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烏鴉女孩(上下冊)

烏鴉女孩(上下冊)

  • 定價:800
  • 優惠價:599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紐約郵報》2016年夏天必讀書目
  ★《觀察家報》當月驚悚小說
  ★《華爾街日報》預測2016年最受歡迎的驚悚小說之一
  ★許皓宜(臺北藝術大學副教授/諮商心理師)、高仁和(前刑事警官)推薦

  「文明」的人類有能力犯下哪些恐怖罪行?

  史詩般的心理驚悚小說,超黑暗的懸疑氛圍
  檢視跨越世代的凌虐與復仇循環

  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小女孩,
  父親在她心裡建了房間,裡面只有痛苦磨難。
  經過了好幾年,這房間有用悲傷砌成的堅固牆面、
  復仇渴望鋪設的地板,與最終以仇恨搭蓋的厚實天花板。

  四具男童屍體陸續在斯德哥爾摩被發現,死者身上都有遭到虐待的跡象,有的甚至已經過防腐處理,製成木乃伊。女刑警荷內特負責調查這幾宗離奇的命案,諸多事證讓她懷疑這是戀童癖慣犯所為,並審問最可疑的嫌犯卡爾。

  卡爾供出「幻影之家」容許戀童癖行為等訊息後,卻在戒護就醫時自殺未遂,無法繼續接受偵訊。荷內特轉而聯繫曾診療卡爾的心理治療師蘇菲亞,請她提供更多線索。從此荷內特與蘇菲亞展開合作,偵查兒童色情犯罪。

  蘇菲亞的病患中,不少人是童年時期遭受性侵與虐待的被害者。其中「烏鴉女孩」維多莉亞是蘇菲亞投注最多心力的案例。「毆打、愛撫、保護、傷害」,是維多莉亞與父親的相處模式。每當父親動手傷害她時,烏鴉就會進駐她的腦袋:黑色翅膀在她眼前拍動,接著,烏鴉會伸出腳爪奮力抓住父親的頭髮……

  《烏鴉女孩》融合寫實、暴力、北歐社會陰暗面,獲頒瑞典犯罪作家學院2012年特別獎。刑警荷內特與心理治療師蘇菲亞追查難以捉摸又殘忍的殺手,並在過程中觸碰爭議性的黑暗主題:虐童及戀童,情節充滿懸疑,且有驚人轉折,是犯罪小說愛好者不可錯過的書目。

國際媒體好評

  「瑞典怎麼能創造出這麼了不起、這麼黑暗古怪不落俗套的驚悚小說,刻劃出氣質獨特的複雜角色,如莉絲.莎蘭德(《龍紋身的女孩》),以及《烏鴉女孩》的女警探荷內特.基爾貝里?荷內特調查專找移民兒童下手的兇手時,她必須處理仇外、極右派政治和其他敏感問題,全都只會加深讀者對小說情節病態的迷戀。」——美國《歐普拉雜誌》

  「後龍紋身女孩時代的瑞典犯罪小說呈現出各式各樣怪異風格的作品……但不論是瘋狂的張力,或是雄心抱負,八百頁巨作《烏鴉女孩》無人能出其右。」——美國《芝加哥論壇報》

  「複雜且相當陰鬱的敘事……故事慢慢且穩當地施加無情的掌控……毫無偏差地累積張力。而且,承襲北歐犯罪小說的最佳特質,小說中總留有空間對社會做尖銳批判……本書核心的幾位女性性格皆精心刻畫,描寫成功,其慾望需求各個鮮明迥異。你會發現《烏鴉女孩》會是你讀過最廣泛、力道最強的北歐犯罪小說。」——美國《金融時報》

  「恐怖充斥在《烏鴉女孩》中,把瑞典當代福利體制的表象劃得支離破碎,揭露出所有可以想到的人類罪行……刺激的多層面墮落,墜入邪惡與瘋狂的深淵。」——美國《出版人週刊》

