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季_諾貝爾文學獎
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

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

The Gene: An Intimate History

  • 定價:680
  • 優惠價:79537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1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編輯選書

當人類試圖取代上帝打造完美基因,是最偉大的冒險,還是最危險的浩劫?

普立茲獎得主、紐約時報暢銷書《萬病之王》作者辛達塔.穆克吉最新傑作 以一本書貫穿基因千年來對人類的影響
以一場感傷的家族探病之旅為始,細細描述破譯遺傳基因之謎的百年過程

優惠組合

加購推薦

( 未選購加購品 )

明細
 

OKAPI 推薦

  • 【2018年度選書】《基因》│為科學發展雀躍之時,我們仍須心存警惕

    文/芝麻黑豆2018年12月06日

    20多年前第一隻複製羊「桃莉羊」出現,舉世譁然,這史上第一隻人工複製而成的哺乳類動物,讓大眾第一次感受到科幻小說、電影裡的複製人是,有可能出現在真實世界裡。 20年過去,基因複製技術在複製動物上並沒有想像中來得容易,但由於世界糧食需求問題,基因改造食品倒是大規模、廣泛地被生產製造出 more
  • 我們將可以打造自己的後人類時代?──八月選書《基因》

    文/陳怡慈2018年08月08日

    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 想像一個疾病再也不存在的世界:沒有致死率高的癌症、沒有囚困人生的精神疾病、任何人身上皆不再有非我族類的標誌比如白化症、侏儒、玻璃娃娃……人類終於得以實現夢幻樂土般的理想國度。如果可以拿掉疾病,那麼植入基因呢?像X戰警電影《羅根》那樣,利用金 more
 

內容簡介

破解基因,是人類最偉大的冒險,還是最危險的浩劫?
當人類取代上帝,打造完美基因、根除致命因子,
《X戰警》、《惡靈古堡》的時代已經來臨!

  電影《羅根》取材自他的研究,
  「金鋼狼」休‧傑克曼盛讚:「本書超吸引人!」


  人類從何而來?該往何處而去?
  普立茲獎得主、紐約時報暢銷書《萬病之王》作者辛達塔.穆克吉
  以一本書貫穿基因千年來對人類的影響

  ★ 比爾.蓋茲2016年最愛書籍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暢銷書榜首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年度十大好書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年度必讀書籍
  ★《西雅圖時報》(Seattle Times)年度最佳書籍
  ★ Amazon年度TOP 20
  ★ Amazon超過八百位讀者滿分五顆星推薦

  普立茲獎得主、英國衛報新人獎得主、暢銷書《萬病之王》作者最新力作

  一八五六年,在滿是荊棘、搖搖欲墜的聖奧斯定修道院裡,開啟了一切探索人類從何而來、走向何方的旅程。當達爾文、拉馬克等生物學家還在為突變是天擇論還是父母遺留變異而爭論時,年輕的見習神父孟德爾擊破停滯了兩千年的遺傳理論,發現親子間的相同與相異都自有一套規則可循,繼而激勵後人積極尋找遺傳的關鍵鑰匙。

  受到孟德爾的研究啟發,科學家發現這個讓代代之間彼此「相像」的祕密,實際存在於每個細胞的染色體上。這項遺傳研究成果與達爾文的演化論結合,被運用於優生學上,二戰時造成無數猶太人與雙胞胎遭受人體實驗、監禁及謀殺。一九五三年,基因研究走入新的境界,科學家破解DNA化學結構,發現我們的技術足以提取各類癌症、罕見疾病等致病基因,甚至能在胚胎期「定製」完美生命,這些重大發現彷彿昭示著變種人、複製人以及實驗室生化危機將不再是虛幻故事,人類對完美的追求、對道德倫理的堅持,究竟孰輕孰重?異於常人的生命,該被滅絕嗎?

