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躁動青春:香港新世代處境觀察

躁動青春:香港新世代處境觀察

  • 定價:440
  • 優惠價:9396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74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年輕人,尤其是他們的社會行動,一次比一次激烈,近年來成為了香港社會各界和傳媒的焦點。

  一時間,所有「不再年輕」的人都在問,為什麼年輕人對現有的政治制度與施政,有這麼大的反抗情緒?是不是反映了他們背後的社會經濟訴求得不到回應而產生怨氣?向上流動、就業、升學、置業等因素,是不是他們「激進化」的誘因?除了本「本土」和「行動」,社會對年輕人,又有多少認識?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近年來持續對香港青少年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研究。本文集的大部分文章皆為這些研究項目的成果,試圖把本港青年的處境更立體、更全面的呈現在讀者眼前。這些文章大多是建基於實證研究,而非單純政論或立場的演示。希望通過這些研究,讓大家認識到青年面貌的多樣性,並對他們的心境和現實狀況有更多理解。

名人推薦

  「這本文集的特色,正在於由一些基本的提問出發,來了解和分析『躁動青春』的社會、經濟、政治基礎。各篇文章所討論的青年,並不是只有一種面孔,更不只是遇上一類問題或困難,而是制度內外、不同領域上各種因素交織而構成的複雜處境。」──呂大樂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趙永佳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聯席所長、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葉仲茵

  英國牛津大學社會學博士。

李鏗

  香港樹仁大學社會學系講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目錄

【新世紀香港社會研究系列】總序
呂大樂序
自序
作者簡介
 
第一部分  個人發展
  導讀
  大學學位擴張與教育機會不平等/葉仲茵
通識、學業成就與階級/趙永佳、李子樂
  男孩危機?談新高中男女差異近況/趙永佳、李子樂
  大學以外是什麼?中學畢業生的非學位專上教育選擇/趙永佳、張浚樂
 
第二部分  事業與生活質素
  導讀
  「下流」青年?客觀狀況與主觀感受/葉仲茵、趙永佳
  香港青年與「中國機會」/葉仲茵
  從青年生活質素指數看青年生活的變化/黃洪、張引、何俊霆、伍世良
  一場房屋遊戲的終結/姚松炎
 
第三部分  價值觀、身份認同與公民行動
  導讀
  後物質主義的新世代?/黃子為、趙永佳
  身份認同:對中國的「重新想像」/尹寶珊、鄭宏泰
  政治冷感還是政治覺醒?青少年政治參與現況分析/趙永佳、李鏗
 
第四部分  香港青年的不同面貌
  導讀
  脫出主流升學軌跡的青年:他們何時懂得計劃人生?/李越民、蕭裕均、趙永佳
  族群與階級不流動:香港南亞青年的處境/古學斌、陳錦華、羅嘉敏
 
參考書目
 


    
  長期以來,有關香港青年的研究有三種傾向。一是視之為一種社會問題(需要政府通過某些手段來解決的問題),於是社會上曾經有過「飛仔」*、「油脂仔」**等各種不同類型的「問題青年」的討論。二是視之為一種過渡性的社會現象,處於個人人生階段的青年,或會遇上這種或那種的困難、問題,但隨着他們的成長,問題很快便會告一段落,又或者過渡到成為了另一階段的問題,而很少將青年階段的大小事情逐一深入了解。這連接到第三點,那就是青年往往被視為單一的、平面的,而鮮有從多角度和由不同的切入點,來了解屬於眾數的青年的處境。這本文集的特色,正在於由一些基本的提問出發,來了解和分析「躁動青春」的社會、經濟、政治基礎。各篇文章所討論的青年,並不是只有一種面孔,更不只是遇上一類問題或困難,而是制度內外、不同領域上各種因素交織而構成的複雜處境。
    
