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_春季特談
社企是門好生意?社會企業的批判與反思

社企是門好生意?社會企業的批判與反思

  • 定價:360
  • 優惠價:932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0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全臺第一本,揭露「社會企業」的是非虛實!

  是改善社會問題的靈丹妙藥,抑或是包裹「良善」外衣的營利企業?
  是想解決問題,還是靠問題營利?


  破解「邊賺錢邊做好事」神話故事!

  從全球實際案例探討,爬梳營利與公益間的衝突,
  這些創新的商業模式,真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微型貸款──貸款給原本無法申貸的窮人,再收「點」利息(20%至100%),這究竟是「幫助」還是「掠奪」?
  ‧臺灣版《大誌》──批發雜誌給街友,規定他們穿著背心在指定時間與地點銷售。然而街友沒有基本工資、沒有勞健保、罰單自己繳,這就是社會企業嗎?
  ‧Soccket──充其量只是個有趣的玩具,根本無法實際解決當地缺電危機的「發電足球」,為何可以獲得柯林頓全球倡議基金會的資金支持,並被大量購買後捐贈到發展中國家?
  ‧遊戲幫浦──令人驚艷且被大力推廣的水資源援助計畫,主打小朋友可以邊玩邊取水。然而當地居民用過後竟說:以前的手動壓取幫浦還比較好(也比較省錢)?
  ‧貧窮旅遊──當貧窮變成吸引遊客的觀光商品,是否得夠窮夠慘才能留住遊客?

  “批評壞人做壞事很簡單,但要批評想做好事的好人很困難。但滿足需求,不等於解決問題。所以,宣稱透過販賣商品或服務,就可以有效解決社會問題,這種社會企業主張就是我極力反對的說法。”──徐沛然

  關於本書

  社會企業主張「用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其「邊賺錢邊做好事」的口號,描繪了一個美好的願景,它告訴我們,光靠善意跟消費,就可以拯救世界。社會企業的概念近年來被引入臺灣,在產官學界的共同推動下,越受矚目。然而在各種振奮人心的成功案例下,卻鮮少人討論,這套神奇的商業模式,有沒有任何潛在的風險或問題?社會企業真的能解決社會問題?

  本書作者徐沛然用批判之筆,深入社會企業的本質進行剖析,並提出質疑:「將社會問題商品化,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甚至可能僅是靠著社會問題來營利。」他在書中就社會企業此一概念提供更具歷史性、社會性的批判分析,並探討國內外案例。藉此帶領讀者,重新評估社會企業的效應,並思考公益這條路該指向怎樣一個未來。

名人推薦

  王增勇 政大社工所教授
  余孟勳 台灣公益責信協會 理事長/創辦人
  邱毓斌 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台灣人權促進會執委
  陳信行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張鐵志 政治文化評論家
  褚士瑩 國際NGO工作者/作家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社企已然成為全民運動:教授帶大學生解決社區問題,想像著大學生的創意可以創業;企業的一日志工讓在辦公室吹冷氣的上班族到偏遠地區體驗底層文化;社福組織推動社企,想像有一天可以賺錢回饋做服務。不是參與者沒反省,而是利之所趨,讓人不願戳破這個美夢,因社企是產官學利益分配的新風潮。沛然帶頭喊出國王沒穿衣服的事實,令人好奇,國王是否會因此面對產業升級的困境、青年就業的瓶頸、社會安全網的破洞與福利保障的缺位?──王增勇

  對關心社會發展的讀者而言,本書除了讓社會企業的圖像更清晰,更重要的是跳脫常見框架的爭論,得以深潛觀看制度安排的內涵;對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者來說,可以比對自身解決方案的設計,進行更多思辨對話;那怕是本書批判對象的支持者,或可以從對立面的思想有所領會。───余孟勳

  這是一本來得及時的書。在「社會企業」成為當紅名詞以及流行解方的當下,作者透過國內外社企實踐經驗來提醒我們:無心碰觸社會實質的矛盾,同時又缺乏民主參與機制的社會企業,其凸顯出的問題,恐怕遠比解決的還要多。想要認識或投身社會公益事業,這是一本既標明了沿途美麗風景、同時也清楚定位路上荊棘的絕佳指南。───邱毓斌

