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回望

回望

  • 定價:450
  • 優惠價:79355
  • 優惠期限:2024年03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被歷史長河所裹挾的細節,在這本書中,如涓涓細流般重新被找了回來。」──毛尖(作家)

  我母親說:你爸爸從不講自己的痛苦,總是講別人的事,
  說一切已經過去了,不能再講了,很多人都死了……

  那年他父親28歲,是共產黨諜報員;母親20歲,復旦大二生,一心想去北方革命。
  年輕的他們凝視著前方的人生,彷彿無一絲憂愁……
  37封信、56則筆記和幾張證件,
  他對照母親的記憶,重新探索父母年輕的過去。
  因為再鮮明的記憶也終將消逝,除非我們「回望」。
  一部關於父母的回憶之書,留住一段幾乎被遺忘的歷史。

  ▌ 豆瓣年度文學好書.金宇澄《繁花》之後首部新作 ▌
  特別收錄∣140餘張老照片.8幅全彩書信物件.拉頁對照年表

  ▌ 「如果不是父親去世,我不會寫這部作品。」

  二○一二年,金宇澄藉長篇小說《繁花》裡千餘個「不響」在文壇炸響一地驚雷,滿紙滬語構築一卷老上海的清明上河圖,叫響「小說界的潛伏者」稱號,也催響了王家衛的下一部電影計畫。隔年,當小說界的潛伏者不再潛伏,人們等著他再說下一個故事時,曾是中共諜報員的老父親卻帶著滿腹祕密去世,那些早已湮沒在歷史塵煙中、來不及追問的家族過往,透過父親留下的筆記殘稿、昔日友人親屬退還的一疊信札,在金宇澄眼前逐一清晰起來,而其中記錄的許多事,就連母親也不知道。父親離世後,他陪伴母親翻看老相簿沉澱情緒,舊影紛繁,牽起綿綿無盡的話頭,母親的口述引領他走進時光深處,藉大量書信、筆記、相片及史實材料,眺望父母和屬於他們的那個時代。

  ▌ 一部關於父母的回憶之書,留住一段被遺忘的歷史

  盧溝橋事變、淞滬會戰、大平洋戰爭爆發……,歷史震盪改變了一代人的命運,包括金宇澄的父母。出身古鎮黎里破落地主家庭的父親,青年時代親見吳江淪陷,愛國的滿腔熱情催逼他加入共產黨地下情報系統,期間鋤殺汪偽漢奸,受佐爾格案牽連入獄,對自己的事總是閉口不言。母親是上海虹口的銀樓千金、復旦大學學生,生活優渥無虞,心卻被戰亂緊緊牽繫,渴望去北方參軍革命。他們在日本投降的那年相遇,在新中國成立的次年結婚,雙雙入市總會工作,而後卻受潘漢年案牽累,一直到一九六六年文革抄家再掀波瀾,他們的一生始終和歷史緊密地嵌合在一起。

  從日軍侵華到文革前夕,這本書記錄了那個動盪年代,兩個年輕人如何應對他們的時代,經歷血與犧牲,接受錯綜複雜的歷史宿命,從青春直到晚年。《回望》是一紙家族回憶錄,也是近代史的一記私人注腳,如作家小白所言:「這是一部關於父親和母親的記憶之書,由於他們勇敢地投身歷史之中,他們的記憶也就成了歷史本身。」書裡展現了個人記憶的價值,藉豐富的材料鏤刻細節,讓歷史變得觸手可及,也將歷史隙縫中幾乎被遺忘的部分顯露出來。

  「《回望》就是翻鬆,歷史一經翻動,
  時代的聲音光影,和它施予人的影響就會顯露一二。」──金宇澄

  ▌ 再鮮明的記憶也終將消逝,除非我們「回望」

  「看楊德昌的電影就會想到我爸爸。」金宇澄記憶中的父親是寡言的,對早年的地下工作始終保持緘默,後半生都在寫交代材料中度過。一生在革命理想中受盡命運擺弄的父親,晚年常伏在案前看《廿四史》,那時的他「已無法再次尋找年輕時代的神祕未來,只能在放大鏡下,觀看密密麻麻的過去。」幾年之後,金宇澄在父親留下的筆記殘稿中走進舊時代,觀看他們所經歷的一切,赫然發現彼此有過相似的經歷。「我常常入神地觀看他們的青年時代,想到屬於自己的青春歲月。」回望父母過去,彷彿也重新審視了自己。

