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當帝國回到家:戰後日本的遣返與重整

當帝國回到家:戰後日本的遣返與重整

When Empire Comes Home: Repatriation, and Reintegration in Postwar Japan

  • 定價:360
  • 優惠價:932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0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他們是帝國的幫兇?還是犧牲者?
數百萬日本人參與了帝國計畫,戰後他們遣返回國時,
卻被貼上「引揚者」的標籤,被標記成日本帝國終結的一部分。
 
  一八九五年到一九四五年,日本在海外漸次取得殖民地,其中多半是對外戰爭的戰利品。取得這些領土之後,數百萬日本人參與了帝國計畫,對殖民地進行鎮壓、管理與墾殖。他們以服役士兵、殖民地管理者與企業家的身分零星前往海外。到了戰爭末期,海外日本人的數量已十分可觀。
 
  二次大戰結束後,同盟國從亞洲各殖民地與戰場遣返六百多萬日本國民回到日本,並且從日本遣送一百多萬殖民地人民回到他們的祖國。當新亞洲地圖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突然生效時,海外日本人與日本本土的殖民地居民因此一下子成了外國人,並且立即面臨遣返與重新確定國籍的問題。隨著朝鮮半島、台灣、中國東北與其他殖民地轉變成新國家,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讓每個人回到自己所屬的國家空間。
 
  當時,這場人口轉移被視為戰後讓戰敗日軍復員而採取的措施,但它也是對日本帝國進行人口拆解的核心要素,而且呼應了二十世紀其他後殖民與後帝國時期的人口遷徙。
 
  返國的艱辛開始於日本投降後殖民地變為非日本領土的那一刻,散布在各個殖民地的日本人便因此暴露在外,如同退潮後擱淺在沙灘上的魚兒。盟國限制遣返者可以帶回日本的金額,剝奪了他們的財產和以前生活的榮景。而當蘇聯同年八月八日向日本宣戰,在滿洲的日本開拓移民開始逃離,最後幾日的故事更是由一連串惡夢拼貼而成,結合了逃亡、饑餓、恐怖、疾病與死亡。
 
  當他們好不容易回到日本國內,本土日本人卻用「引揚者」(遣返者)這個新詞來稱呼他們,認為他們不同於「日本同胞」,而且某種程度上質疑他們是否真能算是「純正的」日本國民。因為這些遣返者不帶有地方口音,與日本故鄉的連結較弱或根本不存在,再加上明顯的行為差異,這些都使殖民地居民不符合純正日本民族性的標準。被懷疑攜帶疾病和參與黑市並從事其他犯罪活動的遣返者,更被排除在「純正日本人」的範疇之外。
 
  在日本,遣返者最深入人心的形象是從滿洲歸來、衣衫襤褸的女性,有時後面還拖著孩子,背上揹著帆布包。如本書封面,一九四五年藝術家山名文夫為資生堂公司製作的遣返者救濟海報,「引揚者」特別明顯,出現在海報正中央,以粗體字表示,海報上寫著::「捐贈衣物給貧困的遣返者,婦女與孩子急需。」鼓勵民眾捐贈衣物給遣返者,特別是婦女與孩子,因為她們是受害最深的一群。雖然這個描述反映出遣返者的形象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增益,但戰後初期女性遣返者形象的表現手法,依然清楚可見。
 
  引き揚げる(hikiageru)是「遣返」的動詞,字面上的意思是抬起來放到地上,就像把貨物搬到碼頭上一樣,這是個普遍的慣用語。但引揚者(hikiagesha)是遣返的名詞,在動詞語尾加上sha或mono(「人」)之後就只能用在戰敗後從前殖民地遣返的日本人身上。「引揚者」與其他語言的「殖民地返國者」與「遣返者」意思不完全相同。如「黑腳」這個用來稱呼法裔阿爾及利亞人的輕蔑語,在殖民地普遍使用,但阿爾及利亞的法國人直到一九六二年回到法國之後才聽到這種稱呼。而英文的遣返「repatriate」含有字根「patria」(指祖國),蘊含返國者與故國之間的關係。與此相對,日文的遣返特別強調返國這個行為,忽略返國者的殖民者身分或返國者與國家之間的紐帶關係。
 
