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香港新聞審查日常

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香港新聞審查日常

  • 定價:590
  • 優惠價:9531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50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中立」、「客觀」等專業光環,往往暗藏「殺機」,加上機械化生產線一樣的新聞運作及機構行政權力之巧妙運用,能化審查於無形,把新聞內容淡化、扭曲和轉移焦點,不利於呈現事實真相。本書提出新概念「結構性審查」,檢視香港新聞審查的暗湧,揭露新聞日常運作隱密的一面。資深傳媒人區家麟,訪談數十位同業,結合經驗與理論,循微觀與宏觀層面,謹慎而冷靜地探尋香港廣播新聞媒體自我約束行為的來龍去脈,闡述操控的二十道陰影。讀者可視本書為審查利器一覽表、專業淪落之警報系統,不只適用於新聞界,其他自主受威脅的專業,也能在這些概念中找到共鳴。

名人推薦

  「很多市民和記者都認為主流媒體有自我審查,但要充分了解這些『審查』如何發生,殊不容易。不過,本書把這個千絲萬縷的題目闡釋得有條不紊,而且充滿洞見。區家麟帶著二十年工作經驗回歸校園,這本書展現了理論和經驗結合的威力,是一本所有關心香港社會轉變的人都應該閱讀的書。」—李立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面對幾近無跡可尋的新聞自我審查現象,我們需要曾經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又脫離了這環境的新聞人,借助學術研究的調查和批判能力,深入剖析隱蔽式自我審查運作背後的程式密碼,區家麟的《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香港新聞審查日常》為我們提供了解開密碼的鑰匙。」—劉進圖(《明報》前總編輯、明報教育出版營運總裁)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區家麟


  史丹福大學奈特新聞學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哲學博士,現任該院專業顧問,兼任香港電台烽煙節目主持,擁有超過25 年香港傳媒行業經驗。著有《潮池》、《他他巴》、《傘聚》(獲2015 年香港書獎),曾任無?電視新聞及資訊部公共事務科高級監製、時事節目《新聞透視》主持,所監製及採訪之新聞紀錄片曾獲皮博迪大獎、中大新聞獎等獎項。
 

目錄

李立峯序   xiii
劉進圖序   xv
 
1  序篇
下一站天國   3
請讓我慢慢說   4
審查時分   5
借來的時間   9
六年   13
 
2  破篇:新聞運作六種迷思
2.1  審查的迷思─內心一條蟲、斗室有大象   19
2.2  專業的光環──一襲華麗外衣   26
2.3  中立的神壇──客觀持平萬能key   33
2.4  慣性的暗湧──折服於平淡的日常   55
2.5  機構的皇牌──老闆才擁有新聞自由   65
2.6  制度的枷鎖──我們會飛,但已不懂拍翼   69
 
3  立篇:新聞審查二十道陰影
3.1  進退‧行止(規範系統)   87
3.1.1  假平衡・偽中立   87
第一道陰影:不對稱平衡   95
第二道陰影:強力平衡   99
3.1.2  迷信高官權威   102
第三道陰影:唯權是尚   103
第四道陰影:官話必真   115
3.1.3  積極客觀・被動客觀   119
第五道陰影:後天下之憂而憂120
第六道陰影:積極不對焦   123
3.1.4  飄移境界・雙重標準   126
第七道陰影:龍門飄移   127
第八道陰影:重劃禁區   132
3.1.5  集大成之「洗頭艇事件」   136
3.1.6  搖尾狗還是看門狗   140
3.2  規律・日常(文化認知系統)   143
3.2.1  車衣生涯・極度分工   144
第九道陰影:生產線常規化   145
第十道陰影:血汗工場削自主   147
3.2.2  形式指揮腦袋   152
第十一道陰影:取悅大眾・擁抱平庸   153
第十二道陰影:追逐利潤・迷失本業   155
3.2.3  作為與不作為   160
3.3  操控・賞罰(管控系統)   163
3.3.1  操控資源分配   164
第十三道陰影:陰乾設框限   164
第十四道陰影:陰乾滅士氣   169
3.3.2  舞弄人事升遷   172
第十五道陰影:幼嫩培育   174
第十六道陰影:邊緣化羞辱   178
第十七道陰影:同聲同氣新秩序   181
3.3.3  妙用行政權力   183
第十八道陰影:調兵遣將・滅於萌芽   183
第十九道陰影:前提預設・先發制人   185
第二十道陰影:橫刀干預・後發先至   189
3.3.4  陰影重重・明暗之間   191
3.3.5  拈花微笑・不著痕跡   193
 
