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創作展
資本主義:金錢、道德與市場

資本主義:金錢、道德與市場

Capitalism: Money, Morals and Markets

  • 定價:400
  • 優惠價:936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4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弊病叢生的資本主義,仍是經濟發展必要之惡?
我們有必要重驗資本主義的前世今生,來龍去脈!

  《時代》雜誌、《金融時報》、《經濟學人》盛讚
  約翰‧普倫德的《資本主義:金錢、道德與市場》
  透過歷史與文化,從經濟學家、商人、哲學家、政治人物、
  小說家、詩人、神職人員、藝術家等觀點來探討
  資本主義的源起、興盛與發展!
  從文藝復興時代的威尼斯商人開始,
  到21世紀金絲雀碼頭閃耀商業殿堂的漫長旅程,
  看見人類一手打造的經濟世界。

  資本主義讓數以億計的人口脫離貧窮、延長壽命、生活得更健康
  但也帶來全球化市場、金融動盪、貧富不均與人口老化等巨大挑戰

  * 國際清算銀行統計,2016年6月透過櫃檯交易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即金融機構、大型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雙邊交易,不是透過正式的交易所交易,總市場價值就高達20兆美元。

  * 各國財政部和央行在分析總體經濟時,竟都以「白日夢冒險王」(Walter Mitty)式的經濟模型為中心,難怪這些政策單位從頭到尾都沒能力及時回應金融危機所暴露出來的缺點。

  * 「現代金融巨獸已大且複雜到難以管理」,資本主義實質上已被銀行業者綁架。如果不設法改善,資本主義體系勢必會再次爆發危機!

  英國《金融時報》資深社論與專欄作家普倫德在《資本主義:金錢、道德與市場》一書裡闡述:資本主義,這個制度天生就不穩定。1960年代以來的金融自由化,更加劇了它的不穩定程度……OECD研究報告顯示,過去三十年來,絕大多數的「利益所得」都落到最有錢的美國人口袋。也就是說,多數經濟利益都流向極少數位於頂端的企業家和銀行家。

  《資本主義:金錢、道德與市場》說明了,資本主義體制,並未將政治經濟體系打造成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以現今環境來說,所有世人都應該更成熟一點,在接受資本主義體制的優缺點後,也要尋找方法來補救其不公不義。作者普倫德透過歷史背景探討世人對資本主義的不滿,不僅從經濟學家、商人的角度來看這些問題,也透過哲學家、政治人物、小說家、詩人、神職人員、藝術家等的觀點來看待這些不滿。這本書可說是一份「探討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核心議題的廣泛意見調查報告」。

  普倫德也藉由南海泡沫、荷蘭鬱金香狂熱,及各個世代的躁鬱賭癮史,帶領讀者展開一段從文藝復興時代的威尼斯商人開始,到21世紀金絲雀碼頭閃耀商業殿堂的漫長旅程。讓讀者看見人類一手打造的經濟世界。

  《資本主義:金錢、道德與市場》不僅思慮周延、文情並茂,更重要的是它極具說服力。

國內各界一致推薦

  沈清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林建甫(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
  邱俊榮(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
  施光訓(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校長)
  紀志毅(中興大學財金系教授)
  胡勝正(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
  陳宜中(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研究員)
  萬毓澤(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

國際名人、媒體推薦

  普倫德透過這本思慮周延且令人振奮的介入,概觀這場從古至今未曾稍歇的漫長辯論。他深厚的全球經濟知識與對歷史的興趣,讓本書內容更顯生動。他更抱持開放的心態,放手讓代表公平正義的天平來判定資本主義的功與過。──布萊斯蘭德(David Priestland),《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普倫德既不獨斷也不墨守成規。本書談論許多可用於論戰的概念,如果你正好喜歡閱讀這類書籍,它正合你意。普倫德以敏銳檢視各種細節的眼界,探討資本主義的狼狽處境。──《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資本主義:金錢、道德與市場》集結現今全球經濟體系面臨的所有關鍵議題,涵蓋範圍之廣,非我讀過的其他書籍所能及……令人樂在其中。──蒙哥莫利(Tim Montgomerie),《時代》雜誌(The Times)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約翰‧普倫德(John Plender)


