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季_諾貝爾文學獎
昆蟲誌:人類學家觀看蟲蟲的26種方式

昆蟲誌:人類學家觀看蟲蟲的26種方式

Insectopedia

  • 定價:650
  • 優惠價:79513
  • 優惠期限:2024年11月3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OKAPI 推薦

  • 江鵝/我看他看人看蟲──讀《昆蟲誌:人類學家觀看蟲蟲的26種方式》

    文/江鵝2018年04月10日

    我對昆蟲的初衷非常原始,家貓驚見黃瓜的那種原始,要是在撥開玉米殼的時候發現裡面有條褐色蠕蟲,我會難得展現俠女真身,瞬間提起內勁飛身後縱,把手上一切物事連同菜刀全部拋向前方的無垠宇宙。像我這樣的人,能對昆蟲展現任何興趣與仁愛,大概全都仰賴像修.萊佛士這樣的科學家,能用簡單流暢的語 more
 

內容簡介

從「以人為中心」,到「一昆蟲一世界」

  懷丁作家(非小說項目)獎、《紐約時報》年度好書、
  「The Society for Humanistic Anthropology」 特別獎、
  「獵戶星座圖書獎」(Orion Book Award)

  「高空中,無數的昆蟲正看著我們!」

  一開始,作者切入美國農業部雇用的飛機。飛機帶領我們升空,一探一千~四千公尺高空中所捕捉到的數以萬計的昆蟲。無垠天空裡的昆蟲在氣流中漂浮,等到時機成熟,擺個頭,扭個身,順氣流而下,降落。

  昆蟲的外貌與人類大相逕庭,當人們對昆蟲報以噁心表情時,有沒有想過昆蟲比人類早了幾億年生存於這地球上?昆蟲不像貓、狗惹人憐愛,也不像獅、虎擁有神話的加持,但是自古以來,昆蟲與人其實相依相存,而且能夠相互映照出彼此的狀態。

  雜揉文學紀錄、藝術描繪、歷史文獻和科學報告,不時加入田野採訪,作者縱橫古今、遊走東西方,描繪出人類與昆蟲最親密真切的交流時刻。

  有熱情的時刻:十六世紀的歐洲畫家工筆描摹昆蟲,讓昆蟲奇蹟般的存在,在人類眼前魔幻展現;非洲人懼怕蝗害,卻也眼巴巴地盼望蝗蟲來到;中國文人像對待紳士一般禮遇蟋蟀;日本人對昆蟲,特別是甲蟲,情有獨鍾。

  也有遲疑的片刻:即便理解昆蟲視覺神經的運作,昆蟲學家仍不免質疑,人真的有可能進入昆蟲的經驗嗎?

  當然也有恐懼的聯想:納粹把「蝨子」和猶太人對等起來,按照衛生程序,要除「蝨」務盡。

  在這本不只以「人」為對象的人類學作品裡,昆蟲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舉例來說,昆蟲學家對蜜蜂「社群」行為的觀察,成為納粹德國國家主義最常援引的生物類別;又如:昆蟲的畸形讓看不見的核輻射外洩展露無遺(甚至揭示了距離核災中心越遠,生物所受影響並不會比較輕微的現象);再如:果蠅特有的基因變異,讓牠成為實驗室的新工具、遺傳學的大功臣;…

  作者模仿百科全書,從A-Z,每個詞條就是一則昆蟲與人的故事,也是跨物種民族誌的實驗之作。人類對待如此異己的生物,除了心生厭惡,或者充滿認同昆蟲的熱情,有沒有可能既接受彼此的差異,又寬容地生活在一起?

得獎與推薦記錄

  《昆蟲誌》這本模擬百科全書來向昆蟲致敬的書裡面,萊佛士協助我們看到昆蟲和人類之間展現出來的交互主體,甚至是人類透過昆蟲的能力才得以延伸出去的感官世界。——李宜澤(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作者帶領著我們,透過如同昆蟲之眼般的鏡片觀看。鏡片裡,閃耀著除了藝術,還有科學,外加甲蟲、自然之美、奇蹟、瘋狂,還有這個繽紛耀眼的世界本身。每一頁都令人心情愉悅。——Andrea Barrett(美國國國家書卷獎得主)

  結合學者的縝密和靈活的寫作方式,呈現對於六隻腳小動物的著迷,這群小動物在地球上源遠流長到處漫遊。 ——《種子雜誌》(Seed Magazine)

