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儒家之「道」:《四書》的詮釋與思辨

儒家之「道」:《四書》的詮釋與思辨

  • 定價:470
  • 優惠價:95447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9折42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本書擬嘗試從《四書》中探討儒家因應當時歷史時空所發展出來的道,整理出有關「道」的思想,予以做出系統性的建構。冀望從中汲取先人的生命智慧,在「志於道」之際,有清楚的方向可依循。

  思考如何活用在21世紀?處在複雜的現代社會如何修身以俟命?藉由人倫之道的研究,知曉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生活?也想透過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探討,學習如何運用在今日的政治領導學?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麗娟(1955年生)


  臺中科技大學應用中文系副教授。彰女高中時,熱愛閱讀西方經典名著,啟發生命的深思。以第二志願進入政大哲學系,培養西方哲學的思辨能力;臺大哲研所,適逢黃振華所長禮聘牟宗三先生任教於台大,奠立中國哲學的根基。先後執教於天主教興辦的私立臺中衛道中學以及現今的臺中科技大學。2001年考取成大中文博士班,跨入文學的殿堂;文學與哲學匯成一道生命之流。
 
 

目錄

林序
導言

第壹編 儒家的人倫之道
第一章 古今孝道之評議
一、前言
二、傳統孝道的省思
三、現代新孝道的特色與迷思
四、有關孝道問題之討論
五、如何教孝?
六、小結
第二章 孔子論擇友之道
一、前言
二、擇友的消極義——無友不如己者
三、擇友的積極義——汎愛眾、而親仁
四、小結
第三章 士君子的生命課題——《中庸》「尊德性道問學」詮釋之辨
一、前言
二、尊德性義涵
三、道問學的義涵
四、尊德性、道問學的義涵
五、小結
第四章 儒家的公民之道
一、前言
二、公民素養的價值定位
三、大公無私——君子公民
四、客觀中正——理性溝通的前提
五、公民應具備聰明睿智——視思明、聽思聰
六、小 結

第貳編 儒家的外王之道
第一章 為政者的條件探討——知、仁、勇
一、前言
二、智者不惑
三、仁者不憂
四、勇者不懼
五、小結
第二章 儒家的君道——德治主義探討
一、前言
二、何謂德?
三、領導者之自我正德:人治勝於法治
四、小結
第三章 儒家的臣道
一、前言
二、臣道與臣術分辨
三、臣道之一:順
四、臣道之二:忠
五、臣子的進退出處——仕與不仕的原則
六、小結
第四章 儒家治國平天下的方略
一、前言
二、信任
三、民生經濟
四、教化
五、小結

第參編 儒家的內聖之道
第一章 《大學》格物論的三種詮釋向度
一、前言
二、朱子格物論
三、陽明格物論
四、清代儒者的格物論
五、小結
第二章 《中庸》「未發之中」義蘊及工夫探討
一、何謂「未發之中」?
二、「未發」、「已發」之義釐析
三、如何求得「未發之中」的境地?
四、小結
第三章 論孟子四十不動心:知言與養氣
一、前言
二、不動心的兩種詮釋
三、知言——不動心原由
四、不動心方法
五、四十不動心——亞聖孟子的自信
六、養浩然之氣的方法——以直養而無害
七、小結
第四章 道德實踐的方法及困境探問——以《論語》《孟子》為探討範圍
一、前言
二、孔子道德修養論及困境思考
三、孟子的道德修養論及困境思考
四、道德實踐困境的根源:缺乏道德自覺
五、如何從孔孟道德論返本開新?
六、小結
結 論
徵引文獻
 
 



「存在覺知」、「經典詮釋」與「生命智慧」——黃麗娟《儒家之道:《四書》的詮釋與思辨》代序


  「儒者,柔也。術士之稱」。許慎的《說文解字》這麼說,很多人誤以為這「柔」,說的是柔弱。民國以來,甚至有人批評說:就因為儒家之教太過於柔弱,中國文明才會積弱不振。其實,這是錯解。儒家雖然講「溫柔敦厚,詩之教也」,但儒家也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許慎這裡說的這「柔」字,其實說的是「楺木」的「楺」,說的是調理、說的是引導,並不是一般說的溫柔,或者說是柔弱。「柔」「楺」原先就一個「柔」字而已。它既有柔弱、溫柔,也有「楺木之柔」的意思,意思有所別,為了區別清楚,就這樣另外孳乳出這個「楺木」的「楺」字來。

  這「儒」字,「从人从需」,他原先的意思是「濡化」的意思,水之濡為濡,而人之濡則為儒。「人」得時雨之化,方可以成其為儒也。儒者,如時雨之潤化人也。儒者之從事教育正如時雨之化也。「儒」這字的「人」「雨」可以理解是「意符」,「而」則為「聲符」,這是「形聲」兼「會意」的文字構成。今人不真明白文字之構成,望文生義,胡解一通,說「儒」就是需要人,又亂發揮一頓,其實,這是不恰當的。因為,學有本源,不可亂了分寸。

