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找回以「人」為本的大街小巷,創造人與人的互動連結

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找回以「人」為本的大街小巷,創造人與人的互動連結

Happy City: Transforming Our Lives Through Urban Design

  • 定價:520
  • 優惠價:79410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09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 蟬連亞馬遜都市發展∕都市經濟∕城市規畫排行榜
★ 作者蒙哥馬利特別為台灣版新增亞洲案例

 
好的城市設計讓你心情上天堂,
不好的城市設計讓你心情住牢房!

  為何生活在都會裡心情會這麼煩躁?人口太稠密?錯!路邊的攤販太多?錯!因為現代城市的設計就不是要讓你過得好!

  以下這些人應該要出來負責:
  ‧讓車子時速能超過40公里的車商
  ‧主張「車子最大」的道路規畫者
  ‧建築蓋得超密,害陽光無法照到街道上的建商
  ‧硬把都市蓋成棋盤狀,結果沒留任何綠地給市民的政府
  ‧以為要「空間」就得搬去郊區的都市規畫師
  ‧因為財務危機,就把公車班次減少的公車處
  ‧把商場蓋在市郊,害你得浪費油開車大老遠去購物的零售商

  這些設計讓我們以為生活要過得好,就得遠離都市、搬去郊區:於是我們的道路越蓋越筆直(撞死的行人也越來越多)、住宅區離市中心越來越遠(想購物?要上班?先開一小時車再說)、「路」變成車子走的而非人走的(去哪裡都得開車,所以我們越來越胖)、土地都蓋高樓大廈不見綠地(想去公園玩耍?對不起,你得開車去那個超遠的森林公園)、與鄰居完全沒有互動,不認識彼此。

  長期投入城市規畫的得獎記者查爾斯‧蒙哥馬利,透過大量的追蹤訪談,結合環境心理學、行為經濟學等,將影響人快樂/不快樂的元素融合為一個個小故事以及妙味橫生的心理學研究,抽絲剝繭現代都市規畫的利弊,以及我們該如何追求更舒適的居所。他以巴黎、波哥大、紐約、溫哥華等地為例,指出快樂城市應該有充足的人口、完善的大眾運輸、車流量越低越好、道路以步行為主,而每個路口都要一片綠地,並有充足空間讓市民彼此交流。

本書特色

  ★ 作者為台灣版新增亞洲案例
  ★ 蟬連亞馬遜都市發展、都市經濟、城市規畫分類榜
  ★ 榮獲2014年羅伯布魯斯獎,並入圍查爾斯泰勒非文學獎與其他獎項
  ★ 以一個個故事為例,陳述快樂城市所需具備的元素
  ★ 從政策、規畫、設計、管理各種角度,點出都市規畫的重要性
  ★ 融合大量訪談、行為經濟學、環境心理學等,抽絲剝繭快樂的成因
  ★ 提供給所有都市規畫者、官員以及社會人士的重要參考

名人推薦

  這是本通俗易懂、譯文活潑的書。基本上是對以美國為代表的汽車社會及其都市規畫的反思,當然全球許多現代大都會也效顰發展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現代都會人的生活、生命因而走上一條看似理性、效率、繁榮、美觀的康莊,但作者卻一層一層的撥開那些混沌、浪費、貧乏、醜陋的迷障。作者進一步指出現代城市讓人無法快樂的本質,甚至從許多不同發展程度的社會,以政策、規畫、設計、管理各種角度,舉出一些打開城市快樂天窗的案例。這樣的另類書籍,對於從事都市規畫、設計的專業者,以及制定都市發展政策的政客、官員,甚至是社會各界人士,應該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________孔憲法,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系主任

  「《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不只是讀得下去而已,它會讓你放不下手、讓你感覺被狠狠電擊。我們想問而一直不敢問的問題,這本書都幫你提了。你生活的社區,有讓你覺得開心嗎?這不是個蠢問題。蒙哥馬利鼓勵人當問則問,不用等批准,該思考就思考,不許無腦。」_______艾稜‧埃倫哈特(Alan Ehrenhalt),《紐約時報》書評

