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辯經‧理性的浪漫:大乘主義的自由之路

辯經‧理性的浪漫:大乘主義的自由之路

  • 定價:300
  • 優惠價:927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5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有「無明」與「欲望」的問題?

其實「妄想」才是問題的根本!

 

釐清困惑,利人利己,從「心」開始

真正實踐「認同請分享」的修行之道

 

大寶法王親自指導的二十世代時尚學者羅卓仁謙,

繼《辯經辨人生》之後,闡揚「辯經」精神第二彈!

 

《辯經・辨人生》中的重點在一切佛法的基礎——四聖諦,從較接近原始佛法的詮釋角度,來解釋四聖諦與我們的關聯,作為個人修練的指標。但是,這樣的修行結果是:痛苦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也就是原始佛法的修行觀是在追求「終結」輪迴。

 

而本書就在告訴你,「沒有了」之外還有另一條路——大乘利他之道。任何一個生命,只要有這個心,有這個意願,就可以開始大乘的利他之道,進而「創造」出有人生意義的成佛之道。

 

許多人接觸佛法,其實不是只是因為單純自己生命有什麼問題,往往是有更進一步的追求,或者是希望透過個人的修行,利益親友。這樣的動機、抱持這樣想法的人,建構出了適合他們的大乘佛法。而這條道路是什麼呢?就是利他之道。

 

本書所要介紹的大乘之法,讓你不需要放下什麼既有的生活模式、責任與型態,才能實踐大乘、才能開始訓練自心、才能得到解脫;我們唯一要謹記的,是大乘的價值觀與行動力,這兩者是大乘的根本,往往被譬喻為鳥的雙翼。一旦學人依照著這個核心來實踐,就能透過漸漸瓦解「主觀」進而瓦解「妄想」,相對於原始佛法認為的無明和欲望,大乘佛法認為「妄想」才是問題的根本。這也是為什麼,這樣的雙翼修行能夠達成效用。

 

你可以透過本書,認識到一種「戒、定、慧」以外的修行之道,並讓你對佛法的彈性與效益有更多理解。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羅卓仁謙
九○後熟悉漢、藏、梵、英四語的佛學學者。十三歲就到印度專業學院(RDI,Rigpe Dorje Institute)留學,學習藏文和梵文。由於天資聰穎,赴印的第三年,就成為噶舉學派之中最有名的辯論者,也是唯一的華人。第四年離開了學院,出任學派中的教育顧問。之後輾轉到日本學習一年,然後返回台灣,教導一群碩士、博士生藏文與佛學。
目前亦擔任藏傳佛教噶舉派在印度與尼泊爾、不丹所有佛學院的教綱管理組織——教學部編輯組成員,身為唯一的華人、在家人與最年輕的成員,與學派內一時之選的藏人學者們每年開會,共同規畫著教派的學習計畫。且受大寶法王親自指導,進行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的研究,並為法王在2016年、有史以來第一場中文講座,出任撰稿人一職。
羅卓仁謙擅長以佛學回應世界,宣揚辯思與覺察能力的重要性。因有藏文與漢文佛學文獻的底蘊基礎,加上慣於用邏輯思辨和實修經驗的綜合,努力推動「佛法影響世界」這個主軸,積極參與對社會有影響的活動。著有《辯經 辨人生》、《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另外亦擔任「The New Lens關鍵評論」網站專欄作家、《GQ》網站風格評論專欄作家。

FB:羅卓仁謙 https://www.facebook.com/lodrorinchen
PRESSPLAY即時佛法學習平台:https://goo.gl/8p4pPq
Line:羅卓仁謙


相關著作:《辯經 辨人生:羅卓仁謙 快狠準說佛法,升級你的辯思與覺察能力》

 

目錄

 

[導言]輪迴Game Over,然後呢?

 

Ch 1 佛陀,很了不起嗎?

   不完美的阿羅漢、完美的佛?

   背錯經典?

   誰是正統?

   多面向來呈現佛,惟獨沒有佛像

   佛好了不起?佛被神聖化了

   佛法與時俱進的詮釋

   佛為何了不起?《本生經》的故事

   少數人的成佛之道

   少數人成佛→到處都是佛

   修行的目的是什麼?

   佛有可能了不起嗎?有漏無漏

   重要的是四聖諦

   利他精神的發酵

   佛了不起之因:利他主義

   關於「愛」的不同定義與表現

   愛與智慧

   修行者的本質

   入世→利他→成佛

   利他會怎樣?客觀價值不存在

 

Ch 2 我們有沒有獨立存在的「心」?

   浪漫唯心的大乘佛法:沒有客觀價值的存在

   機械唯物的原始佛法:我們的經驗(心)是如何構成的?