  英國《金融時報》資深社論與專欄作家,主持BBC和第四頻道的時事評論節目。

  也擔任研究與顧問團體「官方貨幣與金融機構論壇」主席、波爾森集團退休基金受託人。曾任昆坦公共有限公司(Quintain PLC)董事長。

  著作有:《倫敦金融城》(The Square Mile)、
  《金錢就是這麼一回事》(That's the Way the Money Goes)、
  《未來的賭注與脫軌:全球資本與正當性的危機》、
  (A Stake in the Future and Going off the Rails:Global Capital and theCrisis of Legitimacy)。

譯者簡介

陳儀


  目前為一家投資公司投資部主管,投入金融投資領域二十年以上。
  曾任投信基金經理人及專業投顧研究主管,實務經驗豐富。
  且擁有十餘年翻譯經驗,譯作多次獲得「金書獎」肯定。

  譯作有:《物聯網革命》、《世界經濟的未來版圖》、《下一波經濟狂潮》、《中國金融大揭密》、《資本主義的代價》、《透析財務數字》、《識破財務騙局的第一本書》、《景氣為什麼會循環:歷史、理論與投資實務》、《笑傲股市》、《新興市場的新世紀》等。
 

目錄

前言 金錢、道德與市場的論戰
第一章 萬惡的根源(或者不是,視情況而定)
第二章 動物本能
第三章 被銀行業綁架的社會
第四章 萎縮的工業,過分擴張的金融業真的值得擔憂嗎?
第五章 效率市場假說的效益:詭辯家、經濟學家與計算高手
第六章 貿易與致命的擁抱
第七章 投機:失落的可恥基因
第八章 債務的動態
第九章 黃金:六千年的漫長泡沫
第十章 以君子之心看待藝術品?
第十一章 稅賦與稅收的分配
第十二章 弊病叢生的資本主義,仍是必要之惡?
感謝
 

前言

金錢、道德與市場的論戰


  2008年,隨著美國投資銀行業者雷曼兄弟破產而爆發的大型金融危機,可謂1929年華爾街崩盤後最嚴重的一次危機。而和1929年那一次不同的是,沒有人因2008年的危機而懷疑資本主義體制能否倖存。事實上,在雷曼兄弟瓦解前不久揭開序幕的大衰退(Great Recession),堪稱一場獨特的現代危機,因為在這場危機爆發之際,世界上除了資本主義,沒有其他替代經濟體制可供世人選擇。畢竟世界上沒有人想把自己的未來託付給北韓那樣的替代制度。事實上,自柏林圍牆倒塌後,世人對資本主義只有一個疑問,而那個疑問只和資本主義的市場導向程度有關。換言之,這一場危機充其量也只是驅使部分熱情的靈魂開始審視資本主義體系的優點和缺點,而非其存或廢。也就是資本主義根深柢固的地位仍不可動搖。

  資本主義的優點顯而易見。我所謂的資本主義是一種以市場為基礎的體制,在這個體制下,工業和商業的民間所有權受到財產權保障,從而成功地讓數以億計的人口擺脫貧窮。從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展開後,西方國家的生活水準已徹底獲得改造。而自二十世紀中期開始,決定經濟成長率高低的關鍵──即工業化與都會化歷程──更進一步擴展到開發中國家。資本主義列車最先是在日本留下了耀眼的軌跡,接著又一步步帶領亞洲龍虎國家如南韓、台灣、香港、泰國和新加坡等創下亮麗的經濟成就,最後更開枝散葉到全球各地的其他新興市場國家。隨著各個國家陸續展開工業革命,其經濟成長率也得以快速上升,甚至遠遠超過歐洲與北美等國當年透過工業化歷程所曾達到的成長水準;其中最驚人的非中國莫屬。當年共產黨領導人鄧小平公開宣示的「致富光榮論」,等同暗示緩慢攀向萬人景仰地位的資本主義,已達到了某個重要的里程碑。