  明顯地,目前坊間有很多對青年所套用的不同類型的標籤,均無助於我們更貼近現實的、更深入的了解他們的處境與狀況。很多高度概括的說法(例如「上位論」),很多時候都是似是而非,未能捕捉真正問題之所在。可是,在過去的好幾年裏,這些很印象式的說法卻在坊間討論及傳媒報道中廣泛流傳。論者往往不假思索,便將問題斷症,並且提出解藥。我們經常可以見到,很多人都急於將問題的性質定下來,而缺乏耐性去認真反思究竟我們是否已認識問題本身。
    
  趙永佳等多位作者的分析與討論,不一定對每一個提問都能夠提供圓滿的答案,但卻肯定大大加深了我們對問題的認識。更重要的是,他們將問題的複雜性呈現於讀者眼前,我們從此會懂得提出新的議題,同時亦會更自覺的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介入社會現狀、跟社會保持對話的社會科學研究,其價值正在於此。

香港教育學院署理副校長
呂大樂

  *飛仔:不務正業、好吃懶做的年輕人。
  **油脂仔:意指不良少年。

自序
    
  在戰後香港歷史中,青年人曾經數次成為社會輿論的焦點。共通的地方是,每次都是以「社會問題」的形態出現,成為社會上的「道德恐慌」(moral panic)的對象。
    
  第一次大概要算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上年紀的朋友(如趙永佳)都應該記得所謂「飛仔」現象。在當時的粵語片中,麥基就是這種飛仔的代言人。他們多數讀書不成,聯群結黨,「蝦蝦霸霸」(欺負弱者),很多也成為黑社會的基層骨幹。在其他流行文化如《龍虎門》等作品中,這些飛仔也是歹角的形象代表。
    
  當時社會變遷迅速,經濟起飛,但教育制度滯後,大部分青年都未能接受中學教育。在六十年代後期,飛仔就代替了「六七暴動」期間的「左仔」(香港親共人士),成為了道德恐慌的焦點。在新發展地區和公共屋邨,「阿飛」群毆或械劫,成為當時新聞的熱點。
    
  到了七十年代,本地教育制度開始起飛,「學生」就取代了阿飛再一次令青年人成為輿論的中心。「中文運動」、「反貪污、捉葛柏」、「收復釣魚台」,都是以學生為骨幹的社會運動,學生成為了當時衝擊殖民管治的先鋒。
    
  當然,當時的主流輿論,還是把學運成員描寫成衝動、不務正業的狂熱份子。
    
  今天的知名人士如梁國雄、岑建勳等都受過這種待遇。
    
  時光流轉,七十年代的學運成員後來年歲漸長,成為了社會的中堅,「青年」不再是社會政治運動的象徵。到了後過渡期,中年人甚至是上了年紀的愛國建制派,也出現在歷史舞台,和泛民分庭抗禮。後來的大型社會運動如「六四」和支聯會,也不再是由青年人擔起來。
    
  不過到了二十一世紀,年輕人又再一次成為社會運動的核心、進步力量的希望、建制道德恐慌的對象。2003年「反23條」運動中,中學生自發站在遊行隊伍的前列。2009年「反高鐵」,更將「80後」青年人變成了反建制力量的象徵,「世代」也成為社會分析的基本起點。其後的「反國教運動」,中學生也成為了社運先鋒,將黃之鋒、張秀賢等變成知名人士。
    
  最後,到了2014年的「雨傘運動」,十來二十多歲的青年人衝擊了「佔中三子」的大台,「雙學」(學民思潮和學聯)取代了前者成為了運動的核心。「勇武派」的青年「村民」,也不斷在媒體的抗爭影像中出現。一時間,所有「不再年輕」的人都在問,為什麼年輕人對現有的政治制度與施政,有這麼大的反抗情緒?是不是反映了他們背後的社會經濟訴求得不到回應而產生怨氣?向上流動、就業、升學、置業,是不是他們「激進化」的誘因?他們的行動,又是否對「一國」的反抗?為什麼他們不可以像建制中大部分年紀較長人士一樣,為中國內地今天的成就而自豪,也為香港能為國家作出更大貢獻而努力,反而質疑中央為香港所作的民主進程的構想?
    
