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購書節
愛無能的世代:追求獨特完美的自我,卻無能維持關係的一代

愛無能的世代:追求獨特完美的自我,卻無能維持關係的一代

Generation Beziehungsunfähig

可購買版本(1)

  • 定價:400
  • 優惠價:936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40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愛情守護神│角子】你的戀愛困擾,愛情裡的文字閨蜜角子最懂

    文/角子2018年08月30日

    角子被稱為女人們「文字的閨蜜」, 為讀者觀察現代人的戀愛煩惱,明白自己的問題不寂寞 Q:請問最常被詢問的愛情問題? 「要怎麼樣才能走出來?」 Q:不同的時代是否會有不同的戀愛煩惱? 不會,因為愛情煩惱的本質其實都一樣,都是相遇和告別,快樂和傷心。 每個時代的生活類型不同,所以 more
 

內容簡介

☆ 蟬聯德國《明鏡》週刊非文學類暢銷書榜TOP 1,熱銷20萬冊
☆ 文章一週瘋狂轉載數百萬次,獲選入法國中學教科書
☆ 獨立評論@天下書介高達三十多萬點閲
☆ 原著改編電影即將於2018年上映


  德國社會觀察家犀利寫實的筆鋒
  寫出新世代在愛情、職場生活關係上的困惑

  我們既矛盾,也迷惘
  渴望愛,卻不知如何愛著一個人
  明明在愛情裡,但卻又像是過著單身的生活

  我們追求自我實現,卻陷入對「完美」的追求
  懷抱夢想,卻常常不得不向現實妥協
  想被看見、被理解,卻不願在社群網路上展現完整真實的自己 不一定想要承諾後的束縛,卻又想要承諾後能有的安全感與踏實

  這本看似關乎愛情的書,窺見的其實是20到40歲的世代在數位與現實生活中的虛擬存在感與無力感,在愛情、職場、生活關係上的困境。從來沒有一個世代像他們一樣,從小到大一直被灌輸要竭盡所能成為一個獨特的人,自我實現是在每個人心中不斷膨脹的巨大渴望,顛覆了這一代的工作與愛情價值觀,開始不同的探索與尋尋覓覓。

  作者米夏埃爾‧納斯特是德國當紅新生代社會觀察家,歐洲媒體譽為新世代代言人。在本書中,他分享身邊朋友的故事,也自我觀照,幽默犀利地描繪現今長期單身而自戀的世代面對的關鍵演變與困境、無以定位的兩性關係、虛擬按讚的完美認同感、自我優化信仰下的不安感、懷抱夢想又實現不了夢想以致人生計劃不斷延宕等無力現象。

  【書中精選摘錄】

  為何輕易陷入愛河,卻無法維持關係?
  我們或許喜歡對方,並非不願走進關係,只是追求自我的獨特完美變成更甚一切,想到關係總是先想到負擔。

  「就讓我們繼續作朋友吧?」
  這句話只是「我不感興趣」的替代詞,基本上男女之間當然是可以有友誼存在,關鍵在於有沒有性吸引力。

  職場成就才代表自身價值?
  工作不僅僅是一份工作,職業也不只被當作職業來看待。沒有任何一代人對自我實現的渴望像我們這麼巨大。工作被視為表達自己人格、願望和夢想的方式。

  為何「愛無能」?
  我們相信,一定還有更適合我、和我互補的人存在。若關係出了問題,這種意識就更強烈。我們不想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被局限,讓注意力被其他人事物打斷。

  如何面對追趕的人生
  我們是今日的學生,上的是昨日的學校,教書的是前天的老師,卻必須面對明日的問題。大環境劇烈變動下,典範已被破壞,學習卻需片刻不停。他人的期望不重要,走自己的路才最重要。

  到底什麼是幸福?
  幸福應該長什麽樣子,從小就被媒體和父母規定好了!這個體制需要的不是懂得滿足的人,它豢養的是內心空虛而必須拚命填補這份空虛的人。

  這不是生活指南,也不是人生教戰手冊。但是,每位讀者都可以從別人的故事中,清楚看到這個世代共同的困惑,發現自己的領悟。

各界重量好評推薦

  ☆囧星人 知名網路節目製作人︱洪仲清 知名臨床心理師︱御姊愛 跨領域知性作家︱楊士範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劉軒  知名作家、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蔡慶樺  獨立評論@天下「德意志思考」專欄作者  盛讚推薦

