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文化研究期刊(第25期/2017秋)

文化研究期刊(第25期/2017秋)

Router: A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25

  • 定價:350
  • 優惠價:9533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本刊為臺灣人文學核心期刊(THCI)與臺灣社會科學核心期刊(TSSCI),
並獲2016-2017年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類評比:第二級

  本期的內容包括了六篇研究論文,一組思想論壇以及兩篇書評。六篇論文分別涵蓋了當前文化研究三個重要的方向:知識現代化的發展,對民間社會的思考以及對恐懼政治的反思。另收錄兩篇書評:周世瑀與林封良評約翰・史密斯(John Smith)的《二十一世紀的帝國主義》,討論全球資本主義對於南方經濟體的剝削,並試圖在新自由主義的脈絡中重新理解帝國主義。莊佳穎則從認同政治的知識生產以及不同的語言和文化路徑,來評論臺裔旅美學者岳心怡(Sydney Hsin-I Yueh)《臺灣大眾文化與認同政治:撒嬌世代》。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錚


  佛光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藍弘岳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張孟珠

  中研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員

林文凱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陳緯華

  任職於國立台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

劉世鼎

  澳門大學傳播系副教授

許良因

  慈濟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助理教授

劉名峰

  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劉奕德

  波士頓大學世界語言與文學系以及婦女/性別/性研究系副教授

羅麗莎

  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人類學系教授與新生世界中心聯合主任

向在榮

  波茨坦大學德國研究基金會資助「少數世界主義」聯合博士專案的博士後研究員  

瑪利亞‧阿米利亞‧比特里

  厄瓜多爾基多聖法蘭西斯科大學(Universidad San Francisco de Quito, Ecuado)人類學系任職副教授

余愛莎

  《中國投資》雜誌非中關係分析研究員,迦納駐北京大使館商貿投資研究助理。

蔡一平

  「新世紀婦女發展選擇」(Development Alternatives with Women for a New Era, DAWN)執委會委員

保羅‧阿瑪爾

  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國際研究系教授

王智明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清華大學人社院學士班與交通大學社文所合聘副教授,以及《文化研究》主編

周世瑀

  工人、建構主義者、英國雪菲爾大學政治學博士、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後

林封良

  工人、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

莊佳穎

  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及國際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同時也是東亞流行文化學會理事長

 

目錄

編輯室報告:知識現代、民間臺灣、恐懼政治
 
研究論文

知識現代
關於「佛教中國化」概念形成的一種社會學想像⋯⋯ 林錚
儒學與日本現代性:丸山真男論江戶儒學 ⋯⋯⋯⋯ 藍弘岳

民間臺灣
「賣某少頭嘴」:從「以妻為貨」現象窺探
臺灣底層社會的能動性(從清領到日治初期) ⋯⋯ 張孟珠

批評與回應
從「性別政治」論賣妻現象:評論張孟珠「賣某少頭嘴」一文 ⋯⋯⋯⋯⋯⋯ 林文凱
國家、符號暴力與民間信仰:以鹿耳門天后宮為例的討論⋯⋯⋯⋯⋯⋯⋯⋯⋯⋯ 陳緯華

恐懼政治
恐懼的政治性:養老保險與中國農民工⋯⋯ 史唯、劉世鼎
威權遺緒下的道德恐慌:民主轉型與臺灣的K他命政策 ⋯⋯⋯⋯⋯ 許良因、劉名峰

思想論壇 : 《戰狼II》中國崛起與性/別政治
前言⋯⋯⋯⋯⋯⋯⋯⋯⋯⋯⋯⋯ 劉奕德、羅麗莎(客編)
婦女與兒童優先:
《戰狼II》的大中國論述、矛盾與男性氣質危機 ⋯ 劉奕德
中國特色毒性陽剛氣 ⋯⋯⋯⋯⋯⋯⋯⋯⋯⋯⋯⋯⋯ 向在榮
中非美關係的新世界之所知與迷思 ⋯⋯⋯⋯⋯⋯⋯ 羅麗莎
中國式全球視角下的性別、種族與階級拼裝⋯⋯⋯⋯ 瑪利亞·阿米利亞·比特里
「中國的偉大復興」 ⋯⋯⋯⋯⋯⋯⋯⋯⋯⋯⋯⋯⋯ 余愛莎
這款「超級英雄」─中國制造,專供內銷 ⋯⋯⋯ 蔡一平
「謝謝你,乾爹」─中非一家親:愛,復興,僱傭軍與生物醫藥 ⋯⋯⋯⋯⋯⋯ 保羅·阿瑪爾
新時代,新中國 ⋯⋯⋯⋯⋯⋯⋯⋯⋯⋯⋯⋯⋯⋯⋯ 王智明

