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
哺乳動物們:英國博物學家的自然觀察筆記

哺乳動物們:英國博物學家的自然觀察筆記

The Outline of Natural History- Mammals

  • 定價:360
  • 優惠價:932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0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希望本書能引導更多人與我們共享最深刻的生命之喜。」  
媲美法布爾如詩的昆蟲觀察、布封生動的自然史  
用科學之眼看萬物的奧妙以感性擁抱最深刻的自然真理  
如果生命是部循環不終的電影,動物即是演繹其奧妙的存在。
  
  約翰.亞瑟.湯姆森爵士明白這道理,他奉獻一生於教學、書寫,深掘野性與人性、自然與文明間看似對立卻暗暗相連的紐帶,並因在學術的貢獻被追封為爵士。本書為其著作《簡明自然史》(TheOutlineofNaturalHistory)的第一部分,收錄他對哺乳動物的細緻觀察。他用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看出哺乳動物們特殊行為背後的用意;用一顆總是想著要歸納全世界的聰明腦袋,從地毯式細密的觀察之中理出了演化之路方向的奧秘,和在食色、生育之中演繹出的豐富生命意義;更用一顆細膩善感的心,感知牠們在野外林地求生的喜與苦。
  
  動物們天生有迷人的氣質
  
  不同於達爾文硬派的科學書寫,湯姆森筆下的動物們形象更活潑、靈動,帶有純粹的欽佩與熱愛,從不吝於讚美這些自然造物的美麗,書及人們的偏見時,他總是忍不住為動物們平反。
  
  他誠心讚嘆松鼠,牠們嬌小的身軀與蓬鬆大尾構成了絕妙的美感平衡,棕紅毛色更賞心悅目,連看著人的眼神都討人喜歡。對於詩人老嫌蝙蝠長得醜,還總是喜歡用「像蝙蝠一樣瞎」這種譬喻,湯姆森憤憤發出不平之鳴,因為在他眼裡,蝙蝠的長相有種古怪的趣味,牠們失去的視覺則由更敏銳的感知取代,全身上下都是演化的精妙結果,堪稱自然的傑作。
  
  在湯姆森筆下,萬物無一不美,而且美得深刻。
  
  動物們華麗的毛皮和靈活的動作是美,牠們萬千變化的外貌和構造也是美,那是凝聚了漫長時間締造而成的生命模樣,展現了自然的和諧與平衡。
  
  野生動物其實不野,牠們很有人性
  
  對湯姆森而言,動物並非無法與我們毫無交集的野獸,牠們也有與人心意相通之時,而且時常展現與人雷同的性格。
  
  他替大猩猩澄清,說牠們的兇猛其實在虛張聲勢,只因不想與人衝突,絕非人們以為的那樣野蠻;他說黃鼠狼令人肅然起敬,因為牠能英勇無懼的挑戰體型比自己還大的獵物;岩羊之所以沒什麼天敵,原因來自牠總是三思後行、安全至上的個性;麋鹿則是酷愛安靜,忍受不了騷擾,因此一被獵人包圍就愛逞血氣之勇。
  
  至於沒事就愛躺在岸上做日光浴的海象,湯姆森寫道牠們的守望相助模式有些懶散,一點也不兢兢業業,總是偶然想起才起身查看四周有沒有危險,與牠們堆疊岸上、眼睛半閉的形象真是相輔相成。
  
  湯姆森以人的角度揣摩萬物,同時賦予萬物人性,在他筆下,動物並非一「野」字就能道盡,牠們獨樹一格的個性,就展現在日常生活中各樣微小的反應之中。
  
  動物們演化出各項絕技,是天生的求生高手
  
  除了感性的傾訴對自然的傾慕,湯姆森也以科學的視角檢視了哺乳動物們身懷的絕技。
  
  不論是體型巨大如象,還是小如家鼠的生物,都有其致勝生存方式。牠們是天生好手,隨著棲地的不同演化出各樣讓人類驚奇的能力。比如北極熊,他厚實多層的毛皮不但能耐得住極地的寒冷,能完美融入其生活環境,還在狩獵海豹時發揮了令人驚異的絕佳隱身效果。生活在另一極端氣候地區的駱駝,則因應沙漠的嚴苛環境,蹄特化成適合在沙地漫步的構造,還在背上自備食糧倉。
  
  人類必須仰賴衣服、工具等外物才能獲得飽暖,當我們跟著湯姆森的筆鋒探看其他哺乳動物天生的精妙構造與求生技能,便能夠從汲汲於自身生存的努力之中抬頭,看見與我們並行的自然界生命,是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之下,用與生具備的天賦活出讓人驚異的璀璨生活。
  
  在文明腳步加速之時,必須保有自然
  
  從湯姆森的書寫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日趨緊張的人與自然關係。這尤其展現在那些與人類生活圈相近、重疊的動物身上,例如狐狸,他為這活躍於英國淺山的生物叫苦,說比起牠們從畜欄偷走的幾隻雞,人們狩獵、開墾林地的行為還更惡劣;他也提及人類夾帶文明利器奮進為開發的自然,如何造成了歐洲野牛族群的殞落。
  
  文明與自然的平衡是湯姆森本書底層的憂慮,他深切思量人類生存範圍的擴張,和自然生物生活領域的縮小情況,指出自然並非取之不竭,而失衡將會為人類文明帶來衝擊性的後果。他對此反思自問:「問題在於,人類面對自己犯下罪孽,是否能夠洗心革面?」
  
  從哺乳動物身上,我們能學到什麼?
  