  「經過滴水不漏的研究,查爾斯‧蒙哥馬利說了個精采的故事。如果故事的橫軸是都市史的用力回顧與幸福科學的細細爬梳,那縱軸就是切身的故事與第一手的證詞,如此交織出的文字即便處理的是理解都會脈動的使命,你依舊能在其中感受到豐足的人性。讓人看完會蠢蠢欲動,驚覺改變城市的力量掌握在自己手中。」_______瑪麗亞,尼卡諾(Maria Nicanor),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建築與都市主義副策展員(Associate Curator)

  「查爾斯‧蒙哥馬利只想說一件事:要拯救地球於末世,我們當務之急就是要過得開心,而人要過得開心代表一件事情,那就是我們的城市必須令人開心。《快樂城市》寫的是都市設計,但其訴求的不只是專業人士,而是每一個希望城市能脫胎換骨,每一個不只是嘴砲,而是真的想做點什麼讓生活變好的寶寶。」_______賈瑞特‧渥克(Jarrett Walker),《人類與公共運輸》(Human Transit)作者

  有哏,有學問,天不怕地不怕的查爾斯‧蒙哥馬利結合了強大的「報導力」與突破框架的思考模式,探究了何以上世紀最具代表性的人類作品──超大型城市──讓人覺得寒毛直豎外加冷冷冰冰。改造城市,讓城市找回永續性、創新與人類所需的「幸福」溫度,乍聽至下或許陳義過高,但查爾斯‧蒙哥馬利搭起了願景與論述。他建構理論時用上了活生生的人,跟你我都不陌生的一草一木……城市的哲學,就是存在的哲學──這是都市設計的至高境界。」_______希拉蕊‧威斯頓非文學獎決選評審委員

  「《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是令人陶醉的閱讀經驗:這是場令人眼界大開、心曠神怡、值回票價約會,作者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帶我們走遍人類都市景觀中的至善與缺陷。美麗的都會,就在查爾斯‧蒙哥馬利手指的那個方位。」_______安德魯‧布蘭姆(Andrew Blum),《網路到底在哪裡》(Tubes)作者

  「讀完《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之後,你看待、體驗與感受居住地會是完全不同的心境。我們共同的都市願景,從未出落得如此充滿希望與正向的能量。作者藉科學之力點出了早在我們內心蠢蠢欲動的常識:打造一座座美好城市,就是這顆地球的救贖,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救贖。」_______勞勃‧哈蒙(Robert Hammond),紐約高線公園之友的共同創辦人

  「出奇精彩、文情並茂,不容錯過的佳作。查爾斯‧蒙哥馬利以滿滿的巧思,帶領我們直擊被財富、名車與物質生活所遮蔽的真相。拿開眼前的業障,人類生活、工作與放鬆的棲息地,城市,會從此不一樣。」________鈴木大衛(David Suzuki),加拿大廣播公司(CBC)「萬物本質」(The Nature of Things)節目主持人,鈴木大衛基金會之共同創辦人

  「簡單講,哇嗚,我還以為我全知全能,但顯然我太自以為是了。在呼應城市對行人友善可創造經濟、健康與環保效益的同時,我一直刻意避開「幸福」的概念,我總覺得幸福太過虛無飄渺,討論不出什麼東西來。但感謝老天爺,讚美老天爺,感謝查爾斯‧蒙哥馬利用勇氣跟專業指正我的盲點。所有答案,都在這本精彩好看的書裡面。_______傑夫‧史派克(Jeff Speck),《能走路的城市》(Walkable City)作者

  「關於都市生活的心理層面,查爾斯‧蒙哥馬利的書寫兼具機鋒與博學,市民與規畫者看了都能睜開雙眼。《快樂城市》會揪住你的衣領搖醒你,讓你對環境中理所當然的東西產生質疑;這本書讓你明瞭讓城市變好是我們的責任,也朝我們該行的道路掛上一盞明燈。_______尼可拉斯‧亨佛瑞(Nicholas Humphrey),著有《靈魂之塵》(Soul Dust)

  「我以為身在紐約,快樂城市就在我的腳下,但因為查爾斯‧蒙哥馬利,我才驚覺不分男女老少,幸福的天花板其實很高,重點是我們得去思考人生何以美好。突然之間,怎樣讓無數人幸福起來變成我滿腦所想,這書太狂!_______蘭諾‧史坎納茲(Lenore Skenazy),《學會放手,孩子更獨立》(Free-Range Kids)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查爾斯‧蒙哥馬利Charles Montgomery


