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權力與無知:羅洛.梅經典

權力與無知:羅洛.梅經典

Power and Innocence : A Search for the Sources of Violence

  • 定價:350
  • 優惠價:75262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0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探索暴力的根源
暴力和無知有關係嗎?無知必然會埋葬自己嗎?

  「權力是一切生物的根本。尤其是人類,在每次與天、地、人的競爭中,都必須運用權力並面對挑戰的勢力……文明就是這樣的成果之一。」

  但許久以來,多少人假「權力」之名,行「暴力」之實?是其他人遮住眼睛、摀著耳朵假裝看不見、聽不到,還是他們果真無邪、無知甚或無能?

  暴力如此複雜、弔詭、波譎,如何直搗它的核心?

  本書作者羅洛.梅,是二十世紀西方精神醫學界極富盛名的存在主義心理分析大師,又被稱為「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深入探究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揭露權力心理學的重要面向。

  全書由價值的渴求、瘋狂、語言、無能、權力與愛、存在的力量、侵略、戰爭中的狂喜、毀滅與創生的暴力,談到文明需要反叛者、邁向人類新倫理,條分縷析地探索暴力的來源與本質。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羅洛.梅 Rollo May

  美國存在心理學家,1909年生。曾赴希臘三年,任大學英文教席,並隨阿德勒短期研習。返美後,入聯合神學院,與存在主義神學家田立克(Paul Tillich)以師友相交,深受其思想啟迪。

  梅耽讀存在主義宗教思想家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之著作。入懷特學院(White Institute)攻讀精神分析,遇蘇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與佛洛姆(Erich Fromm)等人,最後於 1949年獲得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首位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畢生致力於將存在心理學引入美國,1994年病逝於加州。
 
譯者簡介

朱侃如

  中興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天普大學新聞碩士(主要研究媒體所有權及新聞倫理問題),資深翻譯工作者。譯有《神話的力量》、《坎伯生活美學》、《千面英雄》、《女性主義》、《榮格心靈地圖》、《哭喊神話》、《權力與無知》、《焦慮的意義》等書(以上皆由立緒文化出版)。
 

目錄

第Ⅰ部
第一章 瘋狂與無能
第二章 無知世紀末
第三章 語言:一切的根本

第Ⅱ部
第四章 黑人與無能:莫西荻的一生
第五章 權力的意義
第六章 存在的力量
第七章 侵略
第八章 狂喜與暴力
第九章 解剖暴力

第Ⅲ部
第十章 無知與謀殺
第十一章 反叛者的人道精神
第十二章 邁向新社群
 

導讀

迎向暴力,走出無知──為權力的反叛者塑像╱蔡昌雄


  美國存在心理學家暨心理治療大師羅洛.梅(Rollo May),在一九七二年越戰尾聲,美國國內反戰運動高張之際,推出了這本名為《權力與無知:探索暴力的來源》(Power and Innocence: A Searches for the Sources of Violence)的書,其寫作意圖深受當時時空大環境影響的痕跡,昭然若揭。本書英文版的國會圖書分類項目,除了「暴力」與「侵略性」(aggressiveness)這兩個主題之外,另外還列了「社會歷史(1945- )」(social history)一項,可見本書的整體論述與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七二年這段近三十年的社會脈動,是脫離不了關係的。這是讀者在閱讀本書時首先必須留意的一點。

  心理學家和心理分析師從他熟悉的人類心理剖面和個案身上,感知到社會、文化與歷史等環境脈絡交織下的影響,並因此將他關懷與探索的觸角,延伸到社會心理、政治心理或文化心理的領域去,是很可以理解的事。羅洛.梅的問題探索起點是反映時代特性的暴力現象,以及隱含其中的人類侵略性問題,這在心理學與心理分析的探討中並不陌生,但是作者真正的企圖卻是把討論的層次,拉高到「權力與無知」這個主題上去分析,而這就無可避免地要涉入權力現象分析的諸多領域。

  從常識的觀點出發,我們可能會納悶,身為一位存在心理學家,羅洛.梅如何把權力現象置入我們的實存處境呢?難道他要形塑一套權力心理學嗎?他的權力概念與分析,和政治學、社會學的權力思維有何不同嗎?權力如何與知識有關?是培根所說的「知識即力量」嗎?他的葫蘆裡到底賣的是什麼藥?這些很可能是許多讀者乍見本書書名時,可能會產生的疑惑。