   為何原始佛法會如此定義經驗的構成?

   享樂主義是「斷見」,禁慾主義是「常見」

   介於宿命論與靈魂觀之間的原始佛法因果觀

   大乘、小乘分裂之始

   「心是不是絕對出自於物」的辯論

   「轉世理論」的辯論

   「佛身不滅」的詮釋

   為佛法思想帶來豐沛養分的大乘佛法

 

Ch 3 成佛旅途利他

   什麼是「利他」?怎樣才算是好人、好的行為?

   出家、在家的修行目標不同

   在家人如何修行?

   宗教,哲學化

   超越世間道和小乘佛法的大乘利他主義

   大乘獨有的實踐利他之道:六波羅蜜

   利他之道從忍辱開始

   大乘特有的利他觀

   大乘最獨特的思想:空性

   把空性思想挖得更深的「五蘊皆空」

   不被成見所束縛的「緣起性空」

   回到「內心」

 

Ch 4 緣起性空是怎麼一回事?

   大小乘皆以原始佛法為土壤

   小乘中的科學與真實

   大乘中的哲學與真理

   大乘跟小乘的道德標準不同

   勝義諦vs世俗諦

   「萬法唯心」的詮釋

 

[結語]大乘佛法並非「取巧」
 

 

[導言]輪迴Game Over,然後呢?

 

二○一七年寫完《辯經辨人生》後,我把大量的時間投入在教育一批儲備師資的訓練,從基礎的佛法發展開始,循序漸進介紹大乘佛法、密教的思想。

某次課程的主題是「菩提心」,當天早上在備課的時候,我坐在餐桌旁邊看著資料、在電腦上打下一筆又一筆的重點,我女朋友坐在我旁邊吃早餐。那時我突然靈機一動,問了她一個問題:

「你想成佛嗎?」

「不想啊。」她白了我一眼(她也算是佛教徒):「成佛很累欸。」

「嗯,也是。那,妳希望下輩子再轉世來輪迴嗎?」

「不希望啊,生活也好累。」

「但如果不轉世,然後什麼都沒有,死掉就徹底死掉了,妳覺得如何?」

「好像也不太對勁!」她皺著眉頭,手上拿著吃一半的三明治,沉思一下後說:「我以為不轉世,就是去一個什麼更棒的地方欸。」

「嗯,如果妳想要不轉世、去一個更棒的地方,那除了成佛,沒有第二條路欸。」我笑一笑。

「那我只好選擇成佛了。」她聳聳肩:「可是我覺得成佛好難喔,修行菩薩道也很難,你看XXXX還有XXX都好辛苦……」

她的mur mur自動被回到電腦上的我消音了。我覺得,這段對話最適合用來解釋菩提心、解釋大乘、解釋這本書。

 

《辯經・辨人生》中,我把重點放在一切佛法的基礎——四聖諦,特別是從較接近原始佛法的詮釋角度,來解釋四聖諦與我們的關聯;十六個章節敘述的,正是四聖諦的發展過程。但是在最後一章,我刻意、但也不刻意地對修行的結果下一個終點: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

換句話說,原始佛法的修行觀,從一開始就是在追求「終結」輪迴,追求「不受後有」、追求「沒有」:沒有來生、沒有轉世、沒有一切。因為只要「有」,就是有漏、就是苦。然而,不少朋友在讀完《辯經・辨人生》之後,跟我的女友有一樣的反應:蛤?沒有了?真的沒有嗎?那……

說不上來,對吧!

正是這句「蛤?」、這群「那……」的疑問,催生了大乘佛法,提出了基於原始佛法的基礎,所開展出的第二種修行之道:成佛之途。換句話說,相對於只追求「終結」有漏的原始佛法,你還有另外一條路可以走:「創造」出人生意義的成佛之道。這也是本書的重點所在。

「成佛之道」這條路說起來比原始佛法的樸素道路困難,但也可以說它比原始佛法的途徑簡單,單看你適合什麼、你看待事情的態度是什麼。

以我自己的學生為例,就是典型的例子:有些對於獨居、投入禪修的生活特別有興趣,這些人或許就較為適合原始佛法時代的修行技巧。而有些人更喜歡與他人接觸,喜歡為他人創造快樂,對於帶領大家一起向前行有更大的熱忱,這些人或許就更適合大乘佛法的技巧。用更長遠的角度來看,佛法的健全發展,這兩者也是缺一不可:單純的前者,會讓佛法失去「人味」、能夠普及的受眾越來越少;而單純的「後者」,則會容易讓佛法世俗化,為求廣度而犧牲其深度。