  「比《龍紋身的女孩》更勝一籌,控訴看似『文明』的人類能犯下多麼恐怖的罪行。」——美國《亞歷桑那共和報》

  「讓人猛打寒顫……值得一讀的心理驚悚小說,著重心理也著重驚悚不偏廢。」——美國《科克斯書評》

  「《烏鴉女孩》非常有可能是你一整年讀過最令人不安的書……故事有驚人的轉折,安排巧妙,兩位作者在小說中編織的複雜邪惡之網收尾得很成功……絕佳之作。」——英國《衛報》

  「一趟疾速狂飆的旅程,穿越錯縱複雜的情節……頌德大膽地將解離型人格疾患置於這部令人極度掛心擔憂的小說中心。」——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

  「這本傑作內容殘酷,情節令人憤怒苦惱,是今年到目前為止最佳的犯罪小說……雙人作家……對仇女與性別歧視怒目以對,指責虐童與人口走私。也許最重要的是,作者說了一個出色的故事……這部小說很黑暗,是烏漆嘛黑的黑暗……然而作者最大的勝利,是讓這本八百頁的巨著呼嘯而過……文筆精煉、直接、引人入勝。」——英國《都市報》

  「本書黑暗得如此斷然,又叫人焦躁,使得《龍紋身的女孩》相形之下就像英國鄉間推理劇《密森默謀殺案》……八百頁的篇幅情節豐富……不可思議地饒富興味……讓人欲罷不能,不忍釋卷。」——英國《週日快報》

  「可怕陰森、引人入勝,讓人極度坐立難安的驚悚處女作。」——英國《每日郵報》

  「巧妙累積的懸疑讓你沉迷於八百頁的篇幅中。這本小說證明我們最害怕的不是暴力行為,而是人類心理不出聲的恐怖。」——《英國新聞聯合社》

  「一部深深讓你恐懼的小說,黑暗的童話故事,在北歐犯罪小說傳統中獨幟一格……這部小說是心理黑色作品,分析人類的心靈,深入挖掘人類的邪惡、受壓抑的潛意識變態以及人類天性中與生俱來的暴力。」——義大利Sololibri.net網站

  「再見,人魔漢尼拔。和維多莉亞.柏格曼相比,那個老人魔的心理狀態就過就像籠中金絲雀一樣有趣。」——瑞典《勞工日報》

  「《烏鴉女孩》是該類型瑞典小說中我讀過數一數二的,或許甚至就是最棒的那本……許多瑞典作家及國外作家總是會說瑞典夫妻檔作家荷瓦兒(Sjöwall)和法勒(Wahlöö)是他們靈感的來源,如果未來的作家也用相同方式提起本書,我不會意外。」——瑞典《耶夫勒日報》

  「《烏鴉女孩》讓你在書頁中追尋,氣喘吁吁,大惑不解,急著想知道更多。這個故事發生在榮格所謂的集體潛意識中……一部隱含光芒的傑作。」——瑞典《DAST雜誌》

  「結局優雅地收起所有的線索和懸而未解的問題……真相非常殘忍邪惡,我怎麼想都猜不出來……耶里克.艾克索.頌德寫了一部犯罪小說讀者不能錯過的佳作。」——丹麥Krimifan犯罪小說迷網站

  「一部讓你毛骨悚然、不寒而慄的心理驚悚小說,把不堪一擊的正常放在顯微鏡下檢視。」——丹麥版《ELLE雜誌》

  「《烏鴉女孩》是部陰暗的心理驚悚小說,和北歐冬天的夜晚一樣悠長陰鬱……一個複雜、好聽、讓人憂慮的故事。」——紐西蘭《奧塔戈每日時報》

  「這個故事裡盡是充滿障礙失能的角色,不寒而慄感被提升到藝術層面……但巧妙逐步累積的懸疑全程吊足你的胃口。」——蘇格蘭《新聞雜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耶里克.艾克索.頌德(Erik Axl Sund)


  耶里克.艾克索.頌德(Erik Axl Sund)是瑞典雙人作家葉爾克.耶里克頌(Jerker Eriksson)與霍坎.艾克索倫德.頌卡斯特(Håkan Axlander Sundquist)的筆名。

