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我是鐵桿中醫

我是鐵桿中醫

  • 定價:450
  • 優惠價:940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8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中醫學說,是在古代中華文明的沃土中成長出來的一門科學。祝世訥教授精闢地指出:「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科學化、醫學化的產物。

  可以說,沒有中國傳統文化,就沒有中醫;不懂中國傳統文化,就不能理解和掌握中醫;不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就不能真正地發展中醫。」

  中華文化的源頭在《周易》,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愛人」;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法自然」。他們的學說都是只談人,不談神,只談生,不談死,以人為本,貫穿著真正的人文精神。孔子重乾道,尚陽剛之氣,自強不息;老子重坤道,尚陰柔之力,上善若水。這一剛一柔兩種哲學體系的對峙與交融,構成了中國兩千年歷史文化的主流精神,也澆灌出了中醫這朵中國傳統文化的奇葩。具體來說,儒家思想對中醫的影響,主要在醫學道德方面居多,而道家思想對中醫的影響,則在養生保健方面較大。

  彭堅的《我是鐵桿中醫》,有一種期盼多年而難得的欣喜——終於看到一位現代式鐵桿「純中醫」的範例。從30年前起,對於教過的每一屆碩士、博士研究生,我都鄭重地提出一項建議和希望——博學多才,做個「純中醫」,在未來世紀將是「國寶」。但是,各種潮流和時髦在衝擊,各種條件在誘惑和制約,在今天要做一個「純中醫」越來越難。

  中醫傳統的成才之路是家傳、師承、自學、臨證,彭堅從這種傳統道路上走來,又接受了現代式的中醫規範化教育,但其傳統的根底沒有被「現代規範」所扭曲,沒有被各種潮流和時髦所動搖,相反,他用西醫的和科學技術的多種新知,來灌中醫之根,固中醫之本,從比較中認清中西醫之別,領悟中醫之「純」的價值、優勢、必由,煉得中醫之心鐵、道鐵、術鐵。彭堅以親身實踐證明,在現代條件下,可以培養和成長為「純中醫」,並且可以用各種現代條件把「純中醫」鍛造得更鐵。

  在西醫東漸之前,中醫「純」了幾千年,只是近百年來,因為西醫進到中國,才在中國形成了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三支力量」,形成了三條不同的發展道路。西醫自然要發展「純西醫」,中西醫結合則要把中醫和西醫統一起來,那麼,中醫要不要像西醫發展「純西醫」那樣,堅持和發展「純中醫」?這本來不是什麼問題,現在卻成了問題。有些人否定中醫的自主發展,反對發展「純中醫」,這不像「廢止舊醫」、「遠離中醫」那樣公開地取消中醫,而是在從內部瓦解中醫。奇怪的是,中醫界的有些人也持這種觀點,使人不能不問,這些人是不是真正的中醫,難道糊塗得迷失了自我。

  近50年來,關於中醫在當代條件下如何發展,在指導思想、學術思想上,發生了戰略性的偏差或失誤——模糊甚至背離了中醫的自主發展之路,自覺不自覺地把中醫的發展合併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上去,出現了兩種時髦。一是學術研究搞「以西解中」——用西醫的知識和方法來驗證和解釋中醫,有些較為表淺的內容被西醫化,而那些基本的核心性內容根本不能做這樣的驗證和解釋,立項的幾個重大課題幾乎都無果而終,事實證明了中西醫「不可通約」,證明了向中醫摻雜摻不進去,不能摻雜就必然是純的;二是臨床防治搞「衷中參西」——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互參,中醫治療與西醫治療並用。許多中醫師不以中醫特色為本,反以「中醫不丟,西醫不低」為豪,搞亦中亦西、半中半西,實則不中不西;有些人打著中醫的旗號搞西醫辨病中藥治療、西醫之病中醫辨證分型治療、中西醫診斷互參中西藥並用治療;有些中醫專科把中西醫結合作為特色,專攻某某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有些中醫院把「中西醫並重,中西醫結合」列為辦院宗旨,甚至加掛中西醫結合醫院的牌子。有人立志要搞中西醫結合,應當支持;但是,有些人卻在以中醫之名,務中西醫結合之實,說當代中醫就是這個搞法,這就把事情搞亂了,把思想搞亂了,把方向和道路搞亂了。這種做法至今有增無減,許多人樂此不疲,但從歷史的角度看,這不過是20世紀末葉出現的一種浮躁,是在歷史洪流的潮頭上翻滾的泡沫和垃圾。決定歷史進程的不是這些漂浮物,而在沉在潮頭之下的深流。

  為了糾正這種不健康的混亂態勢,人們才提出要堅持和發展「純中醫」。所謂「純中醫」,就是不摻雜西醫、未與西醫混合的中醫,就是原汁原味、不摻雜、不變質、不異化的「純正」、「純真」的中醫。「純中醫」之「純」有兩個重點:

  第一,經典學術要純真。原版的、本義的中醫學術要原原本本地、不走樣地保持,可稱之為經典中醫學。不能用西醫的知識和方法,把經典中醫學術驗證、詮釋得摻雜、變質、異化,更不能「解構」、「重建」。要把純真的經典中醫學術千秋萬代地傳下去,讓子孫後代都能學到原版的、本義的經典中醫學,而不是把摻了雜、變了質東西當作中醫學傳給後代,以訛傳訛。中醫歷來主張博采眾方,現代發展更要借他山之石,中醫學術的純真並不排斥外來的東西,而是要吸收、同化,為中醫所用,推動中醫的突破和創造,建立和發展現代中醫學。現代中醫學是中醫學的現代發展階段,它以經典中醫學為基礎,掌握和運用現代條件,研究和揭示新規律,創立新理論,形成新體系。現代中醫學是中醫獨立自主地創新和發展的成就,絕不是對經典中醫學進行的西醫式驗證和詮釋,絕不是中西醫兩種理論的混雜。

