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_春季特談
論哲學家:「現代蘇格拉底」哲學家阿蘭的引領,前往一場智者與哲人的盛會

論哲學家:「現代蘇格拉底」哲學家阿蘭的引領,前往一場智者與哲人的盛會

Propos sur des philosophes

  • 定價:360
  • 優惠價:7251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0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論幸福》進階版=
哲學家阿蘭「一堂堂精采又實用的哲學課程」
這本關於哲學「言談」的書中,飛翔著阿蘭所喜愛的哲學家幽靈,
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笛卡兒、史賓諾沙、盧梭、黑格爾、馬克思……
「屍體會腐化,想法卻能越過千古世紀。」──柏拉圖

★潘怡帆(巴黎第十大學哲學博士)導讀
★楊凱麟(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兼院長)專文推薦


【各界好評】(依姓氏筆畫排列)
沈清楷 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林正弘 台灣大學及東吳大學退休哲學教授
林靜君 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副理事長
洪偉 沃草烙哲學專案經理、哲學普及工作者
哲學新媒體|Philosophy Medium
楊植勝 台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葉浩 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蔡士瑋 法國里昂第三大學哲學博士--聯合推薦

  《論哲學家》共有107篇隨筆,
  以「智性」、「行動」與「人」等三大主題,來集結阿蘭哲學書寫的文集。
  這本出版於作者逝世後的遺作既是同為哲學家的米歇爾.亞歷山大(Michel Alexandre)對其精神導師的懷念,也是對阿蘭獨特的哲學教育方式的發揚。誠如作者對自己每則不超過兩頁的哲學隨筆的想法:「形上學等級的報章短文」,這本哲學小品的深度不表現在使人昏昏欲睡的艱澀之上,相反地,它像一堂堂精采又實用的哲學課程。

  關於概念、懷疑、正義、神、激情等哲學性的深度議題,透過阿蘭故事性的寫作逐一寄生在不同哲學家的思想闡述上。他詼諧且富含寓意的書寫不僅是閱讀饗宴的邀請,也是對思考運動的邀請,並使讀者在闔上書頁的同時,以尋獲自我思想的方式而從阿蘭的論述中解放出來。這種積極的獨立思考是對阿蘭哲學的致敬,亦反映了他哲學教育的終極目的。
  
  /
  ● 台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楊植勝
  阿蘭的《論哲學家》是繼《論幸福》、《論教育》之後,在台灣出版的第三本哲學散文集。不同於前面兩本散文集,它沒有像『幸福』或『教育』那樣單一的主題,但是在每篇文章中,都會提及至少一位哲學家或一個哲學流派。各篇的文章都以『隨筆』的方式書寫;筆隨意走,未必有明確的主旨,因此不另訂標題,而是像《論語》的『學而』、『為政』、『八佾』等等篇名一樣的方式,以文章的第一句話作為它的標題。
  讀者要注意的是,這些文章雖然只是隨筆,但是內容深度不亞於一般的哲學論文,卻能化為散文文字娓娓道來;讀者在閱讀阿蘭的文句時,必須平心靜氣、仔細咀嚼,才能消化吸收、融會貫通。這些散文隨筆表現了阿蘭深厚的哲學學養;對於像我這樣的哲學人而言,阿蘭的文字書寫饒富興味。

  ● 巴黎第八大學哲學場域與轉型研究所博士 楊凱麟
  阿蘭分門別類地對於論域提出充滿靈光的短論提出充滿靈光的短論,在兩頁的篇幅裡對讀者關注的問題給予啟發性的觀點,抛出有力的警句,並總是對於偏見與既有的陳套毫不留情地批判。……做為傑出的高中哲學教師,阿蘭一生的書寫都具有啟蒙的教育學意涵,「追隨笛卡兒,絕對不是想變得跟笛卡兒一樣。不是的;我還是我,正如他就是他。」然而,笛卡兒,或書中屢屢召喚而來的斯賓諾莎、柏拉圖或黑格爾等哲學家,總是意謂著各種獨立與原創思考的邀請,邀請讀者親身體驗思想的無比誘惑與魅力,並且因而能自己開始付諸行動!