  耶里克.艾克索.頌德目前是兩部系列小說的作者。《烏鴉女孩》(Crow Girl, 2010)、《飢餓之火》(Hunger Fire, 2011)、《皮媞亞的諭令》(Pythia's Instructions , 2012)組成【維多莉亞.柏格曼三部曲】,之後又合併為【烏鴉女孩】;而《玻璃身》(Glass Bodies, 2014)則是【憂鬱三部曲】的第一部。這些黑暗又令人上癮的小說,馬上在瑞典一炮而紅,叫好又叫座。

  《烏鴉女孩》是瑞典犯罪小說的最新文學風潮,也是當代犯罪小說的里程碑;曾獲瑞典犯罪作家學院2012年的特別獎,學院推崇《烏鴉女孩》:「以犯罪小說的形式,呈現令人神魂顛倒的心理分析。」

  葉爾克.耶里克頌,1974年生於瑞典中部的港市耶夫勒(Gävle),他做過很多工作,其中之一,是本書另一位作者霍坎的電音龐克樂團「i love you baby!」的製作人,並和樂團一起在東歐許多國家巡迴演出。他也曾擔任門房、裝貨員、倉儲經理與監獄圖書館員。

  霍坎.艾克索倫德.頌卡斯特,1965年出生於瑞典南部的林雪坪(Linköping)。和葉爾克一起投入寫作事業前,他曾是音響師、音樂家及藝術家,曾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開過五十場以上的畫展。他在2000年初期是電音龐克樂團「i love you baby!」成員,在東歐許多國家巡迴演出。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8870093
  • 叢書系列:SM
  • 規格:平裝 / 832頁 / 15 x 21 x 4.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房子
 
屋齡已破百,堅固的石牆至少一公尺厚,也就是說她大概不需要作隔音處理。但她希望能百分之百篤定。
 
客廳左側有個小坪數邊間,她拿來當工作室兼客房。
 
裡頭有間小廁所,儲物櫃還算寬敞。
 
這個房間簡直完美,只有一扇窗及上方閒置的閣樓,如此而已。
 
不再漠不關心,不再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
 
不能把事情交給機運決定。命運是極度不可靠的同謀,有時是朋友,但有時也是無法預料的敵人。
 
餐桌和餐椅都被推到牆邊,於是客廳中央空出了一大塊空間。
 
然後就是等待了。
 
第一批聚苯乙烯墊在十點鐘準時送達,由四名男子扛進來,其中三人大概五十來歲,但第四人估計不超過二十歲。他光頭,穿著黑色T恤,胸前印著兩面十字圖樣的瑞典國旗,國旗上方印著「我的祖國」字樣。他手肘上有蜘蛛網圖案的刺青,手腕上則是某種石器時代風格的設計。
 
等送貨的人都離開了,她坐在沙發上計畫接下來的工作。她決定從地板開始,因為只有地板有可能會造成麻煩。樓下的老夫妻或許重聽到幾近耳聾,這麼多年來,她也從來沒聽過他們發出任何聲響,但還是覺得這是個重要的細節。
 
