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金錢並非萬能,沒有錢萬萬不能?
余憶童稚時,不敢張目對日,不能明察秋毫。說來俗氣,在我依稀記憶可及的童年,先認識的除了家人、食物,好像就是「錢」。
那是一兩歲時,還是三四歲時,我記不太清楚,反正歲數又不是錢財,毋需錙銖比較。彼時家中寄寓工寮,晚上常見一群剛下工的勞動者拿出傢伙,開始玩起遊戲。我搬張小凳子坐在一旁觀戰。在眾聲喧嘩中,看到人們往砌好的城池中投擲紅紅綠綠的紙。每一陣子,就會有人塞張紙到我手中,說:「給你吃紅啦!」
全世界的小孩子,不論識不識字,快樂或悲慘,在很小的時候,就認得「錢」。有的從在柑仔店買柑仔糖,先認得錢「支付」的用途,有的從幫父母存紅包,先認得錢「儲蓄」的用途,也有像我在認得「東南西北中」幾個字的同時,先認得錢「遊戲」的用途。
我們都不需要太久,就發現除了最初的驚喜之外,錢還有多般功能。張大嬸教我:「有錢能使鬼推磨。」李大媽也說:「我家東西都是錢伯伯送的。」初出茅廬的有志青年,最早發現錢的功能有其侷限性,告訴幼小的我:「金錢不是萬能。」然後在受盡挫折之後在我耳旁再補一句:「但是,沒有錢萬萬不能。」
沒有錢真的萬萬不能嗎?我尋思良久。我們不但很早就認識錢,也知道錢的影響力很廣,踏遍世界各地,只要拿出當地的錢,甚至是美元,就能夠用錢換得一定價值的商品或服務。但是我們可能跟錢太熟悉了,於是不曾尋思過錢的身世、意義和價值。
作者賽加爾(Kabir Sehgal),是我在摩根大通的前後期同事,身為投資銀行家,天南地北的飛是生活的日常,我當年趁機造訪大聯盟棒球場、NBA籃球場、歐洲的足球場,才華洋溢的作者,不但有金融專業,同時也多次贏得葛萊美奬,這樣一位橫空出世的怪才,則是趁著天涯行旅的機遇,遍尋耆老,追索錢的身世、錢的脈絡,甚至於錢的生態系。
這樣獨特的切入角度,造就了這本書的奇幻面貌,作者嫻熟經濟學及貨幣銀行學,但並没有使用艱澀的經濟理論闡述貨幣,而是透過自然界的共生關係出發,溯源錢的歷史、剖析交易的本質,從而援引賽局理論的囚犯困境,延伸出人類的合作與分工問題,緊接著奇峰突起,從理性預期引領讀者進入投資組合最適化,並從金融海嘯探討非理性的人類行為,帶領讀者進入全新的神經經濟學領域,流暢的推理底層,是堅實縝密的經濟理論基石。作者「上窮碧落下黃泉」,穿梭古今美外,最後連外星人也登場現身說法。我絲毫不怕爆雷,因為誰能想像得到外星人跟錢有什麼關係?
經濟學原本是解釋經濟活動的語言,然而我們在學習經濟學的漫漫坎坷路途上,才發現大部分的經濟學課本,其實用的是詰屈聱牙的文言文,難怪學習之旅事倍功半。上過經濟學最基礎課程的人,所謂生產四要素:勞動、土地、資本和企業家精神。但是如果你我詢問任何經濟學高分過關,但是已經四五年沒碰教科書,還是回答得七零八落。不過,如果從一開始我們就是以投顧老師的語言來記得這件事,我們會記得:「偷搶拐騙不算,合法的賺錢方式有以下四種:憑自己的勞力賺錢、靠土地賺錢、用錢滾錢,還有讓別人替自己賺錢。」投顧老師用淺白的說法,讓大眾輕易入門、永誌不忘,更建立自己的江湖地位。這本書的作者,就有這樣的本事,深入淺出,攫得讀者的心,無怪乎書籍一出版就榮登紐約時報及華爾街日報的銷售冠軍。
書中最令我咀嚼再三的,是錢幣也可以是象徵性的藝術,在電影《最後一封情書》(Dear John)中混鑄幣就成為重要的配角,每個硬幣的符號表徵意義不盡相同,稀有性造就其不凡。我們不妨想像一下幾年後金錢會以什麼模樣存在,是否交易的目的消失,還是能以另一種蒐藏的形式流傳下去。
會有這樣的懷想,是因為許多人都體認到,在全世界吶喊「去現金化」的浪潮下,金錢未來未必仍以傳統的紙鈔、硬幣形式存在,可能只是一串數字。此外,數位貨幣自比特幣(Bitcoin)開始,區塊鏈(BlockChain)的破壞式創新,預期將徹底改變金融業的基礎架構,由傳統的中心化,轉變為多中心化,到最後的去中心化,未來在物聯網及區塊鏈成熟後,可望發行電子貨幣,讓大至大企業、小至個人戶皆可透過帳聯網完成所有交易。未來的金錢也許是一串的數字,也許是一串的二進位碼,也許是我們現在根本想像不到的一種全新型態。