  一九六八年出生於北溫哥華,一九九一年畢業於維多利亞大學地理系。他是一位屢獲殊榮的作家,亦是著名的都市規畫師,在加拿大、美國、英國都有開設關於都市規畫的課程,並運用心理學、行為經濟學,建築和都市規畫的專業,與BMW古根漢實驗室和溫哥華博物館合作,致力於社會實驗,幫助城市居民改變彼此以及他們與城市之間的關係。著有《最後的天堂》(The Last Heathen),並以此書獲二○○五年查爾斯‧泰勒獎(Charles Taylor Prize),新書《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獲加拿大羅伯布魯斯(Robert Bruss )房地產書獎,並入選希拉蕊.溫斯頓非文學獎、Shaughnessy Cohen 政治寫作獎等。

  關於他的「快樂城市」實驗,請見thehappycitylab.com/

譯者簡介

鄭煥昇


  教育界的逃兵,翻譯的志願役,喜歡看書、堆書的譯者。譯有:《地圖上不存在的國家》、《跟任何人都可以聊得來》、《勇氣的力量》等譯作。

  賜教信箱:huansheng.cheng@gmail.com
 

目錄

推薦序    打造快樂城市由你我做起   / 李永展

第一章   快樂的市長
第二章   追求幸福,是都市存在的初衷
第三章   (崩壞的)社會現場
第四章   回首來時路
第五章   誤會大了
第六章   過來一點嘛
第七章   分享的快樂,勝過獨自擁有
第八章   汽車之城(上):移動篇
第九章   汽車之城(下):自由
第十章   城市為誰而生?──在城市中實踐平等
第十一章   環環相扣,與乾淨地球共存共榮
第十二章   讓蔓延區改頭換面,不再空白一片
第十三章   拯救城市,就是拯救自己
結語   開始,就趁現在

致謝

 
 

推薦序

打造快樂城市由你我做起/李永展(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第五任理事長)


  你想知道每個人平均的步幅是多少公尺?你想知道紐約市民每人平均花在上班來回的時間有多久?倫敦市民呢?東京市民呢?你想知道全美國油錢花費最高的城市是那個城市(不是大部分讀者以為的紐約)?全球第一個倡議土地使用分區管制的是那個城市?全球第一個把公共自行車納入正式運輸體系的是那個城市?全美國人均餐廳數前三名是那三個城市?

  另外,你想知道地板族、社交貧血、溫哥華主義、眾人撤守的空間、N街共同住宅、異方差、綠浪、巴黎海灘、自行車超級高速公路、廢渣地景、市/住民、龐氏騙局、麥克屋、城市修復、蔓延修繕、孤獨的地理等看似陌生卻很重要的觀念嗎?

  而空間專業的理論概念,例如緊湊城市、離散城市、混合使用、都會填充、包容性分區管制、都市成長邊界;環境心理學的理論概念,例如注意力、歸屬感、心理地圖、地點效應、反社交空間、過載理論;綠色都市主義的理論概念,例如人均碳足跡、BedZED、吾納夫「分享空間」運動、享樂的永續性、溫哥華「村子」的「汙水廢熱回收系統」等內容是什麼?

  然後,你知不知道,走路、散步,效果就跟吃藥一樣,而且還是踏出幾步就開始作用的特效藥嗎?你知不知道車輛的引擎幾乎可確定是每人每英里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的第一名嗎?你知不知道紐約市的街道面積超過紐約市土地的四分之一嗎?

  還有一些我們不知道的驚悚數據:二○一一年一個四口之家平均的交通支出超過繳稅與看病的總和;汽車造成的汙染會轉化為額外數百億美元的醫療費用;車禍的生命財產損失累計高達一年一千八百億美元;全美花在用車把小孩載到學校的預算,一學年高達約六千億台幣,相當於每位學生約兩萬四千五百台幣;兩三層樓的低矮混用建物每英畝的稅收是大賣場開發案的十倍;以每百萬美元的營收而言,舊金山在地企業創造出幾乎是全國連鎖店兩倍的工作機會;到二○三○年,亞特蘭大都會區每五位居民就有一位會超過六十歲;全美平均每台車輛能分到八個停車位;要比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歐洲跟北美加起來還比不過一個中國。