她走進臥房。
 
男孩仍然在熟睡。
 
在電車上和男孩相遇的過程說來很奇特。他就只是握住了她的手,站起身來溫順地跟她走,她連一個字也不用說。
 
她找到了尋覓已久的弟子,一直以來無法得到的孩子。
 
她伸手碰他的額頭,體溫已降。然後她又摸摸他的脈搏。
 
一切都按照計畫進行。
 
她用的嗎啡劑量恰恰好。
 
工作室地板上,從牆的這一頭到另一頭,鋪的是厚重的白色地毯。她總覺得這張地毯很醜又不乾淨,雖然腳踏在上面是滿舒服的。但現在看來,地毯倒是很符合她的目的。
 
她用鋒利的刀切開聚苯乙烯墊,再用一層厚厚的地板黏著劑,把所有的墊子黏在一起。
 
刺鼻的氣味瞬間讓她頭暈,不得不打開面街的窗戶。窗戶是三層窗,最外面的玻璃還多加了隔音層。
 
命運,是朋友。
 
地板工事花了一整天。每隔一陣子,她就去查看一下男孩。
 
整個地板都弄好後,她把所有的縫隙用銀色封箱膠帶貼起來。
 
接下來的三天都花在處理牆壁上。到了星期五,就只剩下天花板了,這部分花的時間比較長,因為她必須先黏好聚苯乙烯墊,然後用木板把它卡進天花板裡。

會員評鑑

4.5
5人評分
|
5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
|
2017/08/01
提及北歐犯罪小說,馬上令人聯想到瑞典已故的作家史迪格‧拉森的「千禧三部曲」,拍成電影,不論是瑞典版或好萊塢版的「龍紋身的女孩」都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更無懼於厚如磚頭的小說,硬是K完那三本小說。只能說筆者的偏食,孤陋寡聞沒看過幾本北歐小說,更遑論本書的瑞典雙人作家-耶里克.艾克索.頌德(Erik Axl Sund),趁此次試讀機會,再次進入冷冽的北歐推理小說世界。

《烏鴉女孩》故事採雙線交錯,主角為一女警探-荷內特.基爾貝里,負責調查斯德哥爾摩市區一連串毫無頭緒可言、死因離奇的駭人殺童事件。她不輕易服輸、誓言破案,循著凶手留下的蛛絲馬跡,緊跟著些微線索,一步步明查暗訪。她和心理治療師-蘇菲亞.塞德倫搭上了線,蘇菲亞私底下協助她對殺人凶手的心理進行剖析,使偵查工作得以持續進行下去。二人協力追查一位難以捉摸又殘忍的殺手-維多莉亞.包格曼。倆人該如何解開這起連續殺人命案的謎團?她們越接近問題的核心,即將揭開這起罪行的真相,卻發現背後的權力結構遠超乎想像,背後觸及的陰謀讓人避之唯恐不及。

兇嫌維多莉亞.包格曼的父親會對她與母親暴力相向,面對性侵自己的父親、漠視毫不關心的母親、中學學姐的霸凌、已婚花心男的欺騙與背叛,種種傷害與不幸造成維多利亞心中產生陰影,她身心靈皆傷痕累累,人生就彷彿書名「烏鴉女孩」般,充滿哀傷、悲慘的命運卻又不知如何解決自己的困境。過往的人生陰影如影隨形,維多莉亞又該怎麼面對?她該如何填補內心的缺陷,難道只有不停地報復?不免讓人對她的境遇感到惆悵與無奈。

坦白說,刑偵督察長荷內特與其警局同事的調查方式並無特別之處,透過對許多不同關係人的明查暗訪,到底凶手是一個怎樣的人?在整個抽絲剝繭過程,隨著她與蘇菲亞的調查訪談,嫌疑犯背後的人生故事,慢慢被揭露出來,清清楚楚呈現在讀者面前。主角(或讀者)該如何以更客觀而精準的態度來判斷這些線索,揪出犯人?嫌疑犯犯罪手法的細緻程度,實在讓人不得不懷疑她是天才?整起事件背後巧妙地佈局,也使案情愈來愈膠著,在血腥與毛骨悚然之外,還讓人不得不佩服凶手的巧思。在查案過程中,荷內特與蘇菲亞都還得面對自己的婚姻、家庭問題,甚至探究自己的過往,進行自我分析。同時荷內特她必須處理仇外、極右派等敏感政治問題,及背後掌權人士一隻看不見的黑手。

一部吸引讀者的犯罪推理小說,除了表現形式具有強烈的故事性外,還要能結合社會時事與爭議性的主題做出尖銳批判。以此標準,耶里克.艾克索.頌德似乎是位野心勃勃的作家,《烏鴉女孩》故事場景選定在瑞典,在這個幸福指數始終高居前五名,沒有明顯的政治紛擾與難民問題的國度,寫下如此驚悚駭人的虐童、殺童慘案的小說,總不免讓人詫異。然而,作者卻在字裡行間不經意地流露出對社會犯罪、家庭婚姻、生活經濟問題的厭惡、批判,忠實地呈現北歐社會陰暗的一面,也控訴移民童工與女人悲歌,揭露出瑞典幸福的表象下的墮落與黑暗。