  本書所探討的「社會企業」的個案,及其所分析的各種弊病,應該讓我們好好檢視,這會不會是深思辯論大問題找不到出路時,一種偷懶的習慣性思考?這些個案往往花更多時間精力在募資行銷與形象打造,而更少在探究服務對象的需求、讓服務對象能夠發聲參與。如果換到選舉政治的場域,人們或許就容易辨識出某種風格的政黨或候選人是來騙票的,跟以前那些差別不大。但是,把自己擺在企業與市場中,這些風格反倒顯得清新了。──陳信行

  「社會企業」這幾個字,就像過往的樂活、有機、國民幸福指數一樣,陷入望文生義但概念模糊不清的窘境,鮮少從本質被思考、被質疑,徐沛然從批判的觀點來分析社會企業,無疑是勇敢的。如果我們能夠因此意識到,社會企業並不是解決社會問題的萬靈丹,將社會問題商品化也不等於「解決社會問題」,且我們對於解決社會問題真正需要的能力、使用的邏輯以及必須具備的態度,必須重新思考;那麼,或許對於正在找路的夢想家,這本書就能成為一記難能可貴的當頭棒喝。──褚士瑩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徐沛然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曾就讀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大學時參與學生運動,對許多社會議題開了眼界,也將志趣由自然科學轉向社會人文領域。就讀政大新聞系期間,開始參與網路獨立媒體《苦勞網》的運作長達近八年。曾任《苦勞網》記者,主要報導臺灣社會運動和各種社會議題。並曾輾轉任職於公民團體、環境保護團體以及非營利組織。近年來關注跨國社會運動、貧窮與發展議題以及社會企業。

  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作品散見於《苦勞網》、《NPOst 公益交流站》、《udn鳴人堂》、《轉角國際》、《端傳媒》等媒體。

 
 

目錄

前言

1社會企業與新自由主義
社企定義分歧:歐陸VS.美國
各國社企法規與發展概況
臺灣社會企業發展概況
新自由主義的興起
社會企業與新自由主義

2既賺錢又做好事?營利與公益間的衝突
企業難,社企更難
大企業霸凌小社企?
古巴的有機農業
是解決問題,還是靠問題營利?
私有化還是公共化?

3為什麼社會企業不能拯救世界
低利潤有限責任公司(L3C)的夢想與現實
社會企業的「社會」究竟是什麼?
社會企業的「企業」又是什麼?
臺灣農夫的勞資爭議

4《大誌》:幫助街友的一份雜誌?
臺灣《大誌》,受年輕世代歡迎的一份雜誌
殺出紅海,臺灣《大誌》的成功策略
英國《大誌》,社會福利才是關鍵
小結

5微型貸款:一顆包裹糖衣的毒藥?
尤努斯的葛拉敏銀行
微型貸款是否有效?
微型貸款發展簡史
包裹糖衣的毒藥

6發展中國家:社會企業實驗場
產出電力的酷炫足球
發展中國家的用水議題
當發展中國家成為實驗場
「社會問題」商品化帶來的問題
小結

7貧窮旅遊與體驗型社會企業
貧窮旅遊的爭議
貧窮體驗,幾個案例
體驗型社會企業,以黑暗對話為例
小結

8金字塔底層商機
「雅芳小姐」前進非洲
夏克提計畫,搶占新興市場
聯合利華社會企業?
破解話術:做好事的社會企業
破解話術:做生意不等於做好事
曲解經濟行為,賦予道德詮釋
 
結語
謝辭
推薦序
推薦語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375953
  • 叢書系列:LEARN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前言

自二○○七年,臺灣的出版社翻譯了二○○六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所著《窮人的銀行家》一書之後,微型貸款的概念首次正式地被介紹給臺灣社會。尤努斯以其在一九七○年代所創辦「窮人的銀行」獲獎。他看到孟加拉的窮人因缺乏資金改善生活與生產工具,同時深陷傳統高利貸的利息迴圈中無法脫貧。而傳統銀行業者因不信任窮人的還款能力,將窮人拒於門外,不願意貸款給窮人。但尤努斯認為,很多時候只需要一點點的資金,窮人就有可能因此獲得翻轉的機會。微型貸款巧妙地將銀行放款和扶貧工作連接起來,讓人理解到,即便是營利性的金融工具,也能發揮其正面效應。