案例篇:結構性審查實錄
4.1  佔領運動──報道與不報道的斷崖上   199
4.1.1  消失了的人,不存在的事   199
4.1.2  暴力、混亂、內訌   203
4.1.3  辭彙之語言藝術   205
4.1.4  七警事件:傳說中的百分百中立   208
4.2  中國採訪──大海航行靠舵手   216
4.2.1  資源調配:承傳經驗 vs 自斷經脈   218
4.2.2  制約措施:破浪乘風 vs 一葉孤舟   224
 
逆流篇:激流中的點滴浪花
5.1  遊戲規則之遊戲規則   237
5.1.1  管理文化・誰主浮沉   237
5.1.2  文化資本・鴻溝隔閡   242
5.1.3  背景依賴・各有前因   245
5.2  逆流的勇氣‧抗衡的可能   252
5.2.1  衝突點:專業價值之張力   253
5.2.2  板塊碰撞處:專業 vs 巿場   255
5.2.3  板塊碰撞處:專業 vs 企業   257
5.2.4  板塊碰撞處:專業 vs 國家   260
 
結語篇:審查新境界
6.1  再思自我審查──你連自我審查的機會都沒有   269
6.1.1  自我審查難認定   269
6.1.2  就在陽光空氣中   273
6.2  再思客觀──不追求中立,追求真實   280
6.3  最後,還有七個自問自答   285
 
跋   295
參考文獻   297
 

李立峯序

  2002年,香港的新聞自由程度,在無國界記者的排名榜上是全球第18位。2017年,香港的排名跌至第73位。

  香港的新聞自由困境,根源在於政治經濟結構。不過,大老闆是誰,不能解釋所有媒體現象。吳光正是全國政協,何柱國是全國政協,李澤楷是北京市政協,但有線新聞、《星島日報》和Now新聞還是有分別的。雨傘運動參與者極不信任TVB,但拍下七警動武的正是TVB。不管電視台高層後來如何處理該新聞,影像是先被拍下來和播放了,後來更成為呈堂證供。

  媒體的表現充滿內在矛盾。很多市民和記者都認為主流媒體有自我審查,但要充分了解這些「審查」如何發生,殊不容易,因為新聞機構有其複雜性、新聞理念有其模糊性、新聞工作者有能動性、新聞事件有偶然性。結果,「審查」這東西難以捉摸,甚至不易定義,自然也難以分析。

  不過,本書把這個千絲萬縷的題目闡釋得有條不紊,而且充滿洞見。區家麟在〈序篇〉中說,帶著二十年工作經驗回歸校園,使他「體會『理論與經驗結合』的實在」。同樣地,這本根據他的博士論文改寫而成的書,也展現了理論和經驗結合的威力。

  這不只是一本分析新聞媒體(自我)審查的書。我相信,這本書對我們了解香港社會也有很大幫助。社會制度和機構的運作如何在有意或無意間蠶食自由和專業自主,大概不單是新聞界要面對的問題。這是一本所有關心香港社會轉變的人都應該閱讀的書。

李立峯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劉進圖序

  新聞自我審查往往難以發現,所以無從防止。當新聞主管收到施壓的電話,轉過頭便剪裁新聞內容,外人根本難以得知。然而,這種初階自我審查還是有痕跡的,新聞機構內的員工是知道的。更可怕的是,當自我審查的意識深入各級主管的腦海,迴避敏感預防壓力成為機構的文化,自我審查就無跡可尋,連電話也沒有,一切就像自然而然地發生。

  面對幾近無跡可尋的新聞自我審查現象,我們需要曾經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又脫離了這環境的新聞人,借助學術研究的調查和批判能力,深入剖析隱蔽式自我審查運作背後的程式密碼,區家麟的《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香港新聞審查日常》為我們提供了解開密碼的鑰匙。

  區家麟和我都是在風起雲湧的1989年加入香港新聞界,他做電視,我做報紙,偶然在採訪場合相遇,彼此敬重。四分一個世紀過去,我們在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結緣,我兼職教傳播法,他做博士論文專研新聞審查,又教新聞實戰心得,偶爾談起新聞行業日走下坡,內外交困,不免百感交集。我們都在問,可以為下一代人做甚麼?