  此外,空間專業領域經常探討的案例在書中也有不少著墨,例如韓國首爾清溪川透過李明博市長及眾人的努力,形成一條有草原、蘆葦、別有洞天的私房景點;紐約市高線公園原本是退役的高架鐵軌,近年來被打造成曼哈頓西城的線形公園;林肯表演藝術中心在校園內的新餐廳,創造出一個綠色的坡面;三十三幢「普魯伊特-伊戈」公寓最後被炸掉;哥本哈根的北橋公園是測試「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激進實驗。

  還有更多批判性及反思性的數據,可提供台灣城市相當好的借鏡,例如:
「倫敦中心區的綠地如果平均去除,每個人可以分到二十七平方公尺,幾乎比溫哥華還多三分之一」──台灣的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到五平方公尺,不只缺大型公園,也缺小型綠地,「美國城市很多既公又私、不公不私的開放空間(也就是容積獎勵廣場)可以說對人並不友善到簡直是想拒人於千里之外」──台灣也一樣。

  「快捷巴士站除設有可以遮風擋雨的座位區,還在入口處加裝了顯眼的螢幕,上面清楚地顯示著下班車跟下下班車還有多久會到」──台灣愈來愈多城市也有這種設置,的確可減緩乘客等車的焦慮感。

  「民間的軟體公司已經開發出了幾十種手機app供人查詢即時的系統資訊」──台灣許多城市也有不少類似的app供人查詢。

  「如果地球上每個人都過得像巴黎人,那我們可能要三個地球才夠供應人類需要的能源、物料與垃圾場,而巴黎人的足跡大小還只是美國人的三分之一。可見美國人的足跡會更大」──台灣的生態足跡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

  「溫哥華市府正在評估市區停車塔可以如何變更利用。其中一座立體停車場的頂層將重新規劃成都市農場」──台灣各地正在大力推動田園城市。

  「巴黎的Vélib’使用者間已經出現了一種默契是會在還車的時候把座椅轉成橫的,意思是這台車壞了別借,硬騎會出問題」──台灣有公共自行車系統的城市也是如此!

  「都把社區的公園給圍起來,好讓社會底層的民眾不得其門而入」──台灣也有類似的「門禁社區」(gated community)。

  「另外一部分的問題是紐約市著名的高線公園就像引線一樣引爆了沿線的都市更新,結果公園走路五分鐘內的房價在二○○九年(公園開幕)的前後八年內翻漲超過一倍」──這種高房價及「仕紳化」(gentrification)現象在台灣也愈來愈明顯。

  「馬里蘭州的蒙哥馬利(「富郡」)通過了單行法規定郡內每個新設的村鎮市,都必須提供百分之十五的住處給中低收入者,如此在郡內就業的民眾便能真正在當地生活」──台灣社會住宅/公共住宅的本意正是如此。

  這麼多的新知及經驗都可在本書獲得!簡單來說,《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是一本既通俗又專業的科普書。作者查爾斯‧蒙哥馬利於前年出版《打造快樂城市》,今年我讀完原文書後,正巧時報出版社找我幫忙寫序,我一口答應。主要原因是本書作者真的對「快樂城市」的內容做了很多功課,而且書寫方式深入淺出,不只讓本書成為一般民眾想知道如何打造快樂城市的入門書,也可提供建築、都計、景觀等空間專業理論分析及實證研究的參考。

  很巧的是,書中談到的不少人事物都是我在美國密西根大學攻讀環境規劃博士時修過課或讀過文獻的真實體驗。例如,書中提到史蒂芬與瑞秋‧卡普蘭夫婦的「注意力」,他們夫妻倆上課時經常提到人腦容量其實相當有限,在短時間內通常只能容納5 ± 2種資訊,也就是3 - 7種資訊;換句話說,對專業者而言,他們可以記住7點以上的資訊,但對初學者而言,能記住3點便很厲害了。所以我修了他們夫妻的三堂課都沒有任何考試,只要求在期初、期中、期末時各交一張A4單面的小論文,小論文必須以5 ± 2的觀點說明想表達的內容,其實這種小論文遠比一般考試或碩博士論文還難,不過倒是能反思真實世界經常須在短時間內精準且精簡地表達自己想法的挑戰。

