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文◎劉碧鵑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副研究員
紅龍果為臺灣近年來掀起風潮的果樹,從2011年的877公頃到2016年的2,490公頃,短短6年間栽培面積增加了近3倍,也是少數幾種引種試種成功並迅速擴展至其他東南亞國家的新興熱帶果樹產業。
紅龍果在臺灣的種植歷史可供為其他引種果樹發展的借鏡,早在1980年代臺灣自越南引進試種能順利開花結果後,未經優良品系選育推廣程序,農民即冒然搶種,在苗商種苗供不應求與誇大其品種特性之下,售出品種不純正或是品質不佳的紅龍果種苗。
加上當時農民不熟悉紅龍果的栽培習性與管理特性,消費者對紅肉種紅龍果食用消化後的反應大為畏懼,沒幾年的光景即看到棄種改植,或是農人廢園的情景,當年成為果樹生產上的一大話題。
栽培紅龍果的優點甚多,它是少數幾種農藥使用量少即能豐產的果樹。為害病蟲種類少、產期長、產量高、颱風過後樹勢回復快、適栽區域廣……諸多商業生產上的特性,是頗值得推廣的果樹種類。
除了這些優點,紅龍果還需選育與推廣優良品種,並且精進管理技術與採後處理,這幾年消費者對優質安全的果品需求若騖,紅龍果的營養價值與少農藥的特性,恰好可以滿足新時代消費者的需求。
鳳山試驗分所自2009年起,開始舉辦全國性的紅龍果優質果品評鑑會,藉此讓全國高品質的果品得以呈現,農民並藉此平臺得以觀摩高優異的果品,近而提升農民栽培技術與潛能,使得紅龍果整體生產品質往前躍進一大步,農民收益近幾年來都有所增加。
在紅龍果的市場價格與產量穩定等誘因下,陸續一直有農民投入栽植,整體市況已慢慢浮現隱憂。我並無法揣測,臺灣紅龍果的種植面積的飽和點在哪裡?但能夠呼籲農友審慎評估,在擁有自己的市場銷售管道後,也積極開發相關加工產業,同時集結臨近產區成立生產專區,如此可以積極開拓外銷市場,才能避免上一波廢園改植的危機。
基於上述的現實背景,為滿足紅龍果產業發展需求,特別編撰《紅龍果栽培一本通——品種‧管理‧採收‧通路,全方位報到!》一書,旨於提供新投入種植者經營上的參考,諸多內容參考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園生產系教授與學生及其他學術單位、試驗改良場所的研究。並且承蒙農業試驗所同仁的協力支援,包括病蟲害防治與採後處理章節之撰稿,內容疏漏在所難免,尚祈農友見諒與來函修正,以即時更新正確資訊,提供廣大生產農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