  作者穆克吉醫師以一場感傷的家族探病之旅為始,細細描述破譯遺傳基因之謎的百年過程,數以千計的科學家如何透過不斷實驗及互相合作、彼此競爭,解開一道道謎題,又衍生一項項謎語。或許,人類從未如今日這般接近生命的真相,我們將從根本改寫「人類」的意義,眼前正在來臨的是我們將打造的後人類時代。

名人推薦

  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于宏燦 審訂/導讀

  朱雪萍、吳青錫、呂俊毅、李文雄、李家維、阮雪芬、洪蘭、孫以瀚、徐建國、陳沛隆、陳嘉祥、超級歪、董桂書、劉炯朗、鍾明怡、顏擇雅、蘇文慧_____各界學者/名人 好評推薦

  《基因》一書不僅適合生物領域人士閱讀,同時對於非生物領域專長者也十分合適。書中以故事的描繪手法來陳述「基因」的發展史,並融入最新科學研究,解說胚胎幹細胞與基因治療法用於人類疾病治療的可能性,由淺入深帶領讀者了解遺傳與基因。
  人類的基因解碼是加劇優生學與種族議題的紛爭,還是提供了一個解套的方法?藉由解碼自我基因預測將來會得到何種疾病已非遙不可及,但我們是否能操控自我基因來預防或治療疾病?作者將帶領您一同了解這未知的可能性。──朱雪萍,臺灣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基因──這看不見的密碼,如何牽扯我們的生活、國家健康政策甚至人類的未來?
  以家族遺傳病史為引子,作者如偵探辦案般的將基因、遺傳、分子生物、乃至於最夯的基因體編輯在科學史的發展中,生動地呈現出來。並反思運用科學突破在疾病治療與預防上,人類將何去何從。
  不論你對「基因」有多了解,這是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吳青錫,臺灣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教科書裡讀起來理所當然的遺傳定律和基因調控原理,其實背後都有許多錯綜複雜的故事。如果你覺得只有對歷史感興趣的人才需要知道這些,那你就錯了。從這些發現的背後,我們能學到偉大的科學家尋找和探索問題的思路,與面對挑戰時的態度,這些都是課堂上學不到的。此外作者也討論了科學新知對社會倫理帶來的衝擊,告訴我們基礎科學與人之間的緊密關係。──呂俊毅,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本書從基因發現開始到基因體定序解碼,並且述及基因編輯等倫理議題,其中引進各種疾病案例,穿插描述著作者家人的疾病,而其筆下描述的科學家和患者故事栩栩如生,令人閱讀後欲罷不能。書中除了用淺顯文字介紹科學,也用非常感性的字句描述科學軼聞和患者的案例,是一本非常有料的書,讀完後不禁令人思考基因真能改造嗎?真能替換編輯嗎?之後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變成完美的人類了?瞭解個人的基因體,或許就可以對症下藥,開創新的醫療模式──精準醫療。──阮雪芬,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從達爾文、孟德爾說起,一直談到人類基因診斷及治療,將遺傳學的發展過程透過歷史背景闡述,不但敘述了遺傳學的進展,更加入了人性的一面,探討了科學對社會的影響。涵蓋面廣,卻容易讀,精采萬分,讀來就放不下手。──孫以瀚,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原子 (atom) 是構成物質 (matter) 的基本單元。了解原子,是了解物質以及了解世界的重要一步;操控原子,則有機會產生創造性的或是毀滅性的巨大能量。基因 (gene) 是遺傳以及演化的基本單元。了解基因,是精準醫學及癌症治療的鎖匙;利用基因或是改變基因,有機會扭轉人類(個人以及全體人類)的命運,但也要非常小心所帶來的不確定的負面影響。基因,就在我們體內;基因體應用,就在我們周遭。認識基因,當在今朝。──陳沛隆,臺灣大學基因體暨蛋白體醫學研究所副教授

  作者為第一線癌症醫師與研究員,學識淵博,文采斐然。本書如探險故事、歷史與傳記之綜合體,讀來十分享受又令人讚歎。讀者除了能增進對現代基因學的知識外,也能瞭解現代基因學對複雜疾病研究的貢獻。──陳嘉祥,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教授暨林口長庚精神科主治醫師

  為什麼會有精神疾病?為什麼白人智力平均高於黑人?異性戀、同性戀是先天還是後天?這些當代世界的問題都無法避開遺傳學的誘惑:它們都是基因決定的。然而,辛達塔.穆克吉在這本書裡勾勒出的基因系譜卻為我們揭露了基因的概念如何被錯誤地濫用,成為替特定團體服務的思想工具。
  從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到二十一世紀最前沿的基因技術,作者帶著科學史家的廣度與生物學家的敏銳度,中間穿插自己家族精神疾病史的故事,一步步考察人類內部的祕密。在基因複製、幹細胞技術、表觀遺傳修飾這些對於「改造自然」的執著中,我們看到的不只是科技的進步,更是人類對自身未知欲望的重複。
  這是會徹底改變讀者視野的一本書。如果二十世紀的人用以理解自己的命題是佛洛伊德的「解剖學是宿命」,那麼二十一世紀的人認識自己的命題將會是穆克吉的「遺傳學不是宿命」。──超級歪,說書Youtuber