  「不管柏林或台北,這個世代都有著全然不同於上一代的生活。我們在都市裡游牧,我們像奴隸般工作…… 我們把力氣耗在生活,耗在愛自己,終於再也沒力氣愛誰。」——蔡慶樺,獨立評論@天下「德意志思考」專欄作者

  「我們或許感覺到愛情的來臨,卻不知道如何活在愛情裡…… 祝福各位朋友,藉著作者銳利的觀察,讓我們終於懂得在愛情中克服我們的自我中心,不僅愛上也能深愛著彼此。」——洪仲清,知名臨床心理師

  「本書非常簡單易讀,每一則散文都用一些平常朋友之間的小故事開場,然後帶入作者的觀察和思辯。閱讀此書並不會讓你日子變得比較好過,反而是強迫你去思考和面對人生中諸多問題和麻煩……至少看人生會看得比較清楚。」——楊士範,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

  「這是一本讓人停不下手的書,作者對現代愛情銳利的觀察與犀利的分析,讓人一篇又一篇的讀下去。他是我讀過最誠實的男作家。」——御姊愛,跨領域知性作家

  「米夏埃爾‧納斯特是他那一代的代言人。」——《世界報》(Die Welt)

  「納斯特寫的是一本關於愛情的書,牽動的卻是一整個世代的神經。」——《Bunte》雜誌

  「柏林作家納斯特於新書中描繪了一個長期單身而自戀的世代。」——德國政論雜誌《西塞羅》網絡版(cicero.de)

  「納斯特是個特殊現象。」——《時代週報》(Die Zeit)

  「納斯特觀察、解釋及敘述了《愛無能的世代》。」——《Emotion》

  「這本書中有許多『原來如此』的體驗,讀來令人頗有感觸,甚至感到悲哀,但同時亦不乏非常有趣之處。」——《People》

  「幾乎像三五好友暢飲歡聚一晚一樣棒!」——全德大學生雜誌《UNISCENE》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米夏埃爾 • 納斯特(Michael Nast)


  1975年生。曾接受書商專業訓練未結業,之後創立兩個唱片廠牌,並任職於不同廣告代理公司,最後職務為藝術總監。2007年,這位出生並成長於東柏林的30歲出頭青年,開設了個人部落格「大都會專欄」,寫自己的工作、生活,以及柏林。

  他幽默而深入的觀察立刻引起許多迴響,包括出版社。2008年他從此踏上作家的道路。納斯特探討問題一針見血,並以魅力備具的風格描繪了他那一代人:為何我們無能維持關係?

  現住柏林,為自由專欄撰稿人、作家及編劇。

譯者簡介

高瑩君


  1986年畢業於文藻外語專科學校德文科,1988年輔仁大學德文系畢業,同年赴德國西柏林就讀自由大學,主修德文,副修漢學及社會學。德國統一後,於東柏林洪堡大學取得德中翻譯碩士學位。

  多年來從事翻譯及口譯工作,譯有《寫給女人看的領導書》、《培養小孩正確的價值觀》、《孩子的未來從家庭開始》等書。業餘熱愛自助旅行與駕獨木舟。
 
 

目錄

推薦序 當愛情來了,學會活在愛情裡 洪仲清
推薦序 一語中的,讓你把人生看得更清楚 楊士範
推薦序 似有若無的關係世代 御姊愛
導讀 勇敢接受不完美,告別愛無能狀態 蔡慶樺
 
前言 真實生活中的個人領悟
Part I. 完美的愛,只是假象
1. 當我們談到愛情,是在說什麼呢?
2. 就讓我們繼續做朋友吧
3. 你曾經考慮過分手嗎?
4. 偽單身者與你我
5. 性飢渴與性過度
6. 令人無所適從的性倫理趨勢
7. 兩人關係中可以承受多少誠實?
8. 現代新男人
9. 萬人迷
10. 真愛只是神話
 
Part II. 以職業為使命

11. 無能維持關係的一代
12. 很抱歉,我自己的期望更重要
13. 不想賺錢,那你得去柏林!
14. 你必須活出你的改變
15. 我正在搞一個計劃
16. 職場如戰場
 