評論

書評
「帝國主義」為誰的遺產?評 John Smith
《二十一世紀的帝國主義》⋯⋯⋯⋯⋯⋯ 周世瑀、林封良
認同政治書寫的認同與政治:評介《臺灣大眾文化與認同政治:撒嬌世代》 ⋯⋯ 莊佳穎
 

編輯室的話

知識現代、民間臺灣、恐懼政治
Modernity of Knowledge, Folklore Taiwan and Politics of Fear


  冬去春來,又是一年。適逢新春,謹代表《文化研究》編委會向讀者拜年,祝福大家新年開泰,事事如意。

  2017年,我們如期出版了24期與25期,並在五月進行主編交接與編委會的改組。學刊主編六年一任,實是任重而道遠。感謝前任主編朱元鴻老師和劉紀蕙老師的努力,為學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以致今年我們在科技部的期刊評比中被評選為第二級期刊,並認可為TSSCI和THCI核心期刊。這項榮譽肯定了前任主編、編委會以及編輯團隊的辛苦與貢獻,也為我們之後的努力設定了基本的標竿。尤其要感謝留任編委(朱元鴻、劉紀蕙、林文玲、李卓穎)以及新進的編委(劉紹華、張隆志、陳瑞樺、李根芳、陳國偉、林純德、黃文倩)和助理(蔡孟哲,艾可與陳珮君)。他們的投入與支持是學刊繼續前進不可或缺的動力。

  展望未來,有鑑於投稿成長穩定,在財力與人力條件的許可下,學刊將嘗試往一年三期的方向發展,以期為研究者提供更多的發表園地,並為讀者提供即時而前沿的研究。同時,我們也將嘗試設立國際編委會,與其他刊物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並申請SSCI與AHCI期刊收錄,期以向學術國際化更邁前一步,因此我們的體例略有修改,請有意投稿的作者注意和參考。同時,我們也將開拓新的學術議題,包括「營區與邊界」、「青年與未來」、「御宅文化」等議題。學刊同時也歡迎自組專題與客編合作等不同的操作方式,鼓勵有志於文化研究的朋友們一起來參與及經營這個園地。2018年同時將迎來中華民國文化研究學會成立二十年周年,我們也將以此為專題,歡迎大家投稿。

  本期的內容包括了六篇研究論文,一組思想論壇以及兩篇書評。六篇論文分別涵蓋了當前文化研究三個重要的方向:知識現代化的發展,對民間社會的思考以及對恐懼政治的反思。這三個方向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彼此無涉,但在內在邏輯上其實有相當關連,亦即本土和個體的思想與感受如何應對外部的威脅或啟發,以及這個互動過程如何促發知識與行動。林錚的論文討論「佛教中國化」這個概念形成的過程與意義,尤其著重在佛學於中國哲學史的發展脈絡而言。林錚指出:「不論是從傳入途徑或者接受方式的角度來看,佛教傳入中國,從未是一個原廠製造保證的故事,相反地,山寨版與偽造的痕跡斑斑可考」。從這個視角切入,林錚並非要否認佛教「傳入」中國的事實,而是要強調中國「轉化」乃至「重新發明」佛教的重要性,從而將我們對於佛教中國化的認識放回中國哲學史的發展過程中來考察,並且指出胡適禪宗研究的貢獻。這個思路體現了知識現代化的過程,也提示了我們文化交流的迂迴與纏繞。藍弘岳的論文則取徑日本,探討政治學者丸山真男討論江戶儒學的相關著作,藉以理解江戶末期對儒學的討論如何介入與構成了日本的現代性。這篇資料豐富、分析綿密的文章試圖處理兩個問題:一是江戶儒學的研究之於丸山思想的作用與意義,另一是丸山的儒學論著對現代性的思考提供了什麼啟示。透過對丸山著作的細讀與思考,藍弘岳看見,不同時期的丸山對儒學的思考展現了他設想日本現代性的不同方案,或為日本對現代性的吸收與發展提供了媒介,或為其發展(更接近西方的民主法權)形成了阻礙。不論是繞道日本或是取徑中國,這兩篇論文都指向了現代性複雜、迂迴的知識構成,值得我們持續玩味與思考。

