須去粗皮為佳;而非中國大陸諸注家所習用之品。只是『清華桂』量少價昂,有時不妨改以『玉桂子』代之。因為清華桂每年皆結子,量多價廉,其所含『玉桂素』約為清華桂之八成,搥細用之,其功效比桂枝為佳。

  不才曾不自量力,增補了三章,仿《傷寒雜病論》之行為方式,這是對現今各種久病、重病且進入腦病,古之死症之補充,自覺淺鄙,但拋磚引玉耳,謹附列於後,請諸家方正予以補充與指正,如有所錯誤,是小子才疏學淺,敬謹受教。

  一、傷寒雜病論少陰篇補遺(腎):

  足少陰腎病臟病,或尿自利清長,飲一溲二、三,但或反水腫而喘悸、倦怠、吸短、胸中窒,或頭眩,或頭傾頹無力以抬,或嘔吐,或幻如神靈,或尿自利中突發尿癃閉,而發倚息喘息、不得臥、風水全身皆腫,目腫突如將脫暴,或膚色黃黑、或白晰或萎黃,此為腎梗塞或萎縮之腎衰竭,如突發重昏迷,應立即洗腎,並維持血壓的穩定,顱內壓與腦灌注壓穩定,經洗腎而顱內壓仍高者,當注射脫水與升壓利尿劑,而仍昏迷者,當作腦室引流並做口內氣管插管,或經喉氣管切開、導尿、鼻飼。

  1、初發無明顯水蓄前,腎陽虛者主以右歸飲或金匱腎氣丸,加丁豎朽(苦地膽)、忍冬藤,或黃柏、黃連、黃芩,或蒲公英、水筆仔根、銀花、枳實子根,另加酒浸大黃,其量以維持每天二、三次大便為原則。腎氣虛者加人參、田七、鹿茸。腎血流量不足之腎陽虛者加重肉桂、附子、乾薑。乾薑、附子總量一兩應加入黃柏三錢。

  2、如有水蓄、支飲或懸飲、風水、頭腫水如蛤蟆者,當用育生五苓散(腎炎方)加方。

  3、如有頭痛、眩暈、嘔吐、幻如神靈、頭頸俯軟頹無力以抬、肢體萎軟者,當主以育生半夏天麻白朮散加方,或育生五苓散(腎炎方)加方。

  4、少陰腎臟病水腫或尿自利、體倦、膚白、胃納差者,當主以歸耆建中湯或補中益氣湯,或參苓白朮散,或育生補陽還五湯,加白朮、茯苓、澤瀉、蓮子、淮山、薏仁、白果、芡實。如脾氣虛、脾陽虛者,以香砂六君子湯加黃耆、乾薑、附子、肉桂、黃芩、鹿茸或田七,或酒浸竹節七。腫消而復發、尿中有蛋白者,則加乾薑、附子、肉桂,以乾薑、附子總量一兩加黃柏三錢為原則。甚虛而血中蛋白濃度偏低者,加重黃耆,再加人參、田七、鹿茸,或加入大金英、小金英、菟絲子、沙苑蒺藜。胃納佳者,當主以腎氣丸或右歸飲,或當歸六黃湯,加重黃耆,並再加人參、田七、鹿茸。

  5、久病血糖高而形成腎衰竭者,當用玉桂,如腎氣丸,加人參、田七、鹿茸,再加可清熱解毒、淡滲利濕藥,如苦地膽、忍冬藤等。血糖高者加桑白皮或生石膏、椬梧根,或黃芩、黃連、黃柏。

  6、腎移植失敗者,當主以育生五苓散(腎炎方)加方。

  7、骨髓移植失敗者,主以右歸飲加方,有熱屬骨蒸勞熱,日晡發熱;白血病屬骨蒸勞熱。

  8、骨髓腫瘤屬骨蒸勞熱或瘀阻。

  9、貧血而骨髓乾枯,或空洞者屬腎陽虛,當大補腎陽並加人參、田七、鹿茸,可以配合西醫輸血直到血象穩定。

  1、、血小板低下,但衂者,急則可搭配類固醇或輸血,主以育生聖愈湯加乾薑、附子、肉桂、黃柏、人參、田七、鹿茸。鼻衂、膚衂、牙衂、便血,腎有熱用田七,無熱者用酒浸陰乾竹節七,再加重蒼朮。