  辛達塔.穆克吉是一位說故事的高手,以基因做為故事主軸,將遺傳學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事件,戲劇化的串聯,從古希臘哲人對遺傳的猜想、達爾文和孟德爾的論證、基因具體結構的解密、基因重組技術的突破,一直到後基因組世代的到來,完整交代了基因的前生今世。許多歷史軼事和人物描述,在其他的科普傳記書中或許都曾有個別描述,但在本書中卻總集大成。
  此外,書中也談到許多遺傳學與社會和政治的關聯,如早期的優生學浩劫和現今基因科技的思慮。當然,或許是要避開太過艱深的科學論證,精準性和完整性難免有些犧牲,但整體而言,這本書不只是生動活現的遺傳學史,更能讓讀者對遺傳學有組職架構性的了解。是一本難得讓我想一口氣讀完的書。──董桂書,臺灣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

  作者融合人生故事與科學發展,帶出過去一百年人類遺傳學上的發展,兼具科普與人文的議題。譯者將這本巨作以淺顯易懂也傳真的文字介紹給大眾,相信能廣泛提昇我們對於人類遺傳學的認識,進而省思,有利於我們以成熟的心態因應即將來臨的「基因診斷」與「基因改造」的世代。──鍾明怡,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本書以科學史為出發點,十分生動地描述基因的發現、功能、對人類疾病與行為的影響,以及基因預測、基因治療、基因編輯的最新進展,讓讀者有系統的了解關於基因的各項研究。此外,本書亦以相當篇幅說明基因醫學研究中可能涉及的道德與社會層面問題。在不久的未來,這些研究的應用將會逐步影響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如何掌握其往正向發展而不致失控,是十分值得社會大眾仔細思考及討論的議題。──蘇文慧,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助理教授

  也許,這是人類史上最精彩萬分的偵探故事。數千位專家,數千年調查,從亞里斯多德、孟德爾,再到法蘭西斯.柯林斯,一位接著一位不斷地詢問每顆細胞核心都有的那個謎團。如同作者前一本著作《萬病之王》,《基因》也是一本宏大、廣闊且超凡卓越的作品。如果你對今日與未來身為人類的意義有所好奇,千萬別錯過這本書。──普立茲小說獎得主安東尼.多爾(Anthony Doerr),著有《那些我們看不見的光》(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

  《基因》一部偉大巨作,融合了生命科學以及所有定義人類的科學、道德與哲學方面的本質和挑戰。──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保羅.伯格(Paul Berg)

  作者辛達塔.穆克吉巧妙地將基礎科學原理與基因的運作結合,同時清楚描繪了基因科學未解之謎的輪廓。他也帶領我們一窺科學演進過程與科學社會學。穆克吉以自身家族歷史,將抽象的個人經驗化為實體,為他傑出的敘事能力又注入了直擊人心的力道。──《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推薦好評

  一部權威著作,描述我們人類如何發揮才智且堅持不懈地,挑揀出人類不斷運行的道理。《基因》奠定了辛達塔.穆克吉身為本世代醫藥歷史科普領域傑出作者的地位。本書甚至展現一舉橫掃此領域所有作品的企圖心。在作者百科全書式調查能力挖掘到的個人與團隊研究成果,以及我們如何一步步更貼近將能重塑自身基因組的基因科技之間,穆克吉穿插了他個人經歷、巧妙的文學名句、無與倫比的準確隱喻,以及那一股令人難以抗拒的知性熱情。──《Elle》雜誌,班.狄金森(Ben Dickinson)

  偉大著作。基因的故事已經以許多方式、眾多片段講述,但是,從未如同辛達塔.穆克吉筆下的歷史,擁有如此寬宏與深邃的視野。宛如他站在景色清晰、高聳又有點嚇人的制高點,以綜覽全景的角度觀看基因。──詹姆斯.格雷克(James Gleick),《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書評

  許許多多《萬病之王》讓我們如此享受的特質,都在《基因》一書再次徹底展現。本書兼具憐憫同理、融合緊湊,並描繪了許多我們熟悉人物的不為人知的故事。─珍妮佛.希尼爾(Jennifer Senior),《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辛達塔.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


