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在購買鈕釦領(button down)款式的襯衫時,習慣挑選「Brooks Brothers」這個牌子。
這是因為,「Brooks Brothers」這個廠商,從過去到現在,多年來持續製作鈕釦領襯衫。
換句話說,這間公司是該領域的專家。
我認為,多年來不斷製作鈕釦領襯衫的經驗,讓這家公司在這一行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我所購買的不僅是商品,還更包括背後長年累積的「技術」。
其實文具方面也是同樣的道理。
每家廠商都有自創業以來始終嚴守的「堅持」與「技術」,並且一定有大量運用這些技術製作出的商品。
也就是說,只要使用這項文具,就能體會到這間公司的本質,或是,能深刻了解到這家公司與眾不同之處。這樣的文具多半到處都能買到,早已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由於總被視為理所當然,或許平常大家很少關注到這股吸引力,但其實這些文具都實力非凡,大有來頭。
就算持續有新產品推出,這些經典之作幾乎不受影響,依舊一派從容,保持暢銷王者之姿。
本書精選了三十八款經典文具。
我親自向三十八間廠商進行採訪,從創業的經過,到這項文具如何產生,以及生產時最耗費工夫的地方等逐一請教,最後試著自行歸納統整出其實力。
經過這次採訪,讓我了解到這些文具的誕生都有確切的理由,絕非自然而然地冒出來,而正是因為有其時代背景以及創業者強烈的信念下才產生的。
這讓我不禁感受到,所謂「文具的哲學」正生動地呈現在我眼前。
希望各位能透過本書,再次體會到抽屜中平常使用各項文具的魅力。
了解了這些背景,日後再使用起這些文具時,必定會有不同於以往的滿足。
後記
這本《文具的品格》,很幸運地集結了與上一部作品《立即見效的魔法商務文具》(《仕事にすぐ効く 魔法の文房具》,暫譯)相同的成員一同製作。成員為編輯的山本浩史先生,書籍設計的松田行正先生、山田和寬先生,以及攝影師的後藤匡人先生。
其實,製作本書的契機,是來自這群人中的松田先生的一句話。
上本書順利完成的二○一○年八月,編輯的山本先生和我,前往松田先生的設計事務所,為該書的完成致謝。
當我們聊了一陣子關於設計書籍的種種艱辛之後,我拜託松田先生讓我看一眼他的辦公桌。看設計師們的辦公桌是我最愛做的事。因為我對於設計是誕生自何種工作環境,又使用了哪些文具,充滿了興趣。
松田先生的桌子整理得乾乾淨淨,桌上有一枝經過大量使用的短鉛筆。鉛筆旁放著一個飛機造型的削筆器。
那是德國KUM牌的削筆器。一看到那削筆器,我又犯了老毛病,忍不住開始解釋這款文具有多麼出色。
乍看之下筆直的刀刃,其實微微彎曲,因此能滑順地切削鉛筆……等等。
於是,松田先生對我說:「下次不妨將您剛剛說的那些,寫成一本書。」
關於KUM牌的那些事,是我過去在展示會中向進口商打聽來的。
但文具製造商何其多,豈止一家KUM而已。
我不禁心想,一定還有很多我所不知道的、對於文具製作的堅持,因而開始進行本書的企畫。
我在自己的線上雜誌中所撰寫的那些文章,主要都是透過在平日工作中使用自己購買的文具而感受到的心得。
然而,這本書是對文具製造商一間一間地採訪,詢問他們是何時、在什麼樣的機緣下創立,又是因什麼理由而開始製作該文具。
在我平日的線上雜誌中,是從文具的外側去觀察,並將我的感受撰寫成文。而這本書雖然同樣是介紹文具的魅力,但立場則有些不同,因為這次並非從外側觀察,而是從內側深入探索。我儘量尋訪了解開發過程的人士,向他們詢問當時是抱著什麼樣的想法研發該項文具。
經過此次的採訪,我感受到的是,文具的製作是一件多麼真誠的事。比方說,Designphil在決定Diamond Memo的尺寸時,是從收集各式各樣的襯衫,測量每件襯衫的口袋大小做起,Yamato還為北海道地區製作初寒冷地區專用的大和漿糊規格等等,這種種的用心之切,令我由衷感佩。
或許正因如此,我才會希望這些文具能恆久地銷售下去。
當我向製造商詢問「為何這個文具能如此長銷?」時,絕大部分的製造商往往愣個半拍,無法馬上回答。這個現象絕非毫無來由,我想,一定是因為如此吧──
對於製造商而言,那份堅持與講究已全面滲透入他們的企業文化,成了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因此我想,對製造商內部的人員來說,那些都變成不是什麼值得一提的新鮮事了。
當初的「堅持」隨著時代更迭,成了該企業中的「常理」,也成了各間公司的「品格」。
透過文具,我彷彿瞥見了職人「造物」的精髓。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八日
於山下公園辦公室
土橋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