  1990年代至2000年代,中國創造了平均10%的年度經濟成長率,到2010年為止的那三十年間,中國人均國內生產毛額共增長了八倍。或許以亞洲國家近幾十年的標準來說,中國的經濟成長率並不特別異常,但真正特別的是中國人民驚人的脫貧速度。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統計,調整不同國家的購買力後,每日生活開銷低於1.25美元的中國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從1981年的52%大幅降低到2010年的21%,這是人類史上前所未見的生活水準大轉型。但這個發展理所當然,因為全球化讓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更彼此依賴,從而促使經濟勢力的平衡點逐漸朝開發中國家偏移。不僅如此,這一系列工業化發展,又進一步促使全球財富分配不均明顯改善。

  但誠如馬克思(Karl Marx)的領悟,工業資本主義天生就不穩定,他的感觸一點也沒錯,這也正是資本主義體制最大且最顯而易見的缺陷。從工業革命展開後迄今,資本主義就逃脫不了「利潤→投機→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股票市場恐慌→經濟衰退」的特有週期。奧地利裔美國經濟學家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認定,他發現的「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是資本主義動態中的必要流程,這個流程導致很多人因競爭加劇與技術創新而失業,所以,長久以來,「創造性破壞」一直是失業勞工心中永遠的痛,而且,它也顛覆了社會群體意識(sense of community)。如今,商業週期的起伏因官方判斷不盡周全的貨幣政策及狂躁的銀行業者(過去三十年間,世界各地爆發過一百次重大銀行危機)而惡化,而全球化與各國經濟的互相依賴,更促使基本製造工業全面從已開發國家被排擠到開發中國家,這造成已開發國家工作機會嚴重流失,並付出昂貴的代價。儘管金融危機爆發後,某些商業領導人發現其供應鏈有鞭長莫及之嫌,故將某些工作機會轉移回本國,但資本家能否像過去兩個世紀,繼續藉由創新來創造新工作機會,卻還是個無解的問題。

  在此同時,全球化與金融危機促使銀行體系日益集中化,這意謂將來任何一場全球性金融危機及危機後的經濟衰退,將會一次比一次嚴重。此外,新興市場國家為了將人民平均國民所得提升到先進國家的水準,對整個世界造成愈來愈高的環境成本,如今,輻射性落塵已對地球造成嚴重危害,而這是工業化初期所沒有的問題。儘管生活水準因此提升(這是資本主義最值得稱讚的優點),但民眾的不安全感卻也顯著上升──就在我撰寫本書之際,美國及歐洲的財政政策緊縮導致這股不安全感更形擴大。各國政府採行這些緊縮政策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政府赤字,並降低因籌措福利安全網財源而產生的債務負擔,而矛盾的是,政府原本設置這個安全網的用意原是為了減輕人民的不安感受,到頭來卻反而引來更多憂慮。

  另一股不滿資本主義的主要理由則是出於道德考量──驅動市場經濟的核心力量是金錢動機,但長期以來,很多人對這種動機憂心忡忡。在這場金融危機的餘波中,這個疑慮更因已開發及開發中國家貧富不均達到極端水準而升高。其中,世人特別關注的議題是企業高階主管過高的薪資。在多數人眼中,無論是就經濟或道德層面來看,高階主管薪酬和勞工工資差距的急遽擴大完全沒有道理可言,而這正是2011年至2012年間,「占領華爾街」運動及世界各地類似抗議活動能獲得廣泛同情的關鍵,因為多數人都認定銀行業薪酬過高。儘管近來全球貧富不均程度已漸漸降低,但很多已開發國家的國內貧富不均程度卻急遽上升,部分原因就在於企業高階主管薪酬大幅增加。另外,在英語系國家,經濟體系、公共服務乃至藝術領域的日益金融化,也讓貧富不均引發的不安感受更雪上加霜。