  作者在書中提到「注意力」,讓我回想到在課堂上與史蒂芬‧卡普蘭討論到主動的與被動的注意力是可以互用的,例如,如果在球場上只是放空地在場外觀賞,那大部分使用的是被動的注意力(也就是純欣賞球賽),但如果你特別關注某個球員的表現,目光隨時釘著那個球員,那你便是在應用主動的注意力來觀察他/她的一舉一動。

  書中提到的新都市主義(New Urbanism)倡議者雷昂‧克利爾(Leon Krier),更是我剛到密西根大學時,建築規劃學院在Rackham Graduate School舉辦大師專題講座時,在爆滿的演講廳聆聽大師級的克利爾詮釋他主張的新都市主義。攻讀博士時我同時也唸了建築系的都市設計碩士班,在都市設計理論課程上不只閱讀了他的教科書,都市設計實務操作時,剛好利用本書第十二章提到的臨海觀光市鎮西塞德(Seaside)作為基地,在西塞德東北方進行新都市主義的都市設計演練,這堂課的參考書剛好也是作者提到的杜瓦尼‧普拉特-載柏克(DPZ)事務所的「智慧法條」都市設計準則,也深深體會到杜瓦尼要打破傳統分區管制僵硬手法的用心。

  西塞德是1998年電影《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的拍攝地,除了都市設計實務的基地剛好坐落於此,我回台任教後,曾經利用到佛州奧蘭多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後,專程開車前往參訪,感受更是真實。西塞德試圖打破美國傳統郊區化的都市蔓延窘困,但由於地處郊區,即便社區內的設計採用傳統的步行街區手法,但居民大部分仍以退休族為主,缺乏社會不同年齡層的多元互動,因此不是解決都市蔓延的最佳方案,不過,誠如作者指出的,西塞德的最重要貢獻是在挑戰土地使用分區管制的僵硬法條及不具人性尺度的都市設計準則。

  作者也引用了數個知名大師的著作來支持他的論點,包括已故的都市主義者珍‧傑可布斯(Jane Jacobs)指出,一九六○年代格林威治村街道之所以友善而安全,是因為這些街坊為眾人共享,她也寫到在擁擠的人行道上,行人會邊進行眼神接觸邊繞著找出自己的路,就像在跳芭蕾舞,這些特質就是作者引用克里斯多弗‧亞歷山大在《建築的永恆之道》所指出的「不知名的特質」。

  作者一再提醒我們,城市的設計是一個途徑,特定的生活方式才是目的;城市可以反映出所有人心中那個最好的自己;城市可以是我們希望它是的任何東西。作者從希臘雅典談到羅馬,利用西方城市發展史中的兩種公共廣場作為鮮明的對比;雅典的「阿哥拉」(廣場)之於羅馬的「議事廣場」(forum),作者認為,「如果說雅典的哲學家曾經宣揚過城邦生活的精神層面與價值,那羅馬人則是慢慢唾棄了城市的生活」!

  作者接著犀利批判現代城市過度注重汽車運輸及其衍生的城市漫延惡化現象──「郊區蔓延」作為北美(以及許多國家)最具代表性的都會發展樣貌,其濫觴多少可回溯到法蘭克‧洛伊德‧萊特視如己出,同時也在美國人心田上生出根來的獨立與自由觀念;如果說擁擠的市區是都市重劃、立法與遊說出來的結果,那都市蔓延的區域也絲毫不遑多讓。都市蔓延不是自然的發展,而是人為的設計;它不只危害到地球的健康,也不利於我們下一代的幸福。

  至於郊區蔓延所造成的「非城市」(non-city)雛型長得什麼模樣,其實就是睡城(exurbs)、超大型商城(megamall)、邊緣城市及離散城市(dispersed city);這些都是邊緣化的卧房市鎮(bed town),因此,作者一再提醒我們,離散的生活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正全面性、系統性地改變我們的人際關係。

  我們必須清楚地認知到城市不該只被當成是創造財富的引擎,城市還得是增進眾人福祉的人造體系;城市也要建立起面對經濟與環境衝擊的韌性。還好愈來愈多城市開始瞭解到提升生活品質跟減少環境足跡是兩個互補而非互斥的目標,而幾乎所有連結到快樂都市主義的政策手段,都會同時影響到所屬城市的環境足跡,乃至於同樣不容耽擱的經濟與財政健康問題。