  若非此書,這些故事都將被塵封,隨著上一輩人的記憶漸漸模糊消散。「人的全部印象,連帶記取他的活者本身,全都消失後,才是真正的死亡。」金宇澄記下這些快要消散的記憶,使之凝固於紙面,是回望父輩歷史,尋找自己的根脈,也是留住「幾代人回憶、探尋的總和」,因為再鮮明的記憶也終有消逝的一天,除非我們「回望」。

  「文學常是無力的,好東西都爛在肚子裡。
  記憶鮮活,也隨風而逝,如果我們回望,留下樣本,是有意義的。」──金宇澄

  ▌ 一段歷史,三種視角,以「非小說」展現高超敘事技藝

  《回望》寫於《繁花》之後,實則亦可視為《繁花》的前傳,兩者共同構築老一代的上海形貌。但與《繁花》不同的是,金宇澄的敘事技藝再上翻一層,運用三種不同視角,剪裁大量書信引文及史實材料,以「非小說」的形式付諸筆端,輔以老照片及舊文件,使記憶中的人事紛然躍於紙上,為文字敘述提供可靠的證據及無言的注解。

  在本書的開頭及結尾,金宇澄先勾勒父母生平,後將自己與父母的年輕歲月兩相映照作結,第二章則透過書信、日記、筆記及各式材料的擇取拼貼,梳理父親傳奇的一生,和第三章母親的口述生平形成對照。三種敘事,繁複漫漶的記憶層層交織,不僅彼此呼應、互作補充,也透過記憶與材料無法嚴絲合縫特點,刻意保留局部的不一致,呈現「在場感」,更添真實。除描述父母的主線外,旁斜逸出記錄周遭人事的片段故事,草蛇灰線,處處留下引人深思的枝節線索,在父母年輕的身影後投射出一整個時代,父母的記憶也就此填補了過於倉促粗糙的歷史,將其中常被忽略的一面光照顯影出來。

名人推薦

  ▌ 王德威、阿城、毛尖、張大春、詹宏志、楊照、傅月庵、蔣竹山--兩岸三地作家一致推崇!


  「《回望》這本書,我第一個發現的事情是,這本書也有一個地圖,在看《繁花》的時候有一個地圖。假如金宇澄繼續這樣寫下去,就會出現一個非常完整密集的上海地圖,每一個點都有自己精彩的、能夠被讀者記住的故事,就像以前巴爾扎克寫《人間喜劇》,把整個巴黎和與巴黎有關的外省描繪出來,提供了一個最詳細的法國地圖。自然主義的描寫對我們來說,是最本性的,你敢直視的。因為看一個作品的時候,你敢直視它,實際上就是敢直視自己。」──阿城(作家)

  「《回望》在某種意義上可看成《繁花》的前傳,從大體的時間線來看,《繁花》開始的部分是《回望》即將結束的地方,兩本書合起來幾乎跨越了整個二十世紀。一些被歷史長河所裹挾的細節,如涓涓細流般重新被找了回來,站在河岸的人,無法忽略水面閃爍的歲月光影。」──毛尖(作家)

  「風雲兒女的前世與今生;千萬人家的歡樂與哀愁。金宇澄《回望》,看見半世紀上海市民生活驚心動魄的底色。盛世還是亂世,天長地久還是雲淡風輕,驀然回首,誰不說此身雖在堪驚!」──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講座教授)

  「這絕對是今年最精彩好看的一部家族史,與其說是小說家的功力,不如說是其情報員兼作家父親文字魅力的遺傳。小說家金宇澄透過父母親的留下來的各種資料與口述訪談,以三種不同敘事角度,勾勒出大時代中的底層人物生活。這些在大歷史的記憶中常被一筆帶過的地下情報工作者及周遭朋友的生活,有時透過小說家的觀察;有時透過情報員父親留下的日記、筆記、申訴資料;有時則藉由其母親的口述,既瑣碎真實如歷史又虛構如小說場景般地呈現在讀者面前。看完,你會發現這其實不只是家族微觀史,更是從對日抗戰前後到1965年前這段期間各種政治運動漩渦下,小說家這一代父母親的青春與回憶,這才是最真實有血有肉的歷史。」──蔣竹山(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幾度天涯回望處,十分感遇只家人。憑君一問前朝事,萬里神州壓路塵。」──〈寄宇澄有感《回望》〉,張大春(作家)

  ▌ 2017年豆瓣年度文學好書非虛構類No.1!讀者好評強推

  ※金宇澄寫起非虛構的回憶錄,居然寫得比大多數小說家的虛構作品還要精彩,更難能可貴的是,這種精彩與煽情毫無干係,全靠的是作者在情感上的冷靜克制,對於原始素材的收集以及加工,外加大師級別的敘事。