  編輯這本文集,雖然不能完全回答這些問題,但作者大部分都企圖回應相關的議題。我們嘗試擺脫社會的「道德恐慌」,走出「青年=激進社運」的標籤,試圖把本港青年的處境更立體、更全面的呈現在讀者眼前。文集內的文章大多是建基於實證研究,而非單純政論或立場的演示。對於我們來說,青年並非是問題,也不單是研究的他者「對象」。他們是時代的主人,也是社會發展的主體,但世代隔膜和青年面貌的多樣性,往往令社會人士未能充分理解他們的心境和現實狀況。
    
  這本文集的作者,年齡由二十多到五十多。除了青年研究者的自我認識之外,也可以看成是一次跨世代的合作,來把「躁動青春」的社會、政治、經濟、教育脈絡整理,希望能深化社會人士對青年人的認識,並擺脫種種片面與扭曲的定型。
    
  葉仲茵和李鏗在編輯本書時,與趙永佳在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共事,本文集大部分文章皆為研究所研究項目成果,因此我們要特別感謝「亞太所」對本書的編撰的支持,亦期望青年研究在亞太所能更上層樓。

趙永佳、葉仲茵、李鏗
 

詳細資料

  • ISBN:9789888394128
  • 叢書系列:新世紀香港社會研究系列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7 x 23 x 1.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內容連載

政治冷感還是政治覺醒?青少年政治參與現況分析/趙永佳、李鏗

一、前言
   
香港的青少年一直予人「政治冷感」的印象。舉例說,在1998年至2012 年期間的立法會選舉中,18-35歲的青少年的投票率介乎在38.3%-49.2%之間,而整體的投票率則介乎43.6%-55.6%之間。他們的投票率亦大約跟隨整體投票率上升或者下降。簡言之,青少年於本地選舉的投票率一般比年長一輩的投票率為低。
   
不過,近年亦有所謂青少年「政治覺醒」的說法,認為年輕人就不同的政治民生議題開始抱有自己的看法和立場,並且對社會運動有很高程度的投入。例如,在2009年底的反高鐵運動中出現了很多年輕的臉孔,即所謂的「八十後」(泛指生於1980年後的年輕人)現象。到了2012年的反國教運動,由生於1990年後的中學生所組成的「學民思潮」更領導着整個運動的方向。及後於2014年發生的佔領運動,大專生和中學生更與成年人分庭抗禮,成為運動的主體。
   
有關青少年政治冷感的說法是否已經過時?抑或我們所能接觸到政治參與度極高的年輕人只是屬於少數?通過制度化渠道的政治參與(如在選舉中投票)和在建制外的政治參與(如社會運動)這兩者,於本地青少年的眼中又有否不同?
   
本文將利用2010年及2014年的兩次電話調查數據作分析,嘗試回答下列的問題:(一)年輕人的政治參與程度為何?(二)他們又以什麼方式參與政治(制度內的參與、制度外的參與,還是兩者皆參與)?(三)政治參與度高的青少年與其他青少年又有什麼不同?我們以下首先會談談外地有關青少年政治參與的研究發現,然後會回顧香港人政治參與程度的變化軌跡。接着,我們會利用電話調查的數據以回答上面所提出的問題。
 
二、在西方社會有關年輕人政治參與的研究
   
公民的政治參與一直是西方社會科學家所熱切關注的議題。早於1835年,法國政治社會學家Tocqueville發表了《論美國的民主》一書,就美國和歐洲民眾的政治參與文化進行比較,發現美國民眾一般較活躍參與志願團體以及熱衷於討論不同的政治議題(Tocqueville 1966)。可是到了二十世紀末,美國人對政治的熱情開始驟然退減。美國社會學家Putnam於他的《獨自打保齡》一書中便感嘆道,美國民眾日漸從社群生活中疏離,並對選舉及投票失去興趣(Putnam 2000)。有關西方民主國家中青少年的政治參與之研究亦指出,他們對選舉投票的興趣明顯地比年長一輩更低(Kimberlee 2002; Zukin et al. 2006)。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1世紀的人生難題,線上解憂價,單本88折,二本8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