  打從進入職場,我就深受這類不平之鳴吸引。我在1966年離開牛津大學,接著就開始從事寫作,原本自信滿滿,以為能寫出一本偉大的二十世紀小說。但寫了三分之一後,我突然發現那本書幾乎沒有任何文學價值可言。於是,把未完成的手稿封存到儲藏室,但接下來不知該何去何從。在雙親的壓力下,我加入倫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最大規模的合格會計師公司之一,因為我有一位了不起的伯伯在那一家公司擔任重要職務,他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為該公司創造了很多豐功偉業。我在那一家公司待了三年,最後因極端厭惡會計工作而離開,雖然這段時間我也取得一份證照,但我認為那份證照對我的未來不會有太大幫助。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我漸漸對全球經濟體系的運作以及長久以來世人對資本主義之道德基礎的疑慮等產生興趣。投入新聞工作者職涯後,我還是繼續探究這些主題,後來,我擔任某上市公司非執行董事兼董事長的經驗,以及免費為世界銀行集團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落實全球公司治理作業等的實務經驗,讓我得以更加了解這些主題。

  這本書堪稱我前述實務經歷的結晶,我透過歷史背景來探討目前世人對資本主義的不滿,內容主要著眼於很多和金錢、商業和市場有關的大型論戰,而且我不僅是透過經濟學家和商人的眼睛來看待這些問題,也透過哲學家、政治人物、小說家、詩人、神職人員、藝術家和各色人等的觀點來看這些不滿。故實質上來說,這本書可以說是一份探討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核心議題的廣泛意見調查報告。我會試著在本書解釋一個矛盾現象:為何這個活力極端充沛的機制在緩和全球貧窮方面的成績遠遠優於眾多政治人物與文官的表現,世人卻還是無法安心且全力支持資本主義。另外,我還會在結論部分解釋,為何各國政治人物、中央銀行及金融監理單位已花費那麼多心力來強化全球金融體系,到頭來這個世界卻還是瀕臨沉淪的邊緣──因為很悲哀的,到了某個時點,我們還是很可能會再次經歷更深層且更具殺傷力的危機。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49233
  • 叢書系列:Big Ideas
  • 規格:平裝 / 352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六章  貿易與致命的擁抱
 
耶魯大學經濟學家席勒「衝突傾向於有迴旋餘地」的環境裡,目前的中國扮演非常吃重的角色。根據他的想法,那樣的情勢有助於減緩侵略。但這是否已促使中國社會變得更友善且更溫文有禮?答案其實還很難說。某種程度上,從1978年迄今,這個國家確實變得比較自由開明一點,這樣的發展確實局部應歸功於貿易及金融互相依存關係,不過,以中國與外界往來的情況來說,網際網路的影響還比貿易更大一點,幸好共產黨當權派沒有能力徹底控制網路。
 
就貿易和投資而言,近幾年中國採納了一個可歸納為「現代版重商主義的資本主義」模型。中國經濟政策的終極目標並非提高消費,而是要重建中國在世界上的強權和影響力,並讓執政的共產黨永遠也不會遭受質疑和挑戰。雖然中國家庭收入因經濟成長而增加,但那實質上只是北京當局追求權力的一種便利副產品。為追求出口導向的成長,中國政府近幾年以直接補貼工業製造商的方式,或藉由操縱匯率等手段來提升廠商的競爭力,並貫徹嚴格控管國際收支資本帳的政策。中國持續增加的巨大官方外匯存底,以及中美之間因此而形成的密切金融互賴關係,都是實施重商主義者政策的後果,具體而言,這項政策刻意壓低了本國貨幣的價值,並讓國內儲蓄金額遠遠超過投資金額。到2013年,中國的四兆美元外匯存底已約當其國內生產毛額的40%以上,中國人民銀行也因此成為美國國庫證券最大的外國持有人,2011年時,它持有的部位約當美國國庫證券總存量的32%以上。
 
那麼,為何美國人會放任自己那麼依賴中國人的資金?答案是,這麼做等於是用極端低的利率向中國借錢,再用這些便宜的資金去購買極端便宜的外國商品,當然,美國並非沒有付出代價──它成熟的煙囪產業工作機會,因中國人的競爭而明顯流失。另外,這還衍生一個令人遺憾的後果:美國人過度慷慨消費的行為吸收了中國的過剩儲蓄,結果導致美國民間部門債臺高築,而美國公共部門的債務也因美國政府赤字增加而大幅膨脹。所以說,儘管中國人迄今仍是世界上最貧窮的民族之一,卻能夠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已開發經濟體之一的消費提供補貼。未來最大的問題在於這個非比尋常的互賴關係的政治與經濟動態將如何演變。

