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為何受苦:生命無理時,找到意義與安慰

為何受苦:生命無理時,找到意義與安慰

Why suffering?: Finding Meaning and Comfort When Life Doesn’t Make Sense

  • 定價:320
  • 優惠價:928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7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為什麼慈愛又有能力的神
  允許這麼多疼痛與苦難?

  「基督教的信息遠高過任何其他對疼痛與受苦的教導,也超越對此問題的其他任何答案。理性的答案很重要,但單有理智無法幫助我們越過疼痛與受苦的地雷區;其他的世界觀也提供理性的答案,但唯有基督教所提的答案是一個人。

  本書從基督教的資源提供了廣泛的回應,可以幫助我們回答「為何受苦?」的問題。這些回應的力道在於不是互相對立攻擊,而是欣賞彼此集合起來的力量,並且認知苦難的挑戰對每人各自不同,因此回應必須多元化,才能為每個特別的情況帶來意義與安慰;而最重要的,是給每個個人意義與安慰。
 
  想法本身不能帶來長久的意義、安慰或盼望,惟有活生生的人可以。我們提出的每個回應,其核心都是與神建立有自由能進入並有能力活出的關係;惟有此關係才能提供人豐盛的生命。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拉維‧撒迦利亞 (Ravi Zacharias)


  拉維‧撒迦利亞博士是拉維‧撒迦利亞國際事工(Ravi Zacharias International Ministries)的創辦人與總裁。
  
  拉維‧撒迦利亞國際事工的總部位於美國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其辦公室遍及加拿大、香港、印度、新加坡、英國、澳洲、南非、西班牙和土耳其。

  撒迦利亞博士與妻子瑪珥吉(Margie)育有三位子女,皆已成年。

  著作極豐,包含《如果沒有神?》  (Can Man Live Without God) 與 《為何須邀耶穌》(暫譯) (Why Jesus?)

文生‧威泰爾 (Vince Vitale)

  文生‧威泰爾博士出生於紐約市,在上一代才脫離黑手黨的家庭長大,於普林斯頓大學讀哲學時,意外信主。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文生開始研究惡的問題,發展出一種新回應。

  目前任教於牛津大學的威克里夫講堂,是牛津中心的基督教護教學資深導師,也是拉維‧撒迦利亞國際事工的講員。

譯者簡介

顧美芬


  目前是信神、華神、客神的兼任老師。
  台大商學士,南加大企管碩士,信神道學碩士,路德神學研究所進修。
  喜愛寫作與教導主日學。
 

目錄

獻 詞/3
推薦序 天問.問天/6
推薦序 神同在/9

Chapter 1 問題所在/13
■ 拉維˙撒迦利亞

Chapter 2 以自由作回應/47
■ 拉維˙撒迦利亞

Chapter 3 以恩典作回應/81
■ 文生˙威泰爾

Chapter 4 十架上的回應/107
■ 文生˙威泰爾

Chapter 5 其他回應:佛教、伊斯蘭教、自然主義/135
■ 拉維˙撒迦利亞

Chapter 6 道德的回應/179
■ 拉維˙撒迦利亞

Chapter 7 盼望的回應/207
■ 文生˙威泰爾

Chapter 8 上帝的各種回應/241
■ 文生˙威泰爾

感謝/271
註記/275
 

推薦序  

  天問. 問天     受苦的人,心中充滿情緒,整個人進入天搖地動的生命處境中,一切都成了不確定,一切都成了問題。

  屈原的《天問》,出於他憂國之苦,總共一百八十七組對句,共問了一百七十個問題。從太古之初,萬物如何生成流傳?直問到為何弒君者,卻能以忠名顯揚於世?這些都是難以回答的問題。

  聖經中,約伯遭受了在一日之內家財全失、子女喪盡的大苦,不久後又遭受全身毒瘡齊發,臥立難安之苦,只能坐在爐灰中,嘆息堅忍。三位朋友遠道前來關心,起初只耐心陪伴,一連七天不發一言,但當約伯發出感嘆之天問時,同伴們卻也忍不住發表了他們的受苦神學,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引得約伯問了更多問題。約伯大約發出了一百一十三個問題。 但最後上帝並不直接回答約伯的問題, 反倒又問了約伯八十五個問題。

  為何受苦?受苦的問題,對任何人都是難題。對基督徒而言,這難題又是難上加難,因為我們信的是全能又慈愛的上帝。如果不是基督徒,受苦就問「天」吧。但「天」是什麼?是命運?是自然?祂不見得是慈愛的,那我也就只好認命了。祂不見得是全能的,祂幫不上忙,我也無法強求了。但基督徒信的卻是慈愛又全能的上帝,祂掌管一切,祂又說祂愛世人,那麼為什麼世上會有苦難?更難過的問題是:上帝為何這樣對我?