Part III. 三十歲是新的二十歲
17. 我心中的十二歲男孩
18. 男人上了年紀是成熟,女人上了年紀是凋萎
19. 捨我們其誰
20. 在StayFriends的世界裡
21. 屎一直堆在那邊並不會自己變乾淨
22. 柏林不等於《柏林晝與夜》
23. 如果你覺得音樂太吵
24. 年輕純蠢妹是你的菜
 
Part IV. 現代人的新宗教:自我優化
25. 避孕趨勢
26. 別忘了讓世界更好
27. 我與我的面具
28. 人群中的寂寞
29. 也許明天再說吧
30. 為別人感到丟臉的電視節目讓我上癮
31. 你幸福嗎?
32. 純素主義不酷了
33. 全民讀寫障礙
34. 紅藥丸還是藍藥丸?
35. 不能不上網
36. 「最後上線時間」的重要性
37. 沒有Instagram濾鏡的生活
38. 沒有我的心理治療師不行
39. 診斷結果:「愛無能」
 
 

推薦序

當愛情來了,學會活在愛情裡


  這世上能經驗到的深刻寂寞與空虛之一,
  就是我們明明在愛情中,但又像過著單身生活

  「我們不知道別人的想法和感覺如何,卻單方面詮釋他們的言行舉止,再因為自己想像出來的情境而怏怏不樂。」

  這是我在臨床上,常見到的溝通難關。不對,這麼說不精確,因為連好好溝通都不見得試過,卻在私底下源源不絕地猜想。

  「寧可猜想別人會如何反應,而不直接開口問。或許考慮太多以後妄下負面結論,是人的天性吧。」

  疑心生暗鬼,然後我們心裡的鬼,不經意出現,就嚇了我們自己一大跳。同樣地,當我們面對他人對我們的許多論斷,也可以如是想。

  「我們對他人的詮釋和評價,其實只是反映出自身的價值觀,我們真正關心的是自己,與對方實際上的想法、作為並無太大關聯。」

  所以我們跟人建立連結的根本困難,不過就是把某種自我中心轉移到關係而已。我們還以為這種狀態,叫做愛情。

  「對有親密關係障礙的人來說,要他們在關係中放棄任何東西很難。他們不願接受任何妥協,要有自己的自由空間,可以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實現自我。」

  對照我們現在的社會處境,參考離婚率、外遇、生育率,還有假性單親與大量青壯年在國外工作的現況。這當中固然有很多的不得已,但也顯現關係的維繫,在現代面臨許多嚴峻的挑戰。

  ‧‧‧

  我們或許感覺到愛情的來臨,卻不知道如何活在愛情裡。

  所以有些朋友形容自己的愛情,是即使在對方身邊,卻感覺比單身更寂寞。那種疏離感,讓我們沒停過腳步去追求,卻又不斷地彼此錯過。不想要承諾之後的束縛,又想要承諾之後會有的安全感與踏實。

  「我們都相信,世界上的某個角落一定還有更適合我、和我互補的人存在,若現有的關係出了問題,這種意識就會更清楚、強烈。」

  自我的膨脹排擠了關係中的對方,而且我們也只是選擇性地放大了片面的自我。於是,我們不僅慢慢遺失了自己,又看不清我們的伴侶。

  或許是喜歡對方沒錯,但最愛是自己。不過,這裡所說的「愛」,比較像是要逃離自己內在的空虛,苦苦執著在讓自己趨向完美的某種追求。自己已經擁有的,不想放掉,但又想要對方來填補。

  ‧‧‧

  「其實我們在一段親密關係中可以透過對方的眼光,從另一個角度審視自己、重新認識自己。」

  親密關係的好處,是為了跟對方在一起,藉著對方的視野,有機會誠誠懇懇地面對自己,對雙方都是如此。在關係中的好,不是只有自己好,而是一起好。

  「關係中重要的是兩人人格的共同發展……」

  我們能各自停下腳步,跟自己溝通,把自愛跟自戀逐漸分開。藉著與對方同在的日常生活,重新調整我們的習慣,檢視我們自己曾面對過但不知如何是好的困境,在對方的陪伴下,再成長一次。