  許多殖民地日本人寧可回憶殖民地的生活,有時還帶有鄉愁的情感,但他們戰後被貼上的標籤,卻是根據他們戰後返回祖國那一刻所做的分類。他們就像琥珀裡的蒼蠅,永遠凍結在戰後時刻。他們被標記成帝國與戰時日本終結的一部分,讓其他人得以在戰敗後重獲新生。就像日本對於殘存的帝國有各種委婉說法,「引揚者」一詞同樣不會讓人產生帝國的聯想。大島渚一九七一年的電影《儀式》中滿洲男的這句話,極其簡要地表達出遣返者的整體感受:「我們平安逃離俄國人、滿洲人與韓國人的掌握。最終,我們卻落入日本人的手裡。」
 
  在本書中,華樂瑞分析這些帝國的殘餘者如何成為拋棄殖民計畫與在日本建立新民族認同這段過程的轉折點。透過探討政治、社會與文化領域中遣返者形象的創造與運用,本書試圖處理帝國回到家的多樣問題。她運用豐富的日文和英文資料,包括官方資料和歷史文獻、回憶錄、訪談、報紙、歌曲、海報、漫畫、電視紀錄片、電影、歌曲和小說,並仔細解釋日本政府和盟國的法律規定,而這些規定創造了遣返的範疇。本書前三章以拆解帝國的向度,增加我們對於同盟國當時佔領日本情況的了解。在後兩章中,華樂瑞則追溯了1958年遣返過程正式結束之後的流行文化和歷史回歸的形象。她將第四章引用流行歌曲和小說,包括五味川純平山、崎豐子、谷崎潤一郎、安部公房和村上春樹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其他不知名作家刊登於當時期刊上的遣返故事。
 
【本書特色】
 
■本書英文版為哈佛大學亞洲專題(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s)系列選書。
■封面圖片選自1945年藝術家山名文夫為資生堂公司繪製的遣返者救濟經典海報。
■第一部以英文書寫並深度探索關於日本遣返者主題的專書,並且以文學的手法,廣泛而生動地鋪陳戰後日本遣返與社會重整過程中多種問題的各個面向。
■不同於以往研究者著重於被困在海外的日本軍人,本書特別探討女性遣返者的形象,尤其是從滿州國被遣返的日本婦女。
■本書大量運用日文與英文資料,包括官方資料和歷史文獻、回憶錄、訪談、報紙、歌曲、海報、漫畫、電視紀錄片、電影、流行歌曲和小說,如五味川純平山、崎豐子、谷崎潤一郎、安部公房和村上春樹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其他不知名作家刊登於當時期刊上的遣返故事。
 
【名人推薦】
 
「在《當帝國回到家》裡,華樂瑞述說戰後近七百萬日本人從殖民地返回日本的故事。日本國家的主流論述包括:作為十九世紀力量和財富建設活動的一部分而獲得的殖民地,並在二十世紀中期喪失這些殖民地,而一般人卻省略了日本人在戰爭結束時遠離故鄉而生活的艱辛。日本的國家經驗是由原子能和傳統的轟炸所定義的。這些轟炸破壞了日本城市,卻是前殖民者不在場的事件,而這個故事將那些被遣返的人改說成是:對食物供應和有限住房存量的額外消耗。華樂瑞提醒我們,有些遣返者曾經是戰前的風光人物,不可避免地提醒著日本曾經是帝國的歷史和失敗國家的身分。」──Sally A. Hastings,普渡大學歷史系副教授,《Monumenta Nipponica》
 
「在這本書中,華樂瑞首次對於日本戰敗後隨即而來的大規模遣返者做了全面性的研究。這是一本徹底和廣泛的著作:她參考了很多資料,以探討這個多種問題的各個面向。華樂瑞關注遣送經驗的多樣性,並將其置於長期歷史的長河之中。對現代日本史學科的學生及一般對殖民議題有興趣的讀者而言,她的書寫很有價值。」──五十嵐惠邦,范德堡大學歷史系教授,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作者以「說故事」的方式帶領讀者探討二次戰後日本社會的「遣返者」議題,生動刻畫出「遣返者」的身影與重要性,雖然是一本嚴謹的學術論著,但字裡行間無不充滿人性的溫度。──曾齡儀,臺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華樂瑞(Lori Watt)


