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閱讀日
把他們關起來,然後呢?

把他們關起來,然後呢?

Incarceration Nations

  • 定價:380
  • 優惠價:934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2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為了教化囚犯,於是將囚犯置於完全獨處的空間。然而絕對的孤寂若無外力介入則超越人類所能忍受,不留情面也不留餘地摧毀了罪犯的人性。那不是教化,而是殺害。――托克維爾

  評判一個國家,不是看它如何對待最尊貴的公民,而是看它怎樣對待最卑微的那群人。――曼德拉

  現代文明社會中,犯罪者應該接受懲罰,也理應接受懲罰。我們以司法審判體制,堂而皇之將犯罪者送入監獄――正義體系這頂皇冠上最閃亮的寶石。

  正義應該可以理直氣壯地展現,是一個由公民所背書的透明體系。然而,監獄,卻一點也不透明。它是看不見的空間;多數人從未看見它,卻毫不懷疑地接受它,認為它是對的。但我們怎麼能保證我們沒看見的東西?

  我們把犯罪的人關起來,然後呢?

  本書帶我們進入監獄現場,看看我們以為的正義是什麼模樣。

  作者以記者和刑罰學者的角色,探索了九個不同國家的監獄生活,包括盧安達、南非、烏干達、牙買加、泰國、巴西、澳洲、新加坡、挪威。

  我們以各種辭藻美化監獄,彷彿那和醫院一樣是個純淨的空間:「隔離」、「矯正」、「治療」、「行為管理」,住進去的人叫「獄友」,他們是「受刑人」,正接受「管理者」的輔導。這樣的美化讓人很容易忽視實際狀況,忘記在裡頭日以繼夜、年復一年,乃至於度過數十年或後半生的,是活生生仍會呼吸的人類。

  司法體系畢竟源於人性,所以同樣有瑕疵。但這些監獄的實境,卻足供我們省思與警惕,同時往更好的方向邁進。

  盧安達的草地法庭可謂轉型正義最佳實踐,「原諒」與「和解」取代社會對立與仇恨;南非腐敗的監禁體系逐漸融入修復式正義;烏干達、牙買加獄政顯示,犯罪肇因於腐敗的司法系統和駭人的財富差距;泰國女子監獄則提醒我們,若能改變輿論對犯罪和司法的認知,對囚犯和罪犯的想像,如此一來政治也得改變立場;嚴厲的新加坡發展出一套社會復歸計畫;澳洲民營監獄帶我們重新省思社會犯了什麼錯;巴西監獄的單獨監禁讓人性跟著泯滅;最後,創造人間煉獄來嚇阻民眾犯罪的策略顯然已經失敗,於是挪威政府決定踏上相反道路,透過新式監獄宣誓以矯治代替懲治、宣揚司法品質與文明程度成正比的理念。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貝茲.卓辛格(Baz Dreisinger)


  紐約市立大學約翰傑刑事司法學院(John Jay College of Criminal Justice)副教授,也是美國知名Prison-to-College計畫的創辦人,這個計畫旨在提供囚犯出獄後上大學的機會。

  卓辛格同時是一位記者,為《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華爾街日報》、NPR等媒體寫關於流行音樂、加勒比海地區、世界音樂以及種族議題的文章。她共同製作以及編寫過幾部紀錄片,出版過Near Black: White to Black Passing in American Culture(2008)。

  因為工作機會,卓辛格得以實地探訪世界各地的監獄,讓她不禁探索一個重要的問題:監獄這項懲罰機制,真的有效嗎?

譯者簡介

陳岳辰


  師大翻譯研究所畢業,現任專業口筆譯者、大學兼任講師,並參與多款軟體及遊戲中文化專案。譯作有:《死亡之門》、《御劍士傳奇》、《非理性時代:天使微積分》、《非理性時代:渾沌帝國》、《非理性時代:上帝之影》、《無名之書》、《我無罪》、《無罪的罪人》、《原罪》、《誘惑者的日記》等書。
 

目錄

推薦序
序論


1. 報復與和解 | 盧安達
寬恕並非無視已經發生的過去,而是毫無迴避認真面對,最後拔除記憶上的刺,防止毒性擴散全身。寬恕代表理解犯行者,發揮同理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感受究竟是什麼樣的外力、壓力迫使他們採取那種行動。