  ● 巴黎第十大學哲學博士 潘怡帆
《論哲學家》無疑地白熱化了阿蘭思想內部的終極衝突,強調實踐的哲學在此與形上思想對陣。當今人文科學的式微其實映照著此實用與理論之辯,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從未離前朝太遠。阿蘭是我們思想的同代人,在應當行動或思想之間反覆徘徊的地縛靈。而唯獨重新整頓這未曾癒合的悖論,我們或許才能跨入下一輪太平盛世。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阿蘭Alain
原名埃米爾.沙爾捷(Émile Chartier),以筆名聞名於世。笛卡兒學派追隨者。
出生於佩爾什的莫爾塔涅,父親是獸醫,母親為擅長飼養馬匹的佩爾什人,這些背景促使他認為,應當透過根本的生理健康及各種衝動情緒去體認人的本質,並由此要求人的自我管理。

從洛里昂到盧昂,再到巴黎,擔任高中哲學教師四十年(1892-1933),廣受學子愛戴。阿蘭的學生,同時也是著名小說家、傳記家安德烈.莫洛亞(AGaramondois)譽其為「現代的蘇格拉底」。

對政治的熱情以及對黨派的痛恨,使其成為報社的專欄作家,以自創的隨筆(propos)體裁,於《盧昂快報》(1906-1914)、《自由論壇》(1921-1936)發表文章。做為人文主義者,他積極反戰;身為愛國者,他為服從義務而參戰(1914),在戰場上見證情緒所導致的致命性,並由此尋覓人類受困於情緒的原因,這也成為他一系列作品的初始,並逐步形成一個創新且歷久不衰的哲學計畫。1951年獲頒「法國國家文學大獎」(Grand Prix national de Littérature),為此獎第一位受獎者。

主要作品有《論幸福》、《論哲學家》、《論政治》、《論教育》、《美術體系》、《觀念與年紀》、《諸神》等書。


相關著作:《論幸福:「現代蘇格拉底」哲學家阿蘭的教導,成為自己的思想者,在各種環境中保持快樂的藝術》《論教育:「現代蘇格拉底」哲學家阿蘭的經驗談,既是啟蒙兒童的提示,也是重新認識自我的雙向思考》

譯者簡介

陳太乙
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畢業,法國Tours大學法國現代文學碩士,法國Grenoble第三大學法語外語教學碩士暨語言學博士候選人。曾任中學及大學兼任講師,現為專職譯者。

譯有《秘密時光》、《貓的智慧》、《睡蓮方程式》、《幸福書》、《馬諦斯》、《消失的小王子》、《偷臉》、《反骨:法國第一女律師的故事》、《法國女魅力小百科》、《王者,席丹》、《歐赫貝奇幻地誌學A-Z》套書、《我死了,但什麼也沒學到》、《最後的巨人》、《普瓦蘭麵包之書》、《女力設計100年》、《拇指男孩的祕密日記》、《丁丁歷險記:電影珍藏本》、《長崎》、《哥倫布行動》、《花神咖啡館》(合譯)、《飛移關卡》、《我有一顆陌生的心臟》、《很愛很愛你》、《微乎其微的小事》、《歐赫貝的秘密》套書、《藍色小藥丸》、《哈德良回憶錄》、《雲王國三部曲》套書、《14-14 穿越時空的來信》、《現代生活的畫家:波特萊爾文集》、《論教育》、《解釋給每個人聽的倫理學》等書。


 

目錄

◎推薦序 察覺我們人間的條件/楊凱麟(巴黎第八大學哲學場域與轉型研究所博士)
◎專文導讀 行動與思想的衝突:實踐者阿蘭的矛盾/潘怡帆(巴黎第十大學哲學博士)

【第一部分:智性】

●察覺
1. 蒙田說了這件有道理的事
2. 我們人人皆如休謨筆下那位暹羅國王
3. 據說黑格爾面對群山時
4. 最近人們紀念了史賓諾沙
5. 世界並非一幅景觀
6. 宗教大會造成唯物主義凋零

●分寸
7. 在太陽戰勝烏雲,喚醒熱情與瘋狂的時刻
8. 笛卡兒大膽地將觀念與經驗分離
9. 孔德飽讀各種學問  
10 我對同類的看法
11. 我們思想的演進過程在歷史上已有完整描述
12. 這是我自創的一頁歷史
13. 當我前往這場智者與哲人的盛會
14. 柏拉圖的洞穴,這偉大的意象