  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歷史系與國際及區域研究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二十世紀日本政治社會史、帝國主義與去殖民化、戰後/後殖民移民、軍事文化、飲食文化等,著有《當帝國回到家:戰後日本的遣返與重整》。

譯者簡介

黃煜文


  專職譯者,譯有《當帝國回到家:戰後日本的遣返與重整》、《北韓非請勿入區:北韓綁架計畫的真實故事》、《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西西里人》、《教父》、《耶路撒冷三千年》等書。
 

目錄

推薦序 日本帝國與人群流動 曾齡儀
導論  遣返、去殖民化與戰後日本的轉變
第一章 新亞洲地圖
第二章 遣返者的共同製造,一九四五到四九年
第三章 「日本種族的未來」與「好辯者」──滿洲歸來的女性與西伯利亞歸來的男性
第四章 「最終,我們卻落入日本人的手裡」──文學、歌曲與電影中的遣返者
第五章 不再是引揚者──「中國殘留孤兒婦人」
結論  第三方去殖民化與後帝國時期的日本
致謝
中英名詞對照
參考資料

 
 

推薦序

日本帝國與人群流動


  近代東亞的歷史多元而複雜,先有歐洲人來到亞洲進行貿易,後有東亞各國因為貿易、殖民與戰爭而產生的人群流動,人們主動或被動地離開原鄉,前往異地尋求更好的機會,或者執行母國賦予的任務。其中,「日本帝國」在東亞造成的人群流動受到高度關注,人數眾多且範圍廣泛,許多日本人前往東北亞與東南亞擔任帝國擴張的急先鋒。二次戰後,旅居海外的日本人遭遣返回鄉,然而,受到戰敗的影響,這群在海外替日本開疆闢土的勇士們回到家鄉後,不僅未受到應有的敬重,反而背負了敗戰的罪責,成為日本國人批判與排斥的對象。

  《當帝國回到家:戰後日本的遣返與重整》是以日本「引揚者」(hikiagesha)為主題的論著,「引揚者」中文翻譯為「遣返者」,意指二次戰後回到家鄉的日本人。我與本書邂逅於二○一○年,當時還是紐約市立大學歷史系的博士生,指導教授芭芭拉.布魯克斯(Barbara Brooks)向我推薦這本書,某天我從圖書館將書本借出,趁著搭地鐵回家途中隨手翻閱,沒想到「一翻不可收拾」,深深被內容所吸引。作者用「說故事」的方式帶領讀者探討二次戰後日本社會的「遣返者」議題,生動刻畫出「遣返者」的身影與重要性,雖然是一本嚴謹的學術論著,但字裡行間無不充滿人性的溫度。

  綜觀英文學界的日本研究(Japan Study),早期多聚焦於日本現代化過程的探討,西方學者非常好奇明治天皇及其年輕幕僚們,如何在短短幾十年間將日本改造為東亞第一個具有「現代性」的國家。晚近以來,隨著資料使用的便利以及跨領域之間的交流合作,日本研究的議題更顯多元有趣,涵蓋少數民族(愛奴與沖繩)、戰爭與記憶(廣島與原爆)、性別(慰安婦)、消費文化(漫畫與拉麵)以及本書討論的「移民」。除了西方學界持續關注日本研究,近來中國、韓國與台灣學界也重新反思近代日本與東亞各國的關係,以我較熟悉的台灣史領域來說,許雪姬老師長期投入滿洲國台灣人的研究、鍾淑敏老師探討海南島與英屬北婆羅洲的台灣移民,皆為日本帝國研究帶來豐碩的成果。

  本書作者華樂瑞(Lori Watt)是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歷史系教授,專業領域是近代日本政治社會史與戰後移民史。她曾在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攻讀碩士,並取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博士,本書即改寫自她的博士論文,探討二次戰後從殖民地、半殖民地與戰地被遣送回國的日本人(亦即「遣返者」)在家鄉面臨的困境及其對於戰後日本社會的影響。事實上,「遣返者」並不是一個新議題,在日本已累積相當多討論,然而華樂瑞教授另闢蹊徑,透過日文資料的解讀與口述訪談紀錄,提出一個非常犀利的觀點,她主張戰後日本政府與社會將「遣返者」貼上標籤,使其背負敗戰的罪名,進而達到重整日本民心的目的。為了論證上述觀點,華樂瑞在〈導論〉、主體五章以及〈結論〉,分別討論與「遣返者」相關的議題。
 
