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要成為冠軍要先打造冠軍的心理素質
一位運動界的朋友告訴我一個故事,曾奪得兩項大滿貫賽事冠軍的網球名將李娜,在與他談論心理質素的重要性時,曾說她在一場國際賽事開始前,無意中看到對手流露畏怯的眼神,令她信心大增並相信會贏,最終真的打敗對手。
能夠成為世界級的運動員當然令人羨慕,例如曾於2015/16及2016/17兩度成為「世界六大馬拉松」(World Marathon Majors)賽事總冠軍,以及2017年於Nike’s Breaking-2計劃中創出2:00:25成績的奇普喬吉(Eliud Kipchoge)、歷史上取得最多奧運金牌的美國泳手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等,他們能夠創出驕人成就,究竟是天生就具備異於常人的能耐,還是靠不斷努力訓練?
2014年我到美國跑芝加哥馬拉松,順道參觀了殿堂級的芝加哥大學,並在校內書店購買了一本由運動心理學家吉姆•阿弗雷莫(Jim Afremow)撰寫的《冠軍心理學》(The Champion´s Mind),從中得到了一些啟示。
作者在書中借用了尤吉‧貝拉(Yogi Berra)說過的至理名言:「運動有90%在於心理層面,剩下的才在於身體。」來概括本書的內容:「你要達成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冠軍的心理,藉以實現自己最高的運動潛能。」與生俱來的運動能力不一定能夠換來卓越的運動成就。他認為運動比賽是一種心理遊戲,在高水平大型國際賽事中,只靠體力或技術上的分野難有必勝把握。
作者引述網球男單前「一哥」諾瓦克•喬科維奇(Novak Djokovic)所言,排名首100位的網球運動員,在體能上基本差別不大,能否取得好成績主要在於心理上能否應付壓力,並能夠在比賽的關鍵時刻發揮最佳水準。
我在2015年跑畢東京馬拉松,完成「世界六大馬拉松」最後一站賽事,達成了個人跑畢馬拉松「大滿貫」的目標。我以業餘性質「跑馬」,是為追尋在事業以外的另一個自我挑戰目標,成績當然不能和職業跑手相提並論,但每次到海外比賽也感到壓力,因此對作者提出的其中兩點十分認同。
首先,作者建議運動員要學會「選擇性遺忘」(Selective Amnesia)。對於取得的成功要時常記起,作為對自己的鼓勵,但遇到失敗就要盡快忘掉。因為每一個運動員必定會經歷失敗,但冠軍選手總可以在挫敗中重新振作,並從勝利的經驗得到啟發,更創高峰。
另一點,是作者指出運動員要爭取好成績,就要經常保持正面和積極的態度(Stay Positive),不要妄自菲薄。例如認為「我跑得不夠快」、「我表現實在太差了」,反而應該多對自己說鼓勵的話,將負面的想法轉化為正能量。正如我能在五大洲完成超過70個馬拉松,太太及恒生銀行上下的支持,以及一班來自「五湖四海」的跑者、朋友多年來在跑道內外的鼓勵正是這種正能量。我作為基督徒,參與馬拉松這種講求毅力的運動,令我更深切體會到信仰的能力。
很多出色運動員(例如2016年里約奧運女子馬拉松成為大中華區最快、亞洲第七名的姚潔貞,以及曾奪得亞洲馬拉松錦標賽銅牌的周子雁)都是基督徒。他們都認同如果沒有信仰作為後盾,自己是不可能完成艱苦的訓練和比賽。
有「牛下女車神」之稱的香港單車運動員李慧詩十八歲時,在一次訓練中意外受傷,她因為這次經歷體會到上帝的真實而決定成為基督徒。2012年倫敦奧運會她為香港奪得一面銅牌,賽後她第一句說的話就是:「多謝教練,多謝神。」
曾獲NBA總冠軍賽最有價值球員獎(NBA Most Valuable Player Award)的美國籃球明星杜蘭特(Kevin Durant)認為當逆境來臨時,信仰能使他堅定。他常在背包裡帶著《聖經》,甚至將最喜歡的兩節經文(「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訓誨」,箴言15:33和「因我們行事為人是憑着信心,不是憑着眼見。」哥林多後書5:7)紋在背上。
華裔NBA籃球員林書豪最喜歡的金句:「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羅馬書5:3-5)與他度過了生命最低潮,並認為沒有上帝的幫助,他不可能奪得如此佳績。
成為冠軍運動員是一個由苦到甜的奮鬥過程,必須具備積極的思維,以及無懼挑戰的心理準備。本書提出的致勝要訣,對象雖然是運動員,但應用於工作或個人學習的各種目標又何嘗不然?
張樹槐,香港恒生銀行高管、香港大學MBA課程顧問、中國國際公共關係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