2. 對不起 | 南非
許多人呼籲給囚犯新生機會,問題是他們原本的人生為何不見?只看例外當然簡單,總有人能跨越種族、階級的重重困境出人頭地,而錦上添花總是光鮮亮麗,為困在陋規的人雪中送炭則是另一回事。

3. 牢籠裡的藝術 | 烏干達與牙買加
在牢籠、在艱苦環境中也要閱讀講話寫作的理由:為了喚起人性。為了乘上言語的雙翼。為了回到語言。為了找回監獄想磨滅的身分。為了在肉體遭到禁錮時掌握心靈自由。為了不再只是「我」,成為以文字填滿教室的「我們」。

4. 女性和戲劇 | 泰國
所謂公關不就是精心策劃的一場好戲?對於監獄和囚犯,最重要的不也就是公關?將婦女逼進監獄的是法條,而法條之所以存在是奠基於民意,若能改變輿論對犯罪和司法的認知,對囚犯和罪犯的想像,如此一來政治人物也得改變立場。

5. 單人禁閉與超高級監獄 | 巴西
他們算是活著嗎?杜斯妥也夫斯基描述單獨監禁是「抽乾一個人的生命養分、削減他的靈魂使其萎靡衰弱,然後高高捧起乾枯如木乃伊、已經失去心智的人,讚揚為改過自新的模範」。對他們來說,能被人看見、出現在筆下,已經是難得的重生:他們尚未被徹底遺忘。

6. 民營監獄 | 澳洲
一般監獄是要人排隊就會領到東西吃、衣服丟出來有人會洗,結果呢,最後自己什麼也不會。在這裡,你自己不會煮,那就不要吃。起初很多人大受震撼,但其實都是重要過程。

7. 社會復歸 | 新加坡
「社會復歸計畫就像為癌症病患準備急診室,」葛倫.馬丁曾這樣告訴我。新加坡再度展現他們正為傷口止血,可惜縱使設計完整、值得學習,依舊是OK繃程度,所以旅途待續。

8. 什麼是正義? | 挪威
我們必須開始扮演所謂的好撒馬利亞人,而且這只是開始。總有一天我們得清除路上所有障礙,每個人在人生旅途上無需擔心遭到毆打或掠奪。同情心不是給乞丐硬幣,而是扭轉創造出乞丐的體制。

參考書目
致謝
 

推薦序
  
開一扇窗,讓監所的矯治變可能/陳瑤華 

  
  貝茲.卓辛格如果生在台灣,她很可能會被認為是袒護罪犯、蔑視受害人所遭遇的傷害,因為她不但在美國的監獄裡為受刑人開文學課,也到世界其他國家的監所為受刑人開課。而且大部分願意上課的受刑人,都能透過這樣的課程更加認識和表達自己。在加害、受害極度二分的情況下,協助受刑人會被誤認為對受害者的「二度傷害」。但大家很少想到:如果受刑人因為各種讀書、寫作,而學會思考,懲罰的目標才能達到。
  
  哲學上,懲罰的理論包括應報、遏阻和矯治。
  
  應報是展現懲罰最素樸的想法:維持罪、刑要相當的正義概念。不過這樣的「正義」太過狹隘,沒有照顧到經濟、社會及文化的資源分配不均,以及刑罰實行以後,人們期待看到的改變。換句話說,刑罰不只要針對所犯的罪,也需要考慮犯罪者的處境,才能改變犯罪的動機和想法,讓人們不願意犯罪。
  
  遏阻認為重罰特定的犯罪,可以造成消除社會上其他人犯罪的結果。但這其實只是一種抽象、假設的想法,長期實證的研究無法證實。更嚴重的是,很多研究的結果顯示:重罰特定的個人和遏阻犯罪之間,很難建立任何關聯。
  
  相反地,矯治觀點最能照顧到應報、遏阻這兩種懲罰理論的缺失,卻有兩者的優點:罪、刑相當,以及減少犯罪。目前,世界上大多數的獄政單位都以「矯正機關」為名稱,台灣也不例外。但實際上,矯治的功能在制度面應該如何設計?如何進行?社會及社區環境該如何配合?都沒有具體想法和步驟。大多數的做法和這本書的名稱很像,就是把他/她們關起來,但是很少再繼續追問:然後呢?
  