  該書〈導論〉的標題是:「遣返、去殖民化與戰後日本的轉變」,作者說明盟軍為了達到將日本帝國「去軍事化」的目的,實施「遣返」(repatriation)和「遣送出境」(deportation)兩種政策:前者將海外日本人送回日本,後者將殖民地人民從日本遣送出境。由盟軍主導的移民政策造成戰後日本的重構,包括地理範圍與人群的重構,在地理範圍上,帝國時期的「內地」(日本本土)與外地「殖民地」在戰後限縮至今日日本的國土範圍;在人群方面,日本從戰前的「多元種族帝國」(朝鮮人、台灣人等)轉變為戰後的「單一民族國家」。然而,「單一民族國家」(大和民族)的說法有待商榷,至少琉球人與愛奴人並非「大和民族」。

  華樂瑞在第二章〈遣返者的共同製造,一九四五到四九年〉論證「遣返者」這個詞彙的出現與其標籤化。她指出所謂的「遣返者」是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年間,由厚生省、各地區遣返者中心、報章媒體以及遣返者社群等多方共同製造出來的。有別於日本的「一般國民」,「遣返者」指涉一群具有海外經驗、貧困和需要特別照顧的「他者」。作者論證「遣返者」社群的出現恰好成為大多數居住於日本本土(「內地」)人民的強烈對照,前者代表日本帝國的施暴形象,後者在二戰末期受到盟軍轟炸,尤以長崎與廣島原爆的苦難形象最為鮮明。兩者形象相互對照,前者成為軍國主義與殖民主義的代表,後者則成為二次大戰的受害者。

    華樂瑞教授提醒我們,如果仔細探究「遣返者」角色,將發現「性別」(gender)的重要性。就此,她在第三章〈「日本種族的未來」與「好辯者」:滿洲歸來的女性與從西伯利亞歸來的男性〉聚焦兩種形象鮮明的「遣返者」:第一種是一九四六年夏天從滿洲歸來的日本女性,第二種是一九四九年從西伯利亞集中營歸來的日本男性。無獨有偶的,上述兩種人群均被「汙名化」。前者因歷經蘇聯入侵東北而被認為身體受到汙染(強暴),後者受到共產主義的影響被稱為「紅色引揚者」(red repatriates),即共產主義同路人。當上述女性與男性「遣返者」回到日本國內,前者恰可襯托出日本國內女性「性的純潔」與「種族的純粹」,後者冷僻孤傲的形象恰可彰顯日本國內男性的「正常」。

  海外「遣返者」回到日本國內後,雖受到種種歧視,但部分新聞媒體勇於揭發官方論述自私的一面,作者在第四章〈「最終,我們卻落入日本人的手裡」:文學、歌曲與電影中的遣返者〉,討論戰後日本大眾文化如何呈現「遣返者」形象。許多文化產業勇於揭發官方論述與新聞報導的偏執,強調「遣返者」雖然從俄國、滿洲與韓國逃離,但最終卻無法逃脫日本人對自己同胞的欺侮。最後是第五章〈不再是遣返者:「中國殘留孤兒婦人」〉,作者探討一九八○年代熱門的「中國殘留孤兒」議題,相信看過《大地之子》小說或電視劇的讀者對於這個議題必不陌生。戰爭時期兵荒馬亂,許多日本孩童未能與親人返回日本,在中國養父母撫養下成長,這些留著日本血液卻說著中國話的「孤兒」,在一九七二年中日建交以後獲得回到日本的機會,但卻無法適應「故鄉」的生活,也遭受日本社會的歧視。華樂瑞將戰後初期的「遣返者」與一九八○年代的「中國殘留孤兒」相互對照,兩者都是二次大戰的歷史產物,只是一九八○年代以後出現在日本社會的「中國殘留孤兒」取代了「遣返者」,成為「一般日本人」的「他者」。

