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讀建築:從柯比意到安藤忠雄,百大案例看懂建築的十大門道

讀建築:從柯比意到安藤忠雄,百大案例看懂建築的十大門道

How Architecture works: a Humanist’ s Toolkit

  • 定價:550
  • 優惠價:79434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0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國際建築大獎「文森斯庫里獎」得主,當代建築大師黎辛斯基一次解構建築全貌。

我們生活於其中,但建築對我們來說仍舊是個謎。本書帶我們走入幕後,完整揭開建築的面紗。


建築的美令我們感動,使我們畏懼,它不僅是生活空間也可以是公共藝術。我們生活於此,但卻不懂它的意義。看似不須經過語言翻譯即能欣賞,但建築其實一如文學作品般複雜,其落成需要兼顧實用性與藝術性,考量立即影響與長期用途、周遭環境與內部構成。但鮮少有人具備理解建築的基礎知識與視角。

本書從倫敦戰爭紀念碑、雪梨歌劇院討論到住宅、私人招所,以發想、平面、風格等十個核心主題切入。讀者將透過近百棟作品、140張照片,一窺柯比意、皮雅諾、貝聿銘、安藤忠雄等無數建築大師如何構思與創建他們的設計。黎辛斯基以其特有的人文筆調和歷史脈絡,帶領我們「閱讀」平面圖,他告訴我們建築物如何回應它們所在的環境,以及最微小的細部──如樓梯欄杆──如何能傳達建築師的願景。透過本書,將可更了解建築背後的意義,進而學會如何觀看一棟建築。

本書分成三大部分十個主題:
‧必須具備的基本概念╱發想、環境、基地
建築的藝術性與實用性往往彼此角力。偉大建築師菲利普‧強森在自家房子裡被蚊蟲叮咬了六十年,竟是為了不想裝紗窗,因為紗窗有違他的「美感」。
但建築除了傳達建築師的觀念之外,也必須和周遭環境配合。建築基地更與光線方向、街道上行人動線、景觀視角等密切相關,成為設計建案時無法忽視的要素。

‧炫奇或實用,大師各自堅持的技藝╱平面、結構、皮層、細部
從平面圖裡可以看到什麼?傳統的對稱概念與軸線運用是否必然?近年再次復古興盛的粗獷主義等建築方式,在表現建材之餘,對於建築本身的功能面是否產生不良影響?至於唯一可以讓建築師「大顯身手」的細節裝潢,柯比意等大師又為何選擇忽視?

‧從案例學會如何欣賞建築╱風格、過去、品味
建築風格總是不斷延續與復興,影響力更彰顯在可存續百年的好建築身上,深知建築的過去如何重要的黎辛斯基,在此討論風格的誕生與影響,擁有個人風格的建築師是可以帶來更多商機,或者被自我風格侷限?而不喜歡談個人風格的新一輩建築師,實例證明,他們死後還會有人記得嗎?風格時常來自建築師的個人品味。但被視為如同流行文化的品味,是否僅是感官的產物,只能不斷被挑戰,然後消失改變?

每一棟好的建築,如同藝術品一般,都有自身的標準。本書提供檢視、理解這些標準的工具,帶領讀者看見建築師如何在平面圖與環境、歷史與潮流風格、細部與結構之間選擇自己的立場。不論你是否具有建築專業背景,不論你是建築使用者或參與者,都可藉由理解本書解構分析的多重面向,找到觀看一棟建築的不同方式。不妨睜大眼睛,瞧瞧你我周遭多樣的建築,聽懂它們在說什麼。