  1、、骨折或挫創傷之水腫期,屬腎陰虛陽亢兼水蓄或血蓄,結痂期屬腎陰陽兩虛偏陰虛,化痂期為腎陰陽兩虛偏陽虛,促進骨漿分泌期屬腎陽虛,假關節屬腎陽虛。骨折或脫臼或創傷而水腫軟而不消者,屬腎陽虛、氣虛兼陽虛或寒濕。

  1、、急慢性骨髓炎屬腎陰虛與骨蒸勞熱。骨髓炎併發象皮腫者加白朮、茯苓、澤瀉、當歸、川芎、赤芍、丹參、銀杏葉。

  二、傷寒雜病論厥陰篇補遺(肝經):

  1、厥陰病遷延日久、胸悶、吞酸嘔煩、食少納呆,或陰黃、陽黃,或膚白淡無華、足腹日腫、倦怠乏力,或口苦、口淡,舌質如泡過水的瘦豬肉,或視昏瞀、耳聾、失聰、肝硬化、血中蛋白濃度偏低、貧血,屬脾氣虛,當淡滲利濕而補氣方劑主之,宜四君子湯加方,或補中益氣湯、參苓白朮散,或豬苓湯主之。有熱加黃芩,便秘加大黃,黃疸加梔子,血糖高者減甘草、紅棗,加桑白皮、黃連、石膏、大黃。嘔加半夏。脛足水腫按之不起者,用育生五苓散(腎炎方),或真武湯、桂枝人參湯,或理中湯、苓桂朮甘湯,或桂枝加朮苓瀉湯,加乾薑、附子、肉桂、黃芩、人參、丹參,並維持每天有三次大便的大黃量,以減輕門脈壓力,改善體循環。心悸喘者加麻黃、葶藶子、防己。

  2、循衣摸床、循空撮理,手足搦動,肌肉抽搐、神昏讝語、昏不識人、獨語如見鬼狀,或發狂而吐或便血,或膚黃如梔子,或黑疸如炭、便秘,或發熱、寒熱往來、日晡所發熱、睡坐不寧,或尿癃閉而發腹水、懸飲而喘息倚息不得臥,或足水腫、風水全身腫、嘔吐,或尿清如水、飲一溲三、四,當主以柴苓湯加大黃、梔子、芒硝,用丹參與人參,喘者加麻黃、杏仁、葶藶子、防己。

  超高膽色素症與血中阿摩尼亞者、當洗肝者,應立即進行,配服血枯方或七寶美髯丹加方,如五味子、梔子、乾薑、附子、黃芩或黃連。大黃的量要加到一日有七、八次大便以上,才可中病。

  3、尿癃閉者如導尿不出,當先血液透析,並改服育生半夏天麻白朮散或育生柴苓湯,或育生五苓散(腎炎方)加大黃、田七、鹿茸,用人參、丹參、黨參。因尿癃閉或尿清如水,飲一溲三、四者,尿利而喘,或頭痛如裹,頭眩暈嘔吐者加天麻,或再加吳茱萸。癲癇者再加全蠍、蜈蚣、白僵蠶、蠐螬,擇一、二為之。肌肉抽搐者當忌鹽或加鹽,或加石膏、黃耆,或加重當歸,依血檢電解質為憑。尿自利或癃閉而喘息、柔痙、剛痙者應先予毒素透析或水蓄引流。