  在〈結論〉中,作者將二次戰後日本的「遣返者」與國際上其他族群的遷移相互比較,例如被稱為「黑腳」(pied-noir)的歐洲裔阿爾及利亞人。1830年代,法國在北非阿爾及利亞建立殖民地,包含法國在內的各國歐洲人在當地生兒育女,建立各自的社群。1950年代晚期,阿爾及利亞人發動戰爭抵抗殖民政權並獲得勝利,歐洲裔阿爾及利亞人被迫離開當地,返回歐洲,這些被稱為「黑腳」的族群在法國社會遭受嚴重歧視。作者認為,雖然日本的「遣返者」有其獨特性,但仍可放在帝國與移民的國際脈絡中進行比較。

  整體來說,本書議題新穎且內容紮實,再度印證遠足文化選書的精準眼光,翻譯也十分流暢。很高興看到《當帝國回到家》的中譯本在台灣問世,台灣曾經是「日本帝國」的一部分,遺留甚多有形與無形的殖民資產,當我們對日本帝國多一分認識,似乎也加深了對於台灣的瞭解。當台灣學界努力發掘日治時期「海外台灣人」的流動經驗,探討移居滿洲國、朝鮮或華南地區台灣移民複雜的文化認同與意識形態,本書探討的日本人「遣返者」恰可作為「海外台灣人」的對照與補充,深化日本帝國範疇下的移民研究。我誠摯地向各位讀者推薦這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曾齡儀(臺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8630147
  • 叢書系列:遠足新書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6.8 x 21.5 x 1.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四章 「最終,我們卻落入日本人的手裡」──文學、歌曲與電影中的遣返者(摘錄)

■ 一九五○年代小說的滿洲殖民地終結

五味川出版《人間的條件》的時候,安部公房的《獸群尋找故鄉》也開始在文學雜誌《群像》中刊載。小說裡,一名滿洲出生命運多舛的青年久木久三,為了擺脫近似俘囚的童僕地位而逃離哈爾濱某個蘇聯軍官的家,之後便往南方走,想返回日本。一九四八年的滿洲,無情的地理與政治形勢讓久木層層受阻,天真的他獲得狡詐的韓國海洛英販子高石塔的幫助,但也遭到他的剝削。高石塔的母親是日本人,所以他會說日文與中文,對於國共內戰下後殖民社會的複雜情況瞭若指掌。在旅途中,高石塔搶走久木的財物,將他遺棄在瀋陽等死。久木存活下來,並經由他人協助下找到了一處社區,這裡有少數殘留的日本技術工人和他們的家人依然在此生活。久木懇求日本守衛,表示他一心只想返鄉,但守衛說:「遣送營全都關閉了,遣返船也全開走了……沒辦法。」遭到拒絕後,久木走到一戶日本人家前面。「我是日本人。」他對孩子們說。孩子們嘲笑他。「你是乞丐!日本人不會這麼黑!」孩子們叫道。母親把孩子叫進屋裡然後關上門。

遭中國守衛驅逐後,饑餓而絕望的久木遇見了幾個日本走私客。當久木告訴他們自己的名字時,他們第一個反應是驚訝不已,因為有一個來自哈爾濱的久木久三已經和他們談好要回日本。他們不懷好意地想瞧瞧這兩個久木碰面時會發生什麼事。走私客帶著久木一起走,並且安排兩人在回日本的船上對質。原來冒名頂替的是偷走久木證件的高石塔。但高石塔精神錯亂,被拴上了鎖鍊,他真以為自己是久木久三。小說到了最後,久木與高石塔,一個滿洲日本人與一個滿洲韓國人,兩人都被扣留在船上,永遠無法抵達日本。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18/05/30
「你有想過歧視是怎麼形成的嗎?」

雖然這本書感覺很硬,但其實是本溫柔的書,我總覺得好像作者坐在我對面,認真地回答我上面的問題一樣。

就算和我一樣,對滿州國了解不多,在讀的過程中,也能跟著作者的文字看到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從滿州國回來的日本人是如何相信自己的國家,又如何被國家歧視。看著看著就會去想很多事情,像是「民族國家」這個概念是如何制約人們對身分的想像、移動的想像;或者是各式各樣關於移動者的污名(例如:移工、外籍新娘、難民.....),雖然這是說日本的事,但莫名其妙越想越多,漸漸覺得這些他者的故事離自己並不遙遠。

我好像洞穴裡的人被指引了一條路,循著光過去,卻看到了更多不想去想的事。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時報全書系
  • 華文創作展
  • 東立GoodBuy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