  第二,辨證論治要純真。辨證論治不純、不真、不準,是目前嚴重束縛中醫臨床療效的一大瓶頸,限制著中醫特色和優勢的發揮。有些中醫師學識很多,但不善辨證論治,或雖講辨證但是不純、不真、不準,嘴上千百良方,手下辨證茫茫,舉方難應其證,效如隔靴搔癢。病人們日益厭倦了那種亦中亦西、半中半西、不中不西的把式,欲求純正的辨證論治常像大海撈針一樣困難。當非典流行、甲型H1N1流感到來時,人們特別懷念50年前的蒲輔周們,希望中醫真的拿出過人的殺手鐧。「純中醫」並非要中醫師只懂中醫,其他的一概不要學。不,中醫歷來講究多才多藝、學識淵博,當代的中醫師需要或應當懂得西醫、中西醫結合,但是,純正的辨證論治是第一的、核心的,是立身看家的本事,要將西醫、中西醫結合的知識和方法服從和服務於辨證論治,通過比較研究使辨證論治更純、更真、更準,特別要靠純、真、準的辨證論治解決醫療難題。

  堅持和發展「純中醫」不是什麼門派之爭,而是一種客觀規律。因為,中醫是中國古代第5大發明,其基本理論和實踐包含著一系列重大發現和發明,但都遠在西醫的視野之外,西醫迄今無法企及、無法理解、無法研究。人們用了一個世紀的努力,希望將中西醫匯通、結合,結果是「匯」而不「通」,「結」而難「合」,實踐證明中西醫「不可通約」。「不可通約」就是「純」,中醫無法不純,不能不純,不純也得純。堅持和發展「純中醫」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不論繞多少彎,都要走上這條必由之路。

  培根當年曾說:「若期待用在舊事物上加添和移接一些新事物的做法來在科學中取得什麼巨大的進步,這是無聊的空想。我們若是不願意老兜圈子而僅有極微小可鄙的進步,我們就必須從基礎上重新開始。」不要再枉費勞動去兜圈子了,中醫的自主創新和現代發展,應當從堅持和發展「純中醫」這個基礎上開拓。

  江山代有人才出,一批又一批有膽有識的純正中醫,一定會衝破各種羈絆成長起來,把純正的中醫學術、純正的辨證論治堅持和發展下去,走向現代化、國際化,把純正、純真的中醫貢獻給世界人民。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彭堅


  1948年8月生。湖南省長沙市人。出生於中醫世家,1970年代為中醫學徒,師從伯父、湘雅醫學院中醫顧問彭崇讓先生(1902~1978),1979年考取湖南中醫學院醫學史碩士研究生,師從周貽謀先生。現為湖南中醫藥大學教授,中醫附一院門診部知名專家。

  擅長治療頭痛,頸椎病,腰腿疼痛,口瘡,痤瘡,小兒感冒咳喘,鼻咽炎,扁桃體炎,厭食症,婦科炎症,痛經,閉經,子宮肌瘤,卵巢囊腫,不孕症,乳腺病,糖尿病,心腦血管病,腫瘤等各科疾病。
 
 

目錄

原序:喜見鐵桿中醫
前言:九年回眸
導論

第一篇我的學徒生涯
一、家學淵源
二、入門之階
三、最後一課

第二篇中西醫學史鳥瞰
一、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
二、中西醫學的分道揚鑣
三、中醫與當代西醫比較
1. 基礎理論不同
2. 診斷方法不同
3. 治療觀念不同
4. 藥物來源不同
5. 文化背景不同
6. 科學方法不同
7. 哲學基礎不同

第三篇中醫的科學方法
一、拷問中醫
二、被中醫學揚棄的人體解剖
三、科學方法之謎
四、《傷寒論》的資訊方法
五、辨證論治的本質
六、《黃帝內經》與模型方法
1.陰陽二分模型
2.五行星圓模型
3.天地人三才模型
4.藏象模型
5.網絡模型

第四篇中醫的優勢領域
一、治療方法的優勢
二、文獻資源的優勢
三、醫學模式的優
四、養生保健的優勢
五、中西醫結合的優勢
六、諾獎之後的冷思考

第五篇東西方文化碰撞下的中醫
一、百年風雲
二、當代中醫的反思
1.科研的失誤
2.教育的失誤
3.臨床的失誤
4.管理的失誤
三、一場取消中醫的風波

第六篇中國哲學對中醫臨床的指導
一、陰陽學說對中醫臨床的指導
二、五行學說對中醫臨床的指導
三、六經辨證對中醫臨床的指導
四、簡短的結語

第七篇中醫抗擊流感的思維模式和防治方法
一、接種疫苗預防流感的困惑
二、張仲景:抗擊流感第一人
三、傷寒病即流感的幾點證明
四、中醫防治流感的科學方法

第八篇培養中醫臨床人才的一條捷徑
一、從讀《傷寒論》始,步入中醫之門
二、掌握辨證用方,即可臨床看病
三、學會三分思維,回歸六經辨證
四、突出方證體系,加強臨床教育

第九篇學好中醫的幾點訣竅
一、成才的訣竅
二、讀書的訣竅
三、臨床的訣竅

第十篇關於中醫教育改革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中醫經典著作的學習
二、開設中國古代醫學文化課
三、調整和重組西醫學課程
四、加強對中藥的感性認識
五、利用視頻跟隨名醫見習
六、調動校外資源帶教學生
七、鼓勵中青年教師上臨床

第十一篇對話與訪談
一、與馬伯英教授的對話
二、巴馬採訪四題
1.生平印象最深刻的幾個病例
2.方法論是中醫最大的優勢
3.革命性轉捩點不屬於中醫
4.中醫的發展方式是滾雪球
三、答新民週刊記者問