  「對另一個人的愛,會在一個人內心深處激發出要為對方和自己成為更好的人的意願。」

  祝福各位朋友,藉著這本書,藉著作者銳利的觀察,讓我們終於懂得在愛情中克服我們的自我中心,不僅愛上也能深愛著彼此。

洪仲清
(本文作者為知名臨床心理師)

推薦序

一語中的,讓你把人生看得更清楚


  雖然有點自誇的嫌疑,但《愛無能的世代》這本書一直提醒了我五年前出的第一本書:試著觀察科技產品對現代人的影響,寫出一點人文觀點。我剛收到這本書的電子書稿時,以為不過是本輕薄好讀的小品,但沒想到其實是一本接近400頁,39則扎實的各式社會現況觀察。

  書本身內容非常簡單易讀,每一則散文都用一些平常朋友之間的小故事開場(很擔心之後到底會不會有人想要跟作者說心事),然後帶入作者的觀察和思辯。其中不管是討論感情、親情、工作、人生和休閒等等,機靈的語句和旁徵博引,讓人覺得好像是一個聰明又有趣的朋友,在跟你絮叨著各種人生道理。你有時候會覺得他嘴有點賤,但常常又一語中的,讓人忍不住點頭稱是。

  也因為作者是絮叨地講述著對這世代的觀察,我建議大家可以慢慢閱讀,不要跟我一樣想一口氣讀完,不然你偶爾會覺得,作者有點囉唆和想太多。只是就像大A幫我書寫序時候所寫:「可是我們誰沒想過?我們只是得過且過。」

  閱讀這本《愛無能的世代》並不會讓你日子變得比較好過,反而是強迫你去思考和面對人生中諸多問題和麻煩。我不覺得你讀完後會過得比較開心,但至少看人生會看得比較清楚。

楊士範
(本文作者為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

推薦序

似有若無的關係世代


  《愛無能的世代》是一本讓人停不下手的書,米夏埃爾對現代愛情銳利的觀察與犀利的分析,讓人一篇又一篇的讀下去。

  書中雖然講的是德國年輕人的感情觀,但跟台灣現況並沒有太多相異之處,我們同樣在面對那些似是而非的愛情話術與陷阱,關於那些「我喜歡你但還沒有愛到想要公開你」、「我愛你,可是我更想追求自己的目標」、「他很好但我就是想跟他分手」……這類的愛情難題,或許你可以聽聽看一個男性的真心話,米夏埃爾是我讀過最誠實的男作家之一。

御姊愛
(本文作者為跨領域知性作家)

導讀

勇敢接受不完美,告別愛無能狀態


  近年來,交友社群網站在德國非常熱門,其中一個網站的廣告特別引起我注意。漂亮的男女演員說著他們如何幸福,能夠認識人生的另一半,而廣告的結尾總是有這樣的主打宣傳語:每十一分鐘,就有一個人藉由這個網站陷入愛河。

  根據統計,目前德國線上交友網站的營業額每年超出九千萬歐元,加上非線上的伴侶媒介產業,產值每年超過兩億歐元。可以說,多數人都在找著另一半——然而這同時也意味著人們不斷失去另一半。我們積極地尋找愛,因為我們不斷失去愛。每十一分鐘就有人相愛。如果真的能這麼簡單找到愛,也就不會有那年產值兩億歐元的市場了。

  這本《愛無能的世代》描述的就是這個尋尋覓覓的世代,問了一個關鍵問題:為什麼我們的上一代似乎可以兼顧愛與生活,這個世代卻做不到?就在這樣弔詭的有愛且無愛時代裡,本書長踞暢銷書榜,讀者們抓著這本書,想知道他們的伴侶或者他們自己真的喪失了愛人的能力嗎?一時間談話節目、文化專欄、兩性作家都在討論二十幾歲到三十幾歲的人為什麼無法承諾、無能維持關係,甚至將翻拍成電影,由當紅男星施維赫夫(Matthias Schweighöfer)出演主角。這本書代言了這樣的時代精神,在交友網站愈來愈多時,找到一個真正的伴侶反而更不容易。我們那麼想要愛,卻又無法愛。