  羅洛.梅完全可以理解這樣的疑惑,也期待這樣的疑惑,因為它反映了我們對暴力與權力的既定看法,也是羅洛.梅致力深掘和顛覆的對象。梅氏認為,權力是生命的根本要素之一,它不僅與個人的權能感、安全感、尊嚴感、價值感等存在範疇的意義密切相關,同時也與個人的人格發展以及社會互動的倫理不可分割。依據作者的看法,我們的問題在於以負面的觀點來看待權力,而且對於暴力現象的產生,只停留在先天論(生物心理觀點)與後天論(社會文化觀點)的表面爭議上;因此,我們便在道德與倫理的層次上,對暴力與權力採取一貫拒斥的態度,甚至呈現出一種天真爛漫的無知形貌。這種虛飾偽善的認識取向與價值判斷,使我們無法觸及暴力與權力經驗的存有論核心與正向價值,以致當代社會普遍瀰漫的暴力問題似乎變得沒有出路,而各種政治與社會倫理的緊張狀態也無法得到紓解。歸根究底,逃避暴力的體驗以及否認暴力帶給我們的內在狂喜,是最需要被挑戰的作為。而迎向暴力與走出無知,則是社會心理療癒的不二法門。

  但是,迎向暴力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難道作者要我們與已然充斥於社會每個角落的暴力現象妥協嗎?這的確不容易說清楚。梅氏在書中提到,一位當時參與示威運動的學生提議去搶電腦,另一位學生則想說:「我這一生就一直想砸爛一部電腦!」當梅氏每次在學校演講中說到這件事時,都會引起學生的笑聲,可見我們樂於抒發「暴力的傾向」。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已經受夠了科技、制度、規範的宰制,我們對此感到憤怒!而當我們以暴力展現憤怒的那一刻,我們似乎才真正在做自己,著實為自己出了一口惡氣!然而,一旦脫離事件現場,要我們承認暴力是快樂的,馬上就便變成了道德上的難題。我個人認為,這個在心理上陡然生出的道德防衛機轉,正是我們突破認識局限和開啟視野的地方。這讓我聯想到兩部以暴力為主軸的電影,兩者間鮮明的對照,生動地側寫出科技社會和暴力與權力之間的關連,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暴力與權力觀點。

  第一部是自一九八○年代即系列開拍的《魔鬼終結者》三部曲,第二部則是新近上映漫畫改編的《綠巨人浩克》。《魔》劇的主要故事情節在敘述,來自未來機器統治時代的機器人,被派來終結代表人性的反抗軍領袖,而雙方一連串的阻殺與保護行動,不僅營造了暴力電影引人入勝的激越氛圍,同時也表達了人類被科技宰制與壓迫的窘境,因為人性與世界的安危和存亡,竟微弱地繫乎一人之身!其實,觀眾被電影虛擬的暴力時空敘事激起熱情,如癡如醉,最主要還是機器與人性對抗所喚起的生命掙扎所致,但是《魔》劇終局卻以人類核子毀滅的悲劇收場,不能不說是心理恐懼科技戰勝人類的反映。但是該劇僅止於此,就像其他多如牛毛的現代暴力電影一樣,除了間接透露了暴力帶給人類的狂喜經驗之外,就再無其他暴力課題的深刻反省空間了。於是,我們依然困在潛意識喜歡暴力,卻有意識地否定暴力的虛偽兩難中。

  《綠》劇則不然。主角浩克是一位典型的生化科學家,冷靜理性得近乎完美,從來不會顯現出自己的情緒來,但是一次實驗室的意外,卻讓他發現了自己與生俱來的超能力;他越是憤怒能力越強,而且從中徹底體驗到孤獨、自由、解脫與狂喜的人生況味。與《魔》劇不同的是,故事主人翁浩克的憤怒,是可以衝破機器、制度與規範等一切人類束縛與框限的,但是他的人性掙扎反而更趨深刻;他必須修補自己兒時的創傷記憶,洗淨父子間糾纏多年的複雜情結,也要把超能的自己重新放回到這個因恐懼而不能接受他的社會裡去。凡此種種,正凸顯出科技、暴力、權力與人性之間辯證發展的特質。換言之,科技並沒有征服人類,反而使主體在矛盾衝突的暴力戰場中,自覺到超越善惡渾沌間的良知,從而走向自己的靈性試煉之路。羅洛.梅為我們指出的權力體驗與超越之道,也盡在其中。而這個徹底面對暴力經驗挑戰的完美人格典範,是個怎樣的形貌呢?我體察作者字裡行間的深意,認為就是所謂的「權力的反叛者」。這是怎麼回事?以上不是才說要迎向暴力嗎?怎麼忽然又要反叛暴力源頭的權力呢?說明個中的原由,對於了解「走出無知」這個主題的意涵固然十分關鍵,但是說理的難度則更甚一層。從前面的解釋中,我們已經初步了解作者所謂無知的第一層意義;也就是與暴力劃清界線、故作天真、冷漠以對的生活態度。這顯現個人框限在自我中心的困局中,對於暴力與權力隱含的「我群狀態」(We-ness)或個人與他者世界的「共命連結」(solidality),缺乏真切的體認與面對的存在勇氣。至於無知的第二層意義,我個人認為(作者沒有直接觸及),則是指整合暴力這個他者所需辯證知識的欠缺;而這也正是反叛者的挑戰所在。