所以「沒有錢萬萬不能。」這句話還算話嗎?你指的如果是錢的「現金」意涵,這句話可能要改。我們可以沒有「現金」。但是如果指的是流動資産如存款帳戶,在可預見的未來,「錢」當然還在,但是風貌已經大異其趣。
是怎麼樣的面貌?讓我們翻開扉頁,錢來也,錢攏來了。看看「錢」從過去到現在的面貌轉化,或許可以揣想「錢」從現在到未來的可能變化。終於,談起錢,不再俗氣,感覺有點學問,非常有趣。
──劉奕成,中國信託商業銀行信用金融執行長
金錢的未來形式
一九七四年,我在孟加拉吉大港大學(Chittagong University)教授經濟學,每天必須經過毗鄰新校舍的典型小農村卓布拉(Jobra),才能抵達校園。同一年,孟加拉發生嚴重飢荒,數百萬人受苦受難。當我發現自己無力解決民間疾苦時,頓時感到知識的傲慢開始溶失。我以為至少一次能救一個人,也是功德,能夠稍解無力感。
我抱著這個微弱的使命感,開始每天在村子裡走動。視線所及,百廢待舉,我也不知從何下手。此時,我發現農村高利貸盤剝嚴重,最貧窮的人慘遭此一機制剝削。我本著「一次一人」的信念,開始用自己的錢借錢給窮人,自此誕生了微型信貸的理念。
我借錢給窮人的經驗,幫助自己重新評估金錢的價值。經濟學對金錢的傳統定義,狹隘地把它視為一種工具,用來最大化人類自我利益,或是當作慈善,散布出去。可是金錢也可用來推進重要的社會目標,如降低貧窮、保護環境等等,但是這些目標需要創新的運用,以及願意用新視角,透過多元學科來看待金錢。卡比爾.賽加爾(Kabir Sehgal)的新書《錢的歷史:貨幣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及未來》正是這樣一本適時的著作。
我在二○一○年於紐約市首度認識賽加爾。他非常關心二○○八年金融危機給全世界數以百萬計的人帶來苦難,他同意我的見解:我們需要重新設計金融體系,讓它們更負責任、更包容生民。他甚至更進一步想要明白,金錢為何及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甚至想要重新評估金錢在我們生活中該扮演的角色。當時他提到想寫一本書,希望該書能豐富我們對金錢的理解、擴大我們的視界,補強我們的財經知識。
他千辛萬苦完成這本書,對金錢提出獨到、令人驚艷的研究,金錢不僅是買賣的工具,透過時代演進,也是人類的沿伸。這本書反映我們多層面的性質,它透過生物學、人類學、歷史,和神學等不同學科,探索金錢和交易。賽加爾檢驗金錢的用途、創造,和長久以來的變化,也檢視金錢未來的形式,為何金錢是我們生活裡的強大勢力,乃至應該如何運用金錢。
賽加爾檢討金錢的前世和今生,也推論可能的未來。我最感興趣的是未來金錢的形狀:會變成什麼樣子?如何在變動中的社會保有力量?這是我透過微型信貸所認得的金錢角色,這個概念可以使人們有能力,促成社會有意義、可永續的改變。這也是我透過不配息的社會企業──它們以解決人間世問題為職志──所看到金錢的力量。愈來愈多人讀到本書,擴大他們對金錢的了解,知道目標不在積攢財富後,我希望他們將在未來開辦社會企業。
姑且不論錢幣的未來會如何演變,賽加爾寫了這本書,對我們貢獻卓著。他已在本書中敘述數百年來金錢對人類具有的意義,也提出壯觀的未來前景。他已替我們奠定基礎,方便我們向前走,賦予金錢新意義並安排金錢在我們生活中的新角色。他也想像未來,以金錢作為建設我們珍惜的世界基礎,又會是怎樣的景象。謝謝你,賽加爾。
──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孟加拉鄉村銀行(Grameen Bank)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