  誠如作者說的,土地利用、能源、碳排放與任何一件事情的代價之間,都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聯,而人類面對氣候變遷與資源耗竭的孿生危機,首當其衝的就是都市。因此,永續城市必須拉近人與人的距離,必須鼓勵人選擇有效率的移動,必須滿足人對於感官享受的要求,必須讓人衷心感到喜悅而不損及環境分毫。

  最後,作者在「結語」引用了大衛‧哈維(David Harvey)的名言:「有權在城市生活,不只代表人有權利用都市的資源:住在城市代表我們有權經由改變城市來改變自己」。城市必須先尊重人,才能期待公民禮尚往來;城市要有能力給每個人一點東西,其建立就一定要所有人一起參與;對城市有一分權利,不能單純解讀為造訪城市的權利,也不能想成是對傳統城市的回歸。這只能是一種脫胎換骨的權利,一種在都會生活的權利,這權利就只能這麼擬定。

  易言之,只有透過改變你我所在的城市,讓它成為快樂的城市,我們才能因此獲得心靈及視野的解脫,從而建構一個嶄新而快活的自己。也惟有此,我們才能成為昂希‧列斐伏爾所說的「市/住民」以及馬克‧雷克曼所說的「村民」,然後從這些基礎逐步擴大到社區/社群:最後成為建構公民社會的先鋒。《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正是一本引領我們朝此方向邁進的書,值得大力推薦。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368177
  • 叢書系列:EARTH
  • 規格:平裝 / 448頁 / 25k正 / 14.8 x 21 x 2.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書籍延伸內容

書展活動

 

內容連載

回到現代主義的過去走一圈,與現實脫節的環境會對社交性造成多大的衝擊,便可不證自明。翻找極端現代主義裡最一敗塗地的代表性案例,不容我們錯過的一個極品是日裔美籍的山崎實(Minoru Yamasaki)於一九五○年代建於聖路易、那一組三十三幢的「普魯伊特-伊戈」(Pruitt-Igoe)公寓。這個建案的初衷,是要在汪洋般的「草坪海」中蓋起嶄新而整齊的一落落公寓來取代原本破落的排屋,藉此讓市中心這貧困社區的榮景能夠恢復。山崎的建築示意圖裡有母親與孩子在公共的藝廊裡遊憩,在彷彿公園般的中庭空間嬉戲,但實際蓋好後的社區名聲卻繞著髒亂、破壞、吸毒與有安全之虞打轉而不堪聞問。建築物之間的草坪大歸大,卻沒有人敢踏,因為住在這的人都覺得害怕。
 
建築師奧斯卡‧紐曼(Oscar Newman)曾在「普魯伊特-伊戈」爛到一個極致的期間去走訪,而他發現社區的格局設計直接塑造了居民的心理健康光景:「各層樓梯間的迴轉空間如果只由兩家人共用,那維護的狀況就相當理想,但由二十戶共用的走廊,乃至於多達一百五十戶共用的大廳、電梯與樓梯,狀況就只能說是慘不忍睹──這些公設完全激不起居民的身分認同,甚至會使人因為控制不了環境而產生無力感。」在這些樓房的公用露台上,在棟與棟之間那陽春至極的廣大空間中,紐曼觀察到一種因為他而變得有名的「社區失能」,叫作「眾人撤守的空間」(indefensible space)。遇到人對公共空間沒有歸屬感,覺得公設的所有權不在自己身上的時候,垃圾就會開始堆積、破壞橫生,而毒販也會開始在此出沒。歲月流轉,二十年過去,「普魯伊特-伊戈」有多達三分之二的單位數遭到棄置。先天不良的「普魯伊特-伊戈」有貧窮與管理不當的問題,這是事實,但後天的格局設計也絕對是共犯:「普魯伊特-伊戈」的崩壞與對街的排屋社區形成強烈的對比。對面的居民有著類似的社經背景,但他們卻成功地在同一個二十年裡守護住自己的家園。一九七二年,聖路易住房管理局(St. Louis Housing Authority)出手炸掉了普魯伊特-伊戈公寓。

會員評鑑

3.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3.5
|
2021/06/09
是本內容很好的書,但不喜歡譯者那種不恰當的幽默,猶如網民腔調般的、帶著嘲諷意味的翻譯風格,好端端一本正經的書,都不知道譯者自己在嗨甚麼,硬給原作者套上一個不實的形象。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現代出版,由此開始。商務印書館暢銷展,精選滿888現折88。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