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博物館社會學:以社會文化理論對博物館的考察

博物館社會學:以社會文化理論對博物館的考察

  • 定價:380
  • 優惠價:95361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9折34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博物館並無法脫離社會而單獨存在,博物館本身並無意義,是社會賦予了它的意義,因此,社會變遷而博物館範型也會跟著變動。」無論是各類型的博物館:歷史是社會事件的縮影、藝術是社會中美的展現、科學是社會形構的原理,都與社會息息相關產生互動關係。

  本專書是藉由社會文化理論對於博物館進行考察研究,提出一個反思及批判性的觀點,以更深入的剖析台灣地區的博物館現象,像是:(1)政治現象:各地方許多博物館是被政治的邏輯所生產出來,而變成蚊子館;(2)經濟現象:古蹟是以空間保存來記錄歷史,但是在再利用時卻經常出現與當時指定為古蹟時,所保存的歷史文化價值無關的經營方式,尤其是後現代社會中復古符號表層消費的風格餐廳;(3)空間現象:博物館與地方居民生活脫節,甚至發生矛盾、衝突的情形;(4)時間現象:博物館的展品從各地去脈絡化蒐集至同一個展區空間,又再現及脈絡化等。

  從台灣及全世界各地共計數十個博物館,在現場進行的田野調查案例中,指出博物館一直是一個意義與價值的再現場域,博物館本身再現了社會知識範型;博物館內的物件本身並沒有價值與意義,是詮釋工作再現了物件的生命,因此,博物館呈現的真實性是再現的真實性。

  本專書同時指出博物館過去經常是外來文化的產物,憂心對於地方本土文化的衝擊,進而翻轉並提出許多地方重要的宮廟,應該視為台灣本土化的博物館範型,最後,並提出一個「博物館社會運動」的路線。

  本專書從古典社會學引用到近期文化研究理論,希望透過社會文化理論開啟博物館研究的另一個視野。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廖世璋   博士


  現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專任副教授

  學經歷簡介
  現任學術期刊編輯委員及審查委員、國家考試委員、公共工程委員、政府促參委員、公共藝術委員等。曾兼任中原大學、文化大學、空中大學等校,曾任政府文化部門、記者、廣告公司、規劃顧問公司及事務所、出版企劃、專欄漫畫作家等,歷練於產官學三界,亦具有國家專業技師執照及公務人員高等考試資格等。

  專長及興趣:文化政策、文化行政、文化研究、博物館經營、博物館策展與展示、文化創意產業、地方文化產業、社區營造、地方品牌行銷、藝術文化園區經營與規劃設計、歷史聚落及古蹟保存再利用、都市設計、地方藝術節慶、公共藝術、社會空間與都市文化研究等。

  曾出版「地方文化產業研究」、「文化創意產業」、「光瑜伽」、「都市設計應用理論與設計原理」等著作,以及一些學術期刊論文。
 
 

目錄

黃光男校長序
王嵩山院長序
張譽騰館長序
謝誌
目錄
圖表目錄
 
摘要與導讀
 
第一章  社會生成的博物館

第一節  博物館、個人與社會
第二節  博物館文化及文化公民身分
第三節  博物館的文化治理與文化公民權
第四節  博物館作為知識殿堂、知識教育與治療
第五節  再定義博物館工作相關名詞
 
第二章  博物館的社會不平等
第一節  博物館的階級不平等
第二節  博物館宗教化
第三節  博物館內的社會性別與身體
第四節  博物館的空間不平等
 
第三章  博物館經濟的異化
第一節  博物館經濟的資本積累
第二節  博物館消費文化與消費的社會功能
 
第四章  博物館的權力政治
第一節  博物館權力地位來源
第二節  博物館的權力運作與技術
第三節  臺灣博物館的發展歷程與福利國家政策
第四節  博物館政治、參與式預算與辯護式制度
 