  羅洛.梅在書中清楚地區分了革命者與反叛者的不同,前者致力於外部權力條件的改變如推翻政府等,後者則把焦點放在權力內在條件的轉化功夫上。從梅氏的存在分析觀點而言,這裡所謂的內在條件指的是,存有在面對永恆虛無時的張力,或是道德論中善惡共存的實相體認。羅洛.梅引述亞瑟.米勒的話說得好,人類在邪惡中發現了自己的共謀;革命者對此渾然不覺,只求改變現狀取而代之,但是反叛者則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反對的社會文化,也是孕育塑造今日自己現有一切的根源,所以他尋求的是社會良知的覺察與改革。例如奴隸制度不能因為奴隸以暴力除去主人後便消失,因為主人也是奴隸制度的受害者,支撐制度本身的存有狀態才是需要著力的地方,而這也是走出無知的終極出路。像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金恩博士和印度聖雄甘地等人,都是反叛者精神的具體化現。從另一個角度說,權力不是讓人「擁有的」,雖然擁有也是經驗它的方式之一;它毋寧是一種「存有的」召喚,讓自己徹底地開放,去經驗生命的一切可能。這就是反叛者細膩反叛權力的方式;他們是健全社會所不可或缺的良心。

  梅氏基於以上由暴力分析引申出來的權力與無知觀點,應用討論了相當廣泛的社會議題,如家庭暴力、藥物成癮、黑人暴力、越戰、反戰示威、奴隸制度、權力體制、警察暴力、媒體溝通、知識分子與權力等,幾乎無所不包。他同時非常細緻地把不同層次的暴力經驗,以及不同種類的權力加以區分,並從生活實例中旁徵博引,以引領讀者在這個集孤寂、無能、瘋狂、冷漠於一身的時代,徹底省思暴力現象背後所透露的解脫訊息。筆者個人忝為現代社會學術體制中的一員,對於作者提到知識分子圈內虛假的權力態度,頗有深刻的體會與共鳴。我相信讀者也都能在書中,各自找到與自己相關的議題和反省空間。

  我十分欣賞羅洛.梅在書末結尾的那句話,「人生不是脫離惡,才成就善,而是雖然有惡,依然為善。」我認為,這是主體精神昇華的產物,也是存在心理分析為這個暴力充斥的社會,所指引的一條權力解脫之道。畢竟,權力的知識不是身外之物,我們只有像卡繆所說,「活在問題的當下」,才有可能「活出答案來」!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600688
  • 叢書系列:新世紀叢書.心靈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5 x 21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瘋狂與無能
Madness and Powerlessness
 
找到生命,便找到權力的意志(will to power)。──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權力是一切生物的根本。尤其是人類,數十億年前被拋到這荒瘠的地球表面上,期待存活,也必須求生;他們在每次與天地人群的競爭中,都必須運用權力並面對挑戰的勢力。雖然人類自始以來就感到不安,被局限與脆弱摧折、被疾病侵擾,最終被死亡擊倒,但是卻反而因此肯定了自己的創造力。文明就是這樣的成果之一。
 
我不把權力看成是用來屈辱他人或用到敵人身上的字詞,而是把它當成對生命過程的基本面向的描述。它與生命本身不能劃上等號;人類存在的內涵遠甚於此──諸如好奇、關愛與創意等,也許在一般情況下的確與權力有關,但其本身卻不應被稱為權力。但是,如果我們忽略權力這個因素,像平日那樣反抗濫用權力造成的毀滅性後果的話,我們便會失去做人的基本價值。
 
請承認我們個人是無能的──我們無法影響他人,我們無足輕重,我們父母一生信奉不渝的價值對我們毫無意義,我們像奧登(W. H. Auden)筆下「『無名的他者』」那樣,對他人和自己都不值一文──真是情何以堪。過去四十年來,關於個人能力與潛能的言論是這樣地多,但是對於個人具有在心理與政治上改變現況能力的信心卻是少得可憐。這類言談至少有一部分是基於補償心理所顯現的症狀,因為我們不安地發覺到自己的權力喪失了。
 
因此,在人類認為以按鈕的方式便可將地球毀滅的過渡年代裡,有人會提議人類放棄此一恐怖的實驗,是可以理解的。克拉克醫師(Dr. Kenneth B. Clark)在美國心理學會會長的就職典禮中論證說:在我們身處的時代中,要信任個人的心情與選擇,是太危險的事了。……我們不再能掌控當權者,因此必須靠鎮定劑來控制我們的領袖。」慮及克拉克熟知紐約哈林區及黑人族裔的無力感才有此提議的背景,我們可以同情他的絕望論調。但是我們不能不了解,當化學藥物立意要治療當代人的侵略性,並發展其「合群」人格時,卻發現藥物的使用與人格的萎靡以及個人責任感的消失,是息息相關的,讀來怎不令人沈痛。這樣的改變實際上意味著人性正逐漸喪失。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1世紀的人生難題,線上解憂價,單本88折,二本8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