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臺灣攝影家:余如季

臺灣攝影家:余如季

  • 定價:450
  • 優惠價:9542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中部資深攝影記者余如季長年記錄新聞與外交事件,亦曾花費7年,以相機、電影機記錄鷺鷥生態。一生倡導保育自然生態、守護民俗文化,並付諸行動,促成綠川美化(同心花園運動)與臺中民俗公園之成立。

  作品囊括庶民生活、自然生態、影視劇照、新聞時事、空拍與省政建設等多樣風貌。尤其長期記錄中部地景與常民生活,留存的畫面成為中部環境變遷的重要歷史紀錄。

  余如季是臺灣空拍攝影始祖。《白鷺人家》紀錄片獲1967年亞洲影展金禾獎,同年獲選第6屆十大傑出青年。拍攝的紀錄片、新聞攝影曾獲數座金鐘獎、金馬獎。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王靜儀 Wang Ching-i


  弘光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副教授。道地的臺中人,長期致力口述歷史,並參與多項政府委託人物傳記計畫。熱愛教學,帶領學生參與各項專題與競賽,多次獲模範教師、教學績效特優教師等殊榮。著有《臺灣省議會歷任議長副議長略傳》(2016)、《形神化境—余如季見證臺中一甲子》(2014)、《戰後臺中縣的地方派系與縣政發展1951-2005》(2012)。主持臺灣省諮議會委託的省議員傳記計畫,於2014 年出版《臺灣省議會議員小傳及前傳》等系列叢書共六大冊;共同主持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委託之臺灣全志人物志編纂計畫,並於2018 年付梓。
 
 

目錄

部長序
館長序
小傳

1.「白鷺人家」掌鏡人
來臺依親
「攝影」開啟一生的工作
鷺鷥記錄與得獎影片

2.新聞報導與紀實攝影
時事留影紀實
臺中的外交大事
臺中昔日地景與常民生活
影視劇照

3.動靜態影像雙紀錄
紀錄片敲開臺灣電視公司大門
省政報導與重大建設

4.攝影師、攝影記者、攝影家
推廣攝影教育的行者
構築城市美學的社會回饋
影像留於青史遺作公諸世人

附錄
注釋
余如季大事紀
參考書目

 
 

導讀

小傳:臺灣攝影家 余如季(1932-2016)


  余如季,1932 年出生於福建省漳州。1945 年雙親過世,擔任臺中女中校長的大姐余麗華將弟妹接來臺灣。就讀臺中一中初中部時,余如季接觸了大姊代學校保管的方型120 中片幅相機,開啟與攝影的不解之緣。臺中一中畢業前,余如季向同學的父親商借相機,替全校師生拍攝在校活動照片,收錄在畢業紀念冊,這是他第一本攝影作品。大學聯考落榜後,余如季在市府兵役科擔任臨時雇員,負責記錄徵兵業務相關情況,他善用拍照專長,拍攝照片做為程序說明,藉此獲得了隨行拍攝臺中市林金標市長視察市政的機會。為求照片發布的時效性,決定自己學習沖洗技術,後於1957 年創辦「攝影之友社」。

  1959 年,余如季開始拍攝白鷺鷥群居生態,幾乎與拍照同時,他也以動態影像(使用電影機錄影)記錄鷺鷥生態。克服候鳥的季節性並更新攝影設備,耗費7 年時間於1966 年完成《白鷺人家》黑白紀錄片,於1967 年獲第14 屆亞洲影展金禾獎,可說是本土生態攝影的先驅。之後進一步與編劇張永祥、導演林福地合作拍攝《白鷺人家》劇情片,該片榮獲1968 年西班牙國際兒童影展最高推崇獎,以及第6 屆金馬獎最佳黑白攝影,余如季更在該年獲選第6 屆十大傑出青年。

  余如季深耕中部多年,以鏡頭記錄意外災害、大小事件、政治外交等新聞時事,如:1959 年八七水災、1961 年臺中市美國新聞處成立、1963 年泰王浦美蓬訪問臺中、1969 年金龍少棒隊凱旋歸來時民眾於臺中車站歡迎場面,乃至1957 至1965 年外賓至霧峰北溝故宮博物院參訪等,都被他詳實記錄下來。以報導記者身分認識導演李行後,更有機會前往側拍中央電影公司拍攝的電影,曾為1960 年代健康寫實電影《蚵女》(1964)與《養鴨人家》(1965)、愛國電影《還我河山》(1966)等捕捉許多生動畫面。

