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閱讀日
古希臘的人學

古希臘的人學

可購買版本(1)

  • 定價:680
  • 優惠價:961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57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古希臘的人學》旨在探討在古代希臘傳統中的人學,相關的問題「人是什麼?」
人是其可見的身體,或還有什麼生命元素使得身體之所以是活著。

  早在西元前六世紀開始,古希臘人的理性思辨首先關懷的課題就是人。人所處的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物理世界?物理世界中的人又該如何定位?世界與人因而成了哲學探討的兩大主題。

  當聚焦、關懷回到人的本身時,與人有關的首推靈魂論,其次是倫理學、政治學等。古希臘時期的靈魂論事實上就是人學,因認知到靈魂是身體(body)的生命原理,無論是從生物學、形上學乃至認識論推衍生命意義之所在,都不能捨靈魂而不論。

  人的生命僅限在時間內,或還有永恆的面向?人除了生理生命,是否還有倫理、道德和宗教生命?人的自我完滿和完美在時間中達成,或是超越時間有永恆的生命?針對這類問題,作者丁福寧在《古希臘的人學》採取史的角度從荷馬史詩中流露出的人之概念,及其後哲學理性思辨時期,藉著對一切起源或原理的探討,領悟到人在其身體之外,靈魂是人的生命原理。哲學家對原理和生命概念的詮釋均不同,連帶對「人是什麼?」這最基本問題的詮釋也不同。亞理斯多德的全人概念,及其後的基督宗教思想,共同奠定了西方人學的基礎。

  本書《古希臘的人學》主要研究,古代希臘人不僅關心人在這世界中的生活,如何渡合乎倫理、道德的生活。希臘人肯定人在身體死亡後,靈魂在另一個世界繼續存在。人死亡後的生命是以他在這世界中的生活作為衡量,人的理想是相似神。人的身體屬於會毀滅的世界,理性則屬於神聖、不朽的世界。靈魂不朽不只是單純的宗教信仰,柏拉圖及亞理斯多德分別以不同的方式從理性的形上本性論證靈魂不朽。從某種角度而言,到了西元前四世紀,希臘人所建立的人學不是封閉在時間、空間的人學體系,而是向著永恆、無限開放的人學體系。這種人學思想奠定往後所有世紀哲學家人學反省的典範。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丁福寧


  1949年出生,湖北人。1978年自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分別於1983和1988年取得羅馬宗座額我略大學哲學碩士和哲學博士。1992至1994年在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研究。1994年至2014年任教於輔仁大學哲學系,現為輔仁大學兼任教授。

  主要著作有:Wittgenstein’s Descriptive Method(1989);The Mutual Influences and Polemics between Russell and Wittgenstein(1997);《類比與家族類似性》(2003);《語言、存有與形上學》(2006);《多瑪斯形上學》(2007)等。著作涵蓋當代語言哲學、希臘哲學、中世紀哲學。主要研究領域在知識論、形上學、人學和宗教哲學。
 
 

目錄



壹、前言

貳、古希臘時期相關人學概念的演進
一、先蘇時期:靈魂為人的生命的統一原理
(一)荷馬時期的身體與靈魂概念
1. 身體概念
2. 靈魂概念
3. 哲學理性思辨時期的身體與靈魂概念
(二)愛奧尼亞的米勒學派
1. 泰勒士
2. 亞拿西曼德
3. 亞拿西曼尼
(三)奧而菲主義
1. 靈魂的神聖起源
2. 靈魂與身體的二元對立
(四)畢達哥拉斯學派
1. 靈魂與身體的二元對立
2. 靈魂的淨化與輪迴
3. 靈魂為感覺、思想的實體
(五)赫拉克利圖斯
1. 原理與logos
2. 靈魂與logos
結論

二、蘇格拉底:靈魂為人的理性與道德原理
(一)靈魂為人的本質
(二)靈魂為理性和道德主體
(三)靈魂的照顧
(四)德行的實踐
(五)德行與科學

三、柏拉圖:靈魂為人的形上原理
(一)靈魂的非物質、非物體和可理解本性
1. 理型為真正的存有
2. 靈魂相似理型
3. 靈魂為可理解的實在
(二)靈魂的簡單本性及其固有的形式與作用
(三)靈魂與身體之間的區別與關係

四、亞理斯多德:靈魂為身體生命的現實原理
(一)物質實體的組成原理:形式與質料
(二)有機體的組成原理:靈魂為身體生命的形式
(三)人為靈魂與身體組合的完整實體
(四)理性為在自身的實體,非身體的形式
(五)靈魂的官能
(六)靈魂的作用
1. 生長靈魂的作用
2. 感覺靈魂的作用
3. 理性靈魂的作用與身體分開
4. 理性靈魂的崇高:知識或科學的建立