  人是哺乳動物,然而我們卻是哺乳動物家族裡,唯一一種會系統性分析其他動物的,甚至自己也不放過。觀看與我們同屬哺乳綱的生物們,人類可以更加了解各樣的生命在廣闊自然中各自扮演著什麼角色,也能藉由觀察牠們的生活、習性、性格,找到人與其同與不同之處,在更加定義人自身的同時,也反思至今對待自然的態度是否合適?期許能以更不帶分別,更同情的眼光審視這世界,讓生命更開闊。
  
  湯姆森的觀察平實、細膩,帶有最溫暖的關懷和對自然之美的讚頌,在他的筆下,生命是綿延不絕,隨新生命誕生而不斷擴展,永不結束的傳世卷軸。我們每卷動一分,就越能了解自身所處大地的豐富樣貌,發現潛藏在每一雙獸目背後的真理,每一個微小動作背後的深意,每一次閱讀,都能自最細微之處有更新的體會。
  
  科技的腳步雖然快速,但觀察、發現是從不退不的科學基礎,感性與同情則是永不褪色的溫柔關照。就讓我們張大眼睛,和湯姆森一起觀察這世界的最細微之處,一窺龐大深邃的生命奧秘。
  
名人推薦

  生態關懷者協會理事 金恆鑣、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自然筆記」主持人 范欽慧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約翰
亞瑟湯姆森(J. Arthur Thomson)(1681-1933)

  出身蘇格蘭,1899到1930年間,作為博物學的特聘教授(Regius professor)任教於英國的阿伯丁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教授動物學和生物學,對軟珊瑚的研究尤其知名。1930年他退休時獲得加冕,成為約翰.亞瑟.湯姆森爵士。湯姆森致力於科普寫作與教學,涉獵的研究範圍寬廣,除了動、植物、演化等,他也著重探究於自然與宗教這兩學科的衝突,著有《何謂人?》(What Is Man? (1923))、《科學和信仰》(Science and Religion (1925))、《科學簡史》(1~4冊)(The Outline of Science Vol.1~4)等。

譯者簡介

張毅瑄


  台大化學系、台大歷史研究所畢業,目前專職翻譯,譯有《非凡物種:形塑人類文化、改變世界的25個自然造物》、《The Danger Zone世界歷史》、《如何成為恐龍探險家》等書。

  聯絡信箱:epictetu@hotmail.com
 
 

目錄

前言
1.哺乳動物的生活型態
2.英國的哺乳動物
3.英國與美洲:哺乳動物的生存秘訣
4.北方的哺乳動物
5.樹棲哺乳動物
6.會飛的哺乳動物
7.山居哺乳動物
8.沙漠與草原上的哺乳動物
9.水生哺乳動物
10.四處遷徙的哺乳動物
11.一些奇怪的哺乳動物
12.哺乳動物的本能與智能
13.大象的故事
14.水獺的故事
15.群居的哺乳動物
16.哺乳動物的為母之道
 

導讀

  自然史是有關某些生物在其環境內之生存狀況的系統研究,又可稱爲博物學,而從事自然史研究的人,則稱爲博物學家。

  自然史可溯自古希臘與古羅馬時代到歐洲文藝復興的十七世紀。到了十八世紀,歐洲進入知識大爆發時代,啓蒙運動如火如荼展開。知識分子對自然充滿了好奇心,他們仔細地觀察生命現象、四處收集珍禽異獸的標本,主張真正的自然知識來自第一手的經驗。有不少人冒著生命危險,離鄉背井、遠赴異國去瞭解這世界,尤爲嚮往新世界。這股探險自然之風吹遍了歐洲社會,如庫克(James Cook)丶班克斯(Joseph Banks)等人紛紛至美洲、澳洲進行自然考察與研究。其中十八世紀法國人布豐(Comte de Buffon)與十九世紀英國人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及阿爾弗雷德・華萊士 (Alfred Wallace)是爲當時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自然史大家。

  十八世紀影響後世最深遠且歷久不衰的,是建立了物種命名的法則。一七三五年,林奈(Carl Linnaeus)出版了《自然系統》(Systema Naturae),建立了物種命名的「雙名制」。從此,博物學家之間有了共同的語言,促進了自然史知識的融通。但這世界生命的發生與多樣性的大問題,直到十九世紀中葉才有突破性的解答。一八五八年七月,達爾文與華萊士在英國共同提岀了「生命的演化論」,解釋物種起源與新物種的發生。於是,演化論遂成爲生物學最重要的理論,其影響力持續至今日。