第十二篇書序與書評
一、願生命像山花一樣浪漫盛開--《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序言
二、不信芳春厭老人,老人幾度送餘春--《名家教你讀醫案》序言
三、讀毛以林吧,相信這位中醫界的脊樑--《分部經絡辨證理論與實踐》序言
四、我與「法國小虎」的中醫緣 --《中西醫的思考與展望》序言
五、中醫葯史上的兩部扛鼎之作----《解碼中葯:傳統中醫药理學概論》與《解碼食物:傳統中醫药食同源理論析微》序言
六、引領新潮,別開生面--《我們在香港做中醫》導讀
七、用我們的雙手,去開創中國推拿的明天--《中國推拿》導讀
八、薪火傳承的篇章,繼承創新的典範---《痛風(濁瘀痹)診療與康復手冊》書評
九、漫漫從醫路,切切經方情--《中醫人生》書評

第十三篇 探尋中國古代的延年益壽之道
一、長生久視的歷史反思
二、中醫的養生治病觀
三、幾首延年益壽的古方
1.首烏延壽丹
2.還少丹與打老兒丸
3.萃仙丸

第十四篇中華傳統文化與中醫
一、儒家對中醫藥學的影響
二、道家對中醫藥學的影響
三、《黃帝內經》中的預防醫學思想
1.未病先防
2.有病早治
3.已病防變
四、養生保健與治未病的現實意義
五、中醫是中華文明復興的開路先鋒

特寫蔣子丹:老師累了
參考文獻
 



  我是鐵桿中醫,在湖南中醫藥大學校園內,師生皆曉,在百草堂藥店裡,醫患俱知。

  我是天然的鐵桿中醫,因為我出生於薪火相傳的中醫世家,伯父彭崇讓教授生前是湘雅醫學院中醫顧問,湘雅醫學院1959級(首屆)西醫學習中醫班導師,湖南著名的中醫臨床家。我從小生活在湘雅醫學院的大院裡,後隨伯父當學徒,走上中醫之路。中醫治病的卓越療效,中西醫結合治病的好處,1960、70年代湘雅醫學院老一輩中、西名醫相互之間虛心學習,真誠以待的情景,是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所歷,由此鑄就了我對中醫事業的忠誠,終生不變,對中西醫臨床結合的主張,深信不疑。

  我是當然的鐵桿中醫,因為我主講的課程是中國醫學史。倘若一個中醫院校的老師,對自己從事的學科尚無信心,講不出中醫的科學道理,中醫的優勢所在,中醫無法被西醫所淘汰或取代的原因,又怎麼能夠讓自己的學生熱愛中醫,獻身於中醫事業呢?當然,我對中醫的信心,並非出自盲目。一方面,我的專業是醫學史研究,這使得我對人類醫學發展歷史的瞭解和洞察,比一般人清楚得多,另一方面,我又是一個中醫臨床醫生,我可以拿出足夠的臨床例證,說明中醫治病的療效,中醫所具有的優勢。在主講中國醫學史的同時,我還兼授世界醫學史、中國古代醫學文化、科學技術史。從這樣的高度和視野來考察中、西醫學的過去、今天與明天,就不會被當前中醫事業發展中的一些風雲變幻所困惑,就可以理直氣壯地回答學生:以近現代科學為背景的西醫,在取得極其輝煌成就的同時,為什麼在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方面,還會留下了許多誤區和遺憾?而經歷了兩千多年風雨滄桑的中醫,在經受了近代科學毀滅性的衝擊之後,為什麼還能夠立於不敗之地,並且日益傳播全球,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歡迎?歷盡艱難的中西醫結合,為什麼代表著未來醫學發展的方向?妄圖取消中醫的言行,為什麼是極端錯誤的?我把自己臨床治病的心得體會,貫穿到醫學歷史上的人物、事件、思想、規律的講解中,使得剛開始踏入中醫科學殿堂的學生們,對這門學科的陌生、敬畏、懷疑之心,逐漸冰化雪消。在我30年多的教學生涯中,幾次被全校同學海選為「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學生最愛戴的老師」。當然,我有自知之明,這只是類似於一種非官方的「民意調查」,並不是對一個教師教學水準的客觀評估,不值得張揚。學生們說得好:「是老師對中醫事業鐵的信念感染了我們!」早在幾年之前,學生們就稱我為「鐵桿中醫」。

  我是必然的鐵桿中醫,由於特殊的師從、自學之路,使我不具備西醫的系統知識,只有較紮實的中醫功底;沒有在分科嚴格的中醫醫院看門診,進病房,只在「百草堂」藥號這樣的診所坐堂,是沿襲中醫傳統的治病模式,是地道的中醫全科醫生。所治疾病,不分內外婦兒、五官皮膚、骨傷腫瘤各科;診斷疾病,全憑望聞問切;遣方開藥,純用湯散膏丸;不會看片子,不用聽診器,不開西藥,治病的成敗得失,全憑中醫的本事。多年來,我所治療的疾病,大部分是找西醫治療效果不好,用西藥副作用大,或西醫診斷不明,轉而「慕名」來找中醫治療的。在知識爆炸、專業分科越來越細的現代資訊社會,一個中醫大夫,甚至連西醫解剖、生理、病理都沒有系統學過的中醫大夫,怎麼會看病?怎麼可能「百病都治」?單憑望聞問切、湯散膏丸這一套看似原始落後的診斷治療方法,怎麼能夠治好病?心存疑惑的人當然不少,只有親身經歷過,才瞭解到並沒有什麼蹊蹺,這其實就是純中醫、本色的中醫。自古以來,中醫不就是這麼看病的嗎?