●懷疑      
15. 帕斯卡到處戳穿表層
16. 當亞歷山大大帝踏上他著名的冒險之途
17. 吞下一項考驗的人
18. 幾乎所有人都喜歡帕斯卡
19. 人們談論教導、深思、培育
20. 同意他人即無視自我。蘇格拉底到處引起爭端……
21. 一般說法仍把嘲笑頭腦的人稱為有頭腦的人
22. 眾所皆知,斯多噶派是這麼做的
23. 一隻魚族神學家應能證明……
24. 知識或能力,兩者只能擇其一

●工作
25. 領會的哲學是基礎
26. 如今,僅剩馬克思主義者有想法
27. 馬克思主義中有一項悖論
28. 有人問我是不是無產階級
29. 人們永遠看不出從黑格爾到馬克思之間那道縫線
30. 若想試著根據黑格爾的辯證法來思考
31. 十九世紀出現兩位偉大的建設家
32. 假設亞里斯多德活在康德和拉普拉斯的時代      
33. 當黑格爾去上課
34. 不知道是哪個德國人在戰爭期間寫道

【第二部分:行動】
●決心
35. 行動馴服思想,但也貶低思想
36. 行動要的是一種陽剛的智慧
37. 我不至於說所有強烈的冀望都是好的
38. 笛卡兒說:「優柔寡斷是最大的惡。」
39. 伏爾泰說:「命運支配我們……」

●良知
40. 盧梭說:「良知必能教導我們……」
41. 有人吹捧蘇格拉底英勇
42. 我們再也不閱讀《致外省人書》
43. 政治問題幾乎難以涉入
44. 所有來到世上的人

●公正
45. 沒有任何社會希望契約無效
46. 主人和奴隸的關係是整個歷史的癥結與動力
47. 謹慎的亞里斯多德注意到
48. 柏拉圖的《對話錄》中有一篇〈高爾吉亞篇〉
49. 公正的人會置身事外製造公正
50. 讓我們想像一個人此時此刻的模樣  
51. 我持續研究著牧羊政治
52. 貴族政治是最適任者的政體
53. 團結就是力量。對,但是,是誰的力量?
54. 自由的思想難以駁倒
55 這幾天,我重新拜讀老好人史都華‧彌爾
56. 想得真,不就是想得正嗎?
57. 想到最近被大家紀念的喬瑟夫‧德‧麥斯特
58. 事情沒有任何進展
59. 在柏拉圖的學說中我看不到任何不足

●神
60. 政治一點也沒改變
61. 宗教大致分為兩種
62. 我讀過三篇反對宗教神啟說的抨擊文章
63. 對於為什麼該品行端正,人們有所爭論
64. 斯多噶派虔誠恭敬
65. 愛比克泰德的《談話錄》與馬可.奧里略的《沉思錄》
66. 「你有能力,就教化他們……」
67. 勒南錯估了馬可.奧里略
68. 整個神學理論中有些什麼已死
69. 我看到有人歌頌聖托馬斯‧阿奎纳

【第三部分:人】
●天性

70. 做而非受,這是愉悅的基礎
71. 弱者有弱者的智慧
72. 史賓諾沙說:「人根本不需要完美如馬。」
73. 史賓諾沙的作品
74. 歌德是八月之子
75. 康德必然是史上頭腦最強大的人之一
76. 歌德與席勒之間美好的友誼
77. 人們總急著斷言某種天性
78. 史賓諾沙說:「我們在交談的時候……」
79. 我刻意不思考種族問題
80. 孔德對於三種人類種族的看法
81. 滴水嘴怪獸的長相

●激情
82. 智者、獅子、女蛇妖
83. 柏拉圖並非全然神祕
84. 當人們跟我說利益是挑起戰爭主要的原因
85. 柏拉圖的解讀能力總令我驚訝
86. 柏拉圖醫生
87. 柏拉圖開玩笑地說,愛情……
88. 我在笛卡兒的思想中找到這個觀念
89. 笛卡兒最早懂得說愛情有益健康
90. 奴性傷人的原因僅在於強大的心智
91. 一口氣訪遍《伊里亞德》的偉大風景之後
92. 一旦想描述邪淫
93. 關於言語,孔德曾寫下高明卓見