叁、人的宗教與末世的意義
一、人、世界與神的關係
(一)荷馬時期
(二)先蘇時期開啟靈魂神聖面向的探討
1. 泰勒士
2. 亞拿西曼德
3. 亞拿西曼尼
4. 奧而菲主義與畢達哥拉斯學派
5. 赫拉克利圖斯
(三)蘇格拉底:聆聽神的記號
(四)柏拉圖:相似神為人的理想
(五)亞理斯多德:渡瞻仰神的生活

二、靈魂不朽
(一)神話中的不朽概念
(二)奧而菲主義及畢達哥拉斯學派
1. 靈魂神魂(psyché-daimôn)的不朽
2. 畢達哥拉斯學派的輪迴與不朽
(三)赫拉克利圖斯
(四)蘇格拉底
(五)柏拉圖
1. 靈魂的神聖、簡單本性
2. 靈魂為自我運動和推動身體運動的生命原理
3. 回憶理論:靈魂的先存與最終的回歸
(六)亞理斯多德
1. 靈魂的非物質本性
2. 靈魂為每一個別人的在自身實體
3. 理性的分開本性

肆、結論

伍、參考文獻
一、第一手文獻
二、第二手文獻

陸、索引
一、人名索引
二、名詞索引
 
 



  西方哲學源自古代希臘,早在西元前六世紀開始的理性思辨,首先關懷的課題是人所處的物理世界究竟如何,它的原理是什麼?其後方從對世界的關懷回到人本身,問人是什麼?世界與人就成了哲學探討的兩大主題。與人有關的科學首推靈魂論,其次是倫理學、政治學等。古典希臘時期的靈魂論事實上就是人學。之所以稱靈魂論,乃因認知到靈魂是身體的生命原理,無論是從運動或生物學意義產生的生命原理概念。

  早年負笈羅馬修讀哲學,依校方規定要從哲學的各個專業領域中選擇一科作為主修。以希臘哲學的術語而言,形上學是研究有關物理世界的原理;知識論則是探討物理世界的能力及途徑,及人能否有自我認識的可能,及獲得客觀有效的知識。形上學與知識論是非常抽象和艱澀的領域。至於哲學人學則是探討人的本性及其行為的倫理、道德面向,在哲學人學中最難的問題,即在探究人在感覺和理性層次分別具有的認知能力、方法與途徑,這一部分又與知識論有關。當年我以形上學和知識論為主修領域,同時也持續對哲學人學的興趣。

  1994年回國任教於輔大哲學系,曾擔任哲學人學課程長達十年之久。哲學人學則要從人的生命現象談起,人除了與動、植物有共同的生長和感覺生命之外,人還有其獨特的理性生命與存有。古希臘人的理性思辨首先關懷的課題就是人。人所處的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物理世界?物理世界中的人又該如何定位?世界與人就成了哲學探討的二大主題。當聚焦、關懷回到人的本身時,與人有關的首推靈魂論,其次是倫理學、政治學等。古希臘時期的靈魂論事實上就是人學,因認知到靈魂是身體(body)的生命原理,無論是從生物學、形上學乃至認識論推衍生命意義之所在,都不能捨靈魂而不論。

  希臘人將人的理性視為來自神所賦予的獨特生命,它使人之所以具有認識、判斷與意志選擇的可能。人的理性能力是與所有其他經驗中的事物不同所在。依照亞理斯多德的說法,「古希臘人學」應稱之為「古希臘靈魂論」;又依照基督宗教而言,理性奠定人的不可侵犯的尊嚴與價值。有鑒於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對靈魂的看法差異甚大,斟酌再三,為避免對靈魂論一詞會產生的誤解,最後決定本書名用人學一詞。

前言

  在西方哲學史的發展上,有關物理世界的探討和有關人的探討為兩個主要的課題。有關物理世界的探討是要探討它的起源、原因或原理,及最終要回歸的。有關物理世界的探討就是有關這世界最終的統一原理,或第一原因、原理的探討。在古代希臘,哲學家從現象的多之中尋找最終的一。這種探討奠定了整個西方哲學探討的典範。由泰勒士開啟的哲學探討稱為宇宙論(cosmology),亞理斯多德以物理學(physics)和形上學來稱之。對客觀世界的探討使得人具有有關世界如何的知識(epistémé),對認識過程或途徑的探討即知識論(epistemology)。雖然自近代時期以降,哲學家關心的不再是原因或原理,而是從具體的實在究竟是什麼作為探討的對象。哲學家開始問:人作為認知主體如何認識這物理世界,及有否有關這世界的確切知識。近代時期的哲學家將哲學探討關懷的重點放在知識論,除了關懷認識的途徑之外,同時關懷知識的有效性或確切性(certainty)。