  我認為,鐵桿中醫之「鐵」,不表現在排斥西醫,而是指鐵心搞中醫,對中醫事業充滿信心,並且有能力運用中醫自身的一套方法治好病,即對中醫,既要有堅定的信念,又要有過硬的本事,才「鐵」得起來。中醫是獨立的醫學體系,即使不學西醫,不靠西醫,用純中醫的方法也能夠治好病,正如學好了西醫,不必懂中醫,也能治病一樣。中國古代哪有西醫呢,不同樣可以治好病嗎?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固守本學科的既成體系,不思改變,不圖進取,拒絕接受西醫知識和現代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即使作為一個純中醫,本色中醫、在臨床中瞭解一些西醫有關的、必要的臨床知識,參考西醫的檢測結果和治療藥物,不是壞事,是好事,有助於提高對疾病認識的精確性,有助於檢驗中醫的用藥療效,有助於醫患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但不能讓西醫的觀點主宰或干擾中醫的辨證思維。中醫的病名可以變,劑型可以變,投藥方式可以變,這些都可以學習和吸取西醫的長處,可以權變,唯一不能變、不能丟的是「辨證論治」的方法論,這是中醫學術體系的核心和靈魂。我贊成並奉行「衷中參西」的學術主張,既然學的是中醫,就應當以中醫為本,花大力氣,紮紮實實打好中醫的功底,用純中醫的方法治病,在臨床中也可以吸取並參考必要的西醫知識,以期獲得更好的療效。中醫和西醫,畢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學術體系,無一不博大精深,一個醫生,窮畢生之力,能夠精通中西兩種醫學體系,並且完美地結合運用於臨床,固然是上乘之選,但絕大多數中醫、西醫難以做到。我並不忌諱自己在西醫知識方面的缺陷,常自嘲是一個「跛足」的醫生,既然不能兩條腿平均施力,就只能讓中醫這條腿踩得更踏實,讓西醫那條腿起到輔助支撐的作用。我對「衷中參西」的理解,即作如是觀。

  作為一個鐵桿中醫,對本學科的長處與不足,西醫的優勢和短處,要有清晰的認識和估計,知己知彼,才能領會中醫體系的精髓,在臨床中做到揚長避短。

  西醫與中醫,在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方面,有著完全不同的方法論。西醫是近代科學,是在近代西方征服文化的背景下產生的學科,「對抗治療」是其對付疾病的主要手段;中醫是古代科學,是在中國古代和諧文化的背景下產生的學科,「調節平衡,扶正祛邪」是其治病養生的主要方法。西醫建立在近代科學的基礎之上,「原子論」是其哲學基礎,「還原論」為其主要方法,近代科學強調精確和清晰,長於實驗與數理統計,長於微觀認識;中醫建立在古代科學的基礎之上,「元氣論」是其哲學基礎,「天人相應」、「陰陽五行」為其主要的方法論,古代科學強調和諧統一,長於動態觀察,長於整體聯繫,長於宏觀把握。西醫對人體和疾病的認識,是從生理和病理解剖出發的,西醫重實體,重形態,近百年來,更借助於現代儀器的發明,從器官、組織一直認識到細胞、基因,微觀的認識論幾乎登峰造極,因此,西醫重視檢測指標,注重疾病的病因和結果;中醫對人體和疾病的瞭解,建立在對生命活體的動態考察之上,中醫重結構,重功能,通過望聞問切,面對面地收集患者體內發出的動態的資訊,由於重視個體差異、氣候環境、心理因素對於發病的影響,中醫才有了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的臨床要求,才有了「辨證論治」的思維方法。因此,中醫重視證候表現,注重疾病的過程和趨勢。由於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方法論,導致中、西醫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點、優勢和不足。

  西醫是當代主流醫學,其優勢是通過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結合而體現出來的。它的長處在於有不斷創新的外科手術與檢測儀器,有一套成熟的常規搶救和生命維繫措施,在對一些嚴重的器質性疾病的治療和對疾病的實質性的診斷方面,在接種疫苗、預防大規模疾病傳播方面,在整體上佔有絕對優勢,中醫無法替代;中醫的優勢則是通過對傳統的繼承而體現出來的,其長處在於有幾千年積澱的豐富理論與臨床經驗作為後盾,無論是藥物還是針灸,都有副作用小、價格低廉等優勢。中醫不但長於治病,而且長於養生,對於人體亞健康狀態,對許多需要通過服藥治療而不是手術治療的疾病,特別是對許多慢性病、退行性疾病、功能失調、內分泌紊亂、老年性疾病、診斷不明的疑難疾病等有很好的療效。總的來說,微觀認識,是西醫所長,而宏觀認識、整體聯繫,是其不足;宏觀認識,是中醫所長,而微觀認識,定量研究,是其不足。這兩者都能從東西方哲學科學史上找到根源,從臨床中找到實證。

  總之,由於醫學研究的是人,是人的動態的生命活動和疾病規律,並非一種完全可以在實驗室進行靜態研究的純自然科學,故醫學應當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結合,是科學、技術、經驗三者的結合。以自然科學精神和方法為特長的西醫,往往在人文科學方面有所缺失,而以人文科學精神和方法為特長的中醫,往往在自然科學方面有所不足,這就導致不論是西醫還是中醫,其本身都不是完美的科學,都存在缺陷,有的疾病用西醫治療效果好,有的疾病用中醫治療效果好,有的疾病西醫與中醫共同治療效果好。因此,純中醫、純西醫、中西醫臨床結合,這三種醫學都有存在的必要,我國三種醫學同時並舉,這實在是中國人的福氣!

  儘管中西醫兩大體系具有一定的「不可通約性」,目前在理論上不可能結合,但兩種醫學可謂殊途同歸,都依靠自身的方法論和長期積累的經驗,認識到生命和疾病的一部分規律,兩種醫學的最終目的都是治病救人,兩種醫學具有很大的互補性。如果中西醫結合起來,在疾病的診斷、治療方面,特別是在對付威脅人類健康的各種嚴重疾病方面,充分發揮各自的特色,相互尊重,不存偏見,取長補短,同心協力,爭取創造單純用中醫或西醫達不到的效果,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這正是中國醫學在全世界醫學領域中所具有的潛在的、獨到的優勢所在,這難道不是好事嗎?然而,現實的情況是,我國的中醫與西醫,互相之間,成見很多,誤會不少,加上近年來,少數別有用心的人在其中挑撥離間,中西醫之間的團結面臨著考驗。面對人類大量尚未認識、無法治癒的疾病,中、西醫為什麼不能暫時擺脫文化上的差異,理論上的分歧,學術上的偏見,在臨床治療方面互相結合起來,為人類的衛生保健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呢?這不正是全世界人民所憧憬和期盼的嗎?儘管中西醫結合事業的發展目前還不夠理想,但是,從長遠來看,它代表著醫學發展的未來方向,符合世界文化發展的潮流和趨勢。它是現代東西方文明匯合的第一次大規模嘗試,是花開第一枝,遭遇碰撞的痛楚和早春的嚴寒在所難免,但前景一定是燦爛輝煌的。