  張孟珠和陳緯華的論文則將視角放在臺灣民間,前者關心民間底層主體在經濟困頓與性道德兩難中的能動性問題,後者則處理宗廟文化對於國家意識型態的回應與適應。張孟珠研究清末民初民間常見的「以妻為貨」現象,試圖在史料與文獻的爬梳中還原底層行動者的所知所想,以突破歷史與道德設定好的認識框架。她不以國家女性主義的視角來看待這些底層行動者,而強調底層主體的能動性,尤其突破了我們對於底層主體的弱勢與受害者想像,更為根本地翻轉了我們對於臺灣民間父權社會的認識。張孟珠的主張確實有突破之處,但也在性別政治的問題上留下些許質疑和對話的空間。是故,我們也邀請張文的審查人予以回應。林文凱的回應恰恰是從「性別政治」這點來質疑張孟珠是否過度提高了底層能動性的想像,並且提出了幾筆張文未及處理的史料,來質疑張孟珠對底層女性能動性的詮釋。這樣的對話與交鋒不只突出了性別政治與底層能動性的交纏不休,也提示了歷史也是政治的現實。我們也希望藉由「批評與回應」的形式來延展論文中關鍵的討論。陳緯華的論文進一步展現了歷史與政治的牽扯:透過描述臺南顯宮漁村的小廟如何變成鹿耳門天后宮的過程,及其與土城聖母廟之間的真偽、先後之辨,陳文說明了國家意識型態如何以「歷史」之名介入民間宗廟的發展,而政權與歷史觀的變化又如何促使民間廟宇朝市場化的方向前進。民間信仰與國家權力之間的牽扯形成了一個複雜的互動場域,而國家所支配的符號暴力(以及相應的利益)不僅改寫了歷史,也誘引著民間信仰的發展。所謂民間,並不能完全自外於政府的經營,然而政府的介入與主導,也無法窮究民間與市場的自主能量。如何辯證地思考民間與政府,並掌握在歷史與官方文件下的潛流與伏動,正是文化批判的基盤。

  史唯與劉世鼎的論文討論的其實也是民間與政府的互動,只是他們關心的場域是深圳農民工的保險金抗爭。透過田野調查與訪談,史劉兩人發現縈繞於農民工抗爭現場的其實是對未來深深的恐懼和焦慮。一方面,工廠拒絕補繳保險金使得農民工的未來無所依恃,而深感恐懼;另一方面,農民工的大規模集結與陳抗又勾引著中國政府對農民起義的恐懼。這兩股恐懼從不同的方向糾結在一起─一要維權,一要維穩─構建了當代中國的抗爭景觀,也勾勒出以恐懼為核心的情感政治。史劉認為,情感政治的梳理不只是為了突出情感的政治性或政治的情感效果,而是要思考社會關係、主體性建構與權力關係如何扣連、循環與再生。農民工的意義來自於他們被壓榨和剝削,以致於看不見的身體,同時藉由維權與陳抗,暫時從壓榨和剝削的工廠裡解放出來,成為實在的、活生生的,具有反抗動能的肉體;但也因為如此,他們的身體又成為國家暴力監視與警戒的對象。恐懼的政治性,因此,恰恰在於其互相包裹、又彼此構成的增生結構,並且指向政府與人民之間信任關係的破碎。