  在古代希臘人的宇宙觀中,宇宙是由神、人和自然(phusis)共同組成。有關這世界原理的探討即是有關神聖原理的探討。當代哲學家稱早期希臘哲學家為神學家。換言之,有關這世界的原因或原理的探討最終找到的是神。神是一切的起源,這世界由原初的混沌轉變為有秩序、和諧和美的宇宙來自於神,哲學家在探討這世界的起源時,清楚地意識到有關人的探討不同於對物理世界的探討。有關物理世界原理的探討不能用到人。但在探討人時必然是從人面對著神來探討人。有關人的探討是在人的本性或本質的探討。從經驗的觀察,人有一身體,在探討人的本性或本質時,人是否就只要肯定身體,和它所有肢體、各個器官,就足以說明人究竟如何。

  在古代希臘,自荷馬時期即意識到人有身體(σωμα, soma),有不同的器官、肢體,雖然此時期的希臘人還沒有完整的身體概念,因著人所有活動都是藉由身體、各肢體和器官來達成,他們看人的時候,就從人的身體來看人,人就是他的身體。唯希臘人亦意識到身體本身不足以解釋人的生命;人活著的事實。人之所以活著,身體有生命,乃因身體有著氣息(breath),或稱靈魂氣(breath-psyché),或者稱靈魂(ψυχή, psyché)。雖然這時期的希臘人亦沒有完整的靈魂概念,對靈魂的理解僅止於靈魂氣概念,靈魂在活著的人身上沒有任何積極作用。靈魂的唯一作用即它的臨在身體活著。此時期的靈魂概念可以說是某種生命原理,因它的臨在,身體有生命。故身體本身不足以說明它活著的事實,在身體有靈魂的時候,它活著。當靈魂永久地離開身體,身體死亡。身體不再有任何活動,一切都在靜止中。身體(soma)一詞原用在不再有生命的身體,亦即軀體。在身體死亡後,靈魂進到冥府,如同人的陰影,不再有生氣和精力,靈魂可以說不再是我的我。此外,人還有各種不同的活動;內在的心理活動。詩人以相當豐富的詞彙來描寫這些內在的心理活動或作用。

  從哲學理性思辨時期開始,在哲學家探討世界的起源、它的原因或原理時,雖然人為這世界的一分子,人的原因或原理不同於這世界的原因或原理,哲學家將靈魂視為人的原因或原理。人開始成為自己探討的對象,這是有關靈魂的探討,即是所謂的靈魂論(psychology)。鑒於靈魂是生命原理,雖然在不同哲學家思想中的靈魂和生命概念很不同。生命的概念從初期運動的意義來理解,直到亞理斯多德方從生物學的生命概念來理解生命。靈魂概念從神話時期單純的靈魂氣概念進展到主宰和統治身體的生命原理、理性和道德的原理、形上的原理及身體生命的現實原理。這是為什麼有關人本性的探討是靈魂論的探討。

  有關靈魂論的探討,還有一重要關鍵思想,即在靈魂內有理性。人之所以具有認識、理解的能力來自理性。蘇格拉底在這一立場上肯定人是一理性的主體。柏拉圖與亞理斯多德均將靈魂內的理性視為在人內最崇高的,它具有神聖的起源。希臘人因著東方奧而菲主義的影響將人二分,畢達哥拉斯學派、蘇格拉底及柏拉圖都將靈魂視為真正的人,人即是他的靈魂。亞理斯多德方肯定人是由靈魂與身體組合的完整的人。唯有關人的探討,他是在《論靈魂》一書中從人在不同層次可以有的生命活動來探討人。有關人的探討在這時期不稱為人學(anthropology),乃因靈魂被視為生命的原理,靈魂統一起身體,它是身體之所以有生命的原理。

  當哲學家從理性思辨的角度,不再從傳統的神話來看人時,西元前六世紀開啟了西方傳統的人學或靈魂論的探討。人作為一有生命的存有,在人所有的各種特性上最為顯著的,也是人與其他有生命存有不同所在,即在於人能探討他自己,人可以嘗試詮釋他的原理、本性究竟如何,他與其他人,及他與世界的關係究竟如何。人逐漸的看到他在整個宇宙中的角色,他要探討他自己,他的各種層次的生命活動,無論是生理層次,或心理(psychological),或理性(mental)層次的生命活動。

  在古代希臘,雖然有關這世界的原因或原理的探討不能用到有關人的探討,值得注意的,即哲學家在有關這世界原理的探討上,一方面將原理與靈魂等同。先蘇時期的哲學家從運動的意義理解生命,這世界在不斷地運動中,這世界是個有生命的整體,這世界充滿了靈魂。另方面,有關人的探討必定是建立在宇宙論或形上學上。換言之,人學或靈魂論是建立在宇宙論(物理學)和形上學上。這種人學探討的特性在柏拉圖和亞理斯多德兩位的思想體系中更為明顯。自西元前六世紀開始的哲學理性思辨,哲學家逐漸的以靈魂一詞統一起人可以有的各種心理、生理的活動。靈魂固有的思想作用則稱為理性(nous)的活動。soma一詞不再指亡者的軀體,而是指整個人的身體。