◎2013年亞馬遜年度建築類選書
◎瑪爾菲德全國藝術作品獎(Marfield Prize)決選入圍
◎波蘭、中國、韓國、土耳其多國購買版權
◎作者黎辛斯基於2007年榮獲建築界重要獎項──文森斯庫里獎
◎作品獲獎無數:加拿大總督獎(Governor General’s Awards)、費城雅典娜年度文學獎(The Athenaeum of Philadelphia’’s Annual Literary Award)、克里斯多福獎(a Christopher Award)、魯卡斯獎(J. Anthony Lukas Book Prize)、查爾斯泰勒非小說類文學獎(Charles Taylor Prize)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林洲民/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局長
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專任副教授
邵唯晏/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設計總監、交通大學建築博士侯選人
夏鑄九/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名譽教授
張基義/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副董事長、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專任教授
連浩延/實踐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本晴設計負責人
曾成德/交通大學建築所講座教授、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賴仕堯/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
謝明燁/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簡聖芬/成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龔書章/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本書通篇來自一手經驗,論述建築的架構明晰,信手捻來的案例生動。黎辛斯基以其師祖拉斯穆生的經典《體驗建築》為範例,書中不斷提舉其心儀的大師如路易斯.康等的經典案例。若能配合對照書中案例的建築圖,則讀者不僅可以「體驗建築」,更可收拋磚引「磚」之效;正如康所思考的問題:「磚是什麼?」,建築的初學者與喜好者可以進一步感受、思考「建築是什麼?」
──曾成德/國立交通大學建築所講座教授、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我非常喜歡本書以「平面」、「結構」、「細部」等建築學的關鍵字為章節,再佐以精彩案例印證的論述方式。它有助於讀者理解如何觀看建築。本書的案例涵蓋古今,讀者可以進一步瞭解,同樣的概念在不同時代的表達方式。
──謝明燁/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這回,眾多建築史上的經典,在作者抽絲剝繭的精心排比下,讓你眼界大開之餘,更讓你弄清了建築的脈絡細節,終於一窺這小宇宙蘊藏的鏡花水月。
──連浩延/實踐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本晴設計負責人

作者黎辛斯基擁有敏感度並正面地重新理解其審美的情感和價值觀,且企圖嘗試階段性總結它的時代性、獨創性、方法論與價值性,是一本具有前膽性觀點的建築好書。
──邵唯晏/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設計總監、交通大學建築博士侯選人

◎國際好評

「閱讀黎辛斯基的作品真是令人愉快。」
──海倫‧艾普斯坦,《費城詢問報》

「黎辛斯基是桂冠詩人,他善於描寫可能近在咫尺而我們卻從未留意的事物。」
──羅伯特‧蘇利文,《草地》作者

「黎辛斯基是最公正的作家,完全不受一時的流俗誘惑。」
──安德魯‧佛格森,《華爾街日報》

「黎辛斯基……不僅善於觀察事物的細微之處,也善於以恰如其份的語彙描述。」
艾瑞克‧納許,《紐約時報書評》

「黎辛斯基……妙筆生花,他以優美的散文頌揚我們生活的世界。」
──強納森‧科許,《洛杉磯時報》

「最原創、最可讀與最具啟發性的建築作家之一。」
──《圖書館雜誌》

「黎辛斯基是個充滿魅力且富有思想的作家,他在建築領域廣泛探索,將充滿榮耀與令人好奇之處呈現在讀者面前,同時也將傳統與創新的部分介紹給大家。相信讀者能從本書獲得極大的樂趣」
──彼得‧霍里斯基,《華盛頓郵報》

「無論建築物還是書籍,凡是美麗與有用的事物永遠不會過時。黎辛斯基教導我們如何判斷與欣賞美麗與有用的事物,他這樣的作家將永遠獲得讀者喜愛。」
──蘿拉‧米勒,Salon.com

「在這部侃侃而談且令人振奮的作品中,黎辛斯基讓我們對建築設計與建造有更進一步的理解……這部專業、整體且實際的指南書籍使我們意識到建築中蘊含的深刻人性。」
──《書單》

「一場充實的建築巡禮……黎辛斯基是一名嫻熟而博學的嚮導,他帶領讀者進行建築探索,讓讀者獲得絕妙的樂趣。」
──《科克斯書評》(給星評論)

「建築領域的指導觀點……在本書中,建築被視為一種以審慎態度與堅定信念來加以發揚的技藝。」
──《出版人周刊》(給星評論)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黎辛斯基Witold Rybczynski
波蘭裔,一九四三年出生於愛丁堡,在英國與加拿大的耶穌會學校進學,擁有蒙特婁麥基爾大學建築學士與碩士學位,寫過多本和建築、科技相關的著作,廣泛論述家居、建築與工業技術等主題,定期為大西洋月刊、紐約客、紐約時報雜誌撰稿,並曾於賓州大學教授都市學。現與妻子居住在費城。