  ‧‧‧

  這本書也不只關於感情,而是全面勾畫了一個奇特的世代——追求自我實現,時髦,聰明,國際化,不願告別青春,懷著夢想卻又實現不了夢想。作者筆下的柏林,就是這個世代的首都。不過並非每個德國人都認同這樣的柏林世界,也有書評說,討厭這種以柏林看德國的都會書寫(不只我們有天龍國概念)。可是,讀者不一定要認同德國或這個世代才能讀這本書,甚至不一定要來過柏林才能讀那個世界。作者描述每個人都在柏林搞些什麼,卻又搞不出什麼,大家都在咖啡店流浪,都處在無盡的計畫裡,讀到某些段落時我竟覺得,倘若把柏林換成台北,這也可以是一本台灣之書。我們難道不曾有幾個朋友就像書中的某某可恨或者可愛嗎?我們不都曾在類似的感情、職場與生活困境上手足無措嗎?

  不管柏林或台北,這個世代都有著全然不同於上一代的生活。我們在都市裡游牧,我們像奴隸般工作,我們必須在夜裡立回老闆傳來的Line,我們領著沒有什麼開展新人生希望的薪資,我們(被迫)住在媽媽飯店(Hotel Mama),我們花月薪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購買蘋果筆電與手機。我們把力氣耗在生活,耗在愛自己,終於再也沒力氣愛誰。

  ‧‧‧

  本書作者巡迴德國簽書演講時,聽眾席上坐滿了女性。作者說,因為這是一個女性再也不信任男性的時代,女人想知道,為什麼她們總是在愛情裡失望?男人總是那麼混蛋?可是,關鍵也許不在於男人都是混蛋,而是他們不知道怎樣才能不做一個混蛋。

  本書引了韓裔哲學家韓秉哲(Byung-Chul Han)的說法,正點出為什麼我們都是混蛋的可能答案。他接受媒體訪問時說,這個世代的特色是平滑無稜角,人們愛除毛、愛蘋果產品、愛一切平滑的東西(他在其他書裡更大談平滑、A片與這個時代的關聯)。他說愛情上也一樣,我們在感情上追求平滑,為了避免傷害,問題是,愛情卻正是一種需要高度投入、因而必然會帶來傷害的東西。

  愛情不是A片鏡頭下的白皙滑嫩肌膚,而是有其粗糙與傷人處。愛情與受傷是套餐,可是我們都只想單點愛情。這個平滑世代追求完美的自己、完美的工作、完美的人生、完美的愛、完美的自拍,希望一切光滑美麗,其實是因為承受不了碎裂的、受傷的狀態,而選擇了一條比較好走、但卻走不到目的地的路。德文中的動詞trauen 可以用在sich trauen lassen(結婚),也可以用在sich trauen(勇敢去做),已經明示了,告別愛無能狀態的祕訣,其實就是勇敢,敢於接受不完美,敢於告別平滑,敢於心碎。

  願拿起這本書的你/妳,也能得到一點勇氣。十一分鐘後,也許輪到你/妳擁有愛人的能力。

蔡慶樺
(本文作者為獨立評論@天下「德意志思考」專欄作者)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982685
  • 叢書系列:心靈成長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前言 真實生活中的個人領悟

作家的一生中總有些時刻是千金難買的,我指的是在思想與精神上獲得成就感的那些片刻,那種成就感遠比看到銀行存款額增加還要深刻。

幾年前我就經歷過這樣一件事。一天下午,郵差來按我公寓的門鈴,遞給我一個小包裹,寄件人是我當時合作的出版社。包裹裡沒有附函,只有一本書,部分內容是用法文寫的,我從沒學過法文,因此完全看不懂。我是在東柏林長大上學的,東柏林人以前學的是俄語,一種我到今天為止大概還認得十個詞彙的語言。這是在學校學了六年的成果,平均每年學不到兩個字,這樣的成績實在稱不上優異。

即使看不懂內容,翻閱之後,我立刻明白了那是一本課本。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為什麼會收到這麼一本書;於是我以更快的速度翻著書頁,然後驚訝地發現:我寫的一篇文章被收錄進法文教科書了。當下那種感覺真的很不真實。課文的每一行都有編號,在旁邊一頁上則有說明,指導學生如何分析該文。那是一種不折不扣的成就感,是我身為作家經歷過最美好的時刻之一。