  1956 年拍攝第11 屆臺灣省運動會照片時,余如季有感靜態影像無法捕捉運動的力與美,萌生以影片來記錄的念頭。1959 年他嘗試用8 厘米電影機錄製臺中師管區例行性演習,完成個人首部紀錄片《寶光一號動員演習》。

  余如季是臺灣空拍攝影始祖,早在1969 年他便搭乘直升機拍攝臺中市區,留下臺中市景的歷史畫面。1970 年起,余如季成為專職的臺視特派中部記者。同年,受委託拍攝建設中山高速公路的紀錄影片,他在工地間穿梭捕捉鏡頭、在直升機上俯視空拍,歷經7 年完成《康莊大道》紀錄片,於1978 年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提名,此後也陸續拍攝長榮海運紀錄片、臺中港、南迴鐵路等,這些珍貴的影像至今仍持續被引用與觀閱。

  1982 年余如季以直升機空拍方式報導南部九三水災,獲得生平第一座新聞攝影電視金鐘獎。爾後數年間,亦不斷有報導作品獲得獎項肯定。

  余如季不遺餘力培養攝影人才,擔任臺中市攝影學會理事長的12 年間,開設免費攝影課程以及補習班型態的攝影速成班、攝影進修班、錄影研習班等,教育推廣成果豐碩。余如季也熱心社會公益,曾任臺中扶輪社社長、惠明盲童學校董事,倡導保育自然生態、推動書香社會和特殊兒童教育。1995 年余如季自臺視退休,此後南極、北極、亞馬遜雨林、東非、西藏高原、崑崙山脈,都有他的蹤跡。一生強調公共文化財概念,余如季的遺願是將所有創作公諸世人,讓中外人士得以回顧與利用。「不斷追求創新」是余如季的座右銘,他的鏡頭始終是忠實的見證者,默默地記錄,將影像留於青史。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0571783
  • 叢書系列:臺灣攝影家
  • 規格:平裝 / 168頁 / 19 x 26 x 0.8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1. 「白鷺人家」掌鏡人
 
來臺依親

 
1932 年11 月15 日,余如季出生於福建省漳州,家中一共有9 個兄弟姐妹。1945 年,雙親相繼過世,大姐余麗華當時擔任光復後第一任臺中女中校長,遂將弟妹們接來臺灣照顧。余麗華姊代
 
職,特別照顧年紀較小的余如季、余昆泰兄弟倆,冬季天氣嚴寒時,在物質缺乏下,余麗華就用廢棄的軍毯縫製成大衣,讓他們得以禦寒。她也常常帶弟弟到各地旅遊,兩兄弟尤其對日月潭邵族的風土人情和特有樂器杵音留下深刻印象。
 
余如季來臺後,初就讀臺中市立初級中學(今居仁國中),後轉入臺灣省立臺中一中初中部二年級。當時余麗華擔任臺中女中校長,曾代學校保管一台方形120 中片幅相機,余如季因此有機會接觸相機,成為其在攝影方面的啟蒙,從此開啟七十餘年來他與攝影的一段不解之緣。
 
余如季曾在回憶中說道,由於父母早逝,他從小就知道要自立自強。青少年時期雖由兄姐照顧長大,他盡量不給他們添麻煩,當時生活拮据,他總是想辦法自己掙錢。小學的余如季開始跟三哥余如山學習口琴,很快就能吹一口好琴。初中時顯露才華,學校同樂會表演少不了他,還上中國廣播電台表演。高中考入臺中一中高中部,擔任臺中市口琴聯誼會訓練班的講師,兼任該會口琴隊的指揮。余如山除了是余如季的口琴啟蒙老師,兩人還一同研究出一種複音吹法,一人吹奏時聽起來像兩人合奏;余如季也憑藉音感自編口琴樂曲,甚至在1952 年高中畢業前夕,自行刻鋼板、油印,出版《口琴名曲集》一書。
 
由於累積的音樂基礎,余如季也加入臺中一中軍樂隊,他有精確的音準與音感,可以聽出每一種樂器的演奏正確度,因此在1952年成為軍樂隊指揮。當時臺灣社會樂隊很少,所以一中軍樂隊總是被邀請到婚喪喜慶場合演奏,余如季因此得到一些外快,不到20 歲,已經可以靠自己的能力賺取生活費。
 
臺中一中畢業前,學校請真美照相館替應屆畢業生拍攝個人照與合照,余如季也向同學的父親商借一台相機,替全校各班師生拍攝在學校活動的生活照,收錄在畢業紀念冊,這可以說是他第一本攝影作品。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從「格」的概念出發|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