  作為一個鐵桿中醫,應當瞭解中醫在中國乃至整個人類文化科技史上的地位,瞭解中醫目前的處境和前景,才能清楚自己所擔負的歷史責任。

  中醫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人類古代科學的門類本來不多,在古代中國,中醫歷來是一種「顯學」,幾千年未曾間斷地積澱下來,形成了一個「偉大的寶庫」。一個世紀以前,當西方文明衝決了中國封建王朝的堤壩時,中國古代所創造的一切科學成就,都被近代科學淘汰殆盡,倖存的是中醫,中醫成為中國古代科學活的化石,活的熊貓,中國古代科學的全部要素,都保存在中醫之中。然而,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式微,中醫在自己的國家屢受壓制,命運多舛。中醫至今能夠存在於現代社會,除了我國政府一貫高度重視與支持之外,是因其在廣大人民群眾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具有西醫所不可替代的療效。臨床療效始終是中醫的生命之源。

  進入近現代社會的中醫,百年以來,最大的痛苦,不是看不好病,而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這些兵,不是老百姓,是個別具有「唯科學主義」思想的中國人。他們打著科學的旗號,把衡量西醫的近代科學方法作為衡量中醫是否科學的「金標準」。即使讀不懂中醫的語言,無法解釋中醫的科學原理,也千方百計要將中醫納入「科學」的軌道,使其窒息和消亡。

  中醫到底是不是科學?這個問題,至今一直困擾著中國人,甚至本身就是從事中醫的人。毋庸置疑,中醫是科學,不過,中醫不是實驗科學,不是如同數學、物理那樣的純自然科學,是經驗科學,是一種「複雜科學」,這就與建立在近代科學基礎之上和主要使用近代科學方法研究人體的西醫有了很大的區別。人體的生命活動和疾病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與情感、環境、氣候、飲食等各種內外因素密切相關。人體患病時發出的是一種動態的資訊,這種動態的資訊是很難用實驗室的方法、動物模型完全做出來的。中醫通過直接接觸患者,用望聞問切這種感知的方法來收集這些資訊,予以診斷和治療,這個過程稱作「辨證論治」。這當然需要經驗,需要感悟能力,但可貴的是中醫並沒有停留在純經驗的低層次水準,一千八百年前東漢末年的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創造了「辨證論治」的臨床思維方法。通過「辨證論治」,把這種動態考察的經驗上升為科學,使得掌握了這一方法論的醫生,能夠將歷代積累的有效的經驗方重複使用,認定中醫屬於經驗科學並不貶低中醫,掌握了辨證論治這種從經驗中昇華的科學認識方法,中醫的治療經驗,於是經得起重複,經得起億萬次重複,經受了上千年歷史考驗!中醫大量的古方,比如《傷寒論》中的經方,後世的藿香正氣散、逍遙散、六味地黃丸、安宮牛黃丸等,至今在臨床上療效卓著,說明了中醫經驗的可重複性。然而,中醫的經驗科學不可能在實驗室重複,不可能用按照西醫標準設計的統計學方法來處理,因為西醫不是採取活體研究、動態考察、經驗體會的科學方法。中醫通過辨證論治取得的療效,用西醫的研究方法衡量,當然不可能得到陽性結果。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說明生搬硬套「統計學原理」對中醫的傷害。五十多年以前,受周恩來總理的委託,名老中醫蒲輔周深入北京各大西醫院,治癒了167例已經昏迷的乙型腦炎患者,他不是用一個處方或一種藥物,而是按照辨證論治的方法,使用了98首不同的處方,並根據患者個體的差別,經過了適當加減。當時的衛生部負責人竟然認為患者被救活了不能算數,符合統計學原理才能算數,一首方子的治癒率還不到兩個病人,這不符合統計學原理,也就是「不符合科學」,憑此否定中醫治療乙型腦炎的療效。五十多年以後,一個文化和經濟學者韓德強先生讀到這則資料時,不由得發出這樣的感慨:「用西醫的這種機械論方法來領導、評價中醫的整體論,如同讓幼兒評價成人行為一樣,可笑復可歎!」[1]

  然而,「唯科學主義」思潮在現今中國仍然有很大的影響。「唯科學主義者」乘近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衰落和西方科學文化在中國迅速傳播之機,利用中華民族在振興國家過程中對西方科學所懷有的特殊的「科學情結」,動輒以「科學」的名義打擊中醫,阻止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那些動輒揮舞「科學」大棒打擊中醫的所謂科學家,其言行完全違背了真正的科學精神。

  受到這種思潮的影響,幾十年來,我們一直按照西醫的模式進行中醫的科研、教學、臨床、管理,完全違背了中醫的自身規律。導致科研出不了成果,或者出的大部分是假成果,沒有臨床推廣運用的價值;教育出不了人才,培養不出真正能看好病的中醫臨床醫生;中醫院辦成了西醫院,失去了中醫的特色和優勢;管理成了緊箍咒,扼殺了中醫臨床的靈活性。隨著大批名老中醫年事已高,相繼離開人世,許多寶貴臨床經驗無人繼承,白白流失,中醫幾乎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這一切失誤的根源,就在於「唯科學主義」思潮。

