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一次一點,反轉憂鬱
  • 定價:320
  • 優惠價:928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7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憂鬱傾向。大腦的構造就是如此。
  過去十年,對於憂鬱症相關的大腦迴路,以及這些迴路的改變方式有了驚人進展!
  不論你的年紀多大,你仍然有能力改變大腦,改善你的人生。

  一場精采的大腦之旅
  本書從第一頁就開始協助我們改善生活

  一八七○年春天,年輕的威廉.詹姆斯陷入「意義的危機」,充滿焦慮與憂鬱。但是他讀了一篇談自由意志的文章後,領悟到可以透過改變習慣來轉換心情。不到三年,他開始在哈佛大學教書,最後成為美國心理學之父。

  一九四○年代,作家卡繆肺結核發作,離開飽受戰火摧殘的巴黎,到阿爾及利亞北方的出生地尋求溫暖和慰藉。在灰色多雨的十二月,他發現一切都已改變,痛苦地體認到想要重溫年少歲月是多麼愚蠢。但他明白年少的溫馨快樂依舊完好保留在記憶裡,寫道:「在最深的冬季,我終於體會到,在我的內在有一個永不抹滅的夏天。」

  本書作者大四讀到一半時,突然感覺一切都令人無法承受。剛開始是對未來感到焦慮,覺得身體沉重遲緩,不想說話,選課變成一樁難事,甚至連食物都沒有那麼好吃。之後女友和他分手,可能是因為那幾個月他整個人變成可悲的一灘爛泥,然後身體開始出現各種疼痛,睡眠也發生問題。新英格蘭的冬天感覺格外漫長而灰暗。

  當人陷入憂鬱,生活充滿失望,欠缺你迫切需要的一切──一夜好眠、工作順利、友善的臉孔,你擁有的好像遠遠少於想要得到的,然而,好轉的關鍵並不複雜,就是找到適合你的生活改變,創造正確的大腦改變。

本書特色

  1.全美暢銷、長銷書:本書英文版自2015年3月出版兩年多來,現仍榮登美國亞馬遜書店神經心理學類第2名、憂鬱症第11名。(2017年6月1日統計)

  2.當憂鬱症成為另一種新國病,切合讀者需求:
  ●「台灣約有200萬人有憂鬱症狀,其中重度憂鬱者約125萬人……台灣每2.5小時就有一個人自殺,自殺死亡者生前有憂鬱症情況高達87%。」(2017年2月25日,聯合報)
  ●「健保署統計,國內使用抗憂鬱藥物的人數在2013年首度突破百萬人……讓憂鬱症成為另一種新國病。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等都會區,2013年使用抗憂鬱藥物的人數皆多達14萬人以上。」(2015年4月27日,中國時報)
  ●董氏基金會調查發現:約五分之一台灣民眾時常(每週3天以上)感到憂鬱,45.1%民眾表示身邊有憂鬱症親友。(2017年4月)

  3.解析憂鬱症背後的神經科學,說明如何透過具體的步驟擺脫憂鬱症,啟動樂觀的良性循環,加上作者走出憂鬱的心路歷程,鼓勵每個人都可以採取不同的方式運用腦力,追求健康、快樂和情感充實的人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柯亞力博士(Alex Korb, PhD)


  神經科學家,自美國布朗大學神經科學系畢業後研究大腦逾十五年,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完成博士論文與多篇科學論文,目前是該校精神醫學系神經科學博士後研究員。在實驗室之外,他也擔任生物科技與醫藥產業的科學顧問,以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女子飛盤社總教練。他勤於練習瑜伽、正念、體適能,甚至脫口秀,在這些方面都有豐富經驗。

譯者簡介

張美惠


  臺大外文系畢,輔大翻譯研究所肄業,現從事專職翻譯。曾獲梁實秋文學獎譯詩組佳作,譯作《Y染色體:男子漢的本質》獲第三屆吳大猷科普著作獎(翻譯類佳作獎)。譯有《德國短篇小說精選》、《資訊焦慮》、《真實的謊言》、《EQ》、《美之為物》、《國家公園之父:蠻荒的繆爾》、《這就是男人》、《用心去活》、《父母離婚後:孩子走過的內心路》、《愛上M型男人》、《重建:重塑婚姻與自我的願景》、《鏡子裡的陌生人》、《RV親情新幹線》、《快樂是一種陷阱》、《愈感恩,愈富足》、《我願意陪伴你:點亮生命的九堂課》、《愛是有道理的》、《來自天地的感動》、《信任,決定幸福的深度》等。

