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增訂本)

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增訂本)

Literary Men and Intellectual Transformations in Tang China (Revised Edition)

  • 定價:500
  • 優惠價:945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2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中晚唐思想變化是本書作者三十年來最主要的研究課題。
本書涵蓋中唐儒家復興的各主要論題,並展現其來由與發展過程,
正是作者學術生涯的重要里程碑。
 
  中國思想在唐宋之際發生了深刻──可說是劃時代──的變化。本書從多個角度考察唐代思想的演進以及此一巨變的形成,希望重建一個動態、立體的歷史過程。
 
  本書探討唐宋之際思想巨變的起點:安史亂後的儒家復興,尤其著重文人與儒家復興的關係;全書分為「總論」和「分論」兩部分。「總論」一篇為針對中唐思想變化起源與性質的大規模、長時期、結構性論述。「分論」八篇則是相關具體問題的探討,內容涉及中古心靈的基調,六、七世紀(南北朝末期至唐初)的思想狀態,安史亂後的文人心態,中晚唐古文運動與儒家復興,中晚唐文人與經學,以及唐代思想變化的社會文化背景。
 
  本書運用了現代歷史學的各種研究取向,包括:個人思想分析、觀念史、個人與集體心態考察、思想的社會史、知識社群研究等取徑;論述內容涵蓋佛教、道教、儒家學說、文學思想、思想的社會關聯,是隋代至唐末五代思想史點與面兼顧的探索和解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弱水

 
  1956年生於臺灣屏東。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畢業,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教於美國耶魯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日本東京大學,並長期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現為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特聘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合聘研究員,並兼任臺灣大學文學院院長。專長為中國中古史、中國思想史、比較思想史。著有Liu Tsung-yüan and Intellectual Change in T’ang China, 773-819、《中國文化史》(合著)、《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唐代的婦女文化與家庭生活》、《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以及論文數十篇。
 

目錄

增訂本序
自序
 
【總說】
中古傳統的變異與裂解─論中唐思想變化的兩條線索
 
【分論】
墓誌中所見的唐代前期思想
排佛論說與六、七世紀中國的思想狀態
隋代唐初道性思想的特色與歷史意義
思想史中的杜甫
論中唐古文運動的一個社會文化背景
柳宗元與中唐儒家復興
〈復性書〉思想淵源再探――漢唐心性觀念史之一章
中晚唐文人與經學
中晚唐五代福建士人階層興起的幾點觀察
 
人名索引
 

增訂本序(摘錄)

  這本書是二○○九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版《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的增訂本。在本書行將定稿之際,茲簡要說明出版本書的想法與增訂情況。
 
  唐代思想──特別是中晚唐思想變化──是我最主要的研究課題。這項研究從博士班時期開始,到現在已經有三十年了。廣西師範大學版《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是我在這個工作上的最重要結集。關於這本書,我想做的是一個既能包含中唐儒家復興的各主要方面,又能展現其來由與發展過程的研究,但二○○九年該書出版時,我並沒有完全達成原有的構想。這本書是應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之邀,和《隱蔽的光景:唐代家庭生活與婦女文化》(原名:《唐代家庭生活與婦女文化》,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6)一起出版的。受邀之時,論唐代思想史的書並未完稿,除了總說長文〈中古傳統的變異與裂解―論中唐思想變化的兩條線索〉在撰寫中,還有一篇論文待作。但是我想,我對唐代思想與中唐儒家復興的研究經營已久,應該趁此機會,將有關論著結集問世,較有體系地呈現自己的研究成果。於是奮力完成總說,出版該書。
 
  《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出版至今已將近六年。刊行以來,雖然欣慰於研究成果方便為學界所利用,但以該書使用簡體,且未完整達成原來構想,終有憾焉,因而有出版增訂本的謀劃。本書增訂情形如下。首先,增加論文〈中晚唐文人與經學〉一篇。我在廣西師範大學版〈自序〉中曾說,本書採取了多重研究法的取向,也就是,利用現代歷史學發展出的各種研究方法來檢視同一現象。我採用的取徑有:個人思想分析、觀念史(history of ideas)、個人與集體心態考察、思想的社會史(social history of thought)、知識社群研究。新增的論文則屬於學術史的類別,為原版所未有,但著重學術演變與知識社群的關聯,又有異於一般學術史論著。其次,在修訂方面,總說〈中古傳統的變異與裂解〉因出版前寫作稍倉促,有不周之處,做了比較多的修訂。書中其他兩文〈墓誌中所見的唐代前期思想〉、〈排佛論說與六、七世紀中國的思想狀態〉也一併修訂,主要是更正錯誤,調整不妥的表述,更改幅度很小。至於其他作品,雖然也全部校看,略有訂正,但處所甚少,不注明為修訂版。另外要說明,〈排佛論說與六、七世紀中國的思想狀態〉在廣西師範大學版題名為〈排佛思潮與六、七世紀中國的思想狀態〉,後者其實是初稿的題目,由於書稿整理時的失誤,誤入書中,現在也更正。經過這樣的整理,本書幾乎可以說是個人對唐代前期與中期思想史研究的定本了。
陳弱水(本書作者)

作者序(摘錄)
 
  本書探討唐宋之際思想巨變的起點:安史亂後的儒家復興,尤其著重文人與儒家復興的關係。作為專業學者,我最主要的研究領域是唐代的歷史。我決定從事唐史研究,時間相當晚,大約是在一九八三年春天,當時我已經是耶魯大學博士班二年級的研究生,即將進入第三年。在此之前,我從沒打算做這方面的研究。
 