《烏鴉女孩》劇情扣人心弦,若有似無的引領讀者走進死胡同,儘管凶手呼之欲出,但越是深入追查,越是到試讀本(第一部)尾聲,越是看不清事實的真相,真的得到最後答案揭曉,才能讓人恍然大悟。一如電視新聞上的社會事件般真實,究竟這起連環殺人命案背後隱藏多少不為人知的祕密,得牽連多少人的一生,主角以及凶手相關的人等……,都無法避免陷入謎團泥淖之中,甚至是改變他們的未來。耶里克.艾克索.頌德的文字功力了得,筆觸簡潔有力,劇情佈局縝密精細,警方辦案與對殺人凶手的心理剖析過程曲折離奇,懸疑感和故事節奏都掌握得不錯,戲劇張力、恐怖感令人印象深刻,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烏鴉女孩》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小說,陰鬱幽暗的氣氛,讓人自翻開第一頁起就欲罷不能,迫不及待想知道結局。作者細膩卻不流於俗氣的人物描寫,鮮活的人物個性、角色糾葛的心理,直指人心最黑暗的角落,令人不寒而慄。節奏的鋪陳掌握相當緊湊,流暢精彩的情節,讓人著迷於作者-耶里克.艾克索.頌德說故事功力。本書信手捻來都是值得省思之處,能充分享受閱讀「北歐犯罪小說」所帶來的娛樂性、冷冽感,是一本不同凡響、充滿懸疑的推理小說。
展開
user-img
5
|
2017/07/17
縝密的架構,主幹交錯著細枝末節,如此龐大又錯綜複雜的故事內容卻不是讓人感到暈眩的部分。
書中的犯罪情節以及社會階級組織才是最讓人感到無力又哀傷的。很佩服蘇菲亞以及荷內特的韌性,尤其是蘇菲亞的角色構思最令我亮眼。
原來,還是只有自己才能救贖自己。
展開
user-img
5
|
2017/07/14
烏鴉是雜食類的ㄧ種鳥類,專吃腐屍,徘徊在垃圾場附近,可說是大自然的清潔者。
烏鴉的記憶力超強,可以記住一個人的臉長達兩年,而且回憶起這個人曾經對她做了什麼。

那個人對她做的一切,烏鴉女孩都記得一清二楚。

烏鴉的智商在鳥類排行榜裡位居狀元。
科學家發現烏鴉俱有優秀的推理能力,像是伊索寓言裡烏鴉非常口渴,想要喝瓶子裡不滿的水,於是他叼來一顆又一顆的石頭丟進瓶子裡,直到水位慢慢往上升,這樣烏鴉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喝到水。

烏鴉女孩應該怎麼做,才不會讓人知道她曾經所做過的那些事,除了小心,還有冷靜。

這不止是ㄧ則故事,而是真實發生的事件,經過科學家們多次測試,發現烏鴉會動頭腦並且透過不斷測試,直到得到烏鴉想要的食物或是結果,烏鴉的智商擁有5 ~7 歲小孩的智力。
烏鴉還有收藏癖,特別喜歡收藏亮晶晶的東西。

那些少年,她喜歡那些少年,所以她收集,就像那些男人收集的孩童。

烏鴉在各國文化裡所代表的義徵有好的也有壞的,在印第安文化裡,烏鴉是ㄧ種不祥之兆,烏鴉代表的是一種力量,ㄧ種恐怖且強大的負面能量。

烏鴉女孩無意識下做的那些事。復仇嗎? 那力量會有多可怕? 最後是否會反噬自己呢?