第五章  博物館的文本、再現與後結構主義分析

第一節  博物館文本
第二節  博物館的再現性
第三節  博物館的後結構主義分析
 
第六章  博物館的後現代文化消費
第一節 博物館的現代性與後現代性
第二節 博物館的符號消費分析
第三節  博物館的戲劇消費分析
 
第七章  博物館展現消費的技術工具
第一節  「觀看」的消費技術工具分析
第二節  「真實性」的消費技術工具分析
第三節  「認同」的消費技術工具分析
 
第八章  範型歷程及移轉:博物館反身性的地方社會運動
第一節  博物館各範型發展歷程、範型特徵及其移轉
第二節 臺灣本土博物館的後殖民意識與轉型
第三節  未來:邁向博物館反身性的地方社會運動
 
參考文獻
案例照片出處
 



  研究動機及目的。本研究是一個嘗試性的做法,是以社會學及文化研究理論去透視博物館。因此,本專書是以批判及反思性等觀點,重新檢視博物館此研究對象,其目的不是讚頌博物館的社會教育目的或社會功能等等,反而是希望提供博物館反身性的思考來讓各地方避免掉入博物館的迷思之中,尤其是在臺灣地區許多政治人物以政治的生產邏輯來製造及運作博物館,在各地一再興建大量的蚊子館之際,希望本專書可以提供一些省思的契機。

  從後殖民的文化意識來看,博物館從開始在過去歷史發展中,長期是外來文化的產物,就連現在許多參觀者在觀看外國來臺的展覽時,都會潛移默化地將外來文化價值作為參考對象,而回來評斷甚至改變自己原有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而特定的參觀者逐漸累積不同的文化資本,在地方上形成經常去博物館的菁英社會階級,以及被博物館門檻高牆阻擋在外的底層社會階級。另外,許多博物館在地方空間場域上,似乎也實踐並以界線區分出,有文化知識的博物館內(或園區)以及博物館外沒有文化知識的地方他者,博物館也經常是抽離時間及空間脈絡,將所有物件蒐集起來一起展覽,以及賦予文本內容。然而詮釋本身賦予物件價值與意義,詮釋及所有博物館工作都是一種再現。

  研究方法。本研究專書以文獻研析為主,並輔以實地田野調查之相關案例進行說明。惟由於回顧許多中英期刊文獻都鎖定在特定範圍主題中進行專題研究,在起初撰述時曾想要嘗試要加以彙整融入本專書文獻研析之中,卻在當時發現全文變得過於片段且瑣碎,而無法對博物館理論呈現全面性及系統性的研析,因而作罷,不在本研究專書當中放置過多特定專題研究的期刊論文,反而將重點放在社會學及文化研究的重要基礎理論之上,以求更為全面系統的展開整體性之知識架構。

  研究及寫作限制。本研究專書也將近幾年前往世界各國博物館有關的國內外案例,並為求主要內文的完整性,而將案例說明及其相關代表照片,盡量放在下方注釋之中,以圖文具體補充在理論概念為主的內文中,所想論述的內容,惟礙於國內外許多博物館規定在展覽現場不得拍照,因此只能盡可能呈現最佳的狀態。

  謝誌。在此特別感謝本專書的五南出版社及主編姿穎、兩位匿名審查者,以及負責協助校稿的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瑩珂等人,還有我的母親顏靜江女士,因為本書主要是在家中完成寫作,需要相當安靜可供思考的環境,所以,她都盡量出去運動或是在家不敢亂動。感謝各位,是我們一起共同努力將本專書完成,希望透過本專書研究對博物館的論述實踐行動,未來在各地方博物館會愈來愈好。

  最後,希望可以預見到生活在全世界各地方的公民們,能共同發起一場具改革路線的「博物館社會運動」。因為,在未來是「我們生活在博物館,博物館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
 
廖世璋
臺灣/臺北/象山
2016/11/11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189642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7 x 23 x 1.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社會生成的博物館
 
第一節   博物館、個人與社會
 
一、什麼是「博物館社會學」(Sociology of Museum)
 