‧‧‧

不久前,在法蘭克福的一場作家朗讀會之後,有位男性聽眾來找我說話並向我道謝。他說他看過我收錄在本書中的一篇文章〈「最後上線時間」的重要性〉,並指出他認為文中最適合作為結論的一句話:「我們不知道別人的想法和感覺如何,卻單方面詮釋他們的言行舉止,再因為自己的想法而怏怏不樂。」(編註:見P.318)那位先生告訴我,這篇文章充分反映了他家中的情況,他有幾個家人已經多年不與彼此說話。他讀了我的文章之後,毫不猶豫地召集了全家人聚會,將那篇文章念給大家聽。結果家人長期的敵對狀態,就在那個下午劃下了休止符。

「你的文章讓他們終於張開眼睛看清楚了,」他邊說邊伸出手跟我握手:「所以我要向你道謝。」

我聽到的當下又產生那種很不真實的感覺,而且完全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才好。但同時我也感覺到當時發生的事,正是人生中難逢的思想與精神上的成就。

會員評鑑

4.5
5人評分
|
5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0
|
2023/06/27

這是一個愛無能的世代,人們渴望被愛,卻又無力去愛;不停的追逐理想,卻無力維持一段關係。

我們渴望愛,卻不知如何愛著一個人
既矛盾,也迷惘
希望沉浸在愛情裡的甜蜜,又渴望單身的自由

要我說,在去愛之前,你得先了解愛情與承擔的勇氣。



從小我們被電視、童話豢養,使我們相信,世界上一定存在著適合我、和我互補的人存在。只要找到這個人,我們就會結婚共度幸福的一生。
婚姻就是這場長跑的終點,兩人就是彼此人生中的禮物,一切都會水到渠成、無需磨合、完美貼合。
若關係的存續與互動不符合期待,「你怎麼需要我開口才明白我在想什麼?」需要將期待訴之於口語,那麼我們可能會認為彼此不合適,在世界某個角落一定還有更好、能和我互補的人存在。

這種意識在關係發生問題時會更強烈,我們不想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被局限,因為我們幻想出來的夢中情人是完美無瑕沒有分毫缺點,而相形對照下,眼前的人就顯得不完美,於是我們在心中就開始醞釀自己的委屈了。


在這樣把自己置入受害者的角色情緒後,就會不斷搜羅生活中的不完美,在與童話般五花斑斕的Instagram 和臉書映襯後就變成了「委屈的小孩」。
我愛的那麼認真,怎麼沒有給我相對應的回報?

我們的每句我愛你都像在施加法術的咒語。
我愛你,所以你應該要愛我,
我愛你,所以你應該要懂我,
我愛你,所以你應該要以滿足我的需求為優先,
我愛你變成像是祈使句的動詞,敦促對方完成什麼。

可是「愛一個人」是你本身的情感需求,既然是需求那就是你要去愛才會獲得滿足,所以你不能拿「我不要愛你了」去要脅一個人。我們把愛與期望混為一談。

這是一個愛無能的世代,但又不能單去究責這個世代的人。
因為這個世代的人從小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要不是為了你,我會忍到現在嗎?」、「爸爸討厭不聽話的孩子」、「爸媽都是為了你才做這樣的決定」。

這個世代的愛好承重,每個愛都被附加了但書跟前情提要。
這個世界不喜歡平庸,總是鼓勵人們要有更大的夢想,卻又同時要我們認清現實。


我們怎麼看世界,世界就映射怎樣的生活於我們。
當我們用功利的心在挑選另外一半時,自然相遇的也用功利的心在揀選的對象。
當我們期待依靠另一半拯救眼前悲慘人生的同時,心中的理想對象同樣也在渴望被更優秀的人從泥潭中拯救。

社會學家提出,亞洲地區因為地少人稠,抬頭不見低頭見,故有獨特的「讀空氣文化」,為了迴避衝突、避免關係鬧僵我們會刻意留白、掩蓋真心話。
「我們還是繼續當朋友吧?」、「你很好,是我的問題」。