中國人有一句諺語: 『烏鴉頭上過,無災必有禍。』
烏鴉的叫聲粗厲嘶啞,全身烏漆抹黑,還嗜吃死動物的屍體,不祥之兆的名聲因此流傳千古。


屍體發現時包裹在黑色垃圾袋裡,那是ㄧ具年輕男孩的屍體,渾身赤裸,雙手被膠帶綑住,他臉上的皮膚已經轉變為黃棕色,看起來幾乎是皮革質地,像一張古老的牛皮紙,屍體幾乎木乃伊化,屍體已在非常乾燥的地方放了好長一段時間了,絕對不是暴露在外,斯德哥爾摩冬季是很濕冷的。

這種駭人聽聞的兇殺事件總是不停的在電視新聞上出現,會做這種事的人會是個什麼樣喪心病魔的人? 乾燥的屍體,幾乎木乃伊的狀態,我們總是以為這是故事的開始,不,這已經是烏鴉女孩人生中程故事的發展,因為這件事要從那好久,好久,好小,好小以前開始說起。

她對著裝滿膠的袋口深呼吸,起初先是頭暈目眩,接著周遭的所有聲響音量加倍。最後烏鴉女孩見到自己從天而降。

在自己身體裡擁有兩道不同的靈魂,兩個迥然不同的性格,但他們的肉體都曾經歷過相同的折磨迫害。
當這個人遇到不一樣的事情,體內總是有一個靈魂無法面對,這時候另外的那一個就會堅強的出現,甚至用些讓人無法置信的手段藉著重重傷害他人來療癒自己那永遠都合不起來的傷口。
她出現了,那個在身體裡沉睡好久的她,有好一陣子消失了,久到好讓自己的另一個她相信,相信那個沉睡的她早已徹底離開她的生命。
她們共同擁有一個身體,當然也共同分享一個意識和記憶。

「妳知道我有我的需求,維多莉亞,這沒有什麼奇怪的。所有的男人都一樣,妳要幫我放鬆,我們才能繼續上路,這是再自然不過。」
她沒答腔,繼續閉著眼,而他用一隻手撫摸她的臉頰,另一隻手拉開拉鍊。

解離性人格也稱多重性人格,解離人格體內會發展出好幾個人格,就好像好幾個靈魂住在同一個身體的狀況,解離人格的形成大多是與童年創傷有關,此時正是人格形成的時期,當幼童在此時遇到衝擊時,通常會以『放空』的狀態來逃避此時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此時也會因此發展出另外的人格來應對這一切。大多發生在七歲以前有重大衝擊或重複發生的身體虐待,情緒虐待以及強大的壓力事件。

......所以那懦弱的賤人ㄧ定從頭到尾都知情。她醒來身邊無人,發現他在我房裡,褲子褪在地,黃色汙漬發臭,她還覺得這沒什麼好奇怪的。

維多莉亞是ㄧ名精神病患,蘇菲雅是ㄧ名心理醫師,蘇菲雅正在治療維多莉亞,維多莉亞患有解離性人格,患病成因在她成長過程中曾經被父親性侵。
維多莉亞總是覺得自己很髒,怎麼洗也洗不乾淨,侵害她的人害她無法親吻他人,口臭是她的陰霾。
她的母親明知自己的丈夫對自己的女兒伸出魔爪,竟也當做不知道這件事。

蒼蠅的翅膀卡在口香糖裡不動彈,你再拍動翅膀也沒用了,烏鴉女孩心想。你再也不能飛了。明天太陽依然會照亮萬物,但不會照在你身上。

在這世界各地,從古至今都存在著孌童者,也就是現在所謂的羅莉控或是正太控,他們偏愛學齡前兒童,會有經常性的性衝動或是性幻想。
孌童者並不完全都是以性侵來做表現,他們有時是行使暴力,進行性虐待,做不恰當的碰觸,或是引誘幼童掉入不正常的關係裡。
通常患有此病者的個性都較偏為軟弱,在孩童時代也遭受過同樣的虐待。

亞基羅古斯...『她手上配帶著一隻桃金孃,歡欣喜悅,髮上別著艷光四射的玫瑰,我的影子落在她的肩頭,處女的身體喚醒了老男人的愛慾之火......』這是希臘詩人的文字。

被害者 = 加害者 加害者 = 被害者。
大多數的精神患者排除天生遺傳因素患病,但大部分都是因為曾經在自己生長的家庭中遇到過創傷,因而發展出令人不解的精神疾病。
被害者就是加害者,維多莉亞被父親性侵,是因為父親小時候也被自己的母親性侵。
加害者就是被害者,維多莉亞傷害他人,是因為她小時候被父親性侵。
家庭是ㄧ種傳承,彼此之間的親子關係也是有著ㄧ定的秩序與倫理在傳承著,當傳承仍然繼續,但那一定的秩序與倫理錯置的時候,這是否也代表著這家庭已經是崩解而無法挽回?