●社群
94. 我讀荷馬的時候,與詩人形成社群
95. 孔德是少數了解紀念意義的人
96. 應該向傑出的龐加萊致敬
97. 崇拜逝者的習俗處處可見
98. 效法逝者是一件大事
99. 教師問我:「社會學究竟是什麼?」

●文化
100. 學生對我說:「最可悲的,不是用狹隘的原因與條件來解釋一位天才藝術家……」
101. 教師翻閱一本社會學教材
102. 動物沒有遠見
103. 我喜歡孔德提出的這個觀念  
104. 法國人遇見黑格爾就落荒而逃
105. 思考激怒人
106. 孔德最初受的是科學教育

●和平
107. 我感到肩膀上有一隻小手
 

 推薦序 :察覺我們人間的條件
──楊凱麟   巴黎第八大學哲學場域與轉型研究所博士


  阿蘭的寫作入列於法國文人的獨特傳統,那是自蒙田以降,以第一人稱「我」回應時局、舒發哲思並重視啟蒙的人文主義書寫。對蒙田而言,這就是「隨筆」(essais),對笛卡兒則是「沉思」(méditations),對巴斯卡是「思想」(pensées),這種充滿個人風格與感情的「反思書寫」甚至遠渡英吉利海峽影響了培根,而有了他著名的「隨筆」(Essayes: Religious Meditations)。

  這些隨筆、沉思與思想熠熠閃爍著人文主義的光輝,在字裡行間忠實地迴響著作者本人最堅貞的生命與信仰。蒙田在他的《隨筆集》一開始便直截了當地「致讀者」:「我自己就是我的書的材料。」這是一種以思想的絕對自主與自由出發的反思性寫作,既由個人的生命經驗提出了世俗的救贖,亦博學強記地摘引古今佳言給予佐證,文體輕盈不落俗套,夾敘夾議且總是洋溢對生命的豐沛情感,與最重要的,對於自由的由衷信仰。

  阿蘭將近十本「言談」(propos)便是這樣的「隨筆」,分門別類地對於幸福、美學、權力、教育、宗教、經濟、政治、文學與哲學等論域提出充滿靈光的短論,在兩頁的篇幅裡對讀者關注的問題給予啟發性的觀點,抛出有力的警句,並總是對於偏見與既有的陳套毫不留情地批判。

  在這本關於哲學「言談」的書中,飛翔著阿蘭所喜愛的哲學家幽靈,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笛卡兒、史賓諾沙、盧梭、黑格爾、馬克思……阿蘭以充滿靈性的文字招喚他們,他說,「我讀荷馬的時候,與詩人形成社群。」而書中一百多則的「言談」,無疑地亦是為了與哲學家「形成社群」。

  做為傑出的高中哲學教師,阿蘭一生的書寫都具有啟蒙的教育學意涵,「追隨笛卡兒,絕對不是想變得跟笛卡兒一樣。不是的;我還是我,正如他就是他。」然而,笛卡兒,或書中屢屢召喚而來的史賓諾沙、柏拉圖或黑格爾等哲學家,總是意謂著各種獨立與原創思考的邀請,邀請讀者親身體驗思想的無比誘惑與魅力,並且因而能自己開始付諸行動!

  閱讀阿蘭的「言談」應該回到「隨筆」的書寫傳統之中,而法文「隨筆」的本意則是嘗試與實驗,這是何以他在本書中會充滿正能量地說:「人將純粹存在的範圍擴延得愈廣,便愈接近它。」阿蘭的言談總是充滿生命的勇氣,這正是人間條件的現實。

  這個二十世紀初的法國人在他的這本書中,正如他提及的小故事,「並非邀請我們相信,而是邀請我們去察覺(percevoir)」。

  邀請察覺我們人間的條件,或許這便是阿蘭「言說」在今天仍然具有的啟發。

專文導讀:行動與思想的衝突:實踐者阿蘭的矛盾
──潘怡帆 巴黎第十大學哲學博士


  《論哲學家》無疑地白熱化了阿蘭思想內部的終極衝突,強調實踐的哲學在此與形上思想對陣。當今人文科學的式微其實映照著此實用與理論之辯,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從未離前朝太遠。阿蘭是我們思想的同代人,在應當行動或思想之間反覆徘徊的地縛靈。而唯獨重新整頓這未曾癒合的悖論,我們或許才能跨入下一輪太平盛世。