  Raffles用開闊的視角檢視了人類對昆蟲的種種反應,從對昆蟲美學上的驚喜,到厭惡、恐懼的情緒。材料來源融合了歷史的、人類學的和科學的。——《出版家週報》

  好一陣子沒讀過這麼好的作品。在作者的安排下,昆蟲成為一扇窗,帶我們望向人類的文化、科學和健康——甚至心理。——《我們的身體有一條魚》作者Neil Shubin

名人推薦

  李宜澤(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助理教授)
  蔡晏霖(交大客家學院人文社會學系 副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修・萊佛士 Hugh Raffles


  耶魯大學森林與環境研究博士學位,曾經當過計程車司機、清潔工,目前任教於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人類學系。他致力探索人、動物和無生物之間的關係。其《昆蟲誌》榮獲2009年「懷丁作家(非小說項目)獎」 (Whiting Award)、 《紐約時報》2010年度好書、2010年「The Society for Humanistic Anthropology」所頒發的特別獎、2011年「獵戶星座圖書獎」(Orion Book Award),常為Granta, the New York Times, Cabinet撰文。在《昆蟲誌》之前,著有In Amazonia:A Natural History,也榮獲許多獎項。

審定者簡介

蔡晏霖


  交大客家學院人文社會學系 副教授

蕭昀 

  現任臺灣生命大百科(TaiEOL)編輯人員

譯者簡介

陳榮彬


  臺大翻譯碩士學程助理教授,長期進行翻譯的教學研究,也在臺大開設各類臺灣現代小說的課程,著有專書《危險的友誼:超譯費茲傑羅與海明威》(南方家園)。譯有文史哲、棒球、電影、科普、商管等各類書籍四十餘本,曾以《繪畫與眼淚》(左岸)、《血之祕史》與《我們的河》三度獲得「開卷翻譯類十大好書」獎項。
 

目錄

前言 萬物之始(In the Beginning)
A 天空 Air
B 美  Beauty
C 車諾比 Chernobyl
D死亡 Death
E 演化 Evolution
F 發燒/作夢 Fever/Dream
G慷慨招待(歡樂時光)Generosity(the Happy Times)
H 頭部與其使用方式 Head and How to use Them
I 無以名狀 The Ineffable
J 猶太人 Jews
K 卡夫卡 Kafka
L 蜜蜂的語言 Language
M 我的夢魘My Nightmare
N 尼泊爾Nepal
O 二〇〇八年一月八日,阿布杜.馬哈瑪內正開車穿越尼阿美 On January8, 2008, Abdou Mahamane Was Driving through Niamey
P 升天節的卡斯齊內公園 Il Parco delle Cascine on Ascension Sunday
Q 不足為奇的昆蟲酷兒 The Quality of Queerness in Not Strange Enough
R 沉浸在幻想中 The Deepest of Reveries
S 性 Sex
T 誘惑 Temptation
U 眼不見為淨 The Unseen
V 視覺 Vision
W 全球暖化的聲音 The Sound of Global Warming
X 書中軼事 Ex Libris, Exempla
Y 渴望 Yearnings
Z 禪宗與沉睡的哲學 Zen and the Art of Zzz’s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727642
  • 叢書系列:左岸科學人文
  • 規格:平裝 / 528頁 / 16 x 22 x 2.6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前言 萬物之始(In the Beginning)】
 
很久很久以前,在萬物剛開始出現時,還沒有人類的存在,地球剛剛由氣體與液體形成,而從地質年代看來,那些種類繁多,猶如一部百科全書的單細胞原生動物也才剛剛把自己變成其他細胞裡的粒線體與葉綠體,這些細胞進而結為同盟,成為其他各種生物,各種生物又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各種肉眼無法看見的聚落,每一個由生物構成的世界裡都還有更小的世界存在…如此持續了一段時間以後,就有了昆蟲的出現,但人類要到很久很久以後才會生成。
 
不管人類生活在哪裡,昆蟲總是如影隨形。無論我們遷居何方,牠們也會跟著一起去。儘管如此,我們對昆蟲的了解仍極為有限,就連那些與我們最接近的,吃我們的食物,跟我們一起睡在床上的昆蟲也不例外。昆蟲與我們如此不同,牠們彼此之間的差異也有如天壤之別,但牠們到底是什麼?牠們都做些什麼事?不同種類昆蟲所形成的不同世界各有什麼風貌?我們從昆蟲身上能夠有何體悟?我們如何與牠們共存?而且雙方差異如此之大,要怎樣才能共存?
 