譚國才 牧師
Ph. D., Southwest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USA
台灣浸會神學院助理教授

推薦序   

神同在


  痛苦是人必有的經歷。所有新生兒都是哭著來到這個冷漠的世界,即使不哭,醫護人員也會設法讓他們嚎啕大哭,否則肺部無法擴張呼吸。而這出生的不適,其實不過是道開胃小菜;往後適應環境、適應父母、適應不同階段的社會要求,人生變故,以及疾病與突發意外的侵襲,在在顯示人終究逃不過苦難的催逼。然若人生僅如雅各對法老所言:「我平生的年日又少又苦。」則人又何必活在世上受苦呢?

  人很無奈,自己無法選擇是否要生在世上,而痛苦臨到也往往不是自己能掌控的,因此在無法去除的痛苦中,人忍不住會問:「我為何要受這樣的苦?」本書的作者拉維與文生就是嘗試要為這樣的問題提出解答而合寫了這本書。他們不單是要回答「人為何受苦?」更是要回答:「如果有上帝,人為何受苦?」「上帝如果是慈愛的,為何會讓人受苦?」

  本書是由生於印度的拉維與生於美國的文生兩人所合寫,書中反映出東西方思維的平衡。東方思維重生活哲學,西方重分析哲學;本書不僅嘗試以邏輯分析為何受苦,也從生活經驗回答這些問題。因他們相信,面對苦難,人所需要的不只是理性的知識,更需要有人性真實接觸的牧養關顧。因此本書不僅以精彩的邏輯推論駁斥以惡的存在反對神存在的論證,也以發人深省的生活事例說明:唯有在降世為人的神裡面,才有一切的答案。苦難與神的存在是可以相容的;沒有道成肉身的神,反而會使苦難與痛苦缺乏意義,使人生走向虛無。

  就寫作策略而言,兩位作者先從沒有神就沒有所謂的善惡,也就沒有所謂的受苦問題;先確立神的存在之於探討苦難問題的必要性,再從多方的探討,提供多元答案回應苦難的意義。這是作者使用的一項比較特別的寫作策略:他們並不計畫提出既能令人完全信服、又有決定性的完美答案,但透過提供多方殊途同歸的證據,讓存有疑慮的觀察者,眼光能朝向最佳的可能性,終能獲得自己的結論。而所有的理由,都指向道成肉身的神是一切的答案。

推薦序

  不論是因人的罪、關係破碎而受苦,或是為道德或自然因素而受苦,作者認為這都是神所允許的。人須透過苦難認識神;沒有苦難,便沒有人的存在。神在人的苦難中展現祂的愛,叫人因經歷祂的愛而能更深的認識祂。神參與人的苦難,在人類歷史最具體的展現,即是神親嚐十字架的羞辱與痛苦。而在個人日常生活,苦難是拓展對人、對神認識的深度與廣度所不可或缺的要素。神透過與人同經苦難,帶給人更深刻、豐富且有意義的人生體會;而同經苦難也使人與神能發展出夥伴般的情感,走過越深的苦難,跨過越大的考驗,產生越緊密的連結。

  若如作者所表達的:有這樣一位全能、全智、全愛的生命創造者,苦難是祂展現自我與追求的策略,祂邀請你與祂一同走入人生的槍林彈雨,經歷祂難以言說的愛與智慧,觀看祂如何迎敵與脫逃,接受祂的指揮與掩護,使毫無勝算的我們贏得苦難與死亡戰爭的最後勝利,你會拒絕嗎?
 