  許良因與劉名峰的論文則以國民黨立法委員在2011-2012年會期間針對K他命升級為二級毒品的提案,提出道德恐慌的分析。借用Norbert Elias「文明進程」的理論,許劉兩人認為在將吸毒者除罪化、去刑化的普遍趨勢下,臺灣卻出現仰賴道德恐慌修辭的提案,這不只是開民主的倒車,也反映了文明進程中無可避免的威權遺緒,至今仍然困擾著我們。道德恐慌於是成為思考與判定民主化時代威權遺緒的一種嘗試。姑且不論讀者是否接受「文明進程」的理論模型,或是是否同意吸毒者去刑化的趨勢,這篇文章倒是透過道德恐慌這個命題提出了恐懼政治的另一層意義:亦即個人自由與國家管制的拉鋸。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毒品分級制度本身如何脫離了醫學與藥學的脈絡,而成為道德與自由敘事競爭的場域,進而成為區分進步與退步、民主與威權的意識型態空間。原來恐懼並不天然地存在於個人的心裡,它本身就是一種政治競奪的形式以及體制的創造。或許令人害怕的從來不是物自身,而是寄生其中的道德訓令、生命形式與政治判斷。

  「《戰狼II》:中國崛起與性/別政治」這組思想論壇是由波士頓大學的劉奕德(Petrus Liu)教授與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校區的羅麗莎(Lisa Rofel)教授共同組織的。這兩位知名的性別學者與中國研究專家,邀集了中國、台灣、美國與南美洲的學者與行動者,深入剖析與批評了2017年中國票房冠軍的英雄大片《戰狼I I》,並提出了對中國崛起與性/別政治共構的重要思考。當中國在非洲,乃至全球範圍內,逐漸端出大國姿態的同時,中國崛起的問題就不再只是中國的偉大復興如此單一,乃至單薄的民族想像,而關涉到南南關係的具體實踐,乃至於全球南方這個概念的有效性。中國崛起中的性/別、階級與種族政治尤其影響著世界對於中國崛起的認識與接受。是故這組影評所涉及的不只是《戰狼I I》這部主旋律電影,而是國際關係當中隱微卻真實的文化作用。為使這樣的批評視野也能夠進入大陸,同時促進本刊與國際學界的合作關係,這組文章也在上海大學的《熱風學術網刊》第七期(2017)刊出,並且將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登出英文版的討論,敬請讀者關注。

  本期另收錄兩篇書評:周世瑀與林封良評約翰・史密斯(John Smith)的《二十一世紀的帝國主義》,討論全球資本主義對於南方經濟體的剝削,並試圖在新自由主義的脈絡中重新理解帝國主義。作者不只分析與說明了史密斯的洞見,嘗試將其洞見放置到臺灣的語境與政經脈絡當中來觀察,更進而點出以鴻海為代表的臺灣帝國主義欲望。這篇書評不只介紹了史密斯的理論,也連繫了從馬克思到皮凱提(Thomas Piketty)的資本論,深化了我們對於臺灣經濟的思考,直指分配不均的地緣政治根源,值得讀者借鏡。莊佳穎則從認同政治的知識生產以及不同的語言和文化路徑,來評論臺裔旅美學者岳心怡(Sydney Hsin-I Yueh)《臺灣大眾文化與認同政治:撒嬌世代》這一本書。莊佳穎一方面將這本書置放在臺灣認同政治的知識脈絡中,另一方面又強調流行文化所搭起的陰性框架,如何可以豐富認同政治的想像。尤其精彩的是她從不同用語的角度切入對「撒嬌」一辭的理解,從而展開與作者的對話。如莊佳穎指出的,不同用語暗示了繞道她者的不同方式,也就會產生不同的自我觀照;如此參照的分歧,乃至矛盾,恰恰是臺灣認同政治的內核,也是臺灣主體性建構無可逃避的必由之路。

  從研究論文至思想論壇和書評,這些文章清楚展現了文化研究在方法、視角與主題上的跨度與深度,既不限於一時一地,也不獨宗一門理論或幾個大師。相反的,文化研究是在具體的歷史與文化交會中生長出來的,它關乎知識的現代性,也關注民間知識的傳遞,更要介入不同的情感與政治結構,讓個體與社會找到呼吸、生存以及彼此理解的空間。即令這樣的道路悠遠而漫長,我們且奮力徐行,不懈於途。

(王智明)
 

詳細資料

  • ISBN:30020667
  • 規格:平裝 / 316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5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