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詮釋之外:藝評社會與近當代前衛運動

詮釋之外:藝評社會與近當代前衛運動

  • 定價:400
  • 優惠價:9538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9折36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藝評,顯然只有介入思想與文化時,
才能在藝術社會產生生命力。

  「我希望能揭露和釐清隱藏在特定判斷和品味之下的理論假設。雖然我不曾就藝術或現代性提出某種「立場」,但某些一般性的立場似乎已經成形……。」──《反詮釋》蘇珊.桑塔格(1975 Susan Sontag)(美國著名的作家和評論家著名女權主義者)

  藝評-
  作為啟蒙精神的延續
  作為辯證文學的展演
  作為美學定義的伸張
  作為跨語際的實踐
  作為歷史意識的表態
  作為藝術理論的聲言
  作為思想與行動的聯結
  作為前衛的守護角色
  作為文化發展的經驗參照
  作為新感知世界的陳述

  藝評與藝術,過去被設定於「謎」與「詮釋」之間的關係。

  藝術評論不僅是藝術作品的陳述文字,具有影響性的視覺文化評論,也是藝術史的扭轉點。作為藝術理念、思維和工具演練,本書旨在介紹具影響藝術史、藝術生態的近代重要評論書寫之影響力、進而討論近代及當代藝術評論的思潮和困境,並分析藝術評論與社會文化脈絡的關係和作用力。它不僅是一種檔案的總整理,更期待能作為區域藝術文化發展的經驗參照。

  這是一本以藝評與藝術思潮出發的前衛藝術運動小史、一本有關藝評社會生態史的筆記,也期待是一本能產生藝術社會交流的閱讀文本。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高千惠


  藝術領域教學者、藝術文化評論者、客座策展人。曾任教於美國紐澤西蒙克爾州立大學、台灣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香港浸會大學、高雄國立師範大學跨領域研究所、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研究所。著有《當代文化藝術澀相》、《百年世界美術圖象》、《當代藝術思路之旅》、《藝種不原始:當代華人藝術跨域閱讀》、《日常的誘惑》、《非藝評的書寫》、《叛逆的捉影》、《移動的地平線:文藝烏托邦簡史》、《藝術,以XX之名》、《發燒的雙年展》、《風火林泉-當代亞洲藝術專題研究》、《第三翅膀:藝術觀念及其不滿》等十餘本書。研究領域為:現代藝術史、藝術社會學、文化批評、創作理論與實踐、藝術評論與思潮、東亞現(當)代藝術、水墨發展、視覺文化與物質文化研究。
 

目錄

自序-詮釋之外的行動

第一卷    當現代性遇見民族性

1.啟蒙運動與文藝沙龍的串連
2.唯美生產與工藝革命的思潮
3.規範批評與民族美學的論點

第二卷    唯物與唯心的角力    
1.當前衛藝術遇見現代化社會
2.前進唯物實證批評的藝評者
3.從象徵精神到形式主義批評
4.重塑世界與未來烏托邦想望

第三卷    現代主義的精神分裂
1.意識與精神分析的探索運動
2.藝術自主與國家文化的衝突
3.三山時期的平面美學新論述
4.日常文化與情境國際的交叉

第四卷    後現代的介入與改寫
1.東亞前衛與戰後新國際美學
2.介入與參與的社會行動類型
3.女性藝術運動與後殖民論述
4.後真相年代的大眾批評解放
5.詮釋之外的自律性與感知力
 

自序

詮釋之外的行動
    

  所有的藝術運動,多端賴文字工作而前進、而被理解。近代前衛藝術運動如果沒有藝術批評的文字力量,以及適時被凝聚的群組認同,包括美學、意識、觀念等具傳播力量的書寫,其發展不會如此多元與快速。

  從藝評與近代藝術運動的關係出發,我們會發現藝術前衛思潮的策動,多出自一些具前導性的藝評者。而現存的藝術理論文獻,除了藝術家感性的藝術書信,能將藝術思潮轉為全面性的藝術運動者,亦多賴具有藝術與文化革命激情的文字工作者。19世紀中期,英國藝術作家與社會改革家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的藝評曾引導英國半世紀。他為畫家泰納辯護,又擁護前拉斐爾學派,並發起英國新工藝運動。印象派與野獸派的正式立名,則是兩位名字不曾見報的反對者之藝評觀點。「印象」與「野獸」雖是非常直接的視覺形容詞,但已隨這兩大美術運動而不朽。高更的象徵式後期印象主義,得力於阿伯特‧歐瑞爾(Albert Aurier)的加持。歐瑞爾在象徵主義風行的1890年曾寫了一篇「批評新方法論文」,提出以象徵的角度觀讀作品;1891年又寫出「繪畫象徵主義裡的高更」,以高更作品作為其藝術觀點的典範。進入20世紀,藝評與藝術前衛運動的關係,不僅是年代與世代的互動鏡照,藝評勢力的轉變更顯示出藝術思潮的主力所在。

  藝評世界充滿理性與感性的對辯與制衡,其疆域也涵蓋到龐大的跨領域人文社會。從藝評與近代藝術運動的關係出發,近現代的藝評發展史,無異於是一部近現代前衛藝術運動史。藝評的歷史演革、區域性與當代性所交織的藝術社會,同樣也反映出一部過去現在進行式的「人類文化社會學」,以及人們不斷以追求烏托邦的精神。透過藝評行動,藝術呈現出表露或解決個人與社會難以綏靖的關係。