  不關心監所內的世界,其實就是不關心我們身處的世界。因為這兩個世界終究還是屬於同一個世界。隔離只是手段,隔離不是目的,那麼,如何讓隔離擁有矯治的功能,隔離才有意義。
  
  作者應用修復式正義的觀點,藉由受刑人自己去找尋自己的身形和想法,進而讓參與閱讀和寫作的受刑人獲得矯治的機會。作者沒有提供長篇大論的獄政改革,卻利用探訪八個國家監所受刑人的機會,讓我們一起思考矯治的意義到底在哪裡?什麼樣的監所才能做到真正的矯治?換句話說,這本書不是要我們效法作者怎麼做,而是透過作者到世界各地,探訪不同的監所,一起思考什麼樣的概念和做法,才能有矯治的功能。貝茲與受刑人一起閱讀、討論及寫作的經驗,讓我們看到一旦與受刑人的對話可以開啟,受刑人的感受和想法便能夠表達,要用什麼樣的方式來進行矯治,需要把受刑人的培力納進來。
  
  對於監所是民營還是公營比較好?作者並沒有定論。民營比較可能兼容並蓄各種矯正的方案,但也可能為了節省開支、減少成本而危及受刑人的生存空間,造成械鬥與屠殺。尤其把監獄經營得像一個工廠,也給不同能力的受刑人職前訓練,培養不同的技能,增加出獄後勞動的可能性。但總體來看,經營者畢竟還是以獲利為目標,不同類型的計畫的概念很重要,有沒有辦法透過受刑人的感受和想法之表達,讓計畫可以避免剝削,卻仍然具有矯治的功能,才是關鍵。
  
  作者貝茲的世界各式監所之旅,讓我們看到受刑人受到更完整的教育,有機會說出心聲、檢視自己的過去,未來的矯治才有可能。我們不能只單看到受刑人犯下的罪行,而沒有看到受刑人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各種可能性,尤其是受刑人如何可能透過了解自己的過去,而看到自己的未來。
  
  這本書會以盧安達和南非的轉型正義作為起始,我一點也不訝異。
  
  人類過去的監所管理都以報復犯罪、隔離、管控為目的,如果要知道過去監獄的受刑人受到什麼樣的待遇,只要知道過去人類怎麼對待動物,就可以了解。轉型正義的工作讓很多國家發現人權的侵害大部分是威權和極權統治造成的,因襲這樣的制度和手段,「非人化」滲透到各種組織和制度,包括紀律和規章。如果沒有好好處理過去人權侵害的遺緒,就只能繼續複製過去的不正義。而像監所這樣的地方,最能反映一個地方怎麼看「人」,怎麼想像「自由」,怎麼預期人的未來。
  
  台灣就是世界上少數沒有清理過去人權侵害的地方,應該除罪的受難者,雖然有補償制度,但在司法上仍有犯罪紀錄。應該咎責仍然可以恣意妄為,玩弄司法於股掌之間。而大多數人都還不明白轉型正義涉及的是人權侵害案件的處理和制度性的改革,而誤以為這是政權的清算或是意識形態的轉換。
  
  矯治的精神就是涉及我們對於「人」的重新省思和肯定,因為如果沒有這樣的省思,那麼隔離本身就會變成目的。過去白色恐怖的教訓讓我們看到綠島雖然是一所小小的監獄島,但整個台灣本島卻變成一個更大的監獄。如果說走出威權需要整個制度和法律的矯治,那麼我們曾經在威權體制下生活的人,更需要說出在威權體制下生活的真相,讓真正的民主可以實現。同樣的,監所的矯治功能要能夠實現,也需要受刑人他/她們的感受和想法可以被看見。既使他/她們仍然必須服刑而在監所內生活,但透過這樣的窗戶,光會進去,監所才會變成是人可以進行矯治、改變的地方。 