  要抗衡新聞自我審查的洪流,除了要有辨識的能力,手握破解審查運作程式密碼的鑰匙,還要在每個重要的新聞戰線,如電台、電視台、報紙、網站,都有最少一個機構,是敢於按正常新聞邏輯運作的,能夠為每天的新聞產出提供「基準」,折射出周邊同類新聞機構自殘的陰影。

  香港過去不缺這樣的「基準」,如今卻岌岌可危。一群已經上了岸的新聞老兵再度下海,發起一個稱為「眾新聞」的小型網站,承諾純按公眾利益和新聞專業準則運作,就是想在新媒體領域樹立一個「基準」。但願香港有更多新新舊舊的基準。

劉進圖
《明報》前總編輯
明報教育出版營運總裁
「眾新聞」發起人
 

詳細資料

  • ISBN:9789629967703
  • 規格:平裝 / 324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6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內容連載

1 序篇

下一站天國


無數個下午與黃昏,我凝望餐桌對面的新聞人,聽他娓娓道來那些鮮為人知的新聞運作悲喜劇;晃眼間,兩小時、三小時過去。

我們選的地方都很寧靜,偶爾傳來刀叉匙碟清脆碰撞聲,刺不破對話的無奈、化不開鬱悶眼神,卻看透了隱密審查新境界。

他終於離職了,訪談中,他突然抬起頭說:「對不起,我捍衛不到。」然後,沉默良久。

堅強而看似豁達的她,最後說:「我不服氣。」斗大淚珠流到了唇邊。

他的語調,深沉如大海,平淡如日常,說了一個笑話:「有些主管,體力上好辛苦,因為天天要搬龍門。」說完,他沒半絲笑意,神情一貫肅穆。

鏡頭一轉,眼前又是另一張臉龐。他們每一位,都是香港電子媒體的新聞工作者,由記者,到採訪主任,到主管級人物,總共69人。漫長的訪問,一對一的沉思,我想起日本電影《下一站・天國》的場景,靜默小屋中,每個人在輪迴轉世間,走向天堂地獄時,有數天光景,整理自己的回憶。

為他們整理回憶的人,也有很多一言難盡的往事。

有人不願回望,有人不肯忘記;有人背叛了自己,懵然不知;有人處之泰然,彷彿千帆過盡,已無力哀傷。

一位老記者說,也許他已妥協到一個地步,自己也不知道在自我審查:「不如你告訴我,我有甚麼做錯了,自己卻不知道。」

一位年輕記者說:「我不覺得自己是記者;我寫的,不是我學的新聞。」

訪談中,也有些笑聲。有位記者回想起,有一天,偶然間同事發現她在大學唸書時精采的採訪大作,她記起同事滿臉疑惑:「她問我,為何現時不拍這些故事?」

她哈哈大笑,響亮地說:「我好傷心啊,哈哈哈。」

有很多話要說,請讓我慢慢說。

請讓我慢慢說

路,不由自己選擇。

那是上世紀的事了。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人文館,梁偉賢老師的辦公室內。

他說,我首選的香港電台電視部實習名額已滿,TVB新聞部還有餘額,你去TVB實習吧!

TVB?拋頭露面?那時候,大學三年級暑期實習,選擇TVB的同學很少。我猶豫了一會,其實沒有其他選擇,也不太肯定自己喜歡做甚麼,就「是是但但」吧。

那一年,是1989年,實習期6月開始,正式踏入新聞採訪室工作觀察,是6月3日。

那一天,採訪室內,目睹坦克圍城、槍聲震耳、血跡斑斑;世界在崩潰,歷史在冷笑,新聞部在沸騰;那些電視新聞裏熟悉的臉孔,伏案疾書,奔走於剪接室,陷於瘋狂;稍為安靜的時刻,那些權威的記者盯著最新衛星影像,有人呆滯無語,有人淚流滿臉。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