  任何時代,當「共時性」與「歷時性」在交鋒之際,都會面對的舊文化瓦解或新文化轉進的精神困頓。藝評在前衛運動中同時扮演了前進與守衛角色(Guarder of Avant-Garde),在積進或防守的變更裡,則會回到「何謂藝術」的本質與現象之辯。詮釋之外-藝評社會與近當代前衛運動》之書寫,便是以總體分述的架構,陳述藝評與藝術思潮的關係。在內容上,它爬梳了從18世紀啟蒙運動年代以來,長達兩百餘年,不同國度中具有影響性的文字工作者,包括作家、詩人、美家、創作者、文化研究者等,相關重要的藝評主張與藝術運動的介入。在書寫形式上,則以藝術文字工作者的小傳、社會背景、文藝生態為舞臺,以史詩進行方式描述前現代、現代、後現代三個階段的藝評發展,以及與社會的互動。

  第一章〈當現代性遇見民族性〉,是以19世紀法國、英國、俄國的三種不同藝術革命思潮,提出代表性的藝評工作者之藝術觀點與藝術社會,以及其奠定的近代藝術發展路線。第二章〈唯物與唯心的角力〉以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期,藝評工作者面對現代藝術思潮與現代化社會衝擊,以不同科學與哲學的實證態度,所開展出的藝術美學論戰,以及重塑世界與未來烏托邦的想望。第三章〈現代主義的精神分裂〉,以1930年代至1960年代的藝術思潮與運動為範疇,分述具影響力的藝評家之個人文化養成背景、意識探索、藝術自主、國家文化、大眾日常文化等個別觀點,乃至所支持的現代主義藝術運動。第四章〈後現代的介入與改寫〉以戰後多元文化的對話介入,分述1960年代至21世紀初,從後現代、後殖民至全球化情境下的藝術論述脈絡、與當代藝術運動的關係,以及藝評本身的質變過程。

  從藝評書寫到研究藝評,此書從構思至階段完成,經歷七年。在七年之前,則有另二個七年,是徘徊於藝評勞動的身份界定與其社會位置。關於本書,個人期待它是一本以藝評與藝術思潮出發的前衛藝術運動小史、一本有關藝評社會生態史的筆記,也能是一本能產生藝術社會交流的閱讀文本。關於本書的閱讀者,則想像能在藝術界之外,也能讓古典人文與前衛思想的愛好者產生興趣。

  本書文字生產過程中,曾於2011年至2016年間,在高雄市立美術館刊《藝術認證》中〈藝評講堂〉系列,陸續提出藝評沿革與觀念議題。亦曾在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觀點》中,作了有關譯文與引文的論述。以民間立場,【典藏藝術家庭】在第一時間即應允出版,肯定藝評社會有被再認識的需要。在此向曾經支持過的所有朋友與單位一併致謝。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478175
  • 叢書系列:Critique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7 x 23 x 2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藝術自主與國家文化的衝突
 
關鍵理念-
烏托邦意識/文化政策/藝術工會/公共建物/聯邦藝術補助計劃/文化霸權/頹廢藝術/民粹運動/本土與國際/藝術自主/威尼斯美國館
 
聯結作者-
托洛斯基(Leon Trotsky,1979-1940)
葛蘭西(Antonio Gramsci,1891-1937)
盧卡奇(Lukács György,1885-1971)
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
史派爾(Albert Speer,1905-1981)
里芬斯塔爾(Leni  Riefenstahl,1902-2003)
亨利(Robert Henri,1865-1929)
克拉克(Walter Leighton Clark,1859-1935)
丹德羅(George A. Dondero,1883-1968)
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1909-1994)
 
1.托洛斯基:前衛藝術的圖騰化與公共性
 
「藝術在側面受到保護比政治前線還要少。有文化意義的作品,亦即熟諳無產階級文化前提的ABC作品,不會已預先假設了批評、選擇和階級的標準?這標準是政治的,非抽象文化的。」──托洛斯基(Leon Trotsky)
 
歷史前衛藝術家們,一直藉著社會關懷及審美自主的爭取,矛盾地游離於藝術與政治的張力之間。即使至1990年代,後現代與後殖民的藝術家們,仍常用自由的表述,爭取具有文化史觀、國族精神、革命社會表徵的區域藝術地位。然而,藝術為政府所用,或是藝術家以理想介入文化政策願景行動,幾乎也改寫了歷史前衛的精神。
 
當藝術精神與族群意識形態混為一體,「藝術圖騰化」便會發生。藝術社會行動與國家文化革命的結合,在20世紀初已出現論述。1930年代,無論法西斯或蘇聯的社會主義,都批評當時的「當代藝術」已流入頹廢的小資產階級品味。儘管許多作家和藝術家反對中產階級的泠漠,但中產階級的藝術品味,還是主宰了藝術市場。藝術家的階級與社會的關係被重新檢視,但在法西斯主義和共產社會主義爭鳴的年代,真正的藝術評論操控,卻在於具有文化政策實踐權的政治人物手中。由政黨發出的文化政策運動,使藝術家面對了自由、革命、生存的矛盾,並生產出見證年代的不同作品。具政治意識形態的藝評與文化實踐者,則逐步成為重要的藝術評論先鋒。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現代出版,由此開始。商務印書館暢銷展,精選滿888現折88。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