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改變歷史的50種武器
  • 定價:480
  • 優惠價:79379
  • 優惠期限:2024年05月20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自三百萬年前的第一柄石斧開始,跨越大陸、代代人類,
述說武器如何成為經典,世界如何隨武器瞄準的方向演進……

-    超過200幅精緻繪圖、史實照片與武器構造圖解;
-    超過10萬字生動活潑的故事,以及一目了然的武器使用說明;
-    從社會、政治、戰術與科技等四大面向,記錄武器在人類社會劃下的傷痕;
-    依時序從石斧開始,機器人收尾,有如身歷戰場,感受武器的巨大能量。

人類的冒險傳說多數由衝突、紛爭寫下。這些以暴力撰寫的章節多有相同的主角──武器。讀者在本書中將跟著武器穿梭於各時代的戰場,參與在軍事、經濟、社會與科技上劃時代的革變。我們從矛的發展歷史,瞥見人類逐漸宰治這顆星球的進程;單純的馬蹬如何能翻轉戰場樣貌,甚至左右歐洲的文明發展;最古老的生化武器──天花,讓人類學會看不見的恐怖威脅;最後,左右未來戰爭的主角會不會是機器人呢?邀請你一起走入人類用武器相互爭戰,共同打殺出來的精彩歷史。


「地球各類生物無時無刻地為生存奮鬥,甚至為求確保生命安全、擴充生存空間,侵併相殘,人類更是如此;而人類為擷取勝利不斷創造、探研的攻防武器,必然是當時最高的智慧結晶。因此,兵器的好壞幾乎就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指標,也是國家文化、科學、工藝水準的代表,珍貴程度明顯可見。本書提綱挈領,梗概又周全地介紹史上最具代表的50件兵器,正是這繁忙時代最適合的武器發展讀物,更是簡明扼要的科技文明史。」
──奇美博物館兵器顧問、郭常喜兵器藝術文物館館長 林智隆

「雖然本書談得是戰爭武器,但內容包含了大量的歷史和科學,從知識層面和以戰止戰的角度來看,值得深入一讀。」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及天文所教授 孫維新


專業推薦
王道還│生物人類學者
林智隆│奇美博物館兵器顧問、郭常喜兵器藝術文物館館長
孫維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及天文所教授
郭常喜│郭常喜兵器藝術文物館創辦人
(依姓氏筆劃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喬爾‧利維Joel Levy
歷史與科學領域之專業作者與記者,擁有生命科學學士與心理學碩士學位,長期投注於醫學與科學方面的歷史研究。作者為英國國家刊物撰寫多篇文章與專欄,也多次受邀出席英國國家電視頻道與廣播節目。所著書籍超過十幾本,包括《寰宇大驚奇》(Universe in Your Pocket,旗林文化出版)、《科學爭論:從伽利略到人體基因組計畫》(Scientific Feuds: From Galileo to the Human Genome Project,暫譯)和《毒藥:一部社會史》(Poison: A Social History,暫譯)、《失落的寶藏地圖》(The Atlas of Lost Treasures,暫譯)等。

譯者簡介

王建鎧
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畢業後赴英國諾丁漢大學進修並取得動物生理學博士學位。於平日研究工作之餘進行科普寫作與翻譯,致力於將刻板、但對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性的專業科學知識,以容易輕鬆理解的方式推廣給大眾。譯作有《藍海精靈》、《在街上遇到老虎怎麼辦》、《改變歷史的50種動物》、《改變歷史的50種植物》與《改變歷史的50種食物》。

 