烏鴉女孩讀起來確實讓人很不安,有種玩命走在鋼索上被那無法預測的陣風扇動著,無法下,只能上,但隨時又要往下墜,不能閃神,只能拼命抓住自己的專注力,我想這種感覺就是維多利亞的感受吧!
她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被推上那條鋼索上,當她發現時,她已經在鋼索上。
書中敘述蘇菲亞,何內特的愛情經歷雷同,她們渴望情感的穩定,換來的卻是背叛,她們因為兇殺案相識,對彼此之間有著莫名的愛慕,由於我只看到上冊,所以只能從上冊的故事文字傳達來做揣測,她們之間或許會發展出一段相知相惜卻互為矛盾拉扯的畸戀。
由於故事女主角是個心理醫生,整個故事的心理學的素材運用的非常透徹,就如學術上所診斷的那些心理疾病會引發的病徵都是如此雷同。
這是ㄧ本完全的心理犯罪小說,將精神病患的內心猶如 RV 實境般讓讀者扮演,作者使用的文字字眼與力道下的非常精準而且直搗心穴,當患者開始發病時,她腦海裡那些瘋狂的聲音也讓讀者坐如針氈,越閱讀越深入情境,最後就像黑洞漩渦被捲入那無底深淵,心情隨之低沉沮喪。

這是我今年讀過最黑暗且最深入內心恐懼的小說,會讓人產生同理卻又害怕的矛盾感,就如中國人說的因果關係,冤冤相報何時了,但這又不是輕易用原諒就可以解除的,因為這發生的ㄧ切都已經將人們帶入地獄,開始準備接受煉獄的洗禮。
非常期待下集,想知道最後蘇菲亞,維多莉亞,荷內特這三人最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整體故事架構真的非常完美,譯者也將文句翻譯的非常流暢,讀起來流暢且文句表達準確。

推薦給喜歡心理犯罪的朋友閱讀,毛骨悚然程度 五顆星 ★★★★★
展開
user-img
4
|
2017/07/13
先不談別的國家,光是自己居住的這塊土地,虐童、戀童也是時有所聞,尤有甚者,甚至侵犯自身子女或隨機奪取孩童的性命,是現代人的心靈太過空虛,導致駭人聽聞的犯罪層出不窮?還是科技媒體的競爭,才揭露出隱藏在社會黑暗角落的事件?每每看到諸如此類的新聞消息,譴責之外,還有揪心的沉痛。

雖然《烏鴉女孩》的情節,是從一具具被虐殺、有的還做了防腐處理的男童們屍體展開,然而隨著案情的偵查,透過蘇菲亞進行治療工作時的訪談或錄音帶的錄音內容,讀者跟著窺見潛藏在她所接觸的病患(絕大部分與虐童、戀童有關)心裡的暗黑世界,當中又以維多莉亞・柏格曼讓蘇菲亞感到最為棘手。

到底誰是兇手,讀者固然很想知道,可是,犯罪行為背後的動機和心理,似乎更令眾人感到好奇,閱讀《烏鴉女孩》的過程中,也能感覺到這似乎才是作者們鋪陳及意欲更深入探討的重心所在,這或許也是為什麼,儘管凶手不是一下子就現形,但讀者只要一頁一頁讀下去,就曉得兇手是誰,不需要費心破解故佈疑陣、難上加難的謎團。