  「唯科學主義」在全世界流行了一百餘年,這種思潮把伽利略、牛頓時代所創立的以「還原論」為主的方法論,當作檢驗是否科學的唯一標準,認為所有的科學成果,都必須經過數學處理、實驗室的證明。「唯科學主義者」不僅表現為一種文化層面的集權主義,而且窒息了當代科學的發展。這種極其有害的思潮在西方科學界已經沒有市場,因為這種方法主要適合於「簡單科學」,相對於宇宙、氣象、人體、生命這些「複雜科學」,還原論的研究方法已經遠遠不夠。在中國卻時時有人拿它打擊中醫。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一種十分奇怪的現象,一方面,中醫在自己的國家一直被人指責為「不科學」,中醫發展的方向始終被人誤導,中醫臨床醫生純靠中醫治病的高手不多,整個中醫界的處境窘迫,直到十年以前,仍然有人在網上炒作,提出取消中醫,讓中國人「告別中醫中藥」。另一方面,在近代科學的故鄉,最講究科學與嚴謹的歐美國家,中醫中藥,特別是針灸,受到普遍歡迎。西方科學界並沒有因為用現代科學方法找不到經絡的實質而否定針灸的科學性。相反,他們從中看到了現代科學的不足,他們對「純中醫」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希望瞭解中醫是通過什麼方法找到了通向生命之門的途徑。歐美許多國家開辦了中醫診所,這種中醫診所有嚴格的規定,不准做西醫檢測,不准開西藥,否則違法。即使如此,中醫在國外並沒有遭遇到生存危機,有一句俗話叫「牆裡開花牆外香」,尚不足以形容中醫目前的生存狀態,中醫這棵在自己家園生長了兩千多年的大樹日漸凋零,移栽到國外反而生機盎然了,豈非咄咄怪事?

  中醫的問題盤根錯節,積重難返,一些重大失誤並非出自中醫隊伍本身。近百年來,在中國傳統文化受到毀滅性打擊,東西方文明激盪衝突的大環境下,失去精神支柱、文化家園的中醫,遭遇生存危機,是不可避免的。但因為中醫治病有療效,在廣大人民群眾中享有崇高威信,特別是得到我國政府的堅決支援,將中醫納入憲法保護範圍,明確指出西醫、中醫、中西醫結合三支隊伍都要發展,這才使得中醫不至於被「取消」、「消滅」。面對中醫事業的日趨衰落,早在在1960年代就有「五老上書」,80年代又有「八老上書」,二十一世紀初又有「十老上書」,至今仍有幾位中醫老前輩,如鄧鐵濤先生,已是耄耋之年,仍然像帶領以色列人走出埃及的摩西那樣,高舉火把,引路在先,召集隊伍,大聲疾呼,喚醒世人,力圖使中醫脫離困境,其情景感人至深!他們呼籲進行中醫教育、科研、臨床、管理改革的努力,持續了近半個世紀。

  多年來,我由衷欽佩中醫老前輩嚴謹的治學精神和對中醫事業的執著與熱愛。但在熙熙攘攘的中醫高層次隊伍中,在自詡為「現代中醫」的眼光中,像我這種「純中醫」,一個普通教師和普通醫生,由於不懂西醫,不搞科研,長期被視為「另類」,一個落伍的拾荒者,一個孤獨的麥田守望者,幾乎沒有中醫問題的話語權。從事中醫四十餘年,作為一個中醫臨床醫生,我的精神世界是充實的,我能看病,擁有自己的患者群,到老都能充分體現出自己的人生價值,執此為業,夫復何求?但作為一個中醫教育工作者,我的內心是愧疚的,因為目前的教育方法,很難培養出真正的中醫人才。我擔憂學生的前途,在走下講臺之前,希望能給他們留下一份個人的診療經驗與心得體會,以便幫助他們在臨床上盡快成熟;我也擔憂國內外真正關心、愛好中醫的人們,生怕他們在踏進這個圈子時,因為讀不懂中醫的語言,不明底細,誤入歧途。我試圖通過對當前中醫面臨的許多重大問題,進行一次系統的清理,對「什麼是真正的中醫」,作出一次全面的解讀。總之,我想點燃自己的一盞燈,照亮周圍的一點路,一盞燈也許不亮,點的人多了,路就能看清楚了。

  於是,在十多年前,圍繞著「中醫的科學方法和治療優勢」這樣一個主題,我動手將四十多年來學徒、讀書、治學、臨床以及與朋友的學術交流所得,寫成答卷。答卷共分成兩個卷軸:上卷談學術觀點,主要從東西方文化、哲學、歷史、科學史、醫學史的角度,進行系統的闡述,試圖回答:中醫的科學道理是什麼,中醫的優勢有哪些,中醫問題的根源在何處,中醫發展的出路在何方;下卷談臨床心得,通過我自己的醫療實踐和治癒的案例,試圖證明:中醫的治療優勢是確實存在的。下卷共選擇了七大類疾病,即慢性疼痛、慢性炎症、病毒性疾病、增生性疾病、惡性腫瘤、婦科內分泌失調與功能性疾病、老年性疾病,系統全面地介紹了自己的治療方法和心得體會。為了讓讀者更能夠直接、迅速學習和掌握本人的臨床經驗和用方思路,我以醫案為載體,以方劑為核心,又撰寫了《彭堅湯方實戰錄》一書,其中部分醫案,取自本書的臨床篇,為避免重複,臨床篇不再納入本書。新書作為本書的續集,率先在臺灣出版繁體字版本,2016年下半年,將在大陸出版簡化字版本。

  在當今中國,位卑者言輕,曲高者和寡,做學問難,講真話更難。何況中醫問題一旦深究,就有許多忌諱和難言之隱,對個人來講,沉默是金,實屬明哲之舉,但在關係著中醫事業生死存亡的關頭,群體失語,意味著這個階層知識份子的良知、獨立人格和社會責任感的泯滅。在開始構思和動手撰寫本書的初期,中醫事業已經持續跌入了低谷,我的心情是沉重而複雜的。由於書中表達的許多觀點,可能與當今中醫隊伍中主流意識的看法相左,有些見解可能會觸動某些人的神經,有的人可能會大為惱火:「誰動了我的乳酪?」我不怕聽到批評、反對的意見,甚至準備承受可能招致的無妄之災,但為了免去一些不必要的煩惱,我計畫在離開教學舞臺前夕,才拿出這本著作。