二○一○年,臺灣的大智文創獲得授權,開始在臺灣發行臺灣版的《大誌》(Big Issue)雜誌。《大誌》起源於一九九一年的英國,街友透過販賣這本雜誌賺取收入,進而改善生活。讓購買雜誌的商業行為,也能同時幫助街友。英國《大誌》目前每週發行量已到達近八萬三千份,英國《大誌》在其網站上宣稱,商業手段可以解決社會問題,同時這種街頭報紙的扶貧模式,已經散布到全球一百二十多個國家。

二○○六年,年輕企業家布雷克‧麥考斯基(Blake Mycoskie),因看到阿根廷的小朋友沒有鞋子可穿,於是創辦了TOMS Shoes公司,以「賣一捐一」(One for One)的商業模式,幫助第三世界的小朋友。「TOM」 三個字母取自單字「Tomorrow」,TOMS Shoes意思是明日之鞋(Tomorrow’s Shoes),TOMS Shoes承諾每售出一雙鞋子,就會捐贈一雙鞋給全球需要的小孩。根據其官網資料顯示,至目前為止,TOMS Shoes已經捐出了六千萬雙鞋到超過七十個國家給需要的兒童。這些都是社會企業的經典案例。

會員評鑑

3.5
3人評分
|
3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1
|
2019/05/12
一名具有強烈意識形態的人的發言(如深藍vs深綠),你會如何看待?我會持保留意見,我也奉勸各位在閱讀本書時這樣做。讀過本書後,強烈感受到作者表現出的高度左頃的意識形態,對於右派,也就是新自由主義,視之為萬惡淵藪。你可能會很訝異,社會企業這種似乎是左派的概念,竟然會被某些左派人士反對,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在他們眼中,社會企業是「企業」,是「右邊」的東西。

新自由主義強調市場機制,反對政府干預,資本主義造成貧富差距、勞工剝削、環境惡化、監管鬆散等等問題,一直是左派極力批評的對象,而作者認為社會企業強調「以市場機制解決社會問題」與1970年代風行的新自由主義在「概念上」非常相似,據此推論社會企業其實只是新自由主義的一種延伸,暗指社會企業其實蘊含了右派理念的各種壞處,表面上做善事,實質上是要謀取利潤最大化,披上社會企業的光鮮外貌來吸金,但其實上不怎麼在乎社會問題,甚至會製造問題。

我對於將社會企業扣上這頂「新自由主義」大帽子的做法,相當不以為然,1970年代的社會問題與現今的社會問題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兩者的著眼點非常不同,只因為概念上的相似就將社會企業是視為有問題的右派做法,相當不可取。扣上了右派的帽子後,理所當然地要大肆批評一番,作者為了反對社會企業,爬梳了大量的研究證據,舉出了許多社會企業失敗的案例,這些案例都是千真萬確,「一般企業難,社企更難」,但能據此推論社企不可行嗎?作者處心積慮找出各種社企失敗的案例,但你不知道的是,成功的案例也很多,作者刻意選擇幾個最慘的案例,來營造出「社企行不通」的印象,當然囉,「右邊」的鬼東西怎可能會有用?

這在心理學上叫「驗證偏誤」,抱有特定信念的人,常常會去搜尋支持自己信念的證據,刻意忽略與信念相左的證據。這種偏誤不僅在網路上各種唇槍舌戰中很常見,連諾貝爾獎得主可能都會犯這種錯,更不要說具有特定意識形態的人了。選擇性地呈現各種一面倒的證據,不熟悉此領域的人就會被輕易說服,因為不知道還有其他相反的證據。書中特別舉出許多微型貸款的例子,不少窮人身陷債務無力償還,這是真的,然而,也有許多人確實改善了經濟狀況,像這種正面的例子不會出現在本書中就是了。

除此之外,作者批判社會企業不能根本的解決問題,也沒錯,提供微型貸款給窮人,不能提升他們生產力,他們只能搞點微事業,編編竹籃做做椅子,要根絕結構性貧窮,由上而下的政府計畫才是根本之道。然而,這是拿來批判社會企業的藉口嗎?

