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那些人・那些事──道地的台灣故事!
鄭仰恩/台神院教會歷史學教授、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會史委員會前主委
從台灣的醫療宣教談起
眾所周知的,台灣的醫療宣教工作是由長老教會開始的,它也成為長老教會最初的主要宣教模式。一百五十年前首位來台的宣教師是英國長老教會的馬雅各醫師(James Laidlaw Maxwell, 1836-1921),自1865年6月起在台南府城工作。他醫術高明,在漢人和平埔族人中工作,救人無數。1866年6月他在旗後建造了一間可容8名病患的醫館,可以說是台灣第一所西式醫院的誕生。馬雅各深深體認到,基督教文明除了宣揚福音之外,更可以醫治身體病痛,促進人類社會的福祉。
回顧十九世紀中葉,隨著西方醫學及醫療技術的快速進展,象徵著一個近代科學時代世界觀的浮現。當時,西方醫療宣教師帶著進步、開明的世界觀和文化觀來到亞洲,不久也進入台灣。或許,當時的他們仍帶著「家長式」(paternalistic)的優越感和作風,對非西方的社會及文化也存有相當程度的偏見,然而,打從一開始,醫療宣教師們也確認他們的首要工作是解除病人的肉體病痛,特別是幫助社會裡貧苦無助的弱勢者。也就是說,雖然醫療工作不可避免地會帶有宣教的動機,但宣教師對病患的醫療服務卻是出自真誠的人道關懷。
在台灣醫療宣教史上最能夠表現出這種高度人道關懷的典範故事,應該就是蘭大衛醫師(David Landsborough, 1870-1957)及其夫人連瑪玉姑娘(Marjorie Learner)的「切膚之愛」了。1928年,在蘭醫生娘的主動提議下,老蘭醫生將其夫人的右大腿皮膚移植在病童周金耀右腿的創口部位上,以具體行動來表達愛心,讓人深深感懷。老少蘭醫生兩代夫婦總共服務台灣人超過一百年,竭盡心力,別無所求,可以說充分展現出令人敬佩的愛心與耐心。
就關懷社會及改造社會風俗的角度來看,醫療宣教師對現代醫學的引介也是一種怯除迷信、克服無知、禁絕惡習的過程。舉例來說,當日本政府在統治初期全力防治傳染病、建立新醫院、禁絕鴉片時,教會可以說是和日本統治當局形成一種既競爭又合作的微妙關係。此外,早期台灣人都是向來自西方的醫療宣教師學習現代醫學,特別是在北部偕醫館、中部蘭醫館、南部台南醫館這三個地方接受學徒醫師和護理人員的訓練。一直到1930年代為止,這樣的「學徒制」才漸漸被正式的日本醫學校所取代。當然,這種「牽師仔」的做法難免有所缺失,也容易淪為本地人尋求「生財致富之道」或追求社會地位提昇的門路,但當時的宣教師卻也都特別注重門生的人格、道德,以及學識能力,因此這種訓練也成為台灣現代醫學教育的啟蒙和濫觴。不管是受到外籍醫療宣教師的栽培,或是因就讀教會學校而得以開啟心智、研讀醫學,這些基督徒醫護人員必然長期受到宣教師的人格感召和薰陶,因此在醫療服務的精神上也相當能反映後者的奉獻和犧牲的心志,以及認同台灣、關愛人民的服務心志。
從蘇格蘭到台灣的文學寫手
此次由前衛出版的《蘭醫生媽的老台灣故事》內容包括三部分:《美麗島之旅》、《福爾摩沙的故事》、《福爾摩沙的故事・續集》,原本是由「老蘭醫生娘」連瑪玉女士為英國年輕讀者所寫的三本台灣故事集,都是道道地地的台灣在地故事,詳細內容可以請讀者自行閱讀或參照王昭文老師所寫的導讀。
原來,老蘭醫生娘不只是一位充滿愛心和人道精神的醫療工作者,還是一位業餘的青少年文學作家。值得注意的是,像她這樣以「外地人」的觀點將台灣人的在地故事撰寫出來並介紹給西方讀者的作家,還有他們夫婦一生最好的同工和朋友梅監務牧師(Campbell N. Moody, 1865-1940)。梅監務所撰寫的《國王的客人》(The King’s Guests, 1932)以及《山上的茅屋:一個福爾摩沙的故事》(Mountain Hut: A Tale of Formosa, 1938)也都是以在地的台灣故事寫成。
檢視這三位老朋友,老蘭醫生是愛丁堡人,梅監務則是格拉斯哥人,連瑪玉雖生於英國諾福克郡,卻曾在愛丁堡的女宣教師學院就讀兩年,三人都深受蘇格蘭文化傳統的影響。可以確定的是,由於受到十八世紀蘇格蘭啟蒙運動(Scottish Enlightenment)及福音奮興運動(Evangelical Revivals)的雙重影響,早期來台的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都展現出一種帶有「啟蒙宣教」(enlightened mission)特質的工作模式,讓宗教精神與價值跟當代的法律、哲學、文學、自然科學進行跨學科的對話與整合,並共同見證普世真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 1841-1921)、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 1840-1901)和巴克禮(Thomas Barclay, 1849-1935)將「宗教與科學」交織整合的教育典範,而老蘭醫師娘和梅監務則是將「宗教與文學」做美好結合的寫手。
幾年前,當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規劃宣教一百五十週年各項慶典的歷史時刻,教會歷史委員會也開始籌劃一些翻譯和出版的工作,本書的出版就是這歷史系列的一部份。在此特別感謝鄭慧姃女士的翻譯、阮宗興長老的校注、王昭文老師的導讀,黃哲彥牧師的幕後協助,更感謝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贊助,以及郭守仁院長和前衛出版社林文欽社長的鼎力支持,讓本書得以順利出版。
在此誠摯地將本書推薦給台灣的讀者 – 不只是年輕人,更是每一位關愛這塊土地上的人、事、物的台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