  4、流火走注者為痛風,加龍膽草、黃芩、黃連或在足厥陰經穴處放血。

  5、厥陰肝病惡性腫瘤已手術或栓塞,或燒灼、酒精注射、換肝治療後,如不予育生柴苓湯加田七、人參,用丹參,極易三五個月內再生,且越予前述治療方法,發作速度越快;往往肝細胞壞損範圍越大,發炎熱象與壞損所釋放甲種胚胎蛋白越高,貧血之陰黃、萎黃或發五水,甚者支飲、喘息、倚息不得臥。或病腦劇疼、眩暈、嘔吐如噴;初發或狂躁、幻視或幻聽,或如有神靈之象;再則頭疼、煩、嘔、食少、倦怠、嗜臥、肢體萎軟,或便秘、胸肋滿脹,後側頭疼劇、頭疼欲裂、水柱式嘔吐,靜臥、昏睡、胸肋痞滿脹疼,腹如覆盤,治宜先注射類固醇或甘露醇,同時或作腦減壓引流手術,再服育生柴苓湯,加黃連、黃柏、大黃、卜硝、天麻、吳茱萸、田七、人參,或再加育生丸、保安萬靈丹。如溶血膚衄的肌膚甲錯,則去田七,改加酒浸竹節七粉,一日先以一錢為度。服加酒浸竹節七粉後,一日會溏便或水洩三五度。當腦壓正常,不再頭劇疼、嘔吐如噴,水腫亦減,如仍萎黃、膚衄,或餘熱未盡(發炎指數微高,腫瘤標記亦盤旋不降),則加乾薑、附子、肉桂,劑量由一錢左右慢慢加,依血檢而加重劑量;這些加入薑、附、桂之方劑,如血檢皆正常,三、五周後又有反彈之象者,應去薑、附、桂,加重芩、連、柏即可。

  三、傷寒雜病論厥陰病補遺(心包絡經):

  1、無便秘,但瘀阻者,育生補陽還五湯或育生聖愈湯,或育生乳沒四物湯、桂枝茯苓丸,但以柴胡易桂枝,有熱加丹皮、梔子或黃芩、黃連。

  2、寒瘀而活血不能化瘀者,加乾薑、附子,或用玉桂,但乾薑、附子總量一兩者,應加黃芩三錢。

  3、如真寒假熱、貧血者,於加入薑、附、桂方劑中,再加人參。

  4、心悸動、沉及於胃上脘與臍中者,加西洋參、生牡蠣、生龍骨。

  5、心慌如將捕驚者,加重甘草、紅棗,再加龍眼乾。

  6、咳而清水吐不止者,用苓桂朮甘湯或苓桂棗甘湯、五苓散,或真武湯、柴苓湯,或桂枝湯加朮苓瀉,以治水蓄外溢。如喘而有清水痰,則用育生五苓散(春澤湯)合併小青龍湯,或育生五苓散(春澤湯)合併射干麻黃湯,以治寒痰射肺(肺中有痰、黏液),有寒飲者應加乾薑、附子、肉桂。

  7、心包膜水蓄不回滲,為心包囊填塞,可予育生五苓散合併育生補陽還五湯,再加葶藶子、防己、麻黃、杏仁,加重白朮、茯苓、澤瀉與乾薑、附子、肉桂。

  虛裏動甚屬心血虛,貧血、陰黃者宜用人參養榮湯、養心湯、十全大補湯或補中益氣湯,育生補陽還五湯或右歸飲、金匱腎氣丸湯,皆用(或加)乾薑、附子、肉桂、人參、田七,丹參與黨參並用。有水飲加白朮、茯苓、澤瀉、防己、葶藶子,如乾薑、附子總量一兩,則加黃芩或黃連三錢。口淡不食,食穀不香者,加仙楂、豆豉,或神曲、麥芽、穀芽,或內金、山藥。

  8、久病致足脛與寸口把脈處水腫,臉蒼白,無華或少華者,當用香砂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或參苓白朮散、五味異功散,加重黃耆與人參,用丹參與黨參,再加四神(淮山、茯苓、蓮子、芡實、薏苡仁),或長期以四神當飯吃。如仍脾肺氣虛、水腫不消,則再加乾薑、附子、肉桂、鹿茸。

  9、心包血虛或寒瘀、寒濕、寒痰射肺、陰黃者,宜加乾薑、附子,總量一兩者應加入三錢的黃芩或黃連。

  10、寒證中如仍有微熱不退,或肝炎、噁心、食少,或食入吐、吐噦者,可加重黃芩、黃連、黃柏、梔子。

  11、如手厥陰心包臟之熱勢已減,但仍遷延徘徊者,再加入青蒿、知母、地骨皮,後仍熱不全退,就應加入少量的乾薑、附子、肉桂,此為已進入寒將凝冰。如人體無力化冰,就應加入大劑量乾薑、附子、肉桂成大補陽劑。

