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中國古典文論現代觀照的海外視野

中國古典文論現代觀照的海外視野

  • 定價:500
  • 優惠價:945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2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以比較詩學的方法,探討中國傳統文論在海外華人批評家的跨文化闡釋中,如何改造與轉化,進而在現代語境中獲得重生與延續的獨特軌跡。
  
  全書共有七大部分,第一部分從海外中國傳統文論研究的興起、形式與觀念建立發想。第二部分則就兩位華人比較文學學者──劉若愚和葉維廉切入思考。第三部分針對港臺及海外新儒學語境探討中國藝術精神。第四部分以陳世驤與「中國抒情傳統」的發現為開拓,高友工的「抒情美學」及其追隨者為延展,將中國抒情傳統建構海外。第五部分說明中國文學傳統如何在海外發揚?詞學理論的建構如何形成?第六部分以四位學者──夏志清、王德威、黃維樑、張錯分別論述傳統文論話語與海外中國現代文學批評。最後探討文化保守主義與現代性批判的關係。最後則嘗試圍繞全球性的「學術流散」及其引發的新生經驗,檢視海外華人批評家共有的批判視野和世界意識。
  
本書特色

  遊走於東西文明間的海外華人學者,構築了中國古典研究領域的獨有風景。其研究呈現的雙向觀照的特殊形態,不僅說明全球性學術流動中的身份變動和遊移,更凸顯跨文化的理論闡發所透露出的多面關懷及內中的互動和張力!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鳳亮


  1971年12月生於江蘇阜甯,教授。暨南大學(廣州)文學博士,中山大學(廣州)博士後,美國南加州大學(USC)訪問學者。

  專業領域為文藝理論、文化創意產業和城市文化研究。著有《詩•思•史:衝突與融合——米蘭•昆德拉小說詩學引論》、《沉思與懷想──對話、想像與批評的現代性》、《彼岸的現代性》、《藝術原創與價值轉換》等專著、合著十三部,發表論文近百篇。
 

目錄

序「秀威文哲叢書」

【引言 中國傳統文論現代觀照的海外視野】
第一節 海外中國傳統文論研究的興起
第二節 中國傳統文論海外傳播與接受的幾種形式
第三節 建立中國傳統文論研究的全球視野與整體觀念

【第一章 比較詩學視野中的中國古典文論】
第一節 劉若愚的《中國文學理論》
第二節 跨文化對話中的道家美學
第三節 現象學與中國文藝理論溝通的可能性
第四節 劉若愚、葉維廉之於當代文論研究的意義

【第二章  港臺及海外新儒學語境中的中國藝術精神】
第一節 道德理性與中國藝術精神
第二節 人格修養與中國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
第三節 修身與「中國藝術精神」話題的轉換

【第三章 「中國抒情傳統」的海外建構】
第一節 開拓:陳世驤與「中國抒情傳統」的發現
第二節 延展:高友工的「抒情美學」及其追隨者
第三節 多元:「抒情傳統」在臺灣

【第四章 中國文學傳統的海外發揚】
第一節 詩詞「傳道士」
第二節 「興發感動」說
第三節 詞學理論的建構

【第五章  傳統文論話語與海外中國現代文學批評】
第一節 夏志清:中國傳統之「感性」存在
第二節 王德威:彼岸的中國「想像」
第三節 黃維樑:文論雕「龍」者
第四節 張錯:「書劍江湖」之古典與孤獨
【結語 傳統話語‧現代意識‧比較視野】
第一節 文化保守主義與現代性批判
第二節 本土知識的全球意義
第三節 移動的詩學

【附錄 宇文所安的中國文論研究】
第一節 「知人」:回到中國的有機世界觀
第二節 文本細讀與文化觀照的打通
第三節 術語與文體
第四節 差異的認同與理性的回歸

【臺灣版後記】
 

【臺灣版後記】李鳳亮
  
  本書最初立意、著手之際,正值原產自臺灣知識界的「傳統之現代轉化」方案,經由各路傳播,漸為大陸學人熟知、爭論,進而接納、改造的收尾階段。一路上,各方觀點,交鋒激烈,好不熱鬧。
  
  彼時我所求學並供職的暨南大學(廣州),因與海外華人華僑關係密切,而在中國大陸文學研究格局中自成一隅,形成了以海外視野、比較方法、稀見史料為特色的研究進路及旨趣。在這樣的學術氛圍中,我和一群年輕的研究者,嘗試圍繞「臺港及海外華人學者」對傳統文論的創造性闡釋,以之思考「現代轉換」在文學理論的自我建構和重組過程中,可以提供怎樣的可能和經驗。經過九年的沉澱和追問,終於結成這本小書。
  