  正如對物理世界統一原理的探討,古代希臘哲學家在有關人的探討上從探討生命的統一原理開始。唯受到東方奧而非主義的靈魂─身體的二元論影響,哲學家強調人的二元,不再如同探討物理世界的統一性。這種二元的探討來自於宗教經驗,非在哲學基礎上的探討。人的靈魂不同於身體,靈魂相對於身體,它統治身體,身體非建構人的因素。反之,身體是靈魂在這世界暫時寄居之處,它是靈魂的墳墓或監牢。奧而菲主義者肯定靈魂內的理性有著神聖的起源,正如神引導著自然並管理自然,在人靈魂內的理性引導和管理身體。理性擁有在空間之外的面向,擁有某種行為和運動的方式,亦即思想。唯思想非物質的一種替代。人理解到他屬於神,靈魂在某種條件下能認識神,它具有相似神的理性,與神一起。靈魂能有著從時間和變化中解放出來的存在。在人理解到靈魂內有著神聖的因素,人渴望分享神的永恆和不朽。正如基督宗教初期,對這時期的希臘人,有關人的思辨的探討和有關神的思辨的探討無法分開。在一方面的探討,滋潤另一方面的探討。在某種意義下,人學一詞即是神學。人學不是有關人的討論(discours sur l’homme),如同近代時期哲學家所說的。

  自哲學理性思辨之初,對希臘人,有關這世界原理的探討即神聖原理的探討,從人學這詞意謂著神學而言,在人學和宇宙論之間所獲致的一重要成就即人是一個小宇宙。在這樣的思想中,人被視為宇宙的縮小版,宇宙則是一宏偉的巨人。希臘人有足夠的理由可以理解人為某種小神論(microthéisme),人被視為神的縮影,神則如同是一超人(le superlatif l’homme)。人、世界和神共同構成一個宇宙。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49554
  • 叢書系列:聯經學術
  • 規格:精裝 / 544頁 / 25k正 / 14.8 x 21 x 7.6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貳、古希臘時期相關人學概念的演進
 
古代希臘哲學為西方文化孕育的搖籃,哲學家對這世界究竟如何,世界的起源,它的最終統一原理的探討,奠定了整個西方哲學理性思辨發展的方向。對客觀世界的關懷是哲學家探討的首要對象,這是所謂的自然主義或宇宙論。對客觀世界的探討是人從自己走出,從人作為認知的主體,人從自身走向客觀世界。從對客觀世界的探討人回到自身,人要了解人是什麼,人的本質或本性,人之所以為人的原因或原理,這種由對客體的關懷回到主體本身的關懷,為希臘哲學在宇宙論的探討上開啟了新的一頁。簡言之,建立了科學的人學(anthropology)。希臘哲學從宇宙論的探討進到人的探討,無論是宇宙論或人學,哲學家在探討時,他們所要了解的即宇宙整體的基礎是什麼,人的基礎是什麼。在宇宙論的探討上,哲學家要問所有事物的最終統一原理,在事物多的現象中尋找最終的一。有關人學的探討上則要問人的本質是什麼,人作為一獨立的個體,人的統一原理是什麼?人的行為或活動是否具有道德和宗教的意義。
 
在尋找實在的基礎,事物本質的形式和定律時,希臘哲學中有兩主要的傳統需要了解。首先即人雖是宇宙整體中的一分子,希臘哲學家明確地區分有關物理的世界(phusis)和人的探討。在辯士派學者(sophists)、蘇格拉底及柏拉圖的思想中,提出在存有之間無以衡量的結構(la strutturale incommensurabilità),另方面有關人的問題,亦即人的本質的問題。所有有關物理世界的科學無法達到人,我們需要持別的力量(energie)方能獲得有關人的知識。為古代希臘人,只有神能擁有有關人的知識。
 
在希臘的傳統中,有關人的探討需要從不同時期對人的探討來理解,不同時期對人的理解都有著決定性的發展,這是我們探討古代希臘人學或靈魂論時需要了解的。在古代希臘,靈魂與身體這兩個概念有著一段發展的歷程。在西元前八世紀的荷馬時期還沒有完整的身體和靈魂的概念。荷馬時期在說人即是他的身體時,是從人的各個器官、肢體分別有的作用或活動來看身體。靈魂是靈魂氣(breath-soul)的概念,因它的臨在身體有生命,是活的;它的永久離去身體死亡。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4/11-4/30 防災推薦書籍199元,紓解不安延伸書單本8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時報全書系
  • 華文創作展
  • 東立GoodBuy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