  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癌症醫師、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副教授。著有《重新認識醫學法則》,以及榮獲二〇一一年普立茲獎非小說類大獎的《萬病之王》。畢業於史丹福大學、牛津大學和哈佛醫學院,也是羅德獎學金得主。他的文章散見於《自然》、《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紐約時報雜誌》和《新共和》等刊物。目前偕妻女定居於紐約。二○一六年,本書原文版甫出版,迅速高居亞馬遜榜單,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華盛頓郵報》、《西雅圖時報》年度好書。

審訂者簡介

于宏燦


  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譯者簡介

莊安祺


  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印第安那大學英美文學碩士,譯作豐富,包括辛達塔.穆克吉的《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萬病之王》,黛安‧艾克曼的《人類時代》、《感官之旅》、《愛的百種名字》,以及暢銷書《自然就會抗癌:罹癌醫師的科學觀點》等。
 
 

目錄

導讀/于宏燦
前言 家族

第一部 消失的遺傳學/基因的發現與再發現(1865–1935)
牆內的花園
「神祕的奧祕」
廣闊的空白
「他愛花朵」
「某個孟德爾」
優生學
「三代弱智已經夠了」

第二部 在部分的總和裡,仍然只有部分/解譯遺傳機制(1930–1970)
「Abhed」
真相與統合
轉型
不配活下來的生命(Lebensunwertes Leben)
「那愚蠢的分子」
「重要的生物體成對出現」
調控、複製、重組
由基因到發生

第三部 遺傳學家的夢想/基因定序和複製(1970–2001)
「基因互換」
新音樂
海濱的愛因斯坦
「複製,不然就死」

第四部 人的研究對象應該是人類自己/人類遺傳學(1970–2005)
我父親的災難
一間診所的誕生
「干預、干預、干預」
舞蹈的村民,基因的地圖
「取得基因組」
地理學者
人類之書(共二十三冊)

第五部 穿過鏡子/一致性與「正常」的遺傳學(2001–2015)
「所以,我們是一樣的」
身分的一階導數
最後一哩
飢餓之冬

第六部  後基因組——命運和未來的遺傳學(2015─ )
未來的未來
基因診斷:「預生存者」(Previvors)
基因治療:後人類時代

後記 辨別身分
謝詞
專有名詞
註釋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374765
  • 叢書系列:科學人文
  • 規格:平裝 / 656頁 / 17 x 22 x 3.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前言
家族


二〇一二年冬,我由父親作陪,由德里赴加爾各答探望我的堂哥莫尼,父親兼任嚮導和同伴,只是他一路上悶悶不樂,若有所思,獨自沉浸在我只能約略感受到的苦悶裡。我父親兄弟五人,他是老么,莫尼是最年長的姪兒,也是他大哥的兒子。自二〇〇四年,四十歲的莫尼關進了精神病院(父親稱之為「瘋人院」),診斷結果是「思覺失調症」(即精神分裂症)。他得服下形形色色的抗精神病藥物和鎮靜劑,整天都有看護照顧,為他洗浴餵食。

我父親從不相信莫尼有病。這些年來他冥頑不靈,獨力對抗照顧他姪兒的精神病醫師,希望能說服他們:他們的診斷是天大的錯誤,說不定哪一天,莫尼破碎的靈魂會神奇地自行痊癒。我父親曾兩度造訪這家位於加爾各答的機構──其中一次並未預先通知,他希望能看到莫尼改頭換面,在鐵柵欄門後悄悄過著正常的生活。

一九七五年,當時我五歲,父親的四哥賈古搬來德里與我們同住。他也有精神崩潰的現象。賈古生得又高又瘦,帶著略顯凶悍的眼神和一頭糾結的亂髮,長得就像孟加拉版的美國歌手吉姆.莫理森(Jim Morrison)。和二十歲才發病的拉結什不同的是,他自幼就有精神問題。賈古生性內向畏縮,除了祖母之外,他對任何人都退避三舍,無法工作,生活也不能自理。到了一九七五年,他出現更嚴重的認知問題:幻象、幻覺,聽到腦裡有人指揮他要怎麼做。他捏造了數十個陰謀:我家門外賣香蕉的小販偷偷記錄了賈古的言行舉止,說他自言自語,特別迷戀自訂的火車行程(「由西姆拉搭卡爾卡特郵車到豪拉,然後在豪拉轉札格納斯快車到浦里」)。他依舊會有溫情流露的時刻──有一次我不小心打破了家裡珍藏的威尼斯花瓶,他把我藏在他的被子裡,還告訴我媽他有「成堆的現金」可以買「上千個」花瓶賠償。不過,這件事其實也說明了連他對我的愛都含有思覺失調和虛談症(confabulation)。