推薦序者簡介

丹尼爾.席格醫學博士(Daniel J. Siegel, MD)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第七感研究中心(Mindsight Institute)執行長、臨床精神醫學教授,著有《人際關係與大腦的奧祕》(The Developing Mind)與《喜悅的腦》(The Mindful Brain)等書,也是諾頓出版社人際神經生物學系列書籍的創始編輯。

 
 

目錄

推薦序1:一本極為難得的著作 施義賢
推薦序2:改善生活的獨特力量 丹尼爾.席格
推薦語:戰勝憂鬱,其實不難 詹欣隆等
前言:你正走在好轉的路上                

Ⅰ卡在惡性循環裡
1 憂鬱症的大腦地圖                        
2 深陷焦慮與擔憂
3 永遠注意負面的地方 
4 沉溺壞習慣

Ⅱ創造正向循環
5 鍛鍊你的大腦
6 設定目標,果斷決定
7 讓大腦休息
8 培養正面習慣
9 善用生物反饋
10 活化感恩迴路
11 仰賴他人的力量
12 治療中的大腦
13 結語
致謝
 
 

推薦序1

一本極為難得的著作
施義賢(台中市明功堂精神科診所院長、2009年商業周刊推薦百大良醫、2011年肯愛社會服務協會第三屆「遇見十大溫暖我心的抗憂醫生」票選第一名)


  憂鬱症是個難以捉摸的疾病。雖然比起三十年前,我還在當住院醫師的時期,國人對於憂鬱症的理解和社會的接受度已經進步很多,不能同日而語;新一代治療憂鬱的藥,相對的副作用和病人忍受度亦有革命性的進展,然而整體來講,社會上多數人對於憂鬱症的病因、過程、治療和如何預防卻仍舊一知半解。特別是在網路世代,人們很容易取得疾病的相關知識,卻也因為網路文章充斥著似是而非的內容,造成得到正確的專業知識和衛生教育內容紛雜、莫衷一是的情況。

  這本著作基於作者對於腦神經科學的專業,及其本身罹患過憂鬱症的經驗而寫成,嘗試以腦科學和各種人類情緒狀態連結,來解釋憂鬱症病狀的呈現反映著腦部前額葉皮質和邊緣系統之間神經迴路的運作,再由此告訴讀者,醫師是如何使用藥物調整腦細胞神經元中,各種影響人類情緒和意志的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的運作,從而教導讀者如何藉由各種自助的方式,幫助自己改善憂鬱及避免憂鬱。這是一本極為難得的著作,我很期待它的出版,希望能用它來做為我臨床衛生教育的材料,若能幫助病友組織一個讀書會來研讀,相信對憂鬱症的預防復發極有幫助。

  我在二○○三年八月到二○○五年四月左右也曾罹患了一場重鬱症,茶飯不思,思緒悲觀負面,思路像陷在泥沼地,有如行屍走肉,自殺意念一天不知出現過多少次,自己摸索著嘗試各種藥物,如同神農嚐百草般,在混沌黑暗中尋出一條生路;除了吃藥之外,還努力建構起周遭的支持系統,自己也發展出一套自救方式,因為我自己的專業知識,加上基督教信仰,才終於脫困。有了這樣嚴酷的經驗,我終於更深切體會到憂鬱症病人真正的困境乃在於內心的孤寂、恐懼和絕望。這調整了我往後行醫的模式和態度,雖然在健保數人頭的時代裡,衛生教育申請不到合理的給付,我仍然堅持在病人初診時就盡可能地進行簡明扼要的衛生教育,因為我知道光開藥只能治好他這一次的病,若不調整不良的舊習慣並培養出好習慣,那麼病友憂鬱症的復發往往是可以預期的,然而那不是一位有良知的醫者希望看到的結果。

  恰好本書除了前四章談論腦神經解剖學和生理學的部分需要稍為費神理解和記憶之外,後面就提到很多實用可行的建議,不只讓病友,甚至家屬和一般讀者都能因此獲益良多。我小時候讀《水滸傳》的一○八條好漢,讀到一半總要翻到前面的人物介紹欄,一再對照才能把每個人的特性逐漸記熟。這是一本很棒的書,但對於一般讀者而言專業術語部分還是有點艱深難記,所以建議用我讀《水滸傳》的方式,看後面幾章實用建議時,可以邊翻回前四章的圖表對照著看,如此便能更為順暢理解,讀者將會有豐富的收穫。