謝娜敏 臨床心理學博士
中華信義神學院關顧與輔導助理教授

  《為何受苦》一書,誠實而深刻地回應了「受苦」的問題。這問題有好多面向,作者們也從好幾方面回應,從自由、恩典、道德、盼望等不同的角度來思想受苦的意義。但另外有兩個角度,值得特別一提。第一,是我認為最能叫受苦人的心得到安慰的思想,就是「十架上的回應」。這一章是講到上帝並非高高在上,對人的受苦袖手旁觀的上帝,而是親自來與我們一同受苦的上帝。第二是讓受苦人謙卑交託的思想,就是在「上帝的各種回應」這章中提到的,我們要在全能的上帝面前承認自己並不能完全明白祂的作為和原因。前者,是講到啟示,上帝在基督裡與我們一同受苦的愛,是領受上帝啟示出來的愛,這愛能安慰我們,使我們在患難中得力。後者,是講到在啟示之上的奧秘,講到我們因基督啟示出來的愛,而能在我們不能理解的奧秘中交託與安息,並且心懷盼望,相信到那一天我們就全知道了。

  《為何受苦》一書,不是要給在世受苦的人們哲學和理性的答案,而是引導我們的思想進入基督十架之愛與復活的能力中。當聖靈將上帝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我們就不再問「為什麼?」,而是問「主啊,我當如何行?」。

  對正在受苦的人們,這本書或可使你我從無意義的痛苦中,轉為與主同受苦難經歷祂的愛;對未來可能受苦的人們,這本書更可裝備你我的思想,在苦難的打擊來到時,不讓苦難成為魔鬼的試探來打倒我們,反倒讓苦難成為使我們信心煉成精金的過程。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150446
  • 叢書系列:神學系列
  • 規格:平裝 / 288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問題所在
 
拉維˙撒迦利亞

 
我在印度新德里的一個社區長大,那是一個住在什麼社區就決定了跟誰做朋友的地方。那裡是公務人員的宿舍,每戶人家靠得很近,屋屋相連,每家裡裡外外都是一個樣子,要去小店或學校常會橫越別人家的後院或前院。我們與鄰居小孩一塊兒玩耍,彼此的父母輩互相為友,還經常與別人家一同用餐。在那兒從來不需要替嬰兒找保母,不是家裡有幫傭,就是鄰居可以幫忙。我們對彼此的薪水等級和社會地位高低全都一清二楚。
 
我們也知道鄰居的傷痛。每個人承受的痛苦,事實上都是整個社區眾所皆知的事情。我有個住在大概從我家算去第六家的要好朋友,他父親與我爸也是好朋友。走到他家絕不超過三分鐘,我經常跨過他家的後院,抄捷徑到便利商店去。在我十五歲左右時,有幅景象讓我很困惑,卻不甚明白:每次我經過朋友家的院子,便會聽到他父親不能自已的啜泣聲,喃喃自語的祈求一絲盼望。他太太會坐在他床邊,拍撫著他的背,臉上還常常掛著兩行眼淚。
 
我雖然對這件事感到納悶,卻以為很普通,顯然不需因此不安。我問朋友發生了什麼事?他們說他的精神崩潰了,使我依舊摸不著一點頭緒。我請母親解釋,她知道我為什麼如此問,只簡單的說:「一定發生了什麼可怕的事情,使這個人再也無法面對人生,他經常哭泣就表示無法克制心中的苦痛和眼中的淚水。」
 
我年紀還小,內心卻為之震撼不已:怎麼會有人無法克制心中的苦痛和眼中的淚水?
 
我經常想這件事。痛苦確實是個存在的事實,不承認這一點,我連穿過朋友家去便利商店都不可能。唯一的不同,似乎只在於誰控制得比較好、誰面對得比較好,還有為什麼會這樣。一個人怎樣能忍受憂傷與痛苦呢?如何處理生命中的這些事呢?我們自己或看到我們所愛的人遭遇痛苦,該到哪裡去找答案?
 
我喜愛的英國作家波倫(F.W.Boreham)寫了一篇文章<嬰兒的葬禮>(暫譯)(ABaby’sFuneral)。他說他還是個比較年輕的傳道人時,某次從窗口看出去,有位焦慮的婦人在他門外徘徊,卻一直沒上門。於是他走到外面,問有何可幫忙之處。婦人說她需要一個傳道人,並問可否進門一下?他請婦人進屋坐在書房,婦人看起來極度緊張,舌頭似乎打了結,最後才終於開口了:「我的新生兒剛剛死了,我需要一位傳道人主持葬禮。」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針灸匠張寶旬食療養生書《對症食療小妙招》 祛除百病吃出健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