  令人欣慰的是,中醫問題的解決,在幾年前出現了重大轉機,轉捩點是2003年發生的SARS病之後。SARS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政府在衛生領域中首次遇到的公眾危機。在西醫治療該病療效不佳、預後不良的情況下,廣東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用中醫方法為主,成功治療了60例SARS病人,取得「三無」:即無一例SARS病患者死亡、無一例轉院、無一例醫護人員感染的傑出成就。[2]
我國政府最高決策部門的領導人,通過對這次傳染病的傳播、控制、治療等全過程的深入瞭解,不僅發
  現我國在大規模傳染病預防方面存在重大漏洞,而且也看到中醫、中西醫結合對付疾病所顯示的強大優勢。此後的一系列重大舉措,表明了中央對中醫問題全新的認識。

  首先是在2005年1月5日,中央電視臺播出一條新聞:我國政府正準備將中醫藥、針灸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同年2月,申報工作正式啟動。

  我不知道這一則新聞對別人有何觸動,對我來說,猶如黑夜中的一道閃電,刹那間一切都豁然開朗,無數疑團煙消雲散。這則新聞明確地表達了一個資訊:在付出了幾十年的代價之後,我們準確地說,是我國政府,終於認清了中醫的本質,給予了中醫準確的定位:中醫是屬於中華民族同時也是屬於世界的寶貴文化遺產,與西醫不一樣,不屬於近現代科學。

  中醫當之無愧地屬於世界文化遺產。世界上每一個古老民族都曾有自己的傳統醫學,但是,隨著近代科學的產生與傳播,絕大部分國家的傳統醫學被西醫所淘汰和取代,被視作旁道醫學、替代醫學,只有西醫,成為當前全世界的主流醫學。除了中醫(包括藏醫等少數民族醫學)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傳統醫學兩千多年來未曾間斷地積澱保存至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古代醫學文獻有中國這麼豐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傳統醫學被正式列入憲法保護的範圍,與西醫具有同等的地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把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三支隊伍同時發展,作為國家衛生事業的方針政策。

  眾所周知,對待「文化遺產」的基本態度,應當是保存、保護、保持原貌,儘量不要用現代人的設想去改造它、破壞它,更不能用近代科學標準去衡量它。以此來審視我們對中醫所做的一切,在保存、保護方面,我們下了很大的力氣,但是在「保持原貌」方面,我們沒有做到,甚至沒有想到,因為「推陳出新」,是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崇尚的時代潮流。現在想來:原貌俱失,哪裡還有中醫?面目全非,哪裡還是中醫?幾十年來,中醫科研、教育、臨床、管理方面的失誤,中醫始終未能擺脫後繼乏人、乏術的困惑,其源蓋出於此!既然意識到中醫屬於「文化遺產」,而不是與西醫相同的近代科學,那麼,有關中醫的科研、教育、臨床、管理,一切都應當顛倒過來,重新認識,重新開始。

  其後,2005年9月25日,國務院科技部負責人在「第二屆中醫藥現代化國際科技大會」上所作的主題報告中指出:目前正在制定的「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已將中醫藥現代化作為未來中國科技發展的重點。政府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中醫藥理論傳承和發展為基礎,通過技術創新和多學科融合,豐富和發展中醫藥理論,構建適合中醫藥特點的研究方法體系,提高臨床療效,促進中醫藥產業可持續發展。」[3]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這裡,明確提到了「構建適合中醫藥特點的研究方法體系」。換句話說,幾十年來,我們始終沒有找到一種適合中醫藥特點的研究方法體系,我們過去沿襲西醫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錯誤的。

  2007年1月11日,我國公佈了以科學技術部領銜、16個國家級部門聯合制定的《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展示了我國在2006~2020年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的宏偉藍圖。

  就在同一天,吳儀副總理在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上發表了長篇重要講話。針對三個多月之前,個別人在網路上掀起的取消中醫的風波,吳儀副總理旗幟鮮明地表示:「我注意到近一段時間以來,個別針對中醫藥的極端言論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我來參加這次會議,就是要表明堅定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態度。」「我以為,應該用歷史的眼光、現代的思維,以更寬的視野、從更深的層次看待中醫藥事業的發展。」[4]

  在幾年之內的多次重大決策,說明我國政府對中醫藥事業給予了史無前例的關注,對於中醫遇到的問題,有了清醒的認識,找到了正確的解決途徑。既要把中醫當作一種世界文化遺產來完整地繼承好,又要運用高科技手段,儘快使中醫實現現代化,還要找到一種適合於中醫藥特點的研究評估方法體系。這是一種高瞻遠矚的思路,大規格、大手筆、大智慧,定位準確,內容全面,繼承與創新並舉,是總結了半個世紀中醫發展的經驗教訓而制定的正確方針。隨後,全國許多省市都相繼召開了振興中醫的高規格的大會,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來保證中醫現代化的實現。

  在這種大好形勢下,我們自己,作為具體從事中醫臨床、教育、科研的大多數人,我們該幹什麼?我認為當務之急,是務實,是守本分,是解決極為嚴峻的繼承危機,通過多讀書、多臨床、多研究,把古代中醫積累的寶貴遺產完整地繼承下來,發揚光大。作為個人,要有一手靠中醫辨證論治治病的過硬本事;作為中醫院,要充分體現和發揮中醫的特色和優勢;作為中醫院校,要培養出能看病的鐵桿中醫人才。臨床療效始終是中醫的生命,治不好病,就無法取信於人,沒有一大批能看病的鐵桿中醫,就不能立足於社會。千道理,萬道理,能看好病才是中醫的硬道理。現實情況是:偌大一個中國,偌大一支中醫隊伍,已難找到幾個憑中醫的真本事看好病的中醫了!決非危言聳聽,這正是中醫老前輩痛心疾首之處,這也是老百姓對中醫不滿和失望之處!