試想一個情境:你扶一個老太太過馬路,行人穿越道很長但綠燈時間非常短,你拉著老人家快速通過以免被車撞,老人家氣喘吁吁,這時有個人跳出來斥喝你「你應該去交通部申訴綠燈怎麼這麼短,而不是在這邊扶老太太過馬路!」你怎麼想?一定覺得此人莫名其妙對吧。去交通部申訴固然是對的,也是改善問題的根本之道,但不是構成責怪扶老太太的人的理由。同理,今天社企試圖解決眼前的問題,責怪他們沒對根本原因下手也是莫名其妙,事實上,就是因為根本原因難以處理,所以才先解決當務之急。當然,能夠處理眼前的問題,「同時」對根本原因下手才是最理想的。

然而世事沒這麼美好,就是因為根本問題難以處理,才會演變成「社會問題」,想改善水源,必須要興建淨水廠、大量鋪設水管線路。要提升窮人生產力,首先要提升教育水準,必須廣建學校,培育師資,想要改善衛生水準,必須蓋醫院,引進技術設備,培育醫療人員,這些都是動輒數百億的基礎建設?從這方向著手是正確的長遠之計,但不是你去批評社企解決當務之急,幾百億就會突然生出來。
展開
user-img
4
|
2018/12/21
全書著述嚴謹,先從歷史架構分析,點出社會企業因應新自由主義而生,服務財團加大貧富差距的新自由主義產物,到今天被捧為解決社會問題的妙方。後蒐集分析了許多世界各國實例,相關著述與研究。有幾分證據說幾句話。
作者說「批評壞人做壞事很難,但要批評想做好事的好人很困難。」在同情心被美好、激勵人心的故事所驅動的同時,或許可以期許自己,用更理性的角度深入思考什麼是做好事。我做的事情,真的可以幫助到這些人,還是僅滿足於我自己是個好人的想像?這些,在書中有著深刻又嚴厲的批判,很值得深思。
展開
user-img
4.5
|
2018/12/17
這本書並不是要宣傳社會企業有多麼光明美好,而是帶著批判的角度,探討當代社會企業的起源與「亂潮」。
閱讀後我也在思考,文章中的批判、揭疤是否對社會有益?也會想:人們若活在虛偽的幻想中是否會更幸福快樂?
但不得不說,閱讀這本書,獲益甚多,顛覆了我的諸多想法。這是臺灣第一本對社會企業提出批判與反思的書,正如作者所言:「批評壞人做壞事很簡單,但要批評想做好事的好人很困難。」而這本書的一個重大叩問:社會企業是來解決社會問題的?還是仰賴社會問題來牟利?既然名曰企業,首要之務是獲利與生存,可一旦這個企業賴以維生的的社會問題不存在了(解決了),那麼這家企業還有存在之必要嗎?於是,這家社會企業是該努力解決社會問題呢?還是讓問題一直存在,乃至惡化、壯大,以便讓社會企業能永續生存?
作者寫作很謹慎,書中案例、索引、註解翔實,並談及多個國內外社會企業案例,如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創辦的微型貸款銀行,立意良善,但貸款給原本無法申貸的窮人,並收取高額利息(20%至100%),這到底「幫助」還是掠奪?如臺灣大誌雜誌,號稱社會企業,宣稱能讓街友自食其力,卻規避雇傭責任,其與養樂多媽媽或派報社有何不同?作者用諸多案例論述:用商業模式真能解決社會問題,還是衍生出更多問題?
我相信,這本書的出版會引起許多討論、思考,也會讓一些社會企業的支持者反思:社會企業究竟能改變些什麼?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以學術為錨,定位深度思考邏輯。文學│史地│社科 精選3本7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雁暢銷展
  • 靈性療癒展
  • 防癌抗老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