本文作者為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
  
推薦序
  
監獄,國家人權的最底限/林文蔚

  
  犯罪矯正是個重要的公共議題,刑罰執行是司法極為重要的環節,但獄政現況及革新卻往往在司法改革議題中缺席。獄政是人權的衡量標準,國家是否合乎法治?對罪犯剝奪自由要到什麼程度?考驗一個國家的人權底線。罪責與刑罰能均等嗎?正義的底限又在哪裡?犯罪矯正能否奏效?更生人復歸社會是否值得信賴?治安可以改善嗎?由巨至微的這些,其實都和我們息息相關,卻向來鮮少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服刑又不像服兵役,每個家庭的孩子都有機會去當兵,若是家中有人坐牢,通常會令親人難以啟齒,再者,高牆阻絕下的監獄自成一個孤立於社會之外的存在,就算有心想要去了解裡面的狀況都不見得有門路,加上社會大眾普遍對犯罪者的觀感不佳,認為坐牢是你家的事怪不得別人,最好在監獄裡受到越差的待遇越好,誰叫你自己要犯法!
  
  看到媒體播放犯罪事件的新聞時,鮮少有人不義憤填膺,心中浮現「把壞人抓去監獄關,關越久越好!」的想法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然而,人在監獄裡究竟是被怎樣對待,知道的人顯然不多――我自二○一二年起,陸續發表圖文側寫自己身處的監獄的職場日記,從大家的反應便可以看得出來這一點,多數朋友都驚呼︰「原來台灣的監獄長這樣!裡面的犯人是過這種生活!」別說你們不知道了,就連我們這些矯正機構裡的從業人員也很難跟自己的家人說清楚監獄裡到底是在幹嘛。
  
  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為隔離、懲罰是對待罪犯最簡單的方式,而且監禁的條件越是不人道就越是其應得的對待,但大家往往忽略了這些人服完刑,終究有一天要回到社會裡,這也是我國監獄行刑法第一條所揭櫫的行刑目的:「徒刑、拘役之執行,以使受刑人改悔向上,適於社會生活為目的。」法律上雖訂了這樣理想化的宗旨,在刑罰執行的實務上卻是背道而馳的,說穿了我國監獄就是為了懲罰,但這樣的懲罰並非就是正義。
  
  依矯正署二○一五年十二月的統計,矯正機關核定收容人數55,676人,而各矯正機關實際收容人數為62,899人,也就是超額收容的人數為7,223人,比率為百分之七,但每個監所收容的實況不可能如此平均,若是把單獨一個監獄的數據拉出來看會更為驚人;以全國超收第二嚴重的宜蘭監獄為例,全監核定收容人數為2,177人,收容總人數為2,805人,超收的人數為628人,比率達百分之二十八點八。
  
  數據背後所看不到的是空間擁擠、衛生不佳、醫療匱乏,甚致暴力、性侵,所謂的教化或矯治幾乎毫無功能可言,加上近年來刑事政策走向「重罪重罰、輕罪輕罰」,案件重大犯罪者皆採取從重量刑,而假釋門檻一再提高,令無期徒刑執行須逾二十五年始得報請假釋、數罪併罰裁定執行刑期提高至三十年、三振條款(重罪三犯)不得假釋,導致長刑期人數增加。加上毒品、竊盜、公共危險及詐欺犯罪的案件逐年增加,檢察官加強對這類案件的追訴,法官也提高定罪率等等,造成「重罪重罰關越久、輕罪輕罰常回籠」,監獄的爆滿不僅是常態,而且日趨嚴重。尤其在世界各國多將成癮行為歸類為醫療問題、視藥物成癮者為病患、對毒品除罪化的同時,我國卻反其道而行不放棄援用刑事懲罰,落後的刑事政策造就了失控的懲罰機制,對罪犯的矯治無疑只有走向失能一途,犯罪者蹲完苦窯後能夠成功復歸社會者也就相當有限。
  
  當然,你大概會說出獄的人過得怎麼樣跟你一點關係都沒有,不過你可能沒有想過,他們或許會是你的鄰居、同事,或經過你身邊的路人,你是希望他們因坐牢而心靈變得扭曲?還是成為身心健全的人呢?你我生活的人與環境其實與此有密切關係。
  