  說「學有本源,不可亂了分寸」,但並不是說學問就僵在文字裡,說不得話;正因學有本源,我們能回到本源,而能真有所覺、有所知,能夠「源泉滾滾、沛然莫之能禦」的去生發出來。這樣才見得真學問、真生命,真的活潑潑的。顯然地,「經典的詮釋」是離不開「存在的覺知」的,有了存在的覺知,這樣的經典詮釋,才能是一活生生實存而有的「生命智慧」。

  說起「生命智慧」當然不能離開人倫日用,不能離開歷史社會總體。生命智慧不會只是個人修身的事,更不會只是個人心性修養的事,當然誤以為生命智慧就只是脾氣的修為而已,那真也是糊塗了。聖賢學問那裏只是脾氣修為而已,而且脾氣修為更不能都修得沒脾氣了。修得沒脾氣不能算是好人,一個人喜怒哀樂修到沒有了喜怒哀樂,那還是個人嗎?記得二十多年前,我在報上寫專欄,寫得「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還有寫得「修行分明」。我那「修行分明帖」正要說「修行修行,修得喜怒哀樂分明;修行不是把喜怒哀樂修得一塌糊塗,渾淪不分」;修得渾淪不分,這就壞了性情,壞了天命啊!天命之謂性,沒有如其性情,如何承繼天命,參與於大化流行呢?

  「生命智慧」,小至脾氣的修飾,但重要的是喜怒哀樂的分明,還有進一步是心性的修養,還有人倫日用的實踐,當然進一步必然要關聯到政治社會共同體、歷史文化共同體的思考。儒家談這些問題,自來就談得很完整,就以荀子所說的「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這都在在顯示,人不單只是自己,而是在脈絡中長成的,這脈絡從家庭,到社會,到國家,到天下,人就是在這樣的共同的大生命中,要去共好而成的。

  黃麗娟博士的這本專著《儒家之「道」:《四書》的詮釋與思辨》,是他十餘年來教學及研究的結晶,「存在覺知」、「經典詮釋」與「生命智慧」,交與參贊,頗見勝義。從「志於道」起筆,可以說是高屋建瓴。「志」,从士从心,原說的是「士人之心」,進一步說的是心有定向,這定向,是朝向於道的。「道」說的是總體的根源,普遍的理想,人能以這總體的根源與普遍的理想,作為生命心靈的定向;那道之落實的「德」,也就能涵化生長,如此一來,也就能長育出柔軟的關懷溫情、仁民愛物,潤化敷布於生活世界之間。「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正因如此,綠樹青山、鳶飛魚躍,生意盎然,何其美善也耶!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道的起點何在,這當然就得從人倫說起,儒家從孝悌人倫,而及於天地四方。孟子就說「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講「仁者,事親是也;義者,敬長是也」。從孝悌來長養仁義,「孝」是對生命的根源做一縱貫的追溯與崇敬,「悌」是順這生命根源而來,作一橫面的連結與展開。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生命的育養,原是生命的真實喚醒,喚醒我們去承擔、去延續,生生不息。進一步,由此孝悌仁義之道,可以推而擴充之,保天下四海。

  黃博士的這本專著充分的體現了以四書為核心的詮釋,他除了引經據典來討論以外,更為可貴的是,他能切入於時代的病痛,生活世界的具體真實來檢討。這是極為難得的。既有存在的覺知,又有深層的經典詮釋,更有豐潤的生命智慧,這充分的體現了作為一位教師的儒者關懷,嚮往著孔老夫子所說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杜甫有言「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潤物細無聲」最能彰顯造化之力。原來「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天地就是這樣綿綿若存長著的,人文就是這樣生生永續發展著的。二十餘年來,黃博士深究學術,體之於心、驗之於行,真積力久,於真理大道,深有契入,這本專著真可以啟迪人心、嘉惠後學也。出版在即,能得先睹為快,何其幸也!謹此代為之序。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榮休教授)
戊戌之秋 九月廿日 林安梧 於山東濟南旅次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390657
  • 叢書系列:文史哲大系
  • 規格:平裝 / 350頁 / 15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導言

道,最原始的意義,就是道路 。道路就是方法、途徑,依著道路行走,就可以到達理想目標;道又含真理之義,韓愈〈進學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依循著正道行走,就不會迷失、誤入迷途。本書所論為「儒家之道」。此道為何道?除了以上的意義外,根據本人的研究 ,道乃以仁做為指導原則,「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論語‧里仁》)。其意義可粗分為兩類,其一,時時善盡做人的本分職責,承擔自己的責任義務,絕不畏難而規避;同時,行事進退,不論境遇的順逆、結果的好壞,堅持以仁義道德作為標準的依憑。其二,要有「成己成物」的崇高理想。但如同林安梧先生在序文所言:道乃總體之根源,是萬德總源。道沒有一定的說法,它的意義是流動的,也因時因地因情況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風貌。

「道」不離開實際生活,道是依當時社會歷史背景,時代需求而發展出來的。當時儒者身處春秋戰國的亂世,其理想就是內聖外王,領導者透過自身的誠意、正心修身以成仁成聖,進一步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孟子一生即以此為志。本書想藉由人倫之道的研究,去知曉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生活?為何要這樣立身處世?也想取法外王的治國平天下思想,運用在今日的政治領導學;它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冀望能站在前人的智慧肩膀上往前邁進。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