  ※如同與我父母一輩人的對話,不算厚的一本書濃縮了一代人的一生,看著他們所經歷的一切,就像審視自己的生活,我們與父母的生命在某一點上竟然是如此的重合。

  ※一個家庭的遭遇,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以小見大,在這本書中得到了非常完整的體現。

  ※回望上個世紀留下的陣痛,這類書籍不少,但這本書卻是最為克制且充滿深情地一次回望。

  ※我所癡愛的上海,著迷的年代,探尋的聯結,都在金宇澄筆下。

  ※從來就沒有置身事外的個人史,屬於個人的是回憶。此書像一把尺規,讀者藉以核准過去,不管這過去是否屬於自己。

  ※一本溫柔又心碎的書。

  ※這本回憶錄從父母兩個角度講述了他們經歷的變遷,也映射出了大時代的變遷,和齊邦媛的《巨流河》有異曲同工之妙。

  ※引人入勝。看完這本書,想到那個動盪年代,「滿目蕭條」這個詞突然厚重了許多。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金宇澄


  曾名金舒舒,一九五二年生於上海,祖籍江蘇黎里。

  小說家、《上海文學》執行主編。台北國際書展大獎、Openbook年度好書獎、中國好書、魯迅文化獎、施耐庵文學獎、華語文學小說家獎、茅盾文學獎得主。

  著有長篇小說《繁花》、隨筆集《我們並不知道》、中短篇小說集《迷夜》,及作品選輯《金宇澄作品選輯:輕寒‧方島‧碗》等。
 
 

目錄

給臺灣讀者的話
我的父母
黎里.維德.黎里
上海.雲.上海
我們回望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641463
  • 叢書系列:文學森林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4.8 x 21 x 1.84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書籍延伸內容

影片介紹


影片提供:新經典文化
 

內容連載

◎給臺灣讀者的話
 
二○一三年,《繁花》出版的幾個月後,我父親去世了。
 
少年時代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爸爸是幹什麼的,我卻一直不清楚父親的過往,那是他遵守了經歷所配備的規矩,從不談自己的事。
 
我寫父親,開初是被他與馬希仁先生的信件所打動,他們是青年時代的朋友,卻直到垂垂老矣才互相透了點底,彼此訴說當年做了些什麼。如果沒那些信件,這些生動畫面也就被他們永遠帶走了,這些敘事,觸發我進一步整理相關的文字和線索,最終成為本書最重要的一個核心部分。
 
完全依照材料的多寡決定取捨,儘量以細節、信件和圖片說話,憑藉記憶的片語隻言,連綴接續,逐漸一一列出,如果缺失,也就是留白,前後都為當事人說的內容,哪怕前後並不完全符合,也保存下來,使這種敘事方式帶有明顯的不確定效果,每一位讀者都可根據各自的角度,產生某一種判斷,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想像空間。
 
有人問我,既然擁有這麼多材料,為什麼不寫成小說?我認為非虛構的方式,應該是更接近真實的一種意願,你有了一系列的真材實料,即使有所缺失,也會讓你有聚集更多材料的衝動,材料會刺激更多的材料,是非虛構的良性路線。而虛構,往往是另一類「大量填充」的路徑,比如納博科夫只是看到一則「豆腐乾」新聞,引動了他的早有的儲備和虛構狂熱,一部火車啟動,寫成《羅莉塔》。
 
記得一九九○年,我看到臺灣《光華畫報》報導,中國大陸第一個裝滿舊物的集裝箱到達了臺灣。當時大陸舊房子不值錢,一個徽派老屋被拆解,房樑、窗戶、門樓等等都不當回事,裝箱時因為構件尺寸各異,常常拳打腳踢塞進箱子,根本當它垃圾,讓我注意的是對岸臺灣深諳它的價值,碼頭上每個接船人都戴著白手套——前人留下的材料就這樣,你怎麼對待它,可以戴白手套迎接,也可以拳打腳踢,當它垃圾。
 
《回望》這段歷史,透過這些細節與圖像的組合,完成了這本具體落實於大陸江南的人生史、家庭史和心靈史,在這陌生的、似曾相識的環境裡,臺灣讀者將感受到這條曲折難忘的故事線,也會清晰發覺很多部分仍然是一片空白--等於你打開了一個塵封的舊本子,看到了特別的內容,也發現它有缺頁的遺憾。
 
歷史,我們能走近和記取它的,不會是概括和解讀,而是某些難忘的形象與細節。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024 山德森之年The Way of Kings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