會員評鑑

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7
4.5
|
2024/08/16
不確定這樣厚重的書在這個領域裡如何定位。以身為非此領域的讀者的角度看來,前半部像是編年史,而引人入勝的是在後半部,進入爭議、不確定、探索中的領域。

尤其是在第五部開始談性別、性取向的基因關連。提到 David Reimer 的悲劇死亡(他是中文書《性別天生》書中的主角,但讀過此書的人可能還不知道主角後來真實的命運)。書中提到基因與環境之間交互作用的複雜性,並不是如我們想像的能以二元畫分。即使是性別,背後也有複雜的基因組成。提到基因之間的交互作用可能具有階層結構,上層可能是少數基因主導,但越往下層則參與反應的基因越多,也就引入更多不確定性。

這個領域研究到最後,似乎對於命運也會有更多的反省,思考命運中的偶然性與必然性,例如同時正在讀  Sean B. Carroll 的《A Series of Fortunate Events: Chance and the Making of the Planet, Life, and You》也是以此為題。

而這本書的作者對於命運相當切身的思考,在本書開宗明義就寫出來,是來自於家族帶有精神疾病的基因。觀看他參與的談話性節目,不少主持人作為暖場都會問到,你覺得自己是否帶有這樣的基因?(身為讀者不免覺得這是最不好笑的問題)。作者提到如果基因檢測可以預測精神疾病的發生率,他希望讓家族成員做基因檢測,但是沒有提到檢測結果出來以後,然後呢?

作者在書中試著區分機率與現實,「特性的傾向和特性本身不能混為一談」,這像是在談條件機率。最常舉的例子是雙胞胎的研究,即使分隔兩地,雙胞胎仍可能互相呼應彼此的際遇,這彷彿是神秘難解的機率。但反過來說,同樣難解釋的是,雙胞胎的命運為什麼有差異?例如當其中一人有精神疾病,另一人發病的機率卻不是100%,而是50% 左右。

對命運的思索一直都是哲學層次的事,而隨著基因的黑盒子不斷開啟,人們雖然還不能做到命運的因果推論,但也多少能領略影響、牽制命運的相關因子。然而知道命運是否就會過得比較好?這也是自古以來人們反覆思考的問題。在傳統智慧領域中,知天命、ikidai 等等,被視為圓融、開悟,不僅僅是認命而已。

書中關於生命的隱喻很有趣,「我們生活在自然法則的漏洞之中,尋找延展、例外和藉口。自然法則仍然標誌著容許度的外在界限,但生命以他獨特的瘋狂古怪,就是靠著聽懂言外之意,才欣欣向榮。即使是大象也不能違反熱力學的定律,但是,牠的鼻子一定可以算是用能量移動物質最奇特的手段之一。」矛盾的是,當人們對於命運有越來越多干涉、掌握的能力之後,生命就越可能進入自我封閉的邏輯循環,是否將趨向機械化呢?
展開
user-img
Lv.3
5.0
|
2021/06/24

對不具生物相關科系背景的讀者而言,本書應該已經超過一般科普書的層級,剛開始閱讀可能會覺得有些吃力。

但,即使閱讀過程會有點辛苦,本書還是值得撥冗一讀!

作者從其父親的家族精神疾病史開啟「基因」這個主題,再從孟德爾的豌豆、達爾文的小獵犬號,一路談到華生與克里克的DNA雙股螺旋模型,最後在末章論述近代基因研究,介紹學術界如何發現並定義基因,甚至是企圖操控基因。

本書在論述近代基因研究之前筆觸輕快有趣,看此書才知,連薛丁格都在基因研究上插了一腳呢!但進入近代基因研究章節後,從字裡行間可明顯感受到作者對於研究路線偏移到操控人類基因的憂心忡忡。

個人非常支持作者對於某些基因研究者執著於操控、改變基因的不認同。究竟何謂完美(或正確)的基因呢?若人類可以任意竄改基因組,隨心所欲的「客製化」下一代,每個後代都變成類似(甚至相同)的人,那麼這樣的世界還有什麼值得期待的「多元發展」呢?

真心推薦此書給有心了解這個領域的讀者。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自然科普、電腦資訊】培養你的戰略思考!超詳細商業經營戰略說明書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寵物&植物展(止)
  • 奇幻基地x春光
  • 金漫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