說到昆蟲,你腦海裡浮現的是什麼?家蠅?蜻蜓?大黃蜂?寄生蜂?蚊蚋?放屁蟲?兜蟲?閃蝶?鬼臉天蛾?螳螂?竹節蟲?毛毛蟲?昆蟲的種類如此繁多,各自相異,與人類也迥然有別。有些普普通通,有些令人大開眼界,體型有大有小,有群居的,也有的獨自過活,有的寓意深遠,也有的高深莫測,有的生產力極強,有的令人費解,有的是如此深具吸引力,但也令人不安。有些昆蟲幫忙傳遞花粉,有些則是為害人間,傳遞病菌,也有些昆蟲能分解東西,或充當實驗的對象,備受科學界矚目,是科學實驗與活動的重要參與者。有些昆蟲會進入我們的夢裡,甚至是惡夢。昆蟲也與經濟、文化息息相關。牠們不只是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也持續發揮著深遠影響力。
 
昆蟲的數量是個天文數字,多不勝數,而且一直持續增多。牠們總是如此忙碌,對我們毫不關心,而且力量如此強大。我們幾乎不可能對昆蟲發號施令。牠們的表現也鮮少符合我們的期待。牠們是靜不下來的。就各方面來講,牠們都是非常複雜的生物。

會員評鑑

3.5
3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2/04/19
劇透警告

這本書的作者是人類學家,人類學家撰寫與昆蟲有關的主題,書背的介紹寫不是知識類型、又非探討自然倫理云云,令我越來越好奇這本書是想分享什麼內容。

翻開書本,字母A~Z的編排方式,一開始以為是按照昆蟲的名字(不論是學名還是俗名)編排,結果我錯了...

接下來看到每一個字母的標題,我會試著猜測這是甚麼樣的內容,結果往往出乎我意料之外,譬如章節Q(The Quality of Queerness in Not Strange Enough)、S(Sex)跟Z(Zen and the Art of Zzz's),嗯...我又猜錯了。

這本書的內容零零總總、零零散散的介紹各種昆蟲與人類、人類與昆蟲交織出來的故事,篇幅有長有短,有訪問、有遊記,有時像是有靈光展現,隨手寫下的短篇,有些思緒像是跳躍、未完結、或是註解與評論,文末作者的有些想法跟思維,我覺得很有趣。我也驚訝於作者涉略非常多昆蟲有關的作品,也接觸各式各樣與昆蟲有關的人士,可見作者下了非常多功夫在爬梳人與昆蟲的主題。

看完這本書,我回想了一下,作者在前言說,"昆蟲的種類如此繁多,各自相異...."、"昆蟲的數量是個天文數字,多不可數...."在Z篇章最後也寫著"我努力試著把所有昆蟲都放進這本書。但老實說,昆蟲的種類實在太多了....."。 綜合著作者在前面的內容,介紹不同地區、歷史、訪問不同的人士,加上雜亂的思緒、幾個跳躍內容湊起來的篇章。

這本書主軸的前後呼應,傳達出昆蟲是如此的數量龐大、種類繁多,在加上人類社會的活動、歷史與文化,更是迸出眼花撩亂的世界。

因為這樣的太爆炸性的資訊量(別忘了,作者是人類學家進行跨領域的探討),讓本書想呈現的,不是知識、不是研究結果、不是理論驗證,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而是傳達這種跑出來、零碎與發散的思緒與感覺,並且邀請讀者一起發想、一起思考,何謂"人與昆蟲"的未來。

這本書最後面,蔡晏霖與李宜澤撰寫的後記,對這本書內容的分析,以及作者在這本書想傳達的意念,有明確的講解,也能看書中譯本也多麼不容易與非常用心。

如果你想了解的昆蟲的生態,如果你想知道人類接觸昆蟲的歷史,我不會推薦這本書
但是你想感受作者所感受的,對昆蟲與人類社會的思緒,願意一起來思索著,我會推薦這本書
展開
user-img
Lv.4
0.5
|
2022/01/03

這是一本榮獲多項大獎頗獲好評,以昆蟲為主軸談論自然與科學與歷史與藝術與哲學等等,全都是能打到我的領域的按理不可能差到哪裡去的知名大作,結果越讀越焦躁終於無法下嚥,覺得不是主觀喜好問題,而是完全無法接受作者的思考方式和寫作方式,認為作者根本犯了很多錯誤。
讀到某段會想:欸你可以這樣硬塞想法跳躍推論嗎?讀到另一段又想:欸你這是在抄維基還是做書摘嗎?讀完整篇就想:欸你文章有結構嗎到底?
我對自己的閱讀量和評斷水準算是有一定程度自信,也很少對不合胃口的書做苛刻的論斷,但總之我很篤定地認為這是一本糟糕的大書。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天下文化電子書商業趨勢展:看見無限未來,單書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寵物&植物展(止)
  • 奇幻基地x春光
  • 金漫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