目錄

前言

01_石斧
02_矛
03_弓箭
04_擲矛器
05_青銅器時代劍
06_馬與戰車
07_攻城器
08_弩砲
09_羅馬短劍
10_馬蹬
11_希臘火
12_中世紀劍
13_配重投石器
14_中世紀弩弓
15_長弓
16_早期加農炮
17_文藝復興時代長槍
18_火繩槍機
19_天花與細菌戰
20_刺刀
21_燧發槍機
22_野戰火炮
23_榴彈炮
24_撞針槍
25_後膛裝填野戰火炮
26_加特林機槍
27_馬克沁機槍
28_短彈匣李-恩菲爾德步槍
29_路易士機槍
30_手榴彈
31_毒氣
32 _第一與四型坦克
33_湯普生衝鋒槍
34_白朗寧M2 重型機槍
35_M1 格蘭德步槍
36_T-34 坦克
37_V 武器
38_原子彈「小男孩」
39_AK-47卡拉什尼柯夫突擊步槍
40_烏茲衝鋒槍
41_M18A1反人員定向地雷
42_洲際彈道飛彈
43_M16 步槍
44_RPG-7 火箭推進榴彈發射器
45_M1 艾布蘭坦克
46_BGM-109戰斧巡弋飛彈
47_智能炸彈
48_非正規爆炸裝置
49_無人飛行載具
50_機器人
 

前言

據傳約翰‧納皮爾(John Napier)在臨終時曾說:「若是為了要毀滅人類,那麼我們發明的武器已經太多了」。此話充分展現這位科技與科學天才對殺人事業的厭惡。「但反觀納皮爾自身,這句抗議卻顯得十分空洞,因為他的反宗教狂熱心態,發明了一大堆怪異恐怖且「足以滅亡人類」的各種設備,其中包括:可以在水下航行的作戰設備……一種密閉式裝甲化的馬車,載著眾多火槍能直衝敵陣……還有一種估計能橫掃四英哩以內戰場的射擊砲具。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些發明可以摧毀三萬土耳其人,但不傷任一基督徒。」摘自羅伯特‧錢伯斯(Robert Chambers)所著的《蘇格蘭本地年鑒》(Domestic Annals of Scotland)。

雖然本書無意讚頌戰爭與殺戮,但確實褒美了歷代武器在工藝與科技上達到的成就,並推崇自古至今武器開發者的創造力與聰慧天才,無論舉世聞名者或沒沒無聞之輩。
戰爭不盡然是人類歷史發展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比起經濟、地理、以及個別重要人物來說,它的影響程度還值得進一步討論。但武器無疑名列前矛,而且或許還是最顯而易見、最容易追溯影響力的一種。因此,戰爭的工具對歷史進展來說是一項重要元素,無論是在經由累進或革命性的技術突破,新開發出的武器都能足以左右戰爭的重大影響。
所以,雖然本書討論特定武器的細節,探索它們發展過程牽涉的技術面相、機械特性以及應用,但其視野更開闊,描述武器於歷史的定位,以及各個劃時代的變化。例如,從矛的發展歷史中,我們可以瞥見人類逐漸宰制這個星球的進程(矛,第12頁),而馬蹬的技術突破,則帶來深遠的歷史影響,左右了歐洲的文明發展(馬蹬,第44頁)。
關於武器的選擇取捨難免會有些爭議,某種程度上甚至較為主觀。畢竟歷史並不是不多不少地由50種武器所改變。特別是這武器的選擇,參照部分我個人對「武器」的定義。我排除了大多數的載具,包括船艦與飛機,因為與其說它們是武器,倒比較像是搭載武器的平臺;另一方面,我將把坦克與馬列入。我也盡量試著放進特殊的設備與器具,但排除了一些較為普遍的概念性項目,如鋼鐵、貨幣與鐵路等,即使這些發明都至少一度是影響軍事勝敗的決定因素;另一方面,我同樣把天花與馬蹬選了進來。
每種武器都標注了歷史時期與影響的面向。該時期並不一定就是這項武器發明或起源點,而是它最輝煌的時代,也就是發揮最大影響力的年代。因此部分時間點會比武器問世時間晚了許多。像是手榴彈,雖可追溯至火藥剛發明的年代,但實際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才成為當時最有影響力的軍事科技之一。長槍(pike),一種長柄尖刃兵器,為長矛的改良品,也可回溯到遙遠的史前時代,但它最光榮的歲月,卻要到了西元十六、十七世紀時,文藝復興時期「長槍與射擊」(pike and shot)戰術盛行的年代。
另外,每種武器的影響層面,包括社會、工藝、政治與戰術四個面相。這種分類方式或許也一樣容易引起爭論。不過,這大致反應了特定武器影響歷史發展的主要模式。任何一種出現在戰場上的武器,都多少具有戰術意義,但某些武器帶來的衝擊,甚至延伸到戰場之外。例如,馬與馬蹬,便促成了社會與經濟的轉型,而彈道飛彈的重要性,或許政治層面的影響力還大於軍事層面。