推薦序2

改善生活的獨特力量
丹尼爾.席格(Daniel J. Siegel, MD)醫學博士


  這是一場精采的大腦之旅,優秀的導遊柯亞力提供實用的知識與工具,從第一頁就開始協助我們改善生活──從介紹不同的思考方式到我們可以採取的具體行動。但是,這些知識與工具如何實際地幫助我們呢?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你的用腦方式會直接改變你的大腦──包括你如何專注、刻意地形塑想法,以及有目的地安撫情緒。這也是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的關鍵──我們的經驗(包括用腦方式)確實可以改變大腦的活動,甚至在一生當中都有機會重塑大腦。身為精神科執業醫師,我發現當人們知道大腦運作方式的細節,就能產生改善生活的獨特力量。本書提供強有力且務實的方法,讓你可以運用這些神經知識改善人際關係,減輕擔憂和焦慮,紓解憂鬱的想法與心情所帶來的負擔。

  沉浸於這本吸引人的著作,你將在作者的陪伴下進入應用神經科學的重要領域。這位陪伴者在全世界極負盛名的神經科學研究所進行博士研究,再加上他個人的心路歷程,因而能夠近距離地一窺人類大腦如何展現自我矯正的能力,扭轉讓人陷入擔憂、焦慮和憂鬱惡性循環的不幸傾向。不論你或你認識的某個人是否有過度反覆思考、自貶的內在批評或心情鬱卒的傾向,或者你只是想要深刻認識自己的大腦以提升你的生活,讓生活變得更容易理解也更愉快,本書將是旅程中很寶貴的禮物。

  作者以清新的文字介紹最先進的科學,將當前的研究結果高明地轉化為日常生活的實用工具,讀來令人愉快。身為專門研究大腦的神經精神病學家、心理治療師和心理衛生教育工作者,即使本書談的就是我專長的領域,我還是從中學習到很多,也讀得樂趣無窮。這是一本資訊豐富又有趣的書。

  我很高興也很榮幸撰寫這篇推薦序,希望讀者也來認識自身大腦的不同區域如何共同合作以減輕你的擔憂,增進你的幸福。你可以扭轉憂鬱與焦慮惡性循環的傾向,創造快樂且有清楚人生目標的良性循環。最棒的是,今日的科學已經證實你可以運用這些知識與理解,採取不同的方式運用腦力,追求健康、快樂和情感充實的人生。本書將為你指點迷津。

推薦語

戰勝憂鬱,其實不難


  「本書與現今臨床上的治療方針不謀而合,應該可以提供憂鬱症患者及其家人、朋友對疾病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同時給予實質的幫助,一次一點的改變,戰勝憂鬱,其實不難。」──詹欣隆醫師,馬偕紀念醫院家醫科資深主治醫師暨健檢中心主任、2014年肯愛社會服務協會第五屆「十大抗憂好醫師」票選第一名

  「本書精采解析憂鬱症背後的神經科學,告訴讀者如何透過具體的步驟擺脫憂鬱症,啟動『樂觀的良性循環』。作者以清晰易懂的文字解釋神經科學,說明大腦的各種功能異常如何導致不同的憂鬱症狀……書中多次繞回作者自身的經驗,也讓他的敘述更為有力和真實。凡是苦於憂鬱症而希望有人引導他認識與因應憂鬱症的人,以及想要對憂鬱症的神經科學及治療方法有更多了解的治療師,都不能錯過這本書。」──艾琳.薩克斯(Elyn Saks),美國南加州大學古爾德法學院法學、心理學、精神醫學和行為科學伊凡斯講座教授(Orrin B. Evans Professor),著有《心無所依》(The Center Cannot Hold)

  「本書清楚解釋憂鬱症背後的神經科學,讀來引人入勝。作者闡明這種常被誤解的神秘疾病,引領讀者了解大腦的基本知識,以及大腦如何與我們的心情、動機、決策和行為相互影響。」──安森.多倫斯(Anson Dorrance),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女子足球隊總教練,《冠軍的眼界》(The Vision of a Champion)作者之一

  「本書融合當前關於憂鬱症及其治療方法的觀念,內容精采,平易近人,資訊豐富。作者很有技巧地將整合的神經科學觀點融入務實的策略指引,不僅有助於減輕病態的負面心情,還能協助各種臨床症狀的患者提升情緒的健康。」──海倫.梅伯格(Helen S.Mayberg),美國艾莫瑞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神經學與放射學教授,精神神經影像與治療學富夸講座教授(Dorothy C. Fuqua Chair)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6938955
  • 叢書系列:心靈拓展系列
  • 規格:平裝 / 256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
|
2018/02/16
本書並不厚,約莫250頁左右,但不好讀XD。對沒有生理心理、神經心理基礎的讀者而言,本書讀起來會有點辛苦。