如果說每本書都能用顏色來代表,那麼,毫無疑問,Julin會選擇黑色來代表《烏鴉女孩》,那讓人不安的驚悚,那揮之不去的創傷,那訴諸無門的絕望,光亮只會讓黑暗更加顯明,只有融入其中,化為黑暗的一份子,才不會感覺到找不到出口、被黑暗吞噬的恐懼,只有化身成加害者,才感受不到被害的痛苦。

究竟烏鴉女孩是誰,還有犯下一連串令人髮指案件的兇手是誰,讀者其實了然於心,的確,不管任何原因,殃及無辜終究是不爭的事實,Julin打從心底不贊同這種行為,更不打算同情兇手,但居然也無法對之心生苛責,只是覺得,兇手身邊的任何一個人,若能早日拯救其於水火之中,或許就可阻止更多的憾事發生。

讀完《烏鴉女孩》,即使只是想起維多莉亞的人生片段,也能感受到那幾乎使人窒息的無力感、沉重感,面對這樣病態的社會,究竟我們應該做些什麼、還能再多做些什麼,在關照、愛護自己的孩子之餘,是不是也能適時對其他孩子伸出援手,寬慰他們的心,而不是只有冷眼旁觀。

循著荷內特找上蘇菲亞,再藉著蘇菲亞心理治療師的身分,透過每一次的回憶、思索、歸納、整理,拼湊出維多莉亞的人生之所以支離破碎的根本原因,《烏鴉女孩》蘊含的是一曲又一曲兒童的悲歌,訴說著孩子們的純真無邪,在魔爪摧殘下蕩然無存,看似平實客觀的文字,卻是最血淋淋、憤恨的控訴。
展開
user-img
4
|
2017/07/11
若要說這本書是今年來讀來最不安的書籍,自己絕對是雙手贊成。實際上書腰上的評論,不單是個誇示的宣傳,同時也是種貨真價實的警告,因為當中觸及難已想像的戀童、虐童和強暴,並且用許多形式去渲染當中的純潔般的孩童時多麼值得去破壞他們無暇的身心,作嘔的同時也讓人畏懼擁有這些惡習的人是否就在身旁。

駭人的殺童兇手是誰非常清楚,警方面對的困境,不單考驗的對於現實人性的震驚,那些步步弔詭的線索,從過去交織成現在名為罪惡和慾望的網,同時也能看見兇手的殘酷和過去的陰霾參雜在一塊,不免人認同的是能夠理解她那罪惡如何形成。孩童時遭受的性侵,摧毀了原本健康快樂的心靈,加害者無畏的繼續過活,受害者精神確得分裂的苟延殘喘。

為什麼那些人可以這樣無所謂的傷害他人?背後觸及的陰謀龐大,也令人聯想到所謂的暗網(Deep Web),裏頭充斥的黑暗讓人唯恐避及,但那些東西、邪惡確是由人類的慾望,思考人類若沒有倫理的束縛,訝異自身的慾望,那真實的面貌會多麼惴慄。

作者的筆法非常厲害,以為真相在面前,實際上給予的人物、線索、記憶和經歷反倒是個偽裝,而當那最驚悚的事實揭開時,才發現需要堤防的不是暗中的敵人,而是身旁以為的助手。

筆觸簡潔有力,探討故事的同時也強調家庭的重要性,父親、母親和手足會怎麼樣影響一個孩子對於世事的看法、處理問題時的反應,藉由刑警荷內特、心理學家蘇菲亞和連續殺人犯維多莉亞,這幾位女性角色,強烈的給予故事相當大的後勁。

確實,這是本如坐針氈的驚悚小說,痛苦迅速的向外延伸,而最恐怖的不是死亡,反倒是無能為力的看見悲劇上演。過往殘留的陰影如影隨形的跟在後頭,直到得到她想要的、她失去的才有可能罷休。

看見了核心、看見了過程、看見了復仇,讀者們藉由不同的視角得到了所有的答案,但是事情不會那麼輕易的結束,因為維多莉亞的內心,殺手的心中始終不完整,因為父親的暴力、母親的脆弱使她的內心充滿了缺陷,想要忘記,想要補齊,她的方式駭人聽聞,同時卻也由衷地感到惆悵。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