一位朋友在他臨終之際的病榻旁,希望他透露一項秘密武器的內容,他說若是為了要毀滅人類,那麼我們已經發明太多的武器了,如果可以,他會盡最大的努力去讓這些東西少一點;那麼人類就不用看著深植彼此心中的惡意與怨恨,一步步走向滅亡。希望在他的新願望下,武器的數量再也不會增加。
──湯瑪斯‧厄克特爵士(Sir Thomas Urquhart)對蘇格蘭數學家與武器發明家約翰‧納皮爾臨終遺言的紀錄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4590322
  • 叢書系列:不歸類
  • 規格:平裝 / 224頁 / 23 x 17 x 1.1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26歲~50歲
 

內容連載

01
石斧 Stone Axe
 
種類:手持武器
 
石斧是第一柄在人屬動物(Homo)之間廣泛流傳的武器,它的外型與發展過程與人類演化緊密相連。對人類而言,它所帶來的影響可能超過本書提到的任何一種武器。不過這些在博物館被標注為「石斧」的古物,常常不能歸為同一類,隨著不同的環境與用途而分為不同類型。
 
切割刀出世
 
石斧或許是地球最古老的工藝產品。它的樣貌並非一成不變,隨著時間,它演變出許多不同的形式與功能。最早的石斧樣本看起來就跟破碎的石塊沒什麼差別,因此一般人十分難以辨認。這些古老的石頭工具由我們的人類祖先巧人(Homo habilis)所製造,其後的繼承者也使用相同的工具,如直立人(Homo erectus)。最早出土的一批文物名為奧杜威(Oldowan)石器,地點位於在東非坦尚尼亞北部的奧度韋峽谷(Olduvai Gorge)。這些石斧也稱作「切割刀」,是最易於製作的工具。任何剛從岩石破碎處掉下的岩片或外型相似的岩塊,破裂之處往往會留下尖銳的邊緣。早期的巧人或許已懂得敲打岩石以生產切割刀,又或者直接取用自然產生的碎石片。這些切割刀除了可應用在切、刮等動作上,也可能用來攻擊其他史前人類,進而成為同時具備了工具用途的最早石製武器。
 
阿舍利(Acheulian或Acheulean)石器被認為演變自奧杜威石器,在法國南部聖阿舍爾(Saint-Acheul)出土。阿舍利石器可能與後來的直立人、尼安德塔人(Homo neanderthalis)以及智人(Homo Sapiens,現代人)有關,當時人類已具有高度石器加工技術。手藝精巧的原始人類會挑選堅硬石塊沿邊敲下石片,加工出同時具有方便握牢的核心,以及銳利刃狀邊緣的梨型手斧(hand axe),而且也更加耐用。之所以稱為「手斧」,是由於其無法裝柄,只適合直接握在手中使用。或許史前人類的手掌皮膚十分堅韌,並有硬繭強化;他們也有可能使用獸皮片包覆石器,就像現代人在斧柄外加裝的皮製握把一樣。這些手斧的實際用途也許超出我們的想像,或許它們根本就不是斧頭、刀子之類的工具,而是某種宗教用具或貿易品。因為無法確定實際用途,因此現在往往以「兩面器」 (bifaces,兩面削尖之意)稱呼這批工具。製造阿舍利工具的古代「產業」,其設計與工藝概念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準。某些時期與區域出土的兩面器都具有特定長寬比例的特徵,這個比例是寬為長的0.61 倍,恰好符合古希臘的「黃金比例」(Golden Ratio)。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