  我沒有上過一天唐史的課,僅有的學術認識來自陳寅恪先生的若干著作。我之所以決定進入這個自己毫無準備的園地,唯一的出發點是一個問題感:我想探索唐宋之際的思想變化,更具體地說,想追尋宋學的來源。沒想到,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我才出版這本粗具規模的唐代思想史論著。
 
  我的博士論文是以柳宗元的思想為主題,論文在一九八七年底完成,經過修改,於一九九二年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其實,在該書出版之前,我已著手進行對於中唐儒家復興的通盤研究。當時所做的工作,有的已撰成論文,收入本書,有的到現在還沒機會整理寫出。有了整體性研究的概念並稍稍起步之後,碰到一個很實際的問題:什麼是有意義的整體性研究?如何而能做出這樣的研究?這個問題所涉及的,不外乎研究的目標、課題和方法。幾經摸索,我大約在一九九○年代後期有了比較清楚的想法,這裡略作報告。
 
  我想做的,是一個既能包容中唐儒家復興的各主要方面,又能展現其來由與發展之過程的研究。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我大概從兩個角度選取研究課題。其一,站在中晚唐的時間點,考索儒家復興主要面相的內涵和特色;其二,從中古整體歷史環境的立場,觀察儒家復興的各種淵源。我甚至有個奢望,想透過對於某些現象如何形成與為何出現的研究,偵測出歷史過程中的動力。
 
  在進行研究的考慮上,我發展出來的最明確意念是在方法的部分。說明這一點之前,有必要先交代本書的結構。本書含有「總說」一篇、「分論」八篇。「分論」中的全部論文和「總說」的大部分都是原創性的研究。換言之,這本書基本上是由個別研究所構成的,但這些論文之間有著特殊的關係。為了捕捉像中唐儒家復興這樣具規模的歷史現象,我設想了一個多角度的研究法。
 
  近幾十年來,歷史學最明顯的面貌就是出現各種新課題和新取向,造成歷史研究大幅度專史化。學者往往基於特定的方法論立場與研究設計,探討特定的課題,結果是,歷史學深入人類生活的能力大大增強,但認識往往流於割裂,反而減弱了人文學術善於掌握具體事象的長處。本書的一個特色是,利用現代歷史學發展出的各種研究取向,來觀察同一個現象。舉例而言,我採取的方法有:個人思想分析(〈柳宗元與中唐儒家復興〉)、觀念史(history of ideas;〈隋代唐初道性思想的特色與歷史意義〉、〈《復性書》思想淵源再探〉)、個人與集體心態考察(〈墓誌中所見的唐代前期思想〉、〈思想史中的杜甫〉)、思想的社會史(social history of thought;〈論中唐古文運動的一個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社群研究(〈中晚唐五代福建士人階層興起的幾點觀察〉)。個人試圖透過這個方式,建立起對中唐儒家復興立體、多層和動態的了解。此外,這也算是歷史學再整合的一個小小實驗,希望藉由新出取徑,重尋人文學科深入個別事象的舊本領。在這本書中,我並沒有完全實現原初的構想,已有的成果價值如何,亦不敢自信,但還是想以野人獻曝的心情,自述研究構思,供學界參考。
 
2009年8月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01299
  • 叢書系列:人文研究系列
  • 規格:平裝 / 528頁 / 25k正 / 14.8 x 21 x 2.6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中古傳統的變異與裂解――論中唐思想變化的兩條線索(摘錄)
 
兩個世界的形成
 
漢晉之際――約略等同公元三世紀――是中國思想史上一個大變動的時代,所謂大變動,最扼要地說,就是舊有的局面崩塌,產生了新格局。此後思想雖然不斷有變化發展,格局大體維持,一直到本文所探討的八世紀後半,都還如此。這個格局何所指呢?
 
中古思想給人一個重要的印象是,無論在對世界的看法或價值的安排上,都呈現二元區分的情況。我們可以很容易就舉出例子:本/末、內/外、道/俗、心/跡、有/無、言/意、跡/所以跡、名教/自然、仕宦/隱逸、廟堂/山林、世間/出世間、方內/方外,這不會是偶然的,一定反映了某種深層的心靈狀態。這個心態,我曾在幾篇論文中有所探討,現在文章都已收入本書的「分論」。以下要做兩件事,一是扼要介紹這個思想基調的特性,一是大略說明其形成過程,以增強讀者的認識。這裡的討論將盡量避免跟其他文章重複。
 
我過去曾使用兩個概念來界定中古思想的基本格局。第一個概念其實是一組:「外儒內佛」和「外儒內道」,另一個則是「二元世界觀」。這兩個概念各有所重,也各有不足,我先直接描寫中古思想格局,再回頭檢討上述的概念。前文剛說過,中古常見二元區分的表述,在這些表述中,最根本的是本/末、內/外、方外/方內。大概而言,本/末代表世界的本體和現實;內/外意謂內心修養和外在行為,但「內」也有根本、奧秘的意思;方內/方外則分指社會生活與超俗的存在。「本」、「內」、「方外」經常為一組,指涉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以及追求或體會這種道理的生活;「末」、「外」、「方內」則常另成一組,代表現世的秩序和行為規範。對於二元之間的關係,中古存在著各式各樣的看法,無論觀點為何,大都以這二元或兩種場域的存在為前提。這種二分法往往有把本體、超俗看得比現象、現世為高的傾向,但也不完全如此。人們還是可以肯定儒家經典和教誨的神聖性,然後再承認超俗理想的存在,也有人把價值的重點放在禮教或以君主為代表的國家,對超俗的境界存而不論,乃至輕視其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