總有些事情是不可被量化的,只能靠感覺去感受,但是連溝通都無法開啟、無法建立起信賴關係,因為是不同的個體,存在不同的觀點是必然發生。
即使是相同的個體,在所屬扮演角色不同時,也都必然存在衝突,如同當我們做孩子與做父母時同樣有不同的期待與訴求。


但衝突並非意味著無法共贏,在坦承之後,其實有可能雙方妥協取得一個相對可以接受的結果,但如果為了避免傷害、放棄磨合,接受彼此是這場恆久性「賽局遊戲」中的兩個囚徒,必須攜手共度,那麼除了對抗,還有合作存在。

「物競天擇」並非達爾文的主張,而是在翻譯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中,譯者過分濃縮而強行概括的口號。赫胥黎本人並不同意將人之外的生物界與人類社會進行簡單類比,在他看來,道德情操和社會責任是構成人類社會的基礎,人類社會並不該提倡「弱肉強食」。
實際上,近代科學也觀察到,除了鬥爭,共存與合作,同樣是動物世界的重要生存手段,甚至更優於鬥爭。而演化也可能並非不斷升級的軍備競賽,而是各族群間為維持和平的妥協盟約、共同演化。

當我們堅持要主導關係、處於關係上風時,我們已經把兩性關係變成男女對立的零和遊戲,但如果我們把兩人視作一個整體,就當明白分工協作以增進整體效益的重要性。
我們需要放棄那個為了避免自己受到傷害僅考慮「自利」的可能,選擇共贏。




科技讓遇見新對象變得太過容易,有些人的煩惱甚至不是怎麼好好經營一段感情,而是該怎麼挑選出最好的,於是頻繁地更換對象或害怕安定下來,每回分手都認為自己是在止損,實際上害怕自己受傷的心態才是讓每段感情都撐不下去的最大殺手。

而一些戀愛技巧則總是在像我們兜售一個完美的夢境,將優秀的對象掌握在鼓掌之間。趨於功利的世界觀和狩獵的本能,於是有些人沈迷於斬獲一個個狩獵品並把他們收藏、妝點於收藏箱中。

總有人緬懷以前馬車很遠書信很慢,一生只能愛一個人的時代。

實際上,如果我們能夠認真瞭解自己的需求,我們是坐擁更充沛資源、更能認識自己、擁有更多選擇的世代,而不用陷入勉強磨合的關係。
但如果無法自省挖掘內心真實的渴望,一昧尋找完美的伴侶,那我們也不過是哭鬧著渴望奶水的巨嬰。
展開
user-img
Lv.2
5.0
|
2022/08/18

對人生拋出了近代人切身容易遭遇的問題,包含了愛情、人際、工作、自我認同等等。藉此去看清、也去思索,到底自己在這個問題裡,呈現的是甚麼樣子。別急著去給問題一個答案,先看清楚問題才有辦法好好地回答。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6/13

IG:lovelove_reading
/
其實當初也沒想要入手它,但被書名「愛無能的世代」以及封面的這麼一句話給打到 ── 「追求獨特完美的自我,卻無能維持關係的一代」。

是啊,我們身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世代,一直努力追求與人之間的連結,但又很容易被科技駕馭,像是不時的滑手機這件事....。這一年來,我和身邊朋友總是喜歡討論這些關於科技的發達帶來的人際問題,令我很有感觸,也常提醒自己要做一個有溫度的人類。

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同時在看朋友推薦我的一部英劇【Black Mirror】,它在講述的是科技帶來的高質感、高便利生活,但是生活一旦被科技取代了之後,我們也許也會變成科技人(機器人),人類該有的感官與體驗,逐漸消失,那麼,生命就也不那麼可貴與有趣了。

愛無能的世代與Black Mirror,當時真的徹底的雙重震撼我的腦袋啊!