  因為獄政這個議題向來冷門,《把他們關起來,然後呢?》裡深入淺出詳實記錄各國獄政現況,讀來愛不釋手,尤其是作者貝茲.卓辛格本身不但是法學院副教授,又是記者,用充滿溫度的敘事帶領讀者跟著她一同前往不同的國家,與加害者、被害者接觸、對話,讓我們重新去思考什麼是正義?懲罰的意義何在?為什麼別的國家做得到的修復式正義,在台灣實施卻變成官僚拚績效的工具,受刑人為求提早假釋配合演出,以致從立意良善變得荒腔走板。
  
  書中一開始就以盧安達的轉型正義做為起點,令我讀得相當感慨,一個曾經發生種族屠殺的國家,在二十二年後就完成了轉型正義,反觀我們台灣,二二八事件都快要滿七十年了,我們的國家卻連轉型正義的皮毛都做不到。大家或許不知道,我國監獄所對收容人採用軍事化管理,早晚都要答數唱軍歌,收容人與親友間來往的書信不單要被檢查是否夾帶違禁品,連信件的內容都還要經過實質的審查,管理人員覺得不妥還可以要求其改寫,這些其實都源自於白色恐怖時期對思想犯的管理模式,但我們卻延用至今,而且習以為常。
  
  什麼是進步的獄政?究竟怎麼樣才能為加害與被害雙方帶來和解、得到療癒?大家或許可以試著從本書中尋找答案。
  
  本文作者為作家暨監所管理員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729892
  • 叢書系列:Discourse
  • 規格:平裝 / 352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8.什麼是正義?|挪威
 
悲傷是必然,但人造的地獄不然。
──尼爾斯.克里斯逖(Nils Christie)
 
愛是未完成的關係。因為未完成,所以沒有界線,沒有人知道自己會被愛帶向何處。在這些面向上,愛是無邊無盡的;但若經過考驗,釐清、確認了界線,那麼就得到完成、定型,也因而失去無限。
──托馬斯.馬蒂森(Thomas Mathiesen)
 
價值觀的真正革新促使我們質疑過去、以至於現今許多政策是否公平正義。我們必須扮演所謂的好撒馬利亞人(goodsamaritan),而且這只是開始。總有一天我們得清除路上所有障礙,每個人在人生旅途上無需擔心遭到毆打或掠奪。同情心不是給乞丐硬幣,而是扭轉創造乞丐的體制。
──馬丁.路德.金
 
早上七點鐘,我被起床通知叫醒,爬下床走到窗戶邊掀開簾子,一片黑暗。這時間到底是清晨還是夜晚?十一月的挪威很難分辨兩者,陽光少得每分每秒都是黃昏。濃重的雲層像是絨毛毯遮掩所有顏色,時不時揭開一角露出些許金光彷彿挑逗。生命在此簡化為三個調性:冰藍、瓦灰、還有血液乾了那樣的紅。
 
收拾好隨身物品,我啟程去搭電車。跟以前一樣,沒有人檢查我是否買了票,這裡的公共運輸系統採信任制。外頭街燈有點暗,雖然奧斯陸是歐洲發展最快的首都,但並未大張旗鼓炫耀自身存在,幽靜得令人心曠神怡,美麗又謙和。等車時我進車站書店看看,有一整櫃犯罪小說,這個文類在當地很受歡迎。說來諷刺,憂鬱幽暗的自然環境彷彿為了犯罪打造,但犯罪並非現實生活一部分;挪威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
 
也因此我來到這裡。倘若地球上真有烏托邦,挪威大概是人類認知中最接近的地方。這個國家生產石油、社會福利極佳,幾乎全國人民都享受最高水準的教育、醫療和育嬰服務,文化長期重視平權、安全以及社群主義。歷史上挪威並非以農奴和采邑制為主,經濟一直奠基在小村莊與民主的地方自治,兩百多年前已經完全廢除貴族階級,社會也不存在明顯的階層。由於氣候和地理因素,移民較少,性質單一的人口更增進凝聚力。導演麥可.摩爾(MichaelMoore)決定拍攝紀錄片《健保真要命》(Sicko)時,想要找出與美國相反的地方,也就是並非資本主義掛帥、人人自私自利的代表,一個社會體制和階級平等的迪士尼夢幻國度,而他看上的正是挪威。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4/11-4/30 防災推薦書籍199元,紓解不安延伸書單本8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春旅遊
  • 小天下暢銷展
  • 兒童節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