  今次本書得以在臺灣與讀者見面,也成就了一次難得的學術因緣。書中所論及的華人批評家,大多與臺灣學術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或求學於此,或安身於此,或立言於此。如果本書立足於大陸語境的觀察和反省,能給熟悉他們的讀者一些新的啟悟與收穫,定將成就本書的另一番意義。
  
  本書的寫作顯示了一個年輕學術團體的通力合作。有著相近興趣的幾位青年學人,在「中國古典文論現代觀照的海外視野」這一問題上反復討論,在差異中尋求共識,使書稿得以以今天的面貌呈現給諸君。書稿寫作具體分工如下:
  
  引 言:李鳳亮 沈一帆
  第一章:閆月珍 朱巧雲(第一節)
  第二章:孫 琪
  第三章:沈一帆
  第四章:朱巧雲
  第五章:吳宏娟
  結 語:李鳳亮 沈一帆
  附 錄:袁偉軍
  
  李鳳亮負責本書的整體設計和統稿,沈一帆博士承擔了部分統稿和校對工作。對各位作者在撰著和修改過程中的傾力合作,我要表示誠摯的感謝。
  
  特別想說的是,廣州暨南大學蔣述卓教授、劉紹瑾教授對本書的整體框架、主要觀點及寫作過程給予了多方面的指導,我將深深的謝意獻給他們。
  
  最後,衷心感謝積極促成此書在臺出版的韓晗博士,他的聰慧、儒雅、勤奮在「八○後」學人中並不多見。衷心感謝負責本書編輯工作的羿珊,因為簡繁字體轉換以及出版體例的差異,羿珊編輯為此書付出許多心力。
  期待讀者的批評。
  
  2015年12月於深圳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263722
  • 叢書系列:秀威文哲叢書
  • 規格:平裝 / 348頁 / 16 x 23 x 1.7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比較詩學視野中的中國古典文論
 
在二十世紀美國的中國文論研究界,有兩位華人比較文學學者格外引人矚目,他們便是劉若愚和葉維廉。劉若愚是一位難得的把中國傳統文論與西方二十世紀文學理論整合起來的語際批評家,是一位在華人學界、比較文學界與漢學界三個領域都有極為重要影響的出類拔萃之學者。他的比較詩學體系在西方漢學界產生過重大影響,並對中國文藝理論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貢獻。葉維廉則是蜚聲中西比較詩學、美學研究界的理論批評家,比較詩學中國學派的開創者。他曾被美國著名詩人吉龍‧盧森堡(Jerome Rothenberg)稱為「美國現代主義與中國詩藝傳統的匯通者」。樂黛雲先生曾經這樣評價葉維廉:「他是著名的詩人,又是傑出的美學理論家。他非常『新』,始終置身於最新的文藝思潮和理論前沿,他本身就是以現代主義詩歌創作起家,且一直推介前衛藝術並身體力行;他又非常『舊』,畢生徜徉於中國詩學、道家美學、中國古典詩歌的領域而卓有建樹。」
 
劉若愚和葉維廉對中國詩學與西方詩學之匯通進行的開創性嘗試,構成二十世紀六○年代至九○年代海外華人學者中國古典詩學闡釋和研究的最高成就。劉若愚以理論總體架構見勝,葉維廉則以文本細讀見長,但他們的一個共同傾向則是借鏡西方詩學以闡釋中國詩學,嘗試把中國詩學引向現代詩學批評實踐,從比較視野發掘中國詩學的現代意義和價值。本章擬對他們的理論成就分節論析,而他們理論的共同點(如以現象學闡釋中國詩學)則在第四節進行專門比較和分析。
 
第一節 劉若愚的《中國文學理論》
 
劉若愚(James J. Y. Liu,1926—1986),美國傑出的華裔漢學家、比較文學家,是美國華人學界較早影響中西比較詩學研究的學者之一。曾與美國東海岸哥倫比亞大學的夏志清教授被譽為「東夏西劉」。1948年,劉若愚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西語系,在清華大學研究生院攻讀一學期後,到英國留學。1952年獲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碩士學位。
 
其後,曾在英國倫敦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匹茲堡大學、芝加哥大學任教。1967年起,劉若愚在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執教,曾任該校東亞語言系(現改為東亞語言與文化系)主任。1977年榮升為中國文學和比較文學教授。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