  阿蘭以生活在海上的水手為例。大海無情,只是純粹的翻攪與搖晃,水手與其固守學理而葬身海底,毋寧更須是隨著潮汐起落因時制宜地行動。這潮溼且昂揚豎立於眼前的巨浪使「哲學家被壓扁,囚禁其中,宛如植物標本館中的一株植物」(第4篇)。沒有任何現實事件會完全符合哲學家抽象思想的預設框架,於是「事實扼殺思想」(第17篇),「當天塌下來的時候,世界果然實實在在地存在。對,但那可不是可以慢慢思考的時刻。存在來勢洶洶,我們捍衛自己,抵抗一群狂吠騷動的狗」(第5篇)。

  只要置身現實處境,人便會發覺他是「根據自己的行動去思考」、「所有思想皆是行動的產物」(第29篇)。行動一旦發生,所有主動、預先或假設性的思考便全數翻盤,返回思想開始以前,因為「行動已改變所有關係。但是,想法上的行動,什麼也不算,一切滯留在原處」(第38篇)。行動成為思想的分水嶺,在行動之前與之後撕裂成兩種思想:只是思想的思想與行動裡的思想。由行動啟動的思想將以實際效用否決行動前的純粹思想,因為「沒有勇氣、不做選擇,他們這些想法將化為塵埃」(第16篇)。與行動無關的抽象思想因為失效而陷入無用與應當捨棄的危機之中。

  對行動的倡導成為思想的抵制,因為「行動永遠回到原點」(第102篇)。突如其來的意外足以癱瘓思想,卻激發反射性的行動本能,使人察覺行動的重要價值。倘若行動的每次展開皆斷開此前的思想,使之歸零,那麼思想不僅無法積累,更因為被行動一再推翻而反覆驗證其非必要性。行動於是脫離思想的掌控,而且反之,成為誕生思想的起源;必須當機立斷、壯士解腕、定謀貴決,因為「深思熟慮的人賺不到明天的麵包,甚至得不到當天的溫飽」(第18篇)。阿蘭從不佇留於純粹思想的辯證,使得從思想到行動的單向道,轉變為二選一的難題,因為問題不再是如何把思想付諸行動,而是行動正在廢除思想。

  不過,如此一來,我們便難以明白《論哲學家》的目的。無論是巴門尼德、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笛卡兒、康德等人的思想皆已經是前人之思,而非我們從行動中誕生的思想。即使阿蘭強調黑格爾的觀念哲學緣起於觀察生活的自然哲學,並讚揚孔德的實證哲學,他們仍會隨著時代推進、不復存的具體案例以及思想體系的建立,轉而成為非現實的抽象思想。在以「行動」為尊的堅持下,這些思想最終都難免成為過期品,遭遇無情的碾壓。然而,倡導行動與關懷現實的阿蘭為何仍需重提那些早已反覆被「行動」化整為零的作古哲學家們?

  答案或許正藏在阿蘭對帕斯卡的反思。對阿蘭而言,帕斯卡廣受眾人愛戴的理由無他,自由不羈的精神而已。自由是行動擺脫思想箝制的戰利品,當行動不僅止於思想的實踐工具,而能以自身的動能孕育思想,推翻既存觀念,它便停止成為思想的附庸,而是與之抗衡,挑釁其局限性,亦即凸顯「脫離現實的抽象思想並非能付諸行動的有效方針」。優先選擇行動而捨棄純粹思想,使行動從思想的禁臠中得到解放。

  不過,從行動中誕生的思想同樣受限於個案的現實框架,無法超脫於行動並反省行動本身,最終導致行動的僵化與無從改進。阿蘭說:「行動馴服思想,但也貶低思想至工具的級別」(第35篇)、「行動一方面淨化精神,另一方面卻又腐化精神」(第36篇)。倘若使行動對立於思想是為了換取行動的自由,那麼,《論哲學家》對眾家思想的召喚,便是為了從行動的僵固中再次活化思想。這也是阿蘭將我們指往帕斯卡的深意。