最後,再補充一段The News Lens 關鍵影評論網共同創辦人楊士範在推薦序裡寫的文字──

「閱讀這本《愛無能的世代》並不會讓你日子變的比較好過,反而是強迫你去思考和面對人生中諸多問題和麻煩。我不覺得你讀完後會過得比較開心,但至少看人生會看得比較清楚。」


沒錯,我閱讀完了,日子的確也沒有比較好過,但是我更清楚的知道,該怎麼過!最後的最後,送上作者在這本書最後寫下的一句話──

能夠在各方面開始行動,是最終關鍵之所在。而開始的力量在我們自己身上。
有了開始,才有改變。
展開
user-img
Lv.5
5.0
|
2018/05/09
|
電子書

從社會、經濟、科技、人際等不同面向,探討人與人之間的愛情會什麼總是讓人困擾,也說明了為什麼很多時候我們明明知道不該這麼做,卻仍然無法跳脫出社會的框架,勇敢做自己。

作者是德國柏林人,但書中描述的現象與台灣現況相當類似,值得一看的好書。

用字幽默詼諧,書中許多佳句值得好好省思。

例如「當我們匆匆一撇看過好友的臉書動態時,自以為參與他們人生的方式就是在下面留言或按讚,但其實這與他們的人生一點關係都沒有,這則動態也與我們實際生活沒有任何關聯。」
展開
user-img
4.0
|
2017/09/14

【愛無能】一種關係上的依附障礙。不過它指的是更廣泛涉及人我間的、人際間的,生活上與異己(不同於自己的)連結能力的失去。愛無能者常常停留在表層,因為怕痛,而不願意深入。充滿理想,但停留在理想、不願妥協,也不願改變。

雖然標題如此沈重,但細細讀過內文,透過作者銳利又幽默的眼睛與口吻,讀起來並不如上一段定義描述的那麼難以接受。雖然是以德國社會為觀察主體,卻也普遍反映出台灣社會七、八年級世代的共同迷惘。

身為作者的朋友,常常會不小心變成書裡的主角XD。畢竟,我們就是社會下的產物,我們遇到的困擾,往往也是多數人會面臨的;而作者的朋友往往就是從社會取樣最容易的方法。本書以愛、工作、自我認同和自我成長為四大主軸。討論的議題,你多少會有些共鳴:

<<關於愛>>

- 愛是錯覺?還是有憑有據,憑據是什麼?
- 有純友誼這件事嗎?
- 「我現在不想定下來」倒底是什麼意思?
- 兩人關係裡可以承受多少誠實?
- 兩性差異正在縮小,男生也開始自我反省、敏感,把時間花在自己身上,自我探索、自我追尋,男生開始變得複雜,也變得脆弱,這對兩性關係發展有何影響?

<<關於工作>>

- 為什麼不只台灣有「台北夢」,德國也有「柏林夢」?
- 我在做的是否是我真心想要的工作?
- 是什麼讓你「將就」、「妥協」?你付出的成本是什麼?

<<關於自我認同>>

- 為什麼這一個世代開始不願意結婚、生小孩?
- 消費型社會讓我們變成怎樣的人?
- 汲汲營營忙著「自我實現」,讓我們失去了什麼能力?

<<關於讓自己更好>>

- 你看的書反應你是怎樣的人,你看的電視節目也是,你是怎樣的人呢?
- 我們無法選擇環境,我們多半是在過度被灌輸「特別」、「自我實現」的文化下成長的人,這種文化對我們的影響是什麼?為何我們因此變得只愛自己,不知如何愛人?
- 有發現嗎,年紀愈大以後,夢想就跟骨頭一樣,跟現實一撞後,更容易破碎。你是否身處一個「說話者多,行動者少」的地方?你是哪一類?

***

仔細一看,這些議題其實我們多少都有想過,只是未必有機會深入討論。這本書比較不是「人生指南」,而是「人生提問手冊」,作者丟出了問題,陪你想一段,然後鼓勵你自己接著繼續想下去(因為很多問題,作者也還沒有答案)。如作者所說:定期練習用旁觀者角度省思自己的生活,對自己的現狀作點質疑,是好事。

只是,我們得認清這個過程並不一定舒服。「指出骯遭污穢的人,比製造骯髒污穢者,更危險」。何況我們後來才發現,製造骯髒污穢的人是自己;但所幸,如果我們也能成為那位「指出骯髒污穢的人」,其實我們就離更好的自己更靠近一點了。「引人入勝的,其實是未知」。不過,要走入未知,我們需要一點勇氣。如果你需要一點引導,本書將是個很好的陪伴。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理勵志】秋日好chill_放慢腳步,再次為身心靈充電/電子書88折、有聲書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親子天下雙11領券
  • 圓神領券折
  • 天雜領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