「博物館社會學」是透過社會學及文化研究理論觀點,對於「博物館」的考察與分析。
 
「博物館」是一個各種類型博物館的總稱,並不單獨指涉哪一種類型的博物館,當然,不只是限於各個主題博物館,像是:歷史博物館、美術館、科學博物館等主題領域的博物館,或是大型綜合博物館等,由理論分類或蒐藏物件類型分類而成的博物館。博物館更是一個社會大眾在日常生活活動中,能參與、實踐並獲得自身經驗的知識場域。
 
換句話說,我們是透過現實世界所濃縮而成的社會學等各個理論視野,重新檢視博物館的社會性與社會關係等,藉以評判或反思目前許多博物館的社會問題與現象。不過,「博物館社會學」不只是進行理論分析或是論述實踐而已,在另一方面,更是強調在現實世界的實際的社會行動與社會實踐。
 
因此,更強調不同社會階級、角色、位置的民眾,其自身的參與體驗,以及不同社會階級社群之間的意義、價值、意見與心得在自己社群當中的流動,以及不同社群都能擁有自己的觀感,並且相互尊重不同社群的想法,整體形成一個熙熙攘攘、人聲鼎沸、百花齊放、多元價值並進的熱鬧景象。
 
二、博物館的社會性
 
無論是歷史博物館、美術館、科學博物館等都離不開歷史,像是:各種發展歷程的大事紀、年表等都是歷史。而歷史是時間與當時社會互動的結果,或是現在對於過去歷史的科學研究或詮釋所形構出來的內容。
 
換句話說,歷史與時間的不同,在於歷史過程中有各階段之不同社會與文化的參與,即便是所謂的科學,也是文明的產物。涉及文明便無法脫離社會與文化而能單獨存在,科學的理性研究也是一種當時社會文明觀點的「論述形構」(discursive formation)(Hall,1997:6),所以,科學才會推翻前面的認知而一再變動。舉例來說,過去的科學是現在的迷信,那麼,現在的科學是否可能是未來歷史的迷信?

會員評鑑

4.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5
|
2022/10/19
作者廖世璋是來自台灣的社會科學學者,此書以社會學和文化理論來討論博物館、社會與人的關係,內容並分八章內容涵蓋:社會關係、不平等、經濟異化、權力政治、後結構主義分析、文化消費、科技工具、社會運動。

首先,作者提出價值、規範、語言、符號來分析博物館文化,更引用法國社會學家 Pierre Bourdieu 對文化資本的內化形式、外化形式與制度化形式作一展析,比如博物館的制度化表現為法規、認證,像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而且博物館本身便是文化符號,其組織文化、人員與分類都是一種文化的展現,館中所帶來的五感都構成獨特的符號與特質,也運用了文化規訓與凝視。

其次,博物館既是政治、經濟、空間與時間現象,亦有知識與權力的秩序,成為少數精英的知識機構。同時博物館亦代表著國家權力的意識形態,有可能會操弄集體記憶與文化認同,潛藏特定的官方觀點,就如在中國大陸西安事變博物館對張學良的正面描述,其詮釋與再現都反映了官方論述。

再者,博物館也成為資本積累與消費文化的工具。在文化產業、體驗經濟下,博物館趨向營利、市場行銷乃至放置為互動而互動的消費技術設計,比如立陶宛首都中的琥珀博物館其實是寶石商店,以博物館來包裝成品味與身份的象徵。

此外,書中一再批評台灣境內的蚊子館現象,既浪費資源亦與居民生活格格不入,又喜以憑空建立西式的博物館,而忽略了本土宮廟的作用。而台灣的博物館都集中在台北市與新北市,約有公共和私營的博物館 141 間,佔全台三分一。因此作者引用 Andre Malraux 提出該邁向「博物館的想像」,以符合後殖民、轉型正義、反身性、文化公民權的原則,不要盲目祟拜博物館,而拋棄在地的文化與智慧。

最後,書中有數十張圖片連同詳細的註解,補充說明書中提出物件、博物館物件、文物質標物之異同,因此此書值得推薦。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現代出版,由此開始。商務印書館暢銷展,精選滿888現折88。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