本書第一部分,介紹憂鬱的「下陷螺旋」(也就是惡性循環):為什麼憂鬱症常常不會好、還會因為某些因素而惡化。並不是因為我們「不夠好」,而是我們某些使用大腦的方式不對。這部分提及了許多神經心理的原理,許多會再次出現在本書後半部。

我特別喜歡這兩個比喻:

大腦裡頭有很多負責不同功能的腦區,彼此之間會互相連線,而連線協調的品質,也會影響大腦的運作。就像是麥克風和喇叭一樣,兩者一樣需要電線串連。有時,麥克風和喇叭擺錯位置,就是會嘰嘰叫。這並不是「麥克風」壞了、「喇叭」壞了,而是之間的互動出問題。憂鬱症也是這樣。
龍捲風為何常常出現在奧克拉荷馬州,而不是其他地方?只是因為「條件剛好符合」。「奧克拉荷馬州」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對大腦來說,我們因應壓力的方法、規劃的技巧、習慣、思考與決定的風格,與其他十幾項東西的互動,最終構成了憂鬱。剛好條件符合,於是憂鬱了;說穿了,並不是「我」不好。

第二部分,介紹了憂鬱的非藥物治療,也就是心理社會介入:運動,目標設定,睡覺,習慣養成,生理回饋,感恩,社交支持,行為活化等。此處完整交代了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建議,背後協助憂鬱改善的機制是什麼;算是用神經心理學的角度,替這些方法做了背書。因此,本書的實證性極強,幾乎每一頁下方都引用了不少研究資料。

不過,就算讀者完全沒有神經心理背景,在閱讀第二部分時,也還是可以學到很多改善甚至預防憂鬱症的有效方法。而這些方法都有個特色是,需要你親自操作,而且小小的改變持續進行的話,通常可以像蝴蝶效應一樣,引發我們更想要的「正向循環」。

雖然一點點的小陷阱就會讓憂鬱症被維持、惡化,但反過來說,只要能從一點點小地方開始,硬著頭皮做點改變,我們一樣有可能反轉原本的下限螺旋,讓自己慢慢從憂鬱中解脫出來。

--

施醫師推薦序的最後一段特別有意思,我相當認同。本書會提到大量的大腦神經名詞,讀者可把這些名詞當作「小說主角」,甚至幫自己準備一張「人物表」,簡述不同人物的功能、特色,以及不同人物之間常見的互動。這樣在閱讀第二部份時,相信會更上手。我順手把自己閱讀時的人物表稍微整理在下面,供大家參考。

本書最後一章也花了一點時間說明,心理治療為何有效,「談話」是如何改善我們的大腦的;而且作用機制可能跟「藥物治療」是不同的,也解釋了為何藥物與心理治療結合通常能得到最大的效果。這部分也讓我學到許多!

整體而言,本書雖然不好讀,但是內容真的非常紮實而且受用。非常推薦給對憂鬱症的「生理神經」機制有興趣、憂鬱症患者、親友,乃至專業工作者來閱讀。裏頭的神經心理機制雖然是本書的一大亮點,但即便不太理解也沒關係,作者針對憂鬱預防、治療提供的心理社會建議與秘訣也是非常精彩、務實,而且真的可以拿來用在自己身上的。

--

【人物表一】

1.血清素:意志力,動機,心情
2.正腎上腺素:思考,專注,因應壓力的能力
3.多巴胺:享受樂趣,改變壞習慣
4.催產素:信任,愛,連結,減少焦慮
5.褪黑激素:睡眠
6.腦內啡:止痛,歡欣振奮
7.內生性大麻:食慾,祥和,幸福感

【人物表二】
1.前額葉
- 內側:自我
- 外側:外在世界
- 腹側:情緒
- 背測:思考
- 腹內側:自我,情緒,動機,衝動控制
- 背外側:外在,思考,規劃,解決問題
2.下視丘:控制壓力,軍事基地,短期記憶轉為長期記憶,戰鬥或逃跑
3.杏仁核:減輕焦慮,恐懼,負面情緒的關鍵,辨識危險
4.海馬迴:長期記憶的儲存鍵,對壓力敏感,礦坑裡的金絲雀;情境依賴式記憶
5.扣帶迴皮質:專注力
- 背側:關注疼痛、犯錯或可能犯錯之處
- 腹側:樂觀的感覺,約束杏仁核
- 前扣帶迴:電腦螢幕,顯示出你目前專注的內容(邊緣系統和前額葉的通道)
6.紋狀體:習慣,快樂,成癮(多巴胺)
- 上半部:背側紋狀體,習慣
- 下半部:伏隔核,派對咖,衝動,好玩、刺激
7.腦島:疼痛,對身體感覺敏感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博客來|日文】日文美好生活風格書展,參展書任2刊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