著作《金窩、銀窩、狗窩:家的設計史》榮獲一九八六年「加拿大總督獎」;《遠方林中的空地》榮獲費城雅典娜年度文學獎、克里斯多福獎、魯卡斯獎、查爾斯泰勒非小說類文學獎,另著有《等待周末》、《漫遊建築世界》、《世上最美麗的房屋》、《都市生活》、《螺絲起子與螺絲》等。

二○○七年獲頒「文森斯庫里獎」,以表彰他在建築、歷史文物保護與城市設計領域的貢獻。
個人網站:www.witoldrybczynski.com/


相關著作:《流動的大都會:黎辛斯基的城市規畫再思考》《螺絲起子與螺絲:一定用得上的工具與最偉大的小發明》《金窩、銀窩、狗窩:家的設計史(經典復刻版)》《「一定用得上!」螺絲、起子演化史》《等待周末:周休二日的起源與意義》《螺絲、起子演化史》《金窩、銀窩、狗窩:人類打造舒適家居的歷史》

譯者簡介

黃煜文
一九七四年生,專職譯者,譯有《是邏輯,還是鬼扯?》、《耶路撒冷三千年》、《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教父》與《重返Wabi-Sabi:給日式生活愛好者的美學思考》等書。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發想
第二章 環境
第三章 基地
第四章 平面
第五章 結構
第六章 皮層
第七章 細部
第八章 風格
第九章 過去
第十章 品味

建築專有名詞
引用資料說明
致謝
中英對照及索引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623022
  • 叢書系列:貓頭鷹書房
  • 規格:平裝 / 432頁 / 23 x 17 x 2.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內容連載

導論
 
我在高中時上的教堂是一座新詹姆斯風格的小聖堂,那是我跟建築物的初次親密體驗:原木拱門、陰暗嵌板、描繪耶穌會受難殉教者的彩繪玻璃窗─以及硬木長椅。精雕細琢的講道壇彷彿船首樓,俯瞰底下那群如汪洋般躁動的高中男孩。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一棟建築物擁有不朽的價值,我們不得而知。當然,這樣的建築物絕不僅止於實用功能─這一點任何建築物都辦得到。是美的原故嗎?建築是一門藝術,但我們看待建築的方式與看待劇作、書籍與繪畫不太一樣。我們總是零碎地感受到建築的存在,無論是不經意瞥見遠方的尖塔、錯綜複雜的鍛鐵欄杆,還是挑高的火車站候車大廳,建築就像我們日常生活的背景。有時,建築只是個小細節,一個造型優美的門把、一扇框住美麗景致的窗戶,還有小聖堂長椅上雕飾的玫瑰花形。我們心裡想著:「真是好看,別人一定也這麼想。」
 
儘管對建築習以為常,大多數人仍缺乏思索建築體驗所需的概念架構。我們該如何找出這個架構?─從建築師的意圖與理論,從評論家的觀點,從某種純粹的審美判斷,還是從我們自己的建築經驗裡尋找?建築師用來合理化的說法通常不可靠,這些說法的目的是用來說服而不是解釋。評論家的判斷往往是黨同伐異之見。此外,建築用語也總是不清不楚,無論是歷史風格的齒飾、內角拱與蔥形拱,還是當代前衛令人無法參透的後結構主義術語,都讓人霧裡看花。當然,任何專業都有自己的技術用語,然而當法律與醫學用語透過電視與電影而讓觀眾耳熟能詳時,很少出現在大銀幕的建築師仍舊無法讓建築用語普及,無論是「源泉」裡那位虛構的霍華德.洛克,還是「紅絲絨鞦韆裡的女孩」裡那位真實的史丹福.懷特,都只是曇花一現。
 
這些事物為什麼重要?因為絕大多數的建築物都是公共藝術。儘管媒體不斷吹捧所謂的「名牌」建築,但建築本身不是─至少不應該是如此─一種個人崇拜。哥德式主教座堂不是為了建築迷或建築鑑賞家,而是為了中世紀在街上行走的人群而建造。怪誕的滴水嘴造型能讓民眾看得瞠目結舌,虔誠聖人的雕刻給予他們啟發,絢爛多彩的玫瑰窗令他們驚異,在宛如洞窟的大殿反覆回響的聖歌令人讚嘆狂喜。建築總是面對著大眾,建築若有任何好處,一定會向大眾宣揚。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現代出版,由此開始。商務印書館暢銷展,精選滿888現折88。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