如前所說,在《辯經・辨人生》中,我已經較為完整地介紹了原始佛法的四聖諦觀。從我自己的角度、乃至讀者的反應來看,我們都可以說《辯經・辨人生》的佛法觀是較為「務實」的,「科學化」、「論理性」比較強的。但這本書要談的既然是大乘佛法,不可否認它就會偏向浪漫、哲學、奔放的思路;特別是在這本書裡面,我採用的敘事方式是將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兩相比較,以這樣的方式來呈現大乘的特色,這也或許是比較少見的呈現方式。

要特別注意的是,在這本書中,我們會關注的是「早期大乘佛法」,也就是原始佛法後期、大乘佛法「興起前」到「正興起」的思想;另外,相對於常見的一些論調,我主張大乘佛法不但是承繼自原始佛法思想的正統派,更認為,自認繼承原始佛法的小乘佛法,其實才是誤解原始佛法的一方。換句話說,不但大、小二乘都是作為原始佛法的平行繼承者,而且從歷史的必然性來看,正統的一方在大乘這邊,而非一般人所認為的小乘。

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讓讀者認識到一種獨立於《辯經・辨人生》所描述的「戒定慧」以外的修行之道,對佛法的彈性與效益有更多理解;而這一切的起點,源自認識「佛陀」。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4775910
  • 叢書系列:Open mind系列
  • 規格:平裝 / 224頁 / 21 x 14.8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內容連載

Ch 1 佛陀,很了不起嗎?

我是個典型的天枰、同時又帶有AB的血型,所以自認一輩子都在「矛盾」、「拉扯」中活著:一方面很嚮往《陋室銘》描述的清幽、研究的生活;一方面又覺得,自己的研究如果沒有人理解、對世界沒有產生實際的利益,那我研究幹嘛呢?

更複雜的不只這樣:就算我想要過清幽與研究的生活,但是我還是有經濟壓力吧?如果我要經濟壓力無虞,我勢必得對社會有些貢獻(資源只會往能夠好好利用的地方流動),所以我必然是不能完全與社會斷聯的;但如果我與社會互動得更多,那勢必會犧牲我的研究時間,就像很多大學內部,當教授開始兼行政職後,學術研究能力就會下降一般。

這種矛盾不只我有,每個人都有,最典型的表現模式就是麵包與愛情、職場與個人生活。如果想要保有一點「自己的空間」,那我與人的互動就得減少,這看起來像是得到了某種自由,但也失去了某種自由(經濟獨立or whatever);但如果希望自己能夠對社會有更多貢獻(或是說,被社會利用得更好),那我的個人空間就得犧牲了。另外一方面,如果想要穩定的家庭生活,那的確會少誘惑、單純許多,但是可能就失去了某些能力與經驗的培養,導致老來「被離婚」?如果為了保持個人在經濟上的自由與獨立,或許就得面對家庭以外之社會中的一切誘惑,分分秒秒挑戰著我們對穩定生活的渴望……

怎麼辦?

佛法中也有這樣的矛盾存在:追求「個人空間」的原始佛法之阿羅漢們,以及希望能夠跟社會更緊密的「菩薩」,大家基於性格而做了不同的選擇、面對不同的壓力,他們選擇了不同的價值觀,又相對犧牲了一些決定。所以,這章節要談的不是「該怎麼辦」,而是要談一種典範:看看以前的人怎麼做,或許我們有另外一種不同的作法。

但不論我們要選擇哪種價值觀,都得先認識他們兩系的共同目標:佛。

我讀書的時候,我們一直很自豪佛法有一個特質:相對於其他宗教會強調他們的創世者、神或造物主,說是無所不能的大能者,而佛法裡面從來就不認為「釋迦牟尼佛」、任何成佛的個體是無所不能的,我們都說他是「無所不知」的。所以當時我們就覺得自己的思想比較優越,會覺得:「你們這些笨蛋,怎麼可能有人無所不能呢?人不可能無所不能,但有可能無所不知。」從那時候一直都會有這種想法,自認我們的主張比其他宗教的主張優越。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0/06/06
輕鬆有趣的筆法,對比大乘小乘的歷史演進和差別,具備深度及廣度。將大小乘綜合對比分析的非常精彩,絕對不會無聊!

客觀而不會淪於迷信,思路清晰,文字精準而細膩,可以直指癥結所在,解答我們已有的問題,也幫你把沒想到的問題也給解答了,這本書的作者實在厲害!

他是古代和現代之間的橋樑!

若想要掌握佛教發展史、大乘的人,強烈推薦本書《辯經.理性的浪漫》!
若想要了解小乘,可以去買本書作者的另一本書《辯經.辯人生》!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針灸匠張寶旬食療養生書《對症食療小妙招》 祛除百病吃出健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