  12、心包臟病使用黃耆時,應自一兩左右開始,不可驟用四兩,否則易致水份大滲出而形成全身性水腫,成為風水、喘息、心悸、芤脈、臉粉紅或鮮紅等症狀。長期大劑量服用附子,而水解時間不夠者,日久易心包填塞,甚者水腫滿硬、橫膈膜上縮。此時宜用柴苓湯加元胡、木香、大黃、麻黃、葶藶子、防己、乾薑、附子,用玉桂、人參、丹參、黨參以主之,如情況危急時,應做預防性血液透析。

  13、凡用人參、黃耆、乾薑、附子、肉桂等方劑,都必須配白朮、茯苓、澤瀉,方不致水份外溢,並可將不足或外溢之水回歸、滲入正經。治心包之水蓄,防己優於葶藶子。治懸飲之肋膜積水,葶藶子優於防己,白朮、茯苓、澤瀉則十二經絡之水皆可通治。

  14、心包臟病後仍心悸、心氣虛、小有勞則吸短、胸中窒、胸悶與心搏過速者,為心包膜有沾黏或疤痕,或肥厚而舒張與閉合功能有不足,當長期服用育生補陽還五湯、桂枝黃耆五物湯,或血府逐瘀湯、少腹逐瘀湯,或聖愈湯、歸耆建中湯,或回陽升陷湯、補中益氣湯,或聖愈湯,酌加白朮、茯苓、澤瀉,用丹參、田七。甚者加乾薑、附子、肉桂、人參、田七、黃芩、麻黃。

  15、病厥陰心包日久後氣喘,動則吸短而胸中悶者,治宜育生氣喘方合併補陽還五湯加葶藶子、田七、人參,丹參與黨參並用。如仍吸短而喘者,再加乾薑、附子、肉桂、黃芩、紫苑、款冬。

  16、病厥陰心包病而肢體麻痺者,捫之冰冷而色白無華,或兼寶藍色者屬厥冷,潰爛者屬脫疽,流膿血水臭穢結痂者屬熱證;出現乾爛或清浠水者,屬氣虛與寒厥,或氣血兩虛兼陽虛。厥冷或冷脫疽者可用育生歸耆建中湯,再加吳茱萸、人參、田七、川椒,或用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乾薑湯、吳茱萸湯合併四逆湯……等湯劑加方。

  本書乃本人約三十年前上課與部分研究論文之精華集合而成,先引述講述條文,稍加說明,再詳細說明個人的臨床心得與看法,由於篇幅較大,故先節錄九十五條,其餘將併在下冊出版。必須說明的是,此精華版為個人的「一家之言」,由於共分成近二十講,並於出版前稍加校正,仍恐行文與章節、段落、次序上可能不是非常嚴整,還請同道方家多多指教。

育生中醫診所院長  中醫師  李政育 民國一○二年十一月末

《傷寒論》原序:

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見病知源


  論曰: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候之色,未嘗不慨然歎其才秀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慄,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齎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云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已,遇災值禍,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遊魂。哀乎!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谷,至於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臟。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農、黃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彷彿。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余宿尚方術,請事斯語。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664939
  • 叢書系列:自學中醫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5 x 21 x 1.5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亦有人將其分門別類成六門

上冊九十五條可以分門別類,以利了解,那就是:喘促(短氣、少氣)門、氣逆門、口渴與不渴門、項背強門、痞硬脹滿者、結胸疼痛門等。

一、喘促(短氣、少氣)門:

26、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氣管與肺內積液致喘)。

27、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28、太陽中風,不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熱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裏未和也,十棗湯主之(急性、實性胸腔積液)。

35、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炎性肺或肋膜、心包膜積液)。

37、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仁佳(氣管,肺內積液)。

41、太陽病,脈浮而動數,……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燥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急性、實性胸腔積液)。

75、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79、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炎性心包積液,膿性肋膜積液)。

二、氣逆門

38、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氣管、肺內積液,用玉桂)。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可與之。

39、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水停胃外之胸腔積液)。

74、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76、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聆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長期久病,臟器功能衰竭性胸腔積液,用玉桂)。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醫療保健】楊定一全新作品!重啟人生,再次出發,我們亟需一個全新的開始,走出有毒的關係,看清自戀的倒影,突破受害心態的枷鎖,活出這一生的祝福《水仙:從自戀談起,一種逆風的解讀》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春旅遊
  • 小天下暢銷展
  • 兒童節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