會員評鑑

1.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1.5
|
2022/05/18
劇透警告
譯者的財經金融(尤其是投資理財)實務非常札實,而且相關類別書籍翻譯已達數十本,還得過獎。譯者的職場生涯和譯作屬於 『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的範疇,而且在該領域專業水準罕有他人可以媲美。

問題就在於《資本主義:金錢、道德與市場》的內容大大超脫『工具理性』,而盤旋上升到的『價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的範疇。原著作者John Plender 雖然是一位金融高層人員,但是西方博雅教育的底子很強,展現典型西方知識份子的內涵與氣質,這是台灣金融業者完全不及的。

這本書處處帶有人文與社會科學知識、風采和價值判斷,引述很多文學、史學、哲學、神學、政治學、經濟學、藝術大師的言論與作品。


拓展翻譯書類問題很多

譯者要加大、拓展、深化翻譯領域,是一種好現象,這是努力上進與成長的表現。然而,自修或進修到某種程度,才可以從容穩妥跨出去,沒有做好準備就跨,難免跌跌撞撞。

再者,譯者的翻譯書類範圍要擴大,應該注意橫向與垂直擴大的不同。由工具理性(技術、技巧、操作、條例、制度、基礎、入門、查閱)往價值理性擴大,屬於垂直型,千萬莫輕率為之。

譬如:由投資理財進到資本主義批判,由刑法進到法律哲學(法理學),由民法婚姻篇進到法律經濟學(法律的經濟分析),由政治學進到政治哲學,由生物工程進到生命倫理學,由麻將心法進到博弈理論,由物理學進到科學哲學······。


令人噴飯的亂譯

在《資本主義:金錢、道德與市場》譯本25頁中間,原著作者引述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的 Letters on England (1778) :

"Take a view of the Royal Exchange in London, a place more venerable than many courts of justice, wher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all nations meet for the benefit of mankind. There the Jew, the Mahometan, and the Christian transact together, as though they all professed the same religion, and give the name of infidel to none but bankrupts. There thee Presbyterian confides in the Anabaptist, and the Churchman depends on the Quaker's word. At the breaking up of this pacific and free assembly, some withdraw to the synagogue, and others to take a glass. This man goes and is baptized in a great tub,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Son, and Holy Ghost; that man has his son's foreskin cut off, whilst a set of Hebrew words (quite unintelligible to him) are mumbled over his child. Others retire to their churches, and there wait for the inspiration of heaven with their hats on, and all are satisfied.”

第一句中的 courts of justice(法院)居然被錯譯為『宮廷』(譯本25頁4行);倒數第二句 that man has his son's foreskin cut off, whilst a set of Hebrew words (quite unintelligible to him) are mumbled over his child,明明是一個猶太人依照猶太教規而為兒子行割禮(割包皮),his child 就是他的這個小孩,卻被譯成『聖嬰』(譯本25頁倒數3行)。

後面這個錯誤除了顯示譯者與編輯的英文不佳之外,也凸顯他們缺乏宗教常識:猶太教只信《希伯來聖經》(舊約聖經)而不接受新約聖經,只信耶和華上帝而不信耶穌。

在153頁2行後半到3行:令人不由得想起中古世紀『學校老師』常用的那種推論式論證方法。

有點哲學常識者一看就知道『學校老師』是亂譯,scholasticism 的正確翻譯是『經院哲學』。

在258頁倒數6行 提及馬克思的『異化論』 (Karl Marx's theory of alienation),卻被譯者查閱一般字典,就選個中文意思而翻譯為『離間論』。

胡亂加譯注

這位譯過數十本優秀投資理財書籍的譯者,特別鍾愛這本書的財經部分,只要他擔心讀者看不懂的部分就加譯注,前後數十個。如果譯者與編輯在行文當中比較有深度或疑難的部分,加上譯注與編注,可以給自己和讀者長知識,也會使譯本加分。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4/11-4/30 防災推薦書籍199元,紓解不安延伸書單本8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春旅遊
  • 小天下暢銷展
  • 兒童節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