  十九世紀歐洲知識界瀰漫濃厚的探索自然氛圍,博物學家人才輩出,自然史大發異彩。《簡明自然史》的作者約翰・亞瑟・湯姆森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這本書於一九三一年出版後隨即洛陽紙貴並一刷再刷,二○一○年又有新版。

  本書是取自《簡明自然史》內的哺乳類動物篇,書中簡明敍述較常見的脊椎動物中的哺乳類動物。所介紹之物種的空間分布很廣,從英國而歐洲、美洲、非洲、澳洲、北極,開拓讀者對多樣的生命之視野,引發探索生命價值的興趣,可以説本書對普及二十世紀的科學知識厥功甚偉。
 
  在描述動物的長相、習性、繁殖與撫養(尤其讚揚動物的母愛)及其生存的環境之時,作者不時撻伐人類殺戮野生動物的不當行爲。而全書最受到讀者青睞之處,是作者描述的功力與許多微妙的譬喻,讓人讀來多增—絲領悟、多一次會心微笑。此外,作者引録六十餘條國際著名博物學家言論,書中也採用林奈雙名制的動物名字,更親近二十一世記的讀者。

  本書蒐羅的資料距今將近一個世紀,當時沒有今日高科技(感測器、電腦、網際網路等等)與資料庫來協助作者收集、分析大量信息,亦尚未發现、建立詮釋生命的基因、染色體組、分子遺傳等知識,但是這本《簡明自然史》,卻穩穩引領讀者進入百年前的自然生命國度,享受作者精彩、隽永的自然書寫。

金恒鑣 二○一七年三月十七日於洛杉磯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447522
  • 叢書系列:Biophilia
  • 規格:平裝 / 320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不眠不休的實驗家

要了解猿猴,我們必須認清一件事,就是牠們擁有一顆不凡的大腦。猿猴的腦部已經發展到很高程度,當我們看進一隻活力充沛猴兒的雙眼,總覺得自己似乎能看見萬千思緒正在牠心中輪轉。猿猴總是靜不下來,而這正是因為牠們具有高度智能,所以才會如此。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教授(Edward L. Thorndike)如是說:「看看一隻貓或一隻狗,牠們會做的事情相較之下十分有限,而且就算長時間閒散也不覺無聊。「看看一隻猿猴,你就發現牠會做的事情多到不勝枚舉,一切事物對牠都有吸引力,牠常只是因為好動而活動。」

只要猿猴們感覺到身邊有未解之謎,就永遠無法停下手來,這個實際的現象讓我們明白桑代克教授所言不虛。作家及詩人魯德亞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筆下,那隻貓鼬李奇─蒂奇─塔威(Riki-Tiki-Tavi)的故事就是如此,牠終生的志願就是要探索新知,但比起貓鼬,這特質其實還更符合猿猴呢!就算要說猿猴們對這世界存有一顆好奇之心,也絕不為過。

桑代克教授所研究的猴子裡,某隻有回恰巧碰到一根突出的鐵絲,導致它不斷抖顫,這現象可讓這位猴老兄興致大發,此後幾日每天都要將相同把戲玩上幾百回。當然啦,牠這麼做也不會得到任何物質成果,但僅僅是讓這根鐵絲嗡嗡震顫就足以使牠樂此不疲。

猿猴動作之快常令人驚異,一但牠們腦子裡出現了什麼主意,即刻就會起而行之;總在人類還來不及察覺牠們企圖時,牠們就已得手收兵。說到對於因果關係的認知(例如某種聲音與某種事件之間的關聯),猿猴的學習速度可是動物界中翹楚。倫敦動物園裡有隻著名黑猩猩,名叫莎莉(Sally),曾受訓學習一項技能:當訓練師給出一個數字,牠就要挑出同樣數量的稻草交給訓練師。莎莉很快就學會了一到五的數字,當牠聽到訓練師說「五」「四」或「三」,牠總能拿出數量正確的稻草,因此得到獎賞。不過,或許是因為牠太缺乏定力,要教牠計算超過五的數字就困難重重。當牠聽到大於五的指令時,時常會把手中一根稻草對折,用拇指和其他手指握著,這樣露出的兩端看起來就像兩根而非一根稻草。這個對折稻草的行為很可能是牠用來省時的聰明巧思,就算這樣做無法讓牠獲得獎勵,牠還是十分愛用這招。

會員評鑑

4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0
|
2017/05/20
博物學家,好令人懷念的職業阿!

是半個世紀前的作品阿,令人驚訝當時的觀察已經如此進步。筆法特別溫暖有感情,是當代科學訓練中已較難見到的作品。感謝出版社特別挖出來讓大家一睹風采。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其他】2024采實電子書全書系:春暖花開‧享閱讀,參展書單書85折起、任選3本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 飲食烘焙展
  • 簡報溝通說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