  有的人一提到振興中醫,滿腦子裡想的就是去搶科研課題,爭科研經費,要錢買儀器、添設備,擴大中醫院校的招生規模。這種人根本不懂得中醫問題的要害在哪裡,到頭來,錢花光了,政策用完了,仍然出不了人才,出不了成果,又會坑害了中醫事業。中醫幾十年來好不容易才有了今天這種振興的契機,每一個中醫事業的決策者應當有清醒的頭腦,錢不可不要,但要用在刀刃上,要用來進行真正意義的科研、教育、臨床的徹底改革,才能對得起古人和子孫後代!

  有人認為:「看病只是繼承,科研才能創新」,這種觀點已被中醫實踐證明是極端錯誤的。目前大部分中醫科研人員,仍然只具備常規科研方法的素質,大部分中醫科研,仍然只能使用動物實驗、統計學原理等科研方法。這些以還原論為基礎,以「簡單科學」為對象的科研方法,過去幾十年把中醫害得夠慘,不予以改革,還能期待它再出創新成果嗎?而有可能揭示出中醫科學內核的現代科學及其科研方法,20世紀剛從近代科學體系中破繭而出,至今才不過幾十年,其本身也正在不斷發育、完善,這就是為什麼近代科學及其科研方法在當今的各個科學領域仍然廣泛存在,「科學主義」在科學界仍然有一定市場的原因。目前用於中醫的科研標準和科研方法依舊是沿襲西醫的。因此,對於中醫的科研,特別是有關中醫科學原理的探索與揭示,不能寄予太大的希望。在沒有找到適合於中醫的科研方法和評估標準之前,不能再像過去那樣,把大量的科研經費,投入到脫離臨床的中醫理論研究,把是否有「科研課題」、「科研成果」,作為衡量中醫高級人才學術水準的首要標準。廣大中醫科研人員,應當在建立適合於中醫的科研方法和中醫科研成果評估體系方面,大膽探索,努力創新,這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

  1980年,錢學森先生說過一句很有分量的話:中醫「儘管現在還不被人所認識,被現代科學體系所納入,但經過認識和研究,真正變成科學理論,其本身就打破現代科學體系,再前進一步,最後將引起一場科學革命」[5]。中醫作為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的唯一的「活化石」,至今仍屹立於現代社會,至今仍擁有許多優勢,至今仍無法用現代科學講清道理,說明其認識生命和疾病規律的方法,是獨一無二的。它既源於中國的古代科學,又蘊涵著現代科學的許多要素,還可能是通向人類生命科學奧秘的一條古徑與新路。這是一門「複雜性科學」,我們應當慎重以待,決不能夠還像過去那樣用對待「簡單科學」的方法去研究。中醫在實現自身現代化的過程中,也必將對現代科學的發展帶來某些有益的啟示或衝擊,加速現代科學完成其嬗變。

  至於中醫的理論體系和治病原理,可能一時無法用現代科學作出圓滿的解釋,決不要急於作出解答,決不能重複過去的錯誤。故凡是脫離臨床的中醫科研,凡是仍然完全按照西醫的「金標準」所進行的臨床科研,我們宜慎重對待,嚴格把關,寧可「清靜無為」,也勝過於「弄虛作假」!杜絕「科研至上」、「學歷第一」、「文憑第一」的錯誤導向,以看好病為中心,一心務實,中醫的臨床人才始有出頭之日,中醫的臨床水準才能大幅度提高,中醫才能憑其卓越的療效,得到社會的尊重,贏得自己的尊嚴!

  中醫需要繼承,也亟需改革和創新。中藥的劑型早已落後於時代,中藥材的品質一直在下降,對中醫的管理始終是混亂的,大部分中醫院的方向不明確、特色不鮮明,研究中醫的方法體系和評價中醫療效的標準需要重新制定,中醫教育脫離臨床的傾向亟待扭轉等等,這些都需要進行大幅度的改革,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在國家的統籌下,既靠中醫自己,又靠現代科學技術,動員多學科的力量共同參與才能完成。鑒於目前已有的科學水準尚無法揭示中醫的科學原理,我們可以緩一步,先從技術創新著手。例如,運用現代高科技技術,改造傳統製藥工藝,改革中藥的劑型,提高中藥的效價,使中藥的栽培、生產規範化、企業化。將網路技術運用到師承教育中,以彌補現代中醫高等教育臨床實踐不足等等。多方面借助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提升中醫、中藥的品位,儘快實現中醫的現代化、國際化。中醫要利用自己臨床療效的優勢,在治病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從而帶動本學科學術的繁榮,並吸引其他現代相關學科的關注與投入。這些改革的綜合措施一旦實現,必將全面提高中醫治病的療效。治病的療效能夠大大超越古人和今人的水準,就目前來說,即是最好的繼承與創新。

  中醫是中國古代最優秀的文化遺產,振興中醫不僅對於中華文明的崛起和向全世界的傳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於人類衛生健康事業的未來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一切從事中醫、熱愛中醫、熱愛中國文化的人們都應當明白這一點。由於籠罩在中醫頭上的密霧濃雲尚未完全散去,由於中醫事業剛開始從低谷中走出來,解決好繼承與創新、傳統與現代化兩方面的問題,又迫在眉睫,所以我們面臨的任務將十分艱巨。

  國醫大師鄧鐵濤先生說:學中醫,就要做鐵桿中醫!只有熱愛中國、熱愛中華文明的鐵桿中醫,才能夠擔負起繼承發展中醫的歷史使命!

  天正好,路正長,拂去歷史的塵埃,忘卻現實的煩惱,我該上路了!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284448
  • 規格:精裝 / 344頁 / 28 x 38 x 4.8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針灸匠張寶旬食療養生書《對症食療小妙招》 祛除百病吃出健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