  帕斯卡思想中永不止息的懷疑信念將人一再逐出安憩與慣性的舒適圈。他的自由不是因為他未曾立下任何主張,而來自於他「持續地、根本地主張對立」(第18篇),甚至不惜悖反所有自己訂定的思想,因而形塑了主動且強烈的永恆懷疑。這種不遵守任何現實條件與毫無立場的懷疑全面啟動,既不屬於任何固定的思想,亦無法被任何行動所收編。因為懷疑對所有現實處境發動攻擊,倘若思想成為主導,則該以行動懷疑之;倘若行動位居上風,則必須振興思想制衡之。

  「懷疑一切」使思想與行動相互挑釁,輪番成為必須被重新檢證的對象,這是阿蘭以《論哲學家》來主張「講求實際吧!腳踏實地吧!」(第30篇)的目的。他凸顯理論與行動的衝突是為了擊潰一切固著、不變或已死的主張,使之重返「有待思考」的處境,這亦是他連結思考與生成(devenir)的核心意涵。因為「思考並非一種安寧的處境,也不是內省的狀態」(第30篇);使之啟動的方式絕非堅守體系,而是以衝突/懷疑來勃發生機,創造思考再度接近真理的可能性。

  由是,我們得以回應亞歷山德勒在〈前言〉裡的猶豫,本書不以學派順序編排,亦非隨意蔓延的想法,作者一再開拓主題的多樣性,卻未曾建立自身的體系。做為貨真價實的教育家,阿蘭餽贈給後繼者的不僅止於知識,而是使之成形的方法。靜止與運動之辨,使思考自別於思想,使人不同於AI,而現實與抽象、實用與理論總是必須並存。思想不是為了被運用,而是為了通過行動的檢證而翻新,唯有行動才能使思想重返更精進的思考,也唯有思想才能使行動超越當下而挺進未來。

  這便是阿蘭內植於《論哲學家》的衝突,與衝突做為一種解決方案的基進思考。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446033
  • 叢書系列:不分類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9 x 13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8歲~99歲
 

內容連載

01蒙田說了這件很有道理的事
 
蒙田說了這件很有道理的事,那就是:最不為人知的事,其實是人們最深信不疑的事。對於一段毫無意義的敘述,你能提出什麼異議?那是一種對於奇蹟的神奇看法。關於這個主題,我注意到,奇蹟永遠被描述傳誦,不但如此,我們還只會信得更深。
 
人並不怎麼相信自己所看見的事。我甚至想說,他其實一點也不相信,而且所謂的看見,反映的正是這不輕信的態度。看見意謂著注視,而注視即懷疑。戰爭觀察家都很清楚,如果率先相信自己所見之事,再也看不見任何事物;因為所有的一切都將對我們造成欺瞞誤導,我們得不斷地釐清,分辨這些荒誕空幻的表象。我還記得,一天夜裡,我被一道異常聲響所驚嚇,走出我的洞穴;半夢半醒之間,發現自己置身在一座鑲滿鑽石珍珠的廊柱宮殿中。那只是瞬間的影像,我很快便清楚是怎麼一回事:原來,薄霧之中,月光均勻地灑落在結滿冰霜的林樹上。但是,如果我沒有抱持懷疑,可能會一直以為自己看見了童話仙境裡的宮殿。會查證確認之人是懂得持疑之人。我的意思是,他以行動表現懷疑,亦即他鑽研探索。仔細觀察觀察家,因為他意圖將事物全面研究透徹,想觸碰並觸摸他所見之事;看他如何盡其所能地變換位置,以求變換各種觀點。這樣的人一點也不輕信人言,也從未輕信人言。
 
讓這個人描述他所做過的夢。只是夢境早已什麼都不是,再也不可能觀察;反而是言論造就夢境。於是這名神智清醒的人再也不知該如何懷疑,一點辦法也沒有。相同的結果也會發生在描述一件他沒看清楚的事,一件瞬間即逝或令他驚嚇的事情之時。他不抱一絲懷疑,因為他無法探索。而且聽眾也和他一樣。這時,強調的口吻及熱切的情感便會加深印象。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現代出版,由此開始。商務印書館暢銷展,精選滿888現折88。